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

合集下载

传统街巷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

传统街巷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

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摘要:街巷,是中国传统居住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对街巷的保护和更新;另一方面应深入对街巷内涵的挖掘,使其更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对街巷空间的研究,试图寻找出这一传统空间的特征并探讨其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之道,并通过对磁器口的实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可能。

关键词:外部空间,街巷,场所,磁器口改造在悠久的历史规划中,“街--巷--院落”是我国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街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居住形式正在被逐渐取代,我们的城市空间越来越多的向西方建筑--(围合)广场的形式转变,居住空间越来越硬性,远不如街巷空间的功能多用,情感柔性亲切。

一、街巷概念的界定1、古语中的街巷概念在古代,街巷都有道路的意思, 但又有区别, 其涵义不尽相同。

李劲松《园院宅释》:“巷:小于街的房间道,胡同。

”古时一般对直者称“街”,曲者称“巷”,是指城市中较窄小的街道。

春秋时,赵国首相蔺相如避让廉颇处之“回车巷”、颜回的居陋巷及“六尺巷”等即是。

2、建筑书籍中有关街巷的论述至今尚未有人对街巷空间给予建筑学上的严格定义,但在某些相关著述中也有所阐释,各有侧重:梁霄《传统城镇实体环境设计》:“街巷是城镇形态的骨架和支撑,街为城镇级道路,巷为街的分支,街巷布局多呈树枝状分布,街为干,巷为支。

”侯幼斌《中国建筑美学》:“各栋单体建筑横向毗邻布置,即为联排式布局,这主要出现在沿街、沿江等高线布置的街道店铺与街巷民居。

这种布局方式,……既可形成整齐有机的直街,又可形成自然、随机的弯转。

”2、本文中的概念街巷是住宅与大街联系的通道,是居民生活的舞台,与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居住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街巷与空间尺度1、空间形态中的街巷与院《建筑空间组合论》提出: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体而形成的,而街巷正是借住宅而形成。

一方面我们可以视其从外部包围着住宅,联系着住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是被住宅从两侧面围合而形成,巷与住宅存在着这种图底反转关系。

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解析—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

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解析—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

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解析—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传统商业街区的形态和特征,分析与喜洲传统商业街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而对传统商业街的空间规模和空间形态调整特征进行初步的理论研究,深入解析喜洲古镇的空间形态,为创建新型古镇,实施分区保护利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传统商业街;空间形态;建筑传统的商业建筑是融入社会结构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商业场所,也是人们放松和社交的场所。

商业街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生产者和发展者,街道空间的意义往往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村落和城市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存在很大差异。

它是经济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文化景观。

此外,商业行为与动态的人类行为一样,是影响城市活力和可持续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一、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概述传统商业街是指按照传统商业模式和传统理念建设的商业街。

这一时期街道组织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路线。

在建筑方面,历史建筑是传统商业街的一部分,在社会文化心理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传统的商区块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传统商业街是历史的积淀,其周边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不断形成、发展、消亡、更新,社会生活与其环境结构密切相关。

环境的变化忠实地记录着人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联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成为未来新一代社会文化的推动力。

同时,建筑风格也必须强调其独创性和和谐性,建筑的设计也必须充分实现以人为本、融入自然的思想,强调某些基本形式。

就如西双版纳的民族建筑,一栋无助的建筑可能只是另一栋建筑创造的和谐音符。

因此,步行街的建筑采用统一的风格,保持统一的色调,突出少数民族浓郁的建筑风格,并融入当地传统版纳民族特色的现代手法,以期建设出统一且现代的建筑。

作为商业街区,南北立面连接协调,下立面连续通透。

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屋顶结构对商业街区的气候相对透明,强调通风,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

此外,颜色为灰色,既体现了民族传统,又体现了浓厚的时代品味。

西安回坊街巷空间形态类型化基础研究

西安回坊街巷空间形态类型化基础研究

西安回坊街巷空间形态类型化基础研究西安回坊街巷空间形态类型化基础研究引言:回坊是西安独特的传统街巷形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空间特色。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回坊街巷,研究回坊街巷空间形态类型化,可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特点,有助于今后对回坊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一、西安回坊街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 回坊的形成和发展历程;2. 回坊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二、回坊街巷的空间形态特征:1. 回坊街巷的规划布局;2. 回坊街巷的建筑风格;3. 回坊街巷的公共空间布置。

三、西安回坊街巷的类型划分:1. 布局形态的划分:a. 直线型回坊;b. 曲线型回坊;c. 混合型回坊;d. 层次型回坊。

2. 建筑风格的划分:a. 传统建筑风格回坊;b. 现代建筑风格回坊;c. 混合建筑风格回坊。

3. 公共空间布置的划分:a. 宽敞型回坊;b. 狭窄型回坊;c. 多功能型回坊。

四、类型化基础研究的意义:1. 对回坊街巷的规划与设计具有指导意义;2. 对回坊的保护与利用具有借鉴意义;3. 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结论:通过对西安回坊街巷空间形态类型化的基础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回坊的特点和内涵。

同时,这也为今后回坊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充分挖掘回坊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其作为西安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居住环境通过对西安回坊街巷空间形态类型化的基础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回坊的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和公共空间布置等特点,进而指导回坊街巷的规划与设计,保护与利用。

同时,这也为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回坊作为西安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应得到充分挖掘。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将回坊发扬光大,为人们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居住环境。

形态学视角下兰州市传统街巷空间的演变、量化与重构

形态学视角下兰州市传统街巷空间的演变、量化与重构

形态学视角下兰州市传统街巷空间的演变、量化与重构形态学视角下兰州市传统街巷空间的演变、量化与重构摘要:本文以形态学视角为基础,探讨了兰州市传统街巷空间的演变历程,量化分析其特征,并提出了相关重构策略。

通过对街巷空间形态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兰州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形态学视角兰州市街巷空间演变量化重构 1. 引言兰州市作为西部城市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城市文化。

传统街巷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兰州市的传统街巷空间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街巷空间,需要对其演变历程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重构策略。

2. 形态学视角下的兰州传统街巷空间演变2.1 第一阶段:初期形成阶段兰州市传统街巷空间的初期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街巷呈现出狭窄、曲折的特点,由于古代城市发展的局限性,街巷的结构较为松散。

2.2 第二阶段:重要发展阶段随着兰州市的发展,传统街巷空间逐渐开始重要发展。

在这一阶段,街巷空间的布局更加规划和规整,新增了许多重要的场所和建筑,加强了街巷空间的功能。

2.3 第三阶段:现代化改造阶段在兰州市实施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传统街巷空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许多传统街巷被拆除或改建,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新建的街巷空间与传统街巷形成鲜明的对比。

3. 量化分析兰州传统街巷空间的特征为了更好地了解兰州市传统街巷空间的特征,本文进行了量化分析。

通过测量街巷的长度、宽度、街巷空间的连续性等指标,得出了兰州传统街巷空间的特征。

4. 兰州传统街巷空间重构策略在保护和传承兰州市传统街巷空间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重构策略。

首先,应根据街巷空间的特征确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其次,应加强街巷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提升街巷空间的整体品质。

最后,应对传统街巷空间进行功能改造,以适应现代城市的需求。

5. 结论通过形态学视角下对兰州市传统街巷空间的演变、量化与重构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特征和变化趋势。

例析传统街区空间形态研究

例析传统街区空间形态研究

例析传统街区空间形态研究一、前言传统历史街区的建筑空间主要指在传统街区内,由历史建筑物、构筑物、街巷、街区节点、绿化、水体等因素共同界定,并围合而成的空间。

它包含有物质与精神上的两重含义。

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基于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与习惯而逐步形成,是是一种精神层面感知与体验。

二、传统街区空间形态构成(一)传统街区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1.街道空间街道是街区最为主要且重要的公共空间,是街区的“血脉”,街道空间的特色决定了一个历史街区的基本特征。

街道空间产生与发展过程的始终渗透了朴素的风水思想,基于地区的特色地形地貌绝不是自发、随意地形成。

街道空间以人群流动的多少大致分为街、巷、弄三种,然而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形态。

相比现代城市高度标准化的街道更加怡人且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体现出传统的人文因素与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街道的交叉和穿插形成街道空间节点,节点的存在使得街道空间的序列以点线的形式铺展开来,使各个街道有机结合成各种形式的肌理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街区形态。

街区中的节点空间往往是人们集中进行交易、交流、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的主要空间,通常都具有明显的地区特色。

如街道内的公井及其周围的空间,往往是妇女聚集地。

2.建筑空间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合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建筑单体和群体两方面。

街区内以单体建筑形式存在的民居为主,这些民居一般为城市低收入者、小商小贩的居住地,经济水平有限,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因而建筑多为一开一进,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与朴素性。

(二)传统街区空间形态构成形式传统街区通常由街巷与街坊两者构成,街坊是指由街巷所分隔开的,由民居或是其他的建筑物所填充,建筑密度很高的地块,类似于街区的概念。

它不同于现代城市之中居住小区的划分,没有明确的规定边线和形式功能限制,而是一种地界划分的密集单元,街坊没有一定的尺度,通常与街巷的间距和院落的大小相关联,显示出其巨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

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

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摘要:街巷,是中国传统居住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对街巷的保护和更新;另一方面应深入对街巷内涵的挖掘,使其更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对街巷空间的研究,试图寻找出这一传统空间的特征并探讨其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之道,并通过对磁器口的实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可能。

关键词:外部空间,街巷,场所,磁器口改造在悠久的历史规划中,“街--巷--院落”是我国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街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居住形式正在被逐渐取代,我们的城市空间越来越多的向西方建筑--(围合)广场的形式转变,居住空间越来越硬性,远不如街巷空间的功能多用,情感柔性亲切。

一、街巷概念的界定1、古语中的街巷概念在古代,街巷都有道路的意思, 但又有区别, 其涵义不尽相同。

李劲松《园院宅释》:“巷:小于街的房间道,胡同。

”古时一般对直者称“街”,曲者称“巷”,是指城市中较窄小的街道。

春秋时,赵国首相蔺相如避让廉颇处之“回车巷”、颜回的居陋巷及“六尺巷”等即是。

2、建筑书籍中有关街巷的论述至今尚未有人对街巷空间给予建筑学上的严格定义,但在某些相关著述中也有所阐释,各有侧重:梁霄《传统城镇实体环境设计》:“街巷是城镇形态的骨架和支撑,街为城镇级道路,巷为街的分支,街巷布局多呈树枝状分布,街为干,巷为支。

”侯幼斌《中国建筑美学》:“各栋单体建筑横向毗邻布置,即为联排式布局,这主要出现在沿街、沿江等高线布置的街道店铺与街巷民居。

这种布局方式,……既可形成整齐有机的直街,又可形成自然、随机的弯转。

”2、本文中的概念街巷是住宅与大街联系的通道,是居民生活的舞台,与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居住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街巷与空间尺度1、空间形态中的街巷与院《建筑空间组合论》提出: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体而形成的,而街巷正是借住宅而形成。

一方面我们可以视其从外部包围着住宅,联系着住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是被住宅从两侧面围合而形成,巷与住宅存在着这种图底反转关系。

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措施

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措施
传 统街 巷 空 间 。
而整治和 拆除 的沿街 建筑高 度则在历
史文化街 区的总体 控制要求下 因设计 需求而会 发生 变化 。重新设计 整治和 拆除 的沿 街建筑 时 ,其高度 要与修缮
根 据现有街 巷走 向与格 局沟通 内外道
路 .” 织补”街巷网络 。
4 . 1 . 3 内部疏通
护对策 [ J ]规划师 2 0 0 4 . 2 0 ( 6 ) : 2 8 -3 1
传统街 巷空 间的界面延续 性表现 在地面铺 饰、沿街 建筑立面饰 面和街
道设施上。
【 3 】 丁沃沃 , 刘 青吴 城
究 . 2 0 O 7 . 2 2 ( 8 ) : 3 2 -4 1
历史保护与更新
CON SE R V A T I ON A ND R E NE WA L OF HI S T OR Y
的地 面与地下停 车场 ,街 区内部主要
以步 行和非机 动车通行 方式为主 。其 中伯 先路和京 畿路 自建设 之 日起便 是 连接 南北 的城 市道路 .车 马喧嚣之 景 均有 迹可考 ,故 可 以考虑 允许机动 车 通行 : 但考 虑到其道路红线仅 7~ 8 m,
施 建 设 是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保 护 的 重 要 内
修缮 和修复 的沿街巷 建筑立面尽 量恢复其 传统 的立面风格 ,经整治和 拆除后 重建的沿街 巷建筑 立面墙体应
容。但水 、电、通信 燃气等 市政设
施的地下 线路埋设 需要开挖街 巷地面 ,
易破坏街 巷传统 空间。 因此在 市政基
清除堆物 、适 当拓 宽 ” 瓶颈 等方法
恢 复传统街 巷空 间,并根据历史 文化 街 区保护规 划 中的规 划建筑功 能适 当 调整街巷 空间尺度 。

传统与现代城市特色街区空间形态对比

传统与现代城市特色街区空间形态对比

传统与现代城市特色街区空间形态对比摘要:街道是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要素之一,属于城市重要的外部空间。

文中探讨的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都是现代建成以商业以及游憩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特色街区,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展现了现目前城市特色街区打造的两个方向,即一个走恢复传统特色风貌路线,一个走追求时尚展现现代智慧路线。

本文将以成都市锦里古街和铁像寺水街为例分析两者的空间形态,从而对比分析总结出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在空间形态上的同异,并进一步得出现代特色街区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演变和继承,再综合城市特色街区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特色街区空间形态传统现代在今天,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千城一面”的普遍现象,针对这种发展现象,每个城市都在试图去探寻一条打造城市特色的路。

街区是一个展现城市风貌、人文与历史的重要单元,是实现城市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打造城市特色街区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例如成都市的宽窄巷子、锦里等城市特色街区已经成为了成都市的名片,受到国内以及国外各地游客的喜爱,其体现出了成都独有的历史文化,对城市特色的打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城市特色街区以不同的姿态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在城市空间中上演着活跃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特色、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角色。

1特色街区概念“街区”这个概念来自于国外,是商业和居住的集中融合,是20世纪中期国际上兴起的一种全新社区规划理念,也是欧美城市发展的最成熟模式,被称为“国际BLOCK”。

BLOCK是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efallow(休闲)、O-Open(开放)、C-Crowd(人群)、K-Kind(亲和) [1]。

“特色街区”则是在街区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特色,在其形式上和内涵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

从建筑的角度来定义特色街区,即以路径为骨架和边界限定,以具有同性质的建筑区域所构成的街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的最主要单元,不妨称之为城市的特色街区[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
摘要:街巷,是中国传统居住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方面应加强对街巷的保护和更新;另一方面应深入对街巷内涵的挖掘,使其更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通过对街巷空间的研究,试图寻找出这一传统空间的特征并探讨其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之道,并通过对磁器口的实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可能。

关键词:外部空间,街巷,场所,磁器口改造
在悠久的历史规划中,“街--巷--院落”是我国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街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居住形式正在被逐渐取代,我们的城市空间越来越多的向西方建筑--(围合)广场的形式转变,居住空间越来越硬性,远不如街巷空间的功能多用,情感柔性亲切。

一、街巷概念的界定
1、古语中的街巷概念
在古代,街巷都有道路的意思, 但又有区别, 其涵义不尽相同。

李劲松《园院宅释》:“巷:小于街的房间道,胡同。


古时一般对直者称“街”,曲者称“巷”,是指城市中较窄小的街道。

春秋时,赵国首相蔺相如避让廉颇处之“回车巷”、颜回的居陋巷及“六尺巷”等即是。

2、建筑书籍中有关街巷的论述
至今尚未有人对街巷空间给予建筑学上的严格定义,但在某些相关著述中也
有所阐释,各有侧重:
梁霄《传统城镇实体环境设计》:“街巷是城镇形态的骨架和支撑,街为城
镇级道路,巷为街的分支,街巷布局多呈树枝状分布,街为干,巷为支。


侯幼斌《中国建筑美学》:“各栋单体建筑横向毗邻布置,即为联排式布局,
这主要出现在沿街、沿江等高线布置的街道店铺与街巷民居。

这种布局方式,
……既可形成整齐有机的直街,又可形成自然、随机的弯转。


2、本文中的概念
街巷是住宅与大街联系的通道,是居民生活的舞台,与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居住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街巷与空间尺度
1、空间形态中的街巷与院
《建筑空间组合论》提出: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体而形成的,而街巷正是借住宅而形成。

一方面我们可以视其从外部包围着住宅,联系着住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是被住宅从两侧面围合而形成,巷与住宅存在着这种图底反转关系。

我们通常只将巷视作住宅间联系的通道,但借助这种图底反转关系,我们也完全可以把巷视作街坊的内院——众多家庭共同拥有的院子。

2 、街巷空间的尺度
首先是功能的需要,在古代城镇,人行与车行界限模糊,街道气氛融洽,而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道路路面构成开始细分人行、车行、自行车道等,设有障碍或绿化相隔,两边道路的交往频率趋低。

街巷功用只限于街区内部,交通量较小,尺度适应慢节奏的传统邻里生活需要。

其次是行为和情感的需要:不同的空间可以通过尺度对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产生迥异的影响。

这些感受将影响到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趋势,并促使人反过来对街巷空间尺度进行控制。

此外,历史原因,“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封建等级制度就曾深深影响着城镇的道路尺度,其道路宽度与都城大小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磁器口古镇的街巷形态
1、历史沿革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桥,坐落嘉陵江畔,是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主城区内几乎拆除了所有老街民居,代之以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

磁器口由于地处较偏,幸运地保留下了许多颇具历史地
域特色的老街旧宅。

2、古镇的街巷形态
磁器口古镇经多年自然生长形成,以一条主街横贯上下,为总体布局控制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生长出次一级的街道和巷道,沿自然地形交错变化。

整个结构层次清晰完善,形成从“主街--次街--主巷--支巷”的空间层次变化,在平面形态上表现为主次分明的鱼骨状分布。

(如图--磁器口古镇街巷形态)
磁器口是典型的川渝地区山地城镇建筑。

未改造前的磁器口入口为一条弯
曲的石板路,进入古镇的中心,街巷随地势起伏变化,许多巷子垂直于等高线分布,巷道的平面形态依随地形,富于转折变化。

在横向和竖向多样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塑就了磁器口街巷丰富的空间变化和独特的空间魅力。

3、街巷空间分析
古镇地理环境复杂,道路系统布局受地形影响较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蜿蜒曲折、宽窄多变的巷道空间。

磁器口的正街虽然现在是一条商业街,但我们仍可看出其作为巷的原型。

首先,其间充满了许多偶然因素形成的空间变化;其次,其空间亲切宜人,适于慢速交通,与街的快速高效的特点有所差异;此外,由于磁器口古镇是由自然生长而形成,因此,其主街无疑是由早期的巷生长发展而来。

因此,在研究磁器口巷空间时,我们不妨将主街一同考虑在内。

1)横向变化由于地形的复杂,加上民居生活的长期影响,直线、曲线和折线型的街巷在这里大量存在,空间极富活力和趣味。

直线型:紧邻的两住宅山墙间的小巷基本为直线型,是相邻住户间的日常通道。

高高的山墙,紧临的屋檐将天空遮得只剩一条缝,因而巷内大多光线较暗。

曲线型:地势向嘉陵江突出,位于该处的磁器口横街随地形弯曲,是古镇最大的曲线型巷道。

古镇改造前的主入口处沿着堡坎拾级而上的曲巷。

该巷两侧界面一侧为建筑,一侧为堡坎,绕堡坎呈明显的直巷线型。

折线型:建筑复杂的转折变化反映在巷中,便是巷空间的多样的折线形态。

曲折婉蜒的巷道,既是交通的动脉,又形成不断延伸的观景线。

2)竖向变化磁器口的大小巷子依山就势灵活变化,高低错落。

竖向上的
起伏减少了对原有环境的破坏,完好地展现了山城的特殊地貌,并使土方工程量达到最小,空间层次丰富多变,使景致逐渐展开,给予独特的空间感受。

3)尺度变化有窄至30厘米的墙缝性巷,也有宽达6米的巷道,即使是同一条巷道,随着两侧民居的转折凹凸变化,也呈现出宽窄多变的形态,给人以丰富的空间感受。

4)剖面分析巷一方面体现着特殊的地理环境的作用,一方面体现着巷道产生的自发性、偶然性和无序性,通过对起剖面形式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独特的空间构成。

5)节点空间巷不仅是一个空间组织,更是一种运用空间语言而产生的社会效果。

巷中的节点空间,通过界面的凹凸、转折或错落而产生的空间的局部放大,往往成为当地居民聚集的场所,成为最具生活魅力的空间。

6)丰富的顶界面街巷两侧的建筑檐口出挑明显,错落有致的屋檐形成了巷丰富的顶界面。

尤其当两侧界面距离较近时,更是形成了明确的顶界面和下部空间。

顶界面半虚半实,巷空间虚实相交,建筑与巷有机地融为一体。

7)复合空间
首先,表现在横向与竖向变化的复合;横向的变化使空间形态富于变化,竖向的变化使空间层次丰富,二者的共同作用使磁器口的巷空间形成了山地城镇的独特风貌。

其次,生活与空间的复合,独特的空间形态产生了别具韵味的生活场所,生活与空间的复合孕育了别具一格的生活形态。

巷使各家各户生活空间相互渗透在一起,成为居民们共同的领域空间。

巷是磁器口居民“客厅”、“厨房”和“饭厅”,是儿童们嬉戏场,是女人的聚会所,是老人的安乐窝。

四、现代化传承与启示
街巷空间中充满了多色彩、多情调的公共生活,是私生活的延伸区域、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延续中国传统生活脉络的重要场所。

磁器口街巷的形态使我们看到了这一传统空间在现代社会空间中的使用方式,给予了我们诸多启示。

在现在空间设计中,万科第五园的设计简洁有力,捕捉和再现了充满生机活力和生活情趣的村落形态,对灵动的格局与自然的生活相互交织,高墙窄巷井然有序,展现了街巷的崭新魅力。

在其界面处理上,巷的围合元素不单是墙或建筑,竹子也加入进来;而即使是墙,也有多种虚实变化,缔造出丰富的空间层
次和多样的空间体验。

风格融汇古今,映衬了中国民居的历史,文脉也因此清晰地呈现。

可以说,街巷不仅是一种空间组织的形式,更是一种运用空间语言而产生的社会效果。

街巷经历漫长岁月,城市的变迁、历史的演进、生命的繁衍、市井百态都铭刻其间。

历史是不可复制的,没有历史的城市令人缺憾,街巷空间是城市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财富。

作者简介:王汝军(1986- ),女,湖北人,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建筑学方向研究
七、参考文献
(1)顾关元,阡陌·康衢·街巷. 汉字文化, 1999.1
(2)喻斐,传统街巷人性化研究. 山西建筑, 2008.3
(3)赖曦凌,线性情感空间.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3
(4)郭红,莫鑫,诺伯格一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四川建筑, 2004.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