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课件18

合集下载

药剂学绪论PPT课件

药剂学绪论PPT课件
药剂学绪论ppt课件
• 绪论 • 药剂学基础知识 • 药剂学的基本理论 • 药剂学技术与实践 • 药剂学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01来自绪论药剂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 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 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 学。
重要性
药剂学是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经济和合理应用的关键环节,对 于保障公众健康和促进医药行业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药物溶解度和溶解速度的 因素包括溶剂的性质、药物的 性质、温度、压力等。
增溶与助溶
通过添加增溶剂或助溶剂可以 改变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
的溶解速度。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稳定性
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储存和使用过 程中保持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不变的能力。
化学稳定性
包括化学降解、水解、氧化等反应, 是影响药物制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 要因素。
药剂学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古代药剂学
古代药剂学以植物药和动 物药为主要原料,以天然 药物为主,制备方法简单。
近代药剂学
近代药剂学开始引入化学 合成药物,制剂种类增多, 制备技术逐渐规范。
现代药剂学
现代药剂学注重药物制剂 的创新与改进,新型给药 系统和制剂技术不断涌现。
药剂学的未来展望
01
02
03
预防性药物包括各种疫苗、抗寄生虫药和营养补充剂等。它们能够提高人体免疫 力、预防感染或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素,从而降低患病风险。此外,药剂师还可 以提供个性化的营养建议和健康咨询服务,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药剂学在改善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药剂学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还致力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研究和开发各种药物和保健 品,药剂学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质量。

药剂学(完整版)PPT演示课件

药剂学(完整版)PPT演示课件
7
• 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的概念出现在70年代初,80 年代开始成为制剂研究的热门话题。 DDS的研究目的是以适宜的剂型和给 药方式,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好的治 疗效果。
8
第三节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一 工业药剂学(Industrial pharmaceutics) 是研究制剂工业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控制的 科学,是药剂学的核心学科。
9
五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是采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自70年 代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发展十分迅速,对指导制剂设计,剂型改革, 安全合理用药等提供了量化控制指标。
六 临床药学(临床药剂学)(Clitnical pharmaceutics) 是以患者为对象研究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科学。其出现使药剂工作 者直接参与对患者的治疗活动,符合医药结合的时代要求。国外大医 院普遍开展临床药学,使“医护”为主的医疗方式转变为“医药护” 共同进行治疗的方式。
七 医药情报学(drug informatics) 收集和评价庞大的与医药品相关的情报,以各种情报为依据探究药物 治疗的依据,谋求医药品的最适宜治疗方案。
10
第四节 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及进展
一 世界药剂学的研究进展:
• 20世纪50年代 证)
物理药剂学时代(体外论
• 20世纪60-70年代
生物药剂学时代(体内评价)
5
二 剂型的重要性
1 剂型可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2 剂型能调节药物作用速度 3 改变剂型可降低毒副作用 4 某些剂型有靶向作用 5 剂型可直接影响药效
6
三 药物传递系统(DDS)
• 剂型发展的初期只是为了适应给药 途径而设计的形态,随着新剂型新技 术的发展,人们对药物制剂的理解和 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药物制剂不再仅 仅是一个具有一定剂型的药物“配 方”(Formulation),而是一个输 送和传递药物的“装置”(Device)。

中职药剂《药剂学》ppt课件

中职药剂《药剂学》ppt课件
药剂学任务
研究药剂配制的理论、生产技术以及 质量控制等内容,为临床提供安全、 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 以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
药剂学发展历史
古代药剂学
以经验为主,注重药物来源、性 味、功效等。
近代药剂学
随着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开始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 质等,为现代药剂学奠定了基础。
胶囊剂
包括硬胶囊和软胶囊,主要用于口服给药 ,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提高药物的稳 定性。
03 药物稳定性与有 效期
药物稳定性概念及影响因素
药物稳定性概念
指药物在特定条件下保持其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能力。
温度
高温可加速药物分解,降低稳定 性。
湿度
湿度过高可导致药物吸湿、潮解 、霉变等。
金属离子
药物制剂组成与制备方法
药物制剂的组成
包括原料药、辅料和包装材料。其中,辅料在制剂中起到增溶、助溶、乳化、 稳定等作用,包装材料则起到保护药品、方便使用等作用。
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
包括物理法(如粉碎、混合等)、化学法(如合成、分解等)和物理化学法( 如溶解、萃取等)。具体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剂型和制备工艺的要 求。
02 药物剂型与制剂
药物剂型分类及特点
按给药途径分类
按分散系统分类
包括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和非经胃肠道给药 剂型。前者如散剂、片剂、颗粒剂等,后 者如注射剂、吸入剂、皮肤黏膜给药等。
包括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浊液型、混 悬液型、气体分散型等。
按制法分类
包括浸出制剂、无菌制剂等。
按形态分类
包括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 气体剂型等。
稳定性考察法
对生产批次的药物进行定 期检测,观察其质量指标 的变化情况,评估药物稳 定性及有效期。

药剂学课程分析PPT课件

药剂学课程分析PPT课件

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
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 量控制、药效学及药物制剂的合理应 用。
研究目标
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方便 的药物制剂,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患 者生活质量。
药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药理学关系
药剂学与药理学相互依存,药剂 学为药理学提供药物制剂,药理 学为药剂学提供理论基础。
药物合成新方法
在药物合成方面,新的合成方法不断涌现,如酶法合成 、固相合成等,这些新方法能够提高合成效率、降低成 本,为制药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药剂学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前景
精准医疗
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药剂学在医疗保健领域的 应用前景更加广阔。药剂学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 等学科的交叉将为精准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如个性 化药物、基因治疗等。
新型给药系统
新型给药系统是药剂学在医疗保健领域的重要应用方向 。通过新型给药系统,可以实现对药物的精准控制和靶 向输送,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药剂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跨学科融合
药剂学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多个学科有密切联系,未来药剂学教育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 的复合型人才。
药剂学课程分析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简介 • 课程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课程评价与反馈 • 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课程简介
药剂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药剂学定义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 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 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 学。
药剂学的重要性
药剂学在医疗保健领域中扮演着 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药物制剂 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药物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保障用药安全。

药剂学完整版培训课件

药剂学完整版培训课件

药剂学完整版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药剂学概述•药剂学基础知识•药剂学技术•药剂学应用•药剂学进展•药剂学实例分析01药剂学概述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药剂学定义药剂学涉及到化学、生物学、医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药剂学的性质定义与性质1药剂学的发展史23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天然药物和香料制成药物。

古代药剂学中世纪时期,药剂师在欧洲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业的职业。

中世纪药剂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药剂学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渐形成了现代药剂学的雏形。

近代药剂学研究对象药剂学的研究对象是药物制剂,包括液体制剂、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等。

研究任务药剂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制剂。

药剂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02药剂学基础知识分类根据剂型的特点和应用,一般将其分为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和气体剂型等。

定义药物剂型是指将药物原料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规格的剂型,以便于临床使用和生产、流通。

重要性剂型对药物的疗效、生物利用度和患者的顺应性有重要影响,因此剂型的设计与制备是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药物剂型03影响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剂型因素和使用条件等。

剂型选择与给药系统01剂型选择的原则根据临床需要、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状况和使用便利性等因素进行选择。

02给药系统将药物传递到患者体内的系统,包括直接给药系统和间接给药系统。

药物制剂的生物有效性是指制剂中的药物在体内达到预期的疗效,并维持一定的时间和浓度。

定义生物有效性评价主要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研究。

评价方法药物的理化性质、制剂的剂型和处方组成、给药途径和给药方式等。

影响因素药物制剂的生物有效性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合成等反应。

药剂学ppt课件

药剂学ppt课件

04
常见药物剂型与制备方法
片剂
定义
片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 成的扁平状或类圆形固体制剂

分类
片剂可分为口服片、口腔用片 、外用片等。
制备方法
片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湿法制粒 、干法制粒、直接压片等。
应用
片剂具有剂量准确、服用方便 、携带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
于临床治疗中。
胶囊剂
定义
胶囊剂是指药物装入胶囊壳中制成的制剂。
04
外用膏剂
定义
外用膏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的供皮 肤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制剂。
分类
外用膏剂可分为软膏剂、乳膏剂、贴膏剂等 。
制备方法
外用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基质的制备、药物 的添加与混合、灌装等步骤。
应用
外用膏剂具有直接作用在皮肤表面、易于贴 敷等优点,常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中。
05
药剂学应用案例分析
改善药物治疗效果
药剂学的发展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降低了药物治疗过程中对人体
的损伤。
促进新药研发
药剂学研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 和技术支持,加速了新药的上市进程

提高医疗质量
药剂学的进步为医学治疗提供了更多 有效的药物和剂型,提高了医疗质量
和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分类
胶囊剂可分为硬胶囊和软胶囊两种。
制备方法
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空胶囊的制作、填充药物、封口等步骤。
应用
胶囊剂具有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提高药物稳定性等优点,常用于口服给药。
注射剂
定义
注射剂是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射入体内的制剂 。
制备方法
注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解、滤过、灌封、 灭菌等步骤。

药剂学完整版培训课件

药剂学完整版培训课件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生理和心理状况以及药物的性 质和治疗需要来选择适宜的剂型。
给药系统
给药系统是指将药物从制药企业输送到目标患者体内的所有环节 和技术,包括药物剂型、给药途径、药物输送系统等。
给药系统的优化
为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应积极开发新型给药系统和优化现 有给药系统。例如,靶向给药系统、智能给药系统等。
03
药剂学基本技术
药物溶解与分散技术
01
药物溶解与分散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02
药物溶解度和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方法
分散剂和乳化剂的选择与应用
03
药物制剂的成型技术
药物制剂成型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各种药物制剂的成型方法与工艺 药物制剂成型的设备与工具
药物制剂的灭菌与无菌技术
01
02
03
灭菌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和技术原理
药剂学研究不同给药方式和途径对药 物疗效的影响,以选择最佳的给药方 案。
要点三
药物释放与药代动力 学
药剂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和代谢 过程,以设计出更符合药物治疗需求 的剂型。
药剂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作用靶点研究
药剂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作 用的方式和机制,为新药 研发制备工艺、性能和质量 标准,为新药研发提供技 术支持。
先导化合物优化
药剂学研究先导化合物的 优化和改造,以提高新药 的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
药剂学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质量标准制定
01
药剂学研究药品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以确
保药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药品生产工艺控制
02
药剂学研究药品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改进,以提高药品质量和生
产效率。
药品储存和运输

药剂学课件18

药剂学课件18

•复凝聚法的工艺流程
3 溶剂-非溶剂法 是在囊材溶液中加入一种对囊材不溶的溶剂(非溶剂),引 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裹成囊的方法。 药物可以是固体或液体,但必须对溶剂和非溶剂均不溶解, 也不起反应。使用疏水囊材,要用有机溶剂溶解,疏水的 药物可与囊材混合溶解;如药物是亲水的,不溶于有机溶 剂,可混悬或乳化在囊材溶液中,再加入争夺有机溶剂的 非溶剂,使材料降低溶解度从溶液中分离,过滤,除去有 机溶剂即得微囊。
药物微囊化进程:
近年采用微囊化技术的药物已有30多种,如解热镇痛药、 抗生素、多肽、避孕药、维生素、抗癌药以及诊断用药等。 上市的微囊化商品有红霉素片、β-胡萝卜素片等。 抗癌药微囊经人工化学栓塞提高了治疗效果。 应用影细胞(ghost cell)或重组细胞(如红细胞)作载体, 可使药物的生物相容性得以改善;将抗原微囊化可使抗体 滴度提高。 近10年报道得较多的是多肽蛋白类、酶类(包括疫苗)、 酶和激素类药物的微囊化。这对微囊化研究及应用都起了 很大的促进作用。
越低,越易凝胶。 ✓ 药物应该难溶于水,但不能过分疏水,否则只能形成不
含药物的空囊。 ✓ 由于明胶中有氨离子,在pH为3.2-3.8之间,可吸附较
多的水分子降低凝聚囊-水间的界面张力,凝聚囊的流 动性好,易于分散呈小球形。
2 复凝聚法
系指使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 囊材,在一定条件下交联且与囊心物凝聚成囊的 方法。 复凝聚法是经典的微囊化方法,它操作简 便,容易掌握,适合于难溶性药物的微囊化。
可作为复合材料的有明胶与阿拉伯胶(或CMC或 CAP等多糖)、海藻酸盐与聚赖氨酸、海藻酸盐与 壳聚糖、海藻酸与白蛋白、白蛋白与阿拉伯胶等。
复凝聚法的基本过程:如用阿拉伯胶(带负电荷) 和明胶(pH在等电点以上带负电荷,在等电点以下 带正电荷)作囊材,药物先与阿拉伯胶相混合,制 成混悬液或乳剂,负电荷胶体为连续相,药物(芯 材)为分散相,在40-60℃温度下与等量明胶溶液 混合(此时明胶带负电荷或基本上带负电荷),然 后用稀酸调节pH4.5以下使明胶全部带正电荷与带 负电荷的阿拉伯胶凝聚,使药物被包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囊材,在一定条件下交联且与囊心物凝聚成囊的
方法。 复凝聚法是经典的微囊化方法,它操作简
便,容易掌握,适合于难溶性药物的微囊化。 可作为复合材料的有明胶与阿拉伯胶(或CMC或 CAP等多糖)、海藻酸盐与聚赖氨酸、海藻酸盐与 壳聚糖、海藻酸与白蛋白、白蛋白与阿拉伯胶等。
复凝聚法的基本过程:如用阿拉伯胶(带负电荷)
5 液中干燥法
从乳状液中除去分散相挥发性溶剂以制备 微囊的方法称为液中干燥法,亦称乳化溶
剂挥发法。
(二)物理机械法 1. 喷雾干燥法 又称液滴喷雾干燥法,可用于固态或液态 药物的微囊化。该法是先将囊心物分散在 囊材的溶液中,再将此混合物喷入惰性热 气流使液滴收缩成球形,进而干燥,可得 微囊。
2 喷雾凝结法
利用醇醛缩合反应进行的交联法,参加醇醛缩合 反应的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有聚乙烯醇(PVA)、壳聚 糖等。
如以药物、PVA、交联剂和交联介质为水相,含乳
化剂的液状石蜡为油相,经乳化形成W/O型乳状液, 乳滴中发生醇醛缩合反应交联成微球。
醇醛缩合反应工艺流程
2. 液中干燥法
本法以药物与聚酯材料(或其它高分子材料)组 成挥发性有机相,与含乳化剂的水相搅拌乳化,
一般的,增加明胶浓度可加速凝胶,同一浓度时,温度
越低,越易凝胶。
药物应该难溶于水,但不能过分疏水,否则只能形成不
含药物的空囊。
由于明胶中有氨离子,在pH为3.2-3.8之间,可吸附较
多的水分子降低凝聚囊-水间的界面张力,凝聚囊的流
动性好,易于分散呈小球形。
2 复凝聚法
系指使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
形成稳定的O/W型乳状液,加水萃取(亦可同时
加热)挥发除去有机相,即得微球。
3. 喷雾干燥法
将药物与高分子材料的溶液或混合液,经蠕动泵
输送到喷嘴,在压缩气的作用下形成雾滴,干燥 室内的热空气流使雾滴快速蒸发,即得微球。 如磷酸地塞米松微球的工艺流程:
六、影响粒径的因素
1、药物的粒径(囊心物的大小)
(1)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
(2)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3) 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4) 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与贮存 (5) 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 (6) 可制备缓释或控释制剂 (7) 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8) 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囊
药物微囊化进程:
通常如要求微囊粒微约为10μm时,囊心物粒径应
达1-2μm;要求微囊粒微约为50μm时,囊心物粒
径应达在6μm以下。
2、载体材料的用量(囊材的用量)
一般药物粒子愈小,其表面积愈大,要制成囊壁
厚度相同的微囊,所需囊材愈多。
3、制备方法
4、温度
一般温度愈低,粒径愈大。
5、搅拌速度 在一定程度下高速搅拌,微囊粒径小;低速搅 拌,微囊粒径大。 但无限制地提高搅拌速度,微囊可能因碰撞合 并而粒径变大。 6、附加剂的浓度 7、材料相的黏度 一般材料相的黏度越大,粒径越大。
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大于7~10 μm
的微球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方式截
留,被巨噬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
2 缓释作用 微囊和微球可通过扩散、材料溶解及材料 的降解三种释药机制缓慢释放药物,从而
达到缓释效果。
--生物可降解微球
--一次性注射疫苗
一次性注射疫苗(脉冲式给药系统)
物理机械法均可用于水溶性和脂溶性的、 固态或液态药物的微囊化,其中以喷雾干 燥法最常用。 采用物理机械法时囊心物有一定损失且微 囊有粘连,但囊心物损失在5%左右、粘连
损失在10%左右,生产中都认为是安全的。
(三)化学法
利用在溶液中单体或高分子通过聚合反应
或缩合反应,产生囊膜而制成微囊,这种 微囊化的方法称为化学法。本法的特点是 不加凝聚剂,常先制成W/O型乳状液,再利 用化学反应交联固化。 主要分为界面缩聚法和辐射交联法两种。
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
第四节 微囊与微球制备技术
一、概述 微型包囊技术简称微囊化,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
的高分子材料(称为囊材)作为囊膜壁壳将固态药
物或液态药物(称为囊心物)包裹而成药库型微型 胶囊,简称微囊。 若使药物溶解和/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 成骨架型的微小球状实体则称微球。
药物微囊化目的:
滴度提高。 近10年报道得较多的是多肽蛋白类、酶类(包括疫苗)、
酶和激素类药物的微囊化。这对微囊化研究及应用都起了
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次经FDA批准的蛋白质类药物微球制剂就是醋酸 亮丙瑞林PLGA微球。
二、微粒的特性 1 靶向性 为被动靶向,即机体不同的生理学特征的器官对 不同大小的微粒具有不同的阻留性。小于3μm时
固体或液体药物
3%-5%明胶溶液
单 凝 聚 工 法 艺 制 流 备 程 微 囊 的
混悬液(乳状液)
50ºC,加10%醋酸溶液调节 pH3.5-3.8,加60%硫酸钠 凝聚囊 加稀释液
沉降囊 15ºC以下,37%甲醛溶液 (20%NaOH调节pH8-9) 固化囊 水洗至无甲醛 微 囊
可以用三相图来寻找成囊系统产生凝聚的组成范围。
和明胶(pH在等电点以上带负电荷,在等电点以下
带正电荷)作囊材,药物先与阿拉伯胶相混合,制
成混悬液或乳剂,负电荷胶体为连续相,药物(芯 材)为分散相,在40-60℃温度下与等量明胶溶液 混合(此时明胶带负电荷或基本上带负电荷),然 后用稀酸调节pH4.5以下使明胶全部带正电荷与带 负电荷的阿拉伯胶凝聚,使药物被包裹。
常用的囊材:为天然的,半合成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1. 天然高分子囊材: 明胶、阿拉伯胶、海藻酸盐、壳聚糖
2. 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羧甲基纤维素盐、醋酸纤维素肽酸酯(CAP)、乙 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
3 合成高分子囊材
生物不降解囊材:
(1)不受pH影响的囊材:聚酰胺、硅橡胶等; (2)可在一定pH条件下溶解的囊材:聚丙烯酸树脂类、聚 乙烯醇等。 生物可降解囊材: 聚碳酯、聚氨基酸、聚乳酸(PLA)、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 (PLGA)、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工聚物(PLA-PEG)、ε-己
相分离微囊化步骤示意图 a.囊心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 b.加囊材 c.囊材的沉积 d. 囊材的固化
相分离法又分为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溶剂-非溶剂法、 改变温度法和液中干燥。 1 单凝聚法: 是相分离法中较常用的一种,它是在高分子囊材(如明胶) 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溶解度凝聚成囊的方 法。 原理:将药物分散在明胶材料溶液中,加入凝聚剂(硫 酸钠或乙醇),明胶分子水合膜的水分子与凝聚剂结合, 明胶的溶解度降低,分子间形成氢键,最后从溶液中析 出而凝聚形成凝聚囊。但这种凝聚是可逆的,所以需要 交联固化,使其成为不凝结、不粘连、不可逆的球形微 囊。 常用的固化剂为甲醛,通过胺醛缩合反应(希夫反应) 使明胶分子互相交联而固化,其最佳pH范围是8-9。
4 改变温度法 无需加凝聚剂,而通过控制温度成囊。 乙基纤维素(EC)作囊材时,可先在高温溶解,后 降温成囊。如需改善粘连可使用聚异丁烯(PIB)作
分散剂。用PIB (平均分子量Mav=3.8×l05 )与EC、
环己烷组成的三元系统,在80℃溶解成均匀溶液,
缓慢冷至45℃,再迅速冷至25℃,EC可凝聚成囊。
将囊心物分散于熔融的囊材中,再喷于冷
气流中凝聚而成囊的方法,称为喷雾凝结
法。
常用的囊材有蜡类、脂肪酸和脂肪醇等,
它们均是在室温为固体,而在较高温度能
熔融的囊材。
3 流化床包衣法 亦称空气悬浮法,系利用垂直强气流使囊 心物悬浮在包衣室中,囊材溶液通过喷嘴 射撒于囊心物表面,使囊心物悬浮的热气 流将溶剂挥干,囊心物表面便形成囊材薄 膜而得微囊。
1 界面缩聚法
亦称界面聚合法。本法是在分散相(水相)与连
续相(有机相)的界面上发生单体的缩聚反应。
2 辐射交联法
利用60Co产生γ射线的能量,使聚合物(明胶或
PVA)交联固化,形成微囊。该法工艺简单,但一
般仅适用于水溶性药物,并需有辐射条件。
五、微球的制备
微球(microspheres)系药物与高分子材料制
脉冲式给药系统示意图
三、载体材料(囊心物与囊材)
(一) 囊心物 微囊的囊心物(core material)除主药外可以包括提高微 囊化质量而加入的附加剂,如稳定剂、稀释剂以及控制释 放速率的阻滞剂、促进剂和改善囊膜可塑性的增塑剂等。
它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如是液体,则可以是溶液、
乳状液或混悬液。 通常将主药与附加剂混匀后微囊化,亦可先将主药单独微 囊化,再加入附加剂。若有多种主药,可将其混匀再微囊 化,或分别微囊化后再混合,这取决于设计要求、药物、
内酯与丙交酯嵌段共聚物等。
聚酯类是迄今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
子,它们基本上都是羟基酸或其内酯的聚合物。常用的羟 基酸是乳酸(lactic acid)和羟基乙酸(glycolic acid)。 乳酸缩合得到的聚酯称聚乳酸,用PLA表示;由羟基乙酸 缩合得的聚酯称聚羟基乙酸,用PGA表示;由乳酸与羟基 乙酸缩合而成的,用PLGA表示,亦可用PLG表示。 PLA及PLGA经美国FDA批准,可作注射用微球、微囊以及组
织埋植剂的载体材料。
四、微囊的制备
微囊的制备方法可归纳为:
物理化学法
物理机械法 化学法 根据药物、囊材的性质和微囊的粒径、释放要求 以及靶向性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
(一)物理化学法
本法微囊化在液相中进行,囊心物与囊材在一定条件下形成 新相析出,故又称相分离法。其微囊化步骤大体可分为囊心 物的分散、囊材的加入、囊材的沉积和囊材的固化四步 。
药物被吸附或镶嵌在微球表面。
成球技术
1. 乳化交联法 本法可以含药物和天然高分子材料剂的油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