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 文
“格物致知”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
精 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
内涵
到知识。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通过实地实验
得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
意义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探讨问题。
检讨
彷徨(pánɡ huánɡ) 激变 格物致知
动词,意为“藏在袖子里”。
不要写成“至于”的“至”。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cuò )
( yīnɡ)应该 应
( yìnɡ)应付
【记少余多法】
➢ “埋”除了在“埋怨”中读作“mán”外,其余一律 读作“mái”。
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问题探究
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看法。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平 天下”,一般指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谓的 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而 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 解、认识客观世界进而获得新知,所以侧重 于实验精神。
本文中提到的“格物致知”的真 正意义是: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 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 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 袖手旁观。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了多个例子,试简要分析
其作用。
王阳明“格” 竹失败的事例
说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们把探察外 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进而证明中国传统教 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4段)
通过实验了解竹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 子的性质的事例 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第8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再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引论(提出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论(阐明道理)
结论(解决问题):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
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3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100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4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共20张PPT)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4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共20张PPT)

诗中表现的读书有所悟、有所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 明畅、精神清爽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 家的切身感受。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 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其 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或者用来赞美一个 人在学问或艺术上取得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 从这首哲理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 胸襟,接受各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 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词语“源头活水”, 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52021/9/5Sunday, September 0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52021/9/52021/9/59/5/2021 5:27:23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52021/9/52021/9/5Sep-215-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52021/9/52021/9/5Sunday, September 05, 2021
总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 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 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 才是开阔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 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 定能取得成功。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不能删掉。“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只有对事物进行客
观的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
3.“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和 毅力”这三个词语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不能调换 ,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选择正确目标的眼光 ,当选 好目标后 ,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 ,就要有勇气尝试和有毅力坚持 , 这 三者是递进关系。
神”这一观点。 示例: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实践出真知。③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6.(重庆中考)根据语境,请写一个议论性的句子总结全段。 日子太清闲,便会多些空虚无聊;日子太忙碌 ,便会多些奔波疲劳
。无论哪一种日子,如果长此以往,生活便会出现危机。空虚无聊
的或许会沉迷于某种嗜好而不可自拔 ,奔波劳累的恐怕会病痛缠身 而苦不堪言。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见到的,所以说:
4.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哪一句话表达效果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A句好一些。两句话内容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A句的关联词“不是„„ 而是„„”,列出两种实验态度对比,强调了“积极的探测”对于实验的重 要意义。
5.从你平时的语言积累中摘录一句名言,以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
C
)
袖 手旁观(xiù ) .
【点拨】A项“量”应读liánɡ;B项“彷”应读pánɡ,“至—致”;
D项“裔”应读yì ,“错—措”。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 是因为传 .. 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结构图解
◆疑难探究 师: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生甲:(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2) 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3)这也是应付今 天世界环境所不可缺少的。 生乙: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这对于今天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共19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共19张PPT)

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 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 讲一讲。
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 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 这篇文章,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 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 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 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 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 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 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 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 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 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 知”的精神。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 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 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 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 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 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 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1):理例结合,证明真 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1)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列举事例时,采 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如:列举 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 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 误认为探讨自己”的道理。作者用在大学念物理时, 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 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事例论证的好处: 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八下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课件 (共43张PPT)

八下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课件 (共43张PPT)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 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 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7、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 的格物和致知,这是为什么呢?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 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
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8、讨论: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 知的目的一样么?
20、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 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 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21、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 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 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 袖手旁观。
(2---12)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 精神。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得出结论
(13)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研讨课文
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 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 么? 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 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 新知识。
9、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王 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而不 动手实践,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从内心领悟真理。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 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 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 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显性信息 (科学)
隐性信息 (爱国)
活动任务一:明确观点、主题
• 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活动任务二:理清思路
方法1:逐段分析,综合归纳; 找出关键,提炼重点; 前后关联,牵思成线; 理清逻辑,思路呈现。
方法2:结合助读系统,进行合理整合。
助读系统
演讲思路
1.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
教育
2.承接“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的话题 ,并赋予它新的意义。
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
3.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4.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5.注意以上几段是怎样层层推进的。
举例印证观点 现代观为证,有什么好处?
举例印证观点
7.从“学术研究”推而广之,扩大到“应付今天
的世界环境”和“个人行动”。
从学术研究到世界环境、个人行动
8.点明意义,提出希望。
点明意义,提出希望
理清思路
提出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具体分析:首先阐明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以王阳明格“竹 ”失败为反面事例,印证此观点,然后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 涵和重要性,接着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为 例,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 进行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应对当下的世界 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使得实验精 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中国学生轻视实验对学术的发展毫无帮助(观点) 自己在美国读书做研究的经验(事例)
活动任务三:模拟演讲
• 教师示范 • 学生模拟 • 提示:选择文中部分段落即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4.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中心论点, 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 学实验精神。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从文中找出阐释“格物致知”含 义的句子。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考虑一下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 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 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
A、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 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 学的观察。
B.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11段
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 好不会做研究。
C、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 是什么论证?
阅读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 学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朗读: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
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 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这样做的依据是: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 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 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理解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3、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 什么?
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 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讨论:〈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 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 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 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 致知的真正意义。
(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6.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 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 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10、讨论: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 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 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 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丁肇中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
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 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 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 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 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 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 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 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 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7.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 点是如何形成的?
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 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 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 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
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 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 : 端正心思。 修身: 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 整齐家政。 抽象: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回归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重视实验
2.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 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 部分。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 格:推究。致:获得。 • 《礼记· 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 识。 •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精神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 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 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讨论: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 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提问:“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 纳: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 大学》原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7、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 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8、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9、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 证? 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 要毫无帮助,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 弊端,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属于举例论证。
第九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 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2、“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 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答:原因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选好适当的目标,也不是 所有的人都真正地有影响时事、推动历史的判断力和灵感, 以及勇气、毅力。拥有非凡才智与毅力的毕竟是少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