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析

合集下载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列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等。

2.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应用。

3. 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找出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答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问题,找出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让学生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列式计算,并检验答案。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回答问题的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在练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 在课后作业环节,要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4. 在教学评价环节,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人教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分析

人教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分析
单元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单元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初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体会符号思想。
数学广角《集合》
学情分析:
学生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在学习数数时,学生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印象更深刻;又如,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分类是集合理论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初步认识到求两个“单集”内的对象的总数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为“两集相交”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使学习成为可能。部分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的思路受阻现象,表达出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案的干预可以让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部分的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接受更大的挑战,参与更复杂的学习,教师必须为此做好学习材料的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需要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教师的教案设计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前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找准新知与旧知的连接点、准确把握教案的切入点、合理提出质疑点、准确引入拓展点。学生在学习本课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有: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正确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正确口算100以内加减法,会用竖式计算多位数加法。这些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算法。如学生可以理解12×3表示3个12相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本节课的教案中进一步理解12×3可以看做是3个2加3个十的和。

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分析

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分析

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学情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学情分析及教案目标第一单元《时、分、秒》学情分析:时分秒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都要用到的知识,平时学生可能都能说出一些有关时间的概念,但他们并没有把这些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因为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不是以前经常使用的一进位制,而是60进位制。

学生可能不适应。

所以在教案中重点设计一些与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单元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适合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详尽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惯。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优良的研究惯,有比较强的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大部分学生计算基础知识比较结壮,一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三年级孩子年龄小,又喜欢说,喜欢表现自己,特别为他们创设各种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索、小组合作等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与大家分享。

单元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在解决详实题目的过程中,能应用适合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按照详实情形选择合适方法解决实际题目意识,体验解决题目策略的多样性。

第三单元《测量》学情分析:1.教案前学生具备了M、分M、厘M、毫M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案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从家长或生活中直接感知了千M这个单位的存在。

2.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和重量的生活经验,从根蒂根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态是优良的。

3.三年级学生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M这么大的一个长度和1吨的重量看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M和重量单位吨认识不深入,势必导致估计物体长度和重量不确凿的错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四边形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要,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

它们的形状比较简单,特征比较明显,应用也十分广泛。

正方形是表示面积单位的形状,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则是其他平面几何图形计算方法的基础。

本单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三段教学如何运用四边形及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边形教材第79页的内容。

1.直观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通过辨一辨、找一找、画一画、连一连、说一说等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难点:探索发现四边形的特征。

课件。

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实物,从中找一找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

师:看来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种平面图形——四边形。

(板书课题:四边形)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平面图形和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整理。

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图。

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找出来。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先独立观察,然后同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直的)让学生在直观的比较中发现四边形的四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指名学生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 (共55张PPT)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 (共55张PPT)

课后练习
四、猜一猜。 1.一个三角形去掉一个角可能变成( 三 )边 形或( 四 )边形。 2.一个四边形去掉一个角可能变成( 三 )边 形或( 五 )边形。
三年级数学上册(RJ) 教学课件
第 7 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 2 课时 周 长
情景导入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问题:1. 你认识这些物品或图形吗?
(60+40)×2×5=1000(米)
1000米=1千米
答:他走了1000米;合1千米。
课后练习
三、李叔叔用28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 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8÷4=7(米)
答: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7米。
课后练习
四、一口鱼塘,长40米,正好是宽的5倍,它的周长 是多少米?
40÷5=8(米) (40+8)×2=96(米)
正方形:
⑥⑦ ⑩
长方形:
②④
巩固练习
五、解决问题。 1.小华沿着一个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池塘跑了两圈, 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8×4×2=64(米)
答:他一共跑了64米。
巩固练习
2.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四周围上篱笆, 篱笆长多少米?
(10+6)×2=16×2=32(米)
答:篱笆长32米。
2.黑板的面是( 四边 )形,手帕的面是 ( 四边 )形。
3.
有( 4 )条边,有( 4 )个
角,它是( 四边 )形,也是( 长方形 )。
课后练习
二、找出四边形。
课后练习
三、判断。 1.四边形都有4个角。( √ ) 2.四边形有4边直的边。( √ )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 √ ) 4.四边形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边形》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边形》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边形》教材分析《四边形》这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中的第一课时,四边形的内容简单,但在平面图形的学习中作用不简单。

以下我从这几个方面对四边形这一课进行教材分析。

一、《四边形》教材编写意图在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有直观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四边形,重点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让学生从隐性的生活中出发,从丰富的图形中辨认归类出四边形,“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从这句话中,教材的要求是学生在生活当中已经接触,或者说对四边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在进行分类。

小精灵的话: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就是要让学生在分类过程中进行讨论,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这个四边形的特点进行描述,把他们的直观感受变成一般规律,这其实是对四边形概念的描述。

通过说总结出四边形概念后回到生活: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既巩固且应用了四边形的概念,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再把学生脑海中的四边形画出来,对四边形概念是一种提升。

总结起来,四边形这一课就是要学生进行分--说--找--画。

这是四边形一课的教学,那我们纵观教材,关于形概念的教材都有怎样的特点呢?二、纵观《四边形》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它的形状简单,特征明显。

教材中把四边形一课座位形概念的第一课,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形概念的学习由表到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但是学生学习难度是呈U状,从一年级认识图形中立体图形开始,起点很高,慢慢往下到平面图形,到平面图形中的角、边,学生学起来相对轻松。

学习了角、边,再回到平面图形探究它们的特征,再到立体图形,立体图形又分为平面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等和曲面的立体图形如圆柱等。

学生像上坡一样,学得很吃力了。

一年级认识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对几何图形是一种直观感受、辨认图形。

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学了四边形的认识之后的形概念课,通过说特点,验证特点,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特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试卷分析共9个单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试卷分析共9个单元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二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四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五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六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七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八单元试卷分析
龙师附小龙陂分校2020-2021学年度
三( 5 )班第九单元试卷分析。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帮助孩子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帮助孩子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帮助孩子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引入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

了解什么是除法。

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用于将一个数分为几个部分。

例如,我们可以将12除以3,得到4。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将12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4个物品。

二、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1.明确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

例如,某个班级共有60个学生,他们将要参加一次考试,每个桌子可以坐两个学生。

我们想知道需要几张桌子。

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我们可以将总学生数除以可以坐的学生数来得到答案,即60÷2=30。

2.实际操作在学习除法时,可以用实物来进行操作,让孩子更加容易理解。

例如,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使用小人或牌子来模拟学生,然后让孩子将它们分成两个一组。

这将帮助孩子理解除法的概念,以及如何将一个数量分成若干个部分。

3.更多实例还有许多其他常见的实际问题,需要用除法来解决。

例如:将一定数量的糖果分成若干组,每组有5个,需要几组?此时,可以将总数量除以每组的数量来得到答案。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购物时找钱、计算人均消费等,都需要用到除法来解决。

通过这些实际问题,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概念,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它。

三、总结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帮助孩子学习除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来加深孩子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篇教案,我们相信家长和老师都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教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
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三、重点
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四、课时安排:6课时。

1、四边形…………1课时
2、周长…………5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