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辛词及赏析
辛弃疾《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鉴赏

辛弃疾《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鉴赏辛弃疾《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鉴赏《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表达对人间功名富贵的态度,抒发自已空有雄心壮志而无人赏识的心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弃疾《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鉴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辛弃疾宋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
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
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之杰。
堪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减。
世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故人何在,长歌应伴残月。
【注释】①作于绍熙元年或二年(1190或1191),时稼轩赋闲带湖。
和东坡韵: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唱和。
和东坡韵而自抒怀抱。
上片虽视功名如寄,却深含壮志不酬之愤。
下片黄菊寒梅之喻,既自沉落寞,又寄厚望于志士和未来。
以下承上片浩歌馀绪,婉陈心曲:忧国愤世,但前途渺茫,惟作冲冠之怒而已。
结韵孤星残月忆故人,情景倍觉凄怆悲凉。
②“倘来”两句:古往今来,功名究竟为何物?轩冕:轩,高大的车子;冕,官帽。
轩冕,代指功名。
倘来轩冕,用《庄子》语意:“轩冕在身,非性命也。
物之倘来,寄者也。
”意谓功名非人立身之根本,倘然一旦来到,也不过是寄身之物。
③“旧日”两句:往昔愁如重城万里,而今风月竟然也避我不见,使我无法解愁释忧。
坚壁:本意坚守壁垒,不与敌方决战。
这里有躲藏之意。
④“药笼”三句:志在建功立业,不想出身微贱,致使白发无成。
药笼功名:功名在药笼中。
《旧唐书·元行冲传》载:元行冲对狄仁杰说:治理国家,必须储备各种人才,犹如治病需要各味药物,我愿作药物中的最后一味。
狄仁杰笑曰:“君正在吾药笼中,何可一日无也。
”辛词借用狄语,谓生平志在建功立业。
酒垆身世:汉代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居蜀时,曾当垆卖酒。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诗词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诗词原文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诗词原文及赏析《鹧鸪天·送人》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全词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开阔,托意深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诗词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注释: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功名馀事且加餐: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
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
无穷:无尽,无边。
般:种。
只应离合是悲欢: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未是:还不是。
别有:更有。
译文1: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译文2:唱完送别的《阳关三叠》歌曲啊,我的泪水还没有干,功名官爵啊那纯粹是身外多余的事, 暂且还是多吃饭好好保重身体吧.那浮云和江水啊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边无际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啊,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有多少使人愤恨的事情,又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才会使人心情悲哀?只有聚会才会使人欢乐吗?尽管江上啊会有大风大浪,那还算不上风波险恶,更有人世间的行路做事啊,比那江上的风波还要险恶还要艰难!赏析: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
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辛词莫向浅中谈——赏析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人 、 者 朱 彝 尊 曾 言: 世 人 言词 , 学 “ 必称 北 宋 , 词 然 ∈ ” 辛 词 于此 功 不 可 没 。 变 . } 中挖 掘 “ 国情 绪 ” 穿 凿 太 甚 。言 必 称 词 人 句 爱 , 投 降路 线 ” 却 又 失之 公 允 。因此 , 对辛 弃 疾 , 面
和 派 的 “ 挤 ” 当 时 赵 宋 皇 室 的 排 和
久 之 . 恨挽 留之 不 遂 也 。夜 半 投 颇
宿 吴 氏泉 湖 四望 楼 , 闻邻 笛 悲 甚 ,
雁 . 萧 瑟 ” 句 , 是 饮 酒 之 时 也 两 当
四 顾 俯 仰 所 见 。“ 水 残 山” 喻 剩 暗 山河残破 , 说得当 , “ 梅 ” 此 但 疏 未
诗文欣赏
譬 予
辛词莫 向浅 中谈
赏析辛弃疾 贺新 郎 ・ 把酒长 亭说
◎ 黎 中元
要 论 两 宋 词 坛 , 弃 疾 的 出现 具 有 划 时 代 意 义 。 大抵 宋 词 经 过 苏 轼 、 邦 辛 周 彦等 人 的 开 辟革 新 , 内容 、 律 和技 法 已臻 完 善 。之后 , 宋 南 渡 , 其 音 赵 国恨 家仇 、
番 感 慨 的 .很 可 能 就 在 长 亭 话 别 时 .陈 亮 对 老 友 说 了 一 番 勉 励 之 语 . 同父 之 言 深 得 其 心 , 口之 后 一 稼 轩 仍 然 心 潮 起 伏 , 非得 “ 欲 复
追” 了。 之
捉拿 叛 徒 张安 国(12。乾 道 六 年 16 ) f】0 .向 宋 孝 宗 呈 献 《 芹 十 17 ) 美 论 》 却 因 时 局 所 迫 , 主 张 不 得 , 其
辛弃疾的中小学诗词欣赏简析

辛弃疾的中小学诗词欣赏简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的中小学诗词欣赏简析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辛弃疾-辛词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⑾。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
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辛弃疾)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辛弃疾)赏析|全诗|原文翻译《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词就像在写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气氛亲切、坦诚,语言趣优美,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围绕姓氏谈天说地,把辛这一普通姓氏解说得淋漓尽致,寓化于谐,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通过填词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这一进步倾向,这对于传统的词作来说,有点格格不入。
原文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1]白话家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
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来细细参详,认真品味,以博取你听后一笑吧。
我们辛家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辛者,辣也,这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个性,而有些人不堪其辛辣,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却欲呕吐。
如芳香甜美的荣华富贵,世间纵然有,但从来不到我们辛氏家门。
比不得人家子弟们,腰间挂着一串串金光灿烂的金印,何等趾高气扬!谋取高官显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给你了。
从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时候,不必回想今天咱们兄弟之间的这场对床夜语;不过,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
希望你能够记起今天我说的这些玩笑话啊。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
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
稼轩词中有两首送别茂嘉之作,一首《虞美人》,作于茂嘉远谪广西之时。
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
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译文及鉴赏《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本词创作时间无从确考,是一首题材和体裁都新颖别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送秋词。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宋代:辛弃疾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
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译文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
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
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注释将旦:天快亮了。
《天问》体:《天问》是《楚辞》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用《天问》体即用《天问》的体式作词。
可怜:可爱。
悠悠:遥远的样子。
别有:另有。
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
光影:指月亮。
天外:指茫茫宇宙。
汗漫:广阔无边。
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
飞镜:喻明月。
妲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两句:意思是据人说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又无法探明其究竟,真让人不可捉摸而发愁。
谓:据说。
问无由:无处可询问。
恍惚:模模糊糊、隐隐约约。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意思是如果月亮果真是从海底经过,就怕海中的鲸鱼横冲直撞,把月中的玉殿琼楼撞坏。
辛弃疾古诗《摸鱼儿》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古诗《摸鱼儿》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古诗《摸鱼儿》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这首《摸鱼儿》的内容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的风格,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而这首词也表达诗人爱国情怀。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作者: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一说“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一说“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⑴同官王正之:据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铭》,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⑵消:经受⑶落红:落花⑷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⑸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⑹脉脉:绵长深厚貌。
⑺君:指善妒之人。
⑻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⑼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赏析】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
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
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⑾。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
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
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
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
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
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
这种感情的感染力极强。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不必说他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了。
然而他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他想回到故乡,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都有思乡之情。
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和他一样的又何止一人。
作者于此是说: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
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
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
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完全对。
这首词中当然写到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笔墨,写出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
作者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
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可以说是这首词中的“词眼”。
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有条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满怀感慨曲折地表达出来。
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读者不妨运用联想,这“风雨”,难道不是象征金军的进犯么这“落红”,难道不是象征南宋朝廷外交、军事各方面的失败,以致失地辱国、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么“草迷归路”,难道不是象征奸佞当权,蔽塞贤路,致使一些有雄才大略的爱国志士,不能发挥其所长,起抗战救国的作用么然后作者以蜘蛛自比。
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
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
这正如晋朝的著名画家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像画好后,画家又在颊上添几根胡子,观者顿觉画像神情生动起来。
(《晋书·顾恺之传》:“恺之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算只有殷勤”一句,也能起“颊上加三毛”的作用。
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
这两句还说明,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官小权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上片以写景为主,以写眼前的景物为主。
下片的“长门事”、“玉环”、“飞燕”,则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
两者看起来好像不相联续,其实不然。
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这和当时现实不是没有联系的。
而从“蛾眉见妒”这件事上,又说明这不只是辛弃疾个人仕途得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宋廷兴衰的前途,它和这首词的春去的主题不是脱节,而是相辅相成的。
作者在过片处推开来写,在艺术技巧上说,正起峰断云连的作用。
下片的结句更加值得注意:它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上来。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最耐人寻味。
以景语作结,是词家惯用的技巧。
因为以景语作结,会有含蓄不尽的韵味。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