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渔夫的故事》精品教案

《渔夫的故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渔夫的故事》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学习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渔夫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分析渔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智慧。
三、教学准备1.课文《渔夫的故事》2.生字词卡片3.小组讨论记录表4.角色扮演道具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渔夫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渔夫的有趣故事。
(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故事。
(三)学习生字词1.请同学们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四)分析故事情节1.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分析渔夫在故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复述故事。
(二)深入分析渔夫的智慧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思考:渔夫为什么能成功地解决遇到的问题?2.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三)角色扮演1.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
2.各小组展示角色扮演,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二)拓展活动1.请同学们以“渔夫的智慧”为主题,进行创意绘画或手抄报制作。
2.展示作品,互相欣赏,分享创作心得。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渔夫的故事》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故事理解渔夫的智慧与勇气,学习生字词。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渔夫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补充:第一课时(二)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最吸引你们的地方是什么?”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好,我们一起来找出故事中的关键信息,看看渔夫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渔夫的故事》教案设计

《渔夫的故事》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渔夫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渔夫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勇于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内容,分析渔夫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态度。
2. 教学难点:(1)理解渔夫在故事中的智慧表现。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渔夫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渔夫的故事》的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思考:渔夫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小组讨论,分析渔夫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态度。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学生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四、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渔夫的故事的小短文。
2. 课堂作业:(1)回答问题:渔夫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2)小组讨论:如果你遇到像渔夫一样的困境,你会怎么做?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学会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分析渔夫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态度,并从中得到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渔夫的故事的语文教案

渔夫的故事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人物情感和心情。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人和事物。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人物情感和心情。
三、教学准备:(1)课文《渔夫的故事》打印稿。
(2)生字词卡片。
(3)教学录音机或电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部分。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渔夫的故事》。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发音和理解。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讲解生字词的含义。
3. 理解课文:(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故事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4. 细节描写:(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
(2)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人物情感和心情。
5.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故事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写作等,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和课后练习题等。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4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4篇)《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一《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所以开课后,我先请学生带着大家认读生字词,然后默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段。
有三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们对第二和第三段的分法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对第一段的分法却各不相同。
怎么才能把它们的思路统一起来呢?我说:通过你们刚才对段意的总结,老师听出来了,你们都能紧紧围绕渔夫和魔鬼的角色展开情节。
第一部分都提到了渔夫无意中救了魔鬼,第二部分说的是魔鬼要杀渔夫,第三部分交代了战斗的结果,渔夫用智慧战胜了魔鬼。
第二、三部分同学们的分法没有异议,第一部分分到哪里更合适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同学们集中思考起来。
最后他们确定,13自然段写了渔夫无意中救了魔鬼。
课文的脉络理清后,我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浩浩很积极地站起来,但是从他一开始的发言中,我听出他是打算细致地复述课文,我提醒他:听清老师的要求,我是请你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
浩浩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抓住这三部分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短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进步很大。
我让全班学生把掌声送给了他。
接下来,我请学生总结了这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认真阅读课文后,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开始带着学生研读课文。
通过问题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却要杀了他呢?让学生知道魔鬼的狡猾、凶恶、谎话连篇。
让学生看到魔鬼凶恶狡猾的本性是不会变的,因为对所罗门心有所惧,所以一出来时还是一副卑躬屈膝的软弱模样,等听说所罗门已死了,须臾间,原形毕露,凶恶无比,恩将仇报,并且编了一串谎言为自己无耻的行为找借口。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15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15篇《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明白课文资料,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资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学会从人物语言、心理描述抓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从分主角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物性格,增强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潜质。
课上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和关于《东郭先生和狼》的阅读材料。
教学时刻: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相传古时候,在古阿拉伯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名叫山努亚。
有一天,山努亚和他的弟弟萨曼来到一片紧邻大海的草原,当他们正在一棵树下休息时,突然海中间冒起一个黑色的水柱,一个女郎来到了他们身边,并告诉他们天下所有的妇女都是不可信赖、不可信任的。
国王山努亚和弟弟萨曼回到萨桑王国后,他们杀死王后和宫女、奴仆。
从此,山努亚深深地厌恶妇女,存心报复,他开始每一天娶一个女子来过一夜,次日便杀掉再娶,完全变成了一个暴君。
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整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
宰相的大女儿桑鲁卓,对父亲说她要嫁给国王,她要试图拯救千千万万的女子。
”进宫后桑鲁卓每一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
这样,桑鲁卓每一天讲一个故事,她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一向讲到第一千零一夜,最后感动了国王。
山努亚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
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
”于是,便有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也叫《天方夜谭》。
你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呢?《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
这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二、学生充分自学,读准,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自学课文2.检查自学效果:⑴利用生字卡片,多种形式地读生字。
⑵通读全文。
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学习,理清脉络1.小组交流:故事较长,但过程很清晰,主要分三个部分:无意中救魔鬼、魔鬼要杀渔夫、渔夫战胜魔鬼2.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相应段落。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3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优秀3篇《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了解渔夫是怎样战胜魔鬼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象与作品的想象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到阿拉伯领略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魔之争《渔夫的故事》。
(二)了解民间故事和《一千零一夜》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它们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
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可分5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像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再如《燕昭王筑黄金台》等故事,早已载入史册。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古代民间口头创作的丰碑,也是一部流行世界各国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我国旧译为《天方夜谭》。
《一千零一夜》的初稿是由十世纪伊拉克文人哲海什雅里收集整理的。
他以一本古老的波斯故事《赫左尔艾夫萨乃》(即《一千个故事》)为蓝本,并邀请民间说书艺人记录他们认为最优美的民间故事。
高尔基认为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宏伟的巨著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三)检查预习1、指名一生写出字音,师生共同正音。
锡xī 撬qiagrave;o 魔moacute; 耸sǒng 桅weacute;i 吻wěn撬(qiagrave;o)去啰唆(suō)挪(nuoacute;)弥(miacute;)漫丑陋(lograve;u)宝藏(zagrave;ng)抡(lūn)起作揖(yī)张牙舞爪(zhǎo)2、解词:【照例】按照惯例。
2024年语文教案-渔夫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渔夫的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渔夫的形象,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
3. 引导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理解渔夫的形象和故事中的道理。
2. 故事梗概:渔夫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他勤劳、善良、乐于助人。
在一个风浪大的日子里,渔夫舍弃自己的利益,帮助其他渔民解决问题,最终获得了好报。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渔夫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渔夫的善良品质。
3. 分析渔夫的形象:讨论渔夫为什么要帮助其他渔民,引导学生理解渔夫的乐于助人精神。
4. 讲解故事中的道理:引导学生领悟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5. 总结全文:强调渔夫的形象和故事中的道理,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渔夫的形象和故事的理解。
2. 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渔夫”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回家后,向家人讲述渔夫的故事,传播正能量。
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渔夫的故事,提高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人生道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八、教学内容:1. 课文复述:让学生复述课文,加深对渔夫的故事的理解。
2. 语文知识运用:通过分析渔夫的语言和行为,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解读。
3. 渔夫的行为讨论:讨论渔夫为什么能够舍弃自己的利益帮助他人,引导学生领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九、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渔夫的故事进行思考。
2. 让学生复述课文,加深对渔夫的故事的理解。
3. 分析渔夫的语言和行为,让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解读。
4. 讨论渔夫的行为,引导学生领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人生道理。
十、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如何向渔夫学习”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渔夫的故事》教案设计

《渔夫的故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渔夫的故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正确表达故事内容。
(3)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故事中渔夫的善良和聪明才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工合作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善良和聪明才智的认同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劳动和收获的珍视和认可。
(3)培养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介绍:简要介绍《渔夫的故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词汇和语法知识:讲解和练习故事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语法知识。
3.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故事中渔夫的善良和聪明才智。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5. 总结和反思:学生总结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资源:1. 故事文本:《渔夫的故事》的文本材料。
2. 词汇和语法讲解:相关的词汇和语法讲解资料。
3. 角色扮演道具:学生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用于角色扮演和表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故事,回答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3. 词汇和语法讲解:讲解和练习故事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语法知识。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5. 总结和反思:学生总结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词汇和语法运用能力的评估:通过练习和表演,评估学生的词汇和语法运用能力。
3. 学生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的评估:通过小组合作和表演,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
4. 学生总结和反思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总结和反思,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设计思路】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预习应该立足于以下四点:1.读其文首先要知道作者是谁,积累作家、作品知识,然后积累新结识的语言,主要是字词,会读、会写、会理解、会运用。
2.课文至少朗读三遍以上,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3.自己从文章中读出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4.认识作品最明显的特色,如本文要掌握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
这则民间故事学生是非常熟悉的,许多学生都曾读过,但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和对人物的简略分析的层次上。
这篇文章怎样上出新意,怎样上出深度?我思考了很久,决定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先请学生介绍作者,说说他们以前读这则故事留下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概括毕淑敏的散文的大意,使他们意识到经典的文章是常读常新的。
在分析人物和主题时,不是架空的分析,而是着眼于文本的研读,在朗读、品味、揣摩中感悟。
课堂小结的步骤我也请学生来说他们对文章的新的解读,课后的作业也紧紧围绕这个话题布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故事揭示的道理。
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痛恨王后对他的不贞,就把她杀了。
以后国王每天晚上娶一个王后,到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
当时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
晚上,她给国王讲故事,讲到最紧要的时候天就亮了,国王急着要去早朝,但为了听故事的结局,国王就把她留了下来。
此后,她每天晚上给国王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
最后,国王终于被感化了,同山鲁佐德王后白头偕老。
这就是《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来历。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地区为“天方”,“谭”通“谈”),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之一。
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二)了解民间故事和《一千零一夜》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它们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
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可分5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像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再如《燕昭王筑黄金台》等故事,早已载入史册。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古代民间口头创作的丰碑,也是一部流行世界各国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我国旧译为《天方夜谭》。
《一千零一夜》的初稿是由十世纪伊拉克文人哲海什雅里收集整理的。
他以一本古老的波斯故事《赫左尔·艾夫萨乃》(即《一千个故事》)为蓝本,并邀请民间说书艺人记录他们认为最优美的民间故事。
但哲海什雅里只收集了四百夜的故事,没有完成《一千零一夜》的编辑工作就去世了。
后来,各地说书艺人不断地对故事进行增补、加工。
大约到十四世纪,《一千零一夜》才最后定型。
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阿拉伯地区流传开来。
《一千零一夜》以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作为结构线索。
其中包括众多的民间故事、童话、寓言,以及名人轶事、诗歌、格言等。
山鲁佐德姐妹给国王讲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但并没有一千零一个故事。
如果不包括故事中的故事的话,根据1927年贝鲁特出版的五卷本的统计,只有134个故事。
不过,这些故事篇幅都较长。
作品以鲜艳的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中古时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和宗教信仰,以及多姿多态的风土人情等。
高尔基认为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宏伟的巨著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三)检查预习1、指名一生写出字音,师生共同正音。
锡xī撬qiào 魔mó耸sǒng 桅wéi 吻wěn撬(qiào)去啰唆(suō)挪(nuó)弥(mí)漫丑陋(lòu)宝藏(zàng)抡(lūn)起作揖(yī)张牙舞爪(zhǎo)2、解词:【照例】按照惯例。
【喜笑颜开】心情愉快,满脸笑容。
【弥(mí)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无恶不作】没有哪样坏事不干,形容人极坏。
【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也指矿产。
注意藏,不读cáng。
【啰唆】(言语)繁复。
本文采用前一个意思。
也作啰嗦。
【口吻】说话时的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口气。
3、词义辨析【巨大】【庞大】庞大:(形体、组织或数量等)很大。
“庞大”与“巨大”两个词都是用来形容事物的规模、数量等很大。
但两个词也存在细微的区别:“巨大”一般不包含评价和褒贬,而“庞大”则往往指过大或大而无当,包含了对所形容的事物的贬斥。
例如本文中形容魔鬼的身躯,第一次用“巨大”,第二次用“庞大”,因为第二次时渔夫已经知道魔鬼要杀他,对魔鬼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变化。
【无耻】〖卑鄙〗无耻:不顾羞耻;不知羞耻。
“无耻”和“卑鄙”都是形容人的品行和言行的贬义词。
但“无耻”侧重于人的言行的性质,而“卑鄙”则侧重于个性和手段。
(四)复述课文(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进行),要求:在关键处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五)理清思路,分析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铜瓶。
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六)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的词语吗?明确: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2、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请几位同学来说说魔鬼的心理活动: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3、再请几位同学来说说渔夫的心理活动。
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分析魔鬼的外貌描写。
(1)请学生朗读课文,并速记描写外貌的语句,完成练习。
(出示幻灯)头像;手像;腿像;口像;牙齿像;鼻孔像;眼睛像。
探究问题:这些语句属什么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突出了魔鬼什么特征?(让学生明确:运用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魔鬼凶恶特征。
)(2)展开想象,仿写句子:头发像;眉毛像;耳朵像;脖子像;胳膊像;身躯像。
(评价标准:想象要合理,能突出魔鬼特征。
)(七)布置作业用一段话描写人物的外貌,并用上几种修辞方法。
第二课时(一)分角色朗读,分析评点人物1、我们从魔鬼的外貌中了解到魔鬼是凶恶可怕的,结果呢?渔夫却战胜了魔鬼,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斗争过程吧!(说明:先请两位同学来扮演渔夫和魔鬼,朗读课文对话部分。
其余同学围绕下面六个主要问题分别探究渔夫和魔鬼对话中隐含的心理,理解人物的性格。
)①魔鬼怎样评价自己?②魔鬼要杀渔夫的理由是什么?③渔夫是如何逐步认清魔鬼的真面目的?2、点评:“渔夫”在与“魔鬼”说话时,应该用颤抖的声音表示自己的害怕,并且加上表情动作,比如瞪大眼睛、全身抖索等;最后与瓶中的魔鬼说话时,应十分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要有斩钉截铁的感觉。
3、概括人物:渔夫——诚实、机智、勇敢、善良魔鬼——凶恶、愚蠢、狡猾(二)讨论问题1、渔夫是如何战胜魔鬼的?这说明了什么?明确: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能装在瓶子里,骗魔鬼重新进了瓶子。
这说明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2、如果魔鬼在前三个世纪被救起,会兑现他的许诺吗?明确:按照我们的文化观念,魔鬼是人性恶的化身,不仅许下的第四个诺言(杀死救他的人)不近人情,而且当他重新被封进胆瓶里时,他竟改口说那个许诺是开玩笑,这就是渔夫指出的魔鬼下流无耻的本性。
关于魔鬼恶的本性,课文中渔夫最后说的一段话,已以痛快淋漓的一顿痛骂给予总结了。
按照以上这样情形去解读、推测,我们的读者很难相信魔鬼会兑现他的前三个许诺。
但是,《一千零一夜》中原故事的最后结局,魔鬼又果然兑现了他重新许下的诺言,这既表现了在阿拉伯民族的文化观念中,魔鬼也有“人性善”的一面,更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宗教观念中(这也是文化观念)安拉是唯一主宰,对安拉起誓,渔夫就相信了。
所以,以此解读,不排除魔鬼兑现前三个许诺的可能。
魔鬼的心理也符合世俗人的心理,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才许下了第四个恶毒的诺言。
这样看,前三个许诺就有一定的可信之处。
3、渔夫和魔鬼在听对方叙述前都要求对方说简短些,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状态?明确:渔夫的心理在于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魔鬼要这样对待救他的人,死的恐怖也使他无心去听那些过长的诉说。
魔鬼的心理是反正渔夫是非死不可的,说什么、问什么都是多余的,何况他已经忍受、等待了太长的时间了,所以也叫渔夫说简短些,别再啰嗦烦人。
(三)比较探究《一千零一夜》中,故事的原结尾是:渔夫准备将瓶子扔进海里时,魔鬼又苦苦求情,渔夫不答应,后来,魔鬼向安拉起誓,如果放他出来,将要好生报答渔夫。
安拉是阿拉伯世界的宗教里唯一的主宰。
渔夫这才相信他,便打开了瓶口。
魔鬼出来后,果然履行了诺言,给渔夫指出了一条发财之路。
这则故事以往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时,也如本课文一样,删去了上述结尾。
你认为原结尾是保留好呢还是删去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保留原故事结尾当然更符合故事的原貌。
我们阅读它将能更好了解阿拉伯世界的某些文化观念(包括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民众心中的地位),更全面了解阿拉伯文化给魔鬼赋予的内涵。
这会不会影响故事的开头部分所得出的结论呢。
魔鬼主要是恶的化身,在他充分表现其穷凶极恶、毫无人性、下流无耻一面时,应当狠狠打击,重重惩罚,彻底揭露,让世人知道他的丑恶面目,对他保持高度的警惕。
但是,如果他知道了、真实体验了这个打击和惩罚的份量之重、后果之严重,在事关生死的最重大利益面前,“人性善”的一面有所发现,良心有所发现,为什么人们要拒绝呢?这两者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是并不矛盾的。
魔鬼其实是世俗人的化身和象征,世间有过不少放下屠刀、改恶从善的事例。
否则我们就无须进行改造罪犯,改造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的工作了。
当然,这一转变一般需要建立在对其“恶”的一面坚决斗争、彻底揭露的基础上,所以,《一千零一个夜》的原故事应当更符合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类的全面、辨证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