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诗词赏析教学参考书原文 破阵子 辛弃疾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及赏析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及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①。
八百里分麾下炙②,五十弦翻塞外声③,沙场秋点兵④。
马作的卢飞快⑤,弓如霹雳弦惊⑥。
了却君王天下事⑦,赢得生前身后名⑧,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吹角连营:各个军营接连响起号角声。
②:“八百里”句:广布八百里范围的将士分熟肉吃。
麾下:部下。
炙:烤熟的肉。
③:“五十弦”句:各种乐器齐奏军歌。
翻:演奏。
塞外声:雄壮悲凉的军歌。
④:“沙场”句:秋天在战地检阅军队。
⑤:“马作”句: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
的卢:刘备的战马,曾“一越三丈”使刘备脱险。
⑥:“弓如”句:弓弦像惊雷那样响。
⑦:“了却”句:完成了皇帝托付的'天下大事(指收复中原)。
⑧:“赢得”句:获得了不朽的荣誉。
翻译: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把八百里(牛名)分给将士们烤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
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赏析】这首词是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
首句叙写了现实,“看剑”表现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
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
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以老的境况。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初中语文文言文辛弃疾《破阵子》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译文: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
在军营里,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歌。
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的奔驰,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
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
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
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
《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
“麾”是军旗。
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
古代的瑟有五十弦。
破阵子诗歌鉴赏

破阵子诗歌鉴赏《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释:(1)醉里:醉酒之中。
(2)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
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
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3)八百里:指牛。
《世说新语·汰侈》“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
后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4)麾:军旗。
麾下:指部下。
(5)炙:烤肉。
(6)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7)沙场:战场(8)点兵:检阅军队。
(9)马作的卢(dì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
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
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10)作:像,如。
(11)霹雳(pīlì):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12)了(liǎo)却:了结,完成。
(13)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14)赢得:博得。
(15)身后:死后。
(16)可怜:可惜。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赏析:,这首词以诗人早年的战斗生活为基础,融合梦境与幻觉,描绘了一幅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的崇高理想。
“醉里挑灯看剑”,第一句就描绘了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的自我形象,以此显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借梦境追忆,想象慷慨豪壮的军旅生活,憧憬杀敌报国、成就功名,托志于梦。
诗中连用“八百里”、“五十弦”、“的卢”、“霹雳”等典故,表情达意,通脱灵活,极大地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七年级语文《词三首》之破阵子完美版

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 抒情言志。(1)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 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 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 异同?
(3) 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 具有英雄气概。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 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 爱国诗句。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 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 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 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 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 卢马,猛力拉满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 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 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 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破阵子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马作的卢飞快,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弓如霹雳弦惊。
八百里分麾下炙,了却君王天下事,
五沙十场弦秋翻点塞兵外。声,赢得生前身后名,
huī
pīlì 可怜白发生。
麾
霹雳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稼轩,历城(今 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二十 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 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 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 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 《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 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 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 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 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 上峣、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度起用,不 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 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 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 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破阵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破阵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破阵子》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破阵子》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中国文学中一篇重要的抒情叙事诗。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将其收录,并编写了相应的教学材料,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篇经典的诗歌作品。
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理解《破阵子》的基本情节,把握它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2.能够领悟《破阵子》的抒情主题,理解其中的意境、情感和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4.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流程及具体实施方法1. 情境营造(5分钟)在课前的引导下,教师应适当营造情境,使学生能够进入《破阵子》的世界。
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氛围和辛弃疾的抒情情感。
2. 理解课文(30分钟)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破阵子》的教材,要求学生先自己默读一遍,然后再集体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注重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接着,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理解的不同角度和看法。
3. 领悟抒情主题(20分钟)在对课文基本情节和寓意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指导,即让学生领悟《破阵子》的抒情主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体现抒情主题的提示和重点句子,并进行讲解和分析。
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进行个人感受表达和分享,以便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4. 欣赏诗歌并反思(25分钟)在领悟了抒情主题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破阵子》这篇诗歌作品,并让学生对其评价和反思。
其中,教师可以适时加入相关的文学知识,如诗歌的排比、寓言等,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三、教学反思本次课程虽然按照预设的计划进行,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课堂时间有限,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细节和引导学生抒情表达之间做出平衡。
辛弃疾《36、破阵子》课文(苏教版七下)

辛弃疾《36、破阵子》课文(苏教版七下)辛弃疾《破阵子》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译文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
在军营里,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歌。
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的奔驰,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
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
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附辛弃疾《破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12.难点:2三、教学步骤:1.导入:同学们,大家每天拿着语文书,你可曾注意到封面上的那幅画?如果觉得画太小看不清楚的,可以把书翻到242页。
那画中人是谁?他在干什么?他又在想什么?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解开这个疑问,大家把书翻到241页。
2.词的常识a.《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Q: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
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
Q: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在北方。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Q: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译文及鉴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描绘出一位肝胆相照、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表达了辛弃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词吧。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译文及注释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注释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
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
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
《世说新语·汰侈》“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
后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麾:军旗。
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点兵:检阅军队。
马作的卢(dì 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
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
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像,如。
霹雳(pī lì):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liǎo)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鉴赏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
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
辛弃疾《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古诗词原文、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古诗词原文、译文及鉴赏《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内兄范如山的,希望范如山可以不要计较个人名利的得失,以大局为重。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词吧。
辛弃疾《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原文为范南伯寿。
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
因作此词以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
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
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
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译文及注释译文范增因为项羽不杀刘邦怒而撞碎玉斗,范蠡助越灭吴之后带着西施泛舟五湖。
谓英雄之所以能够美名流传,就在于立功万里,为国家和君王效命。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公侯将相原本出身于普通士卒。
可笑泸溪地小如斗,不知道您肯不肯在那里小试牛刀?赠送给您两只玉瓯作为寿礼。
注释(1)范南伯:范如山,字南伯,是辛弃疾的内兄。
张南轩:张,安敬夫,自号南轩,张浚之子,时任荆湖北路转运副使。
辟:征召。
宰:县令。
(2)掷地刘郎玉斗:《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范增劝告,放走刘邦。
范增十分气愤,将刘邦送给自己的一双玉斗掷于地,用剑击碎而去。
(3)挂帆西子扁舟:用吴越时期越国大臣范蠡在破吴后与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
(4) 燕雀岂知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起义领袖陈涉少时与人耦耕,曾对同伴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5)貂蝉元出兜鍪:《南齐书·周盘龙传》载,周原为边疆武将,后年老求解职,归朝做了散骑常侍、光禄大夫,世祖皇帝戏问:“卿著貂蝉,何如兜鍪?”周盘龙回答:“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
”这里的兜鍪是战盔,貂蝉为侍从贵臣所着冠上的饰物。
(6)牛刀:这里牛刀是大材,孔子曾以“割鸡焉用牛刀”比喻大材小用。
(《论语·阳货》)(7)玉瓯:玉制酒杯。
鉴赏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
让他担任泸溪县令(即所谓“辟宰泸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教学用书赏析】
词的小序写得很明白: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写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
同甫,是陈亮的字。
二人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据《历代诗余》认为此词为“陈亮过稼轩,纵谈天下事”别后所作。
“赋壮词”,即创作一首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这首词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沉醉中挑亮灯光初初见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喝醉了酒却要挑灯看剑,说明作者虽已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不忘战斗生涯。
“梦回”二字告诉我们,以下描写的战争场景不过是作者的旧梦重温。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三四两句以工整的对仗形式,描绘战争爆发前的情状。
“八百里分麾下炙”是“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意思是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为了激励人心,军中还演奏北疆的乐曲。
“秋点兵”的“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般使人心惊。
这两句的内容与上阕的末句“沙场秋点兵”是贯通的。
将军点兵出征,率领铁骑飞驰敌阵,弓弦雷鸣,万箭齐发,场景壮观而激烈。
从“吹角连营”至“霹雳弦惊”,形成连续的战争画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双鬓!
作者是爱国将领,对功名也很看重,如能一战获胜,收复中原,既可以了却君王统一国家的心愿,又可以使自己名垂青史,那多好啊!作者把这首词称为“壮词”,所要表达的大概就是这一雄心壮志吧。
但作者雄心再高,也只能跌回冷酷的现实,末一句以沉痛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不受词阕的限制,上下贯通,衔接紧密,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所写的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对照。
从这对照中,我们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人民遭受的苦难境遇,以及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