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中庸思想

合集下载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

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动荡,战争频仍。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

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

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

“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

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

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

学习老子的中庸之道

学习老子的中庸之道

4.3.3老子之道与中庸我们认为,孔子和儒家中庸之道的深层涵义,在很大程度上与老子的自然之道相通。

甚至是有所继承和借鉴。

老子吸收了自古以来的中道思想,提倡“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④;主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⑤;主张效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⑥;主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⑦;主张“不如守中”⑧。

孔子受前人(包括老子在内)中道思想的启发,发现中庸是一种值得挖掘和提升的概念,试图在哲学的层面对中庸进行重新的诊释和建构,但孔子并未完成中庸的哲学建构。

前面讲了,在郑玄、程颐、朱熹等人看来,孔子所讲的中庸即“天命所当然”的“天下之正道”和“常道”、“定理”。

而老子“道”最主要的意思就是指客观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必须遵守的宇宙总规律。

作为“天下之正道”、“常道”的中庸之道与老子这种宇宙规律之道在本质上是完全相通的。

老子认为:“道”标志着宇宙变化的有序性,即规律。

这个世界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遵循着各自的规律。

规律的最大特征就是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那么什么状态是事物最普遍的状态呢?事物的中正之道就是最能代表事物本来面目的一种状态。

老子提出的作为宇宙总规律的“道”,可以理解为程颐所讲的“天下之正道”;而老子的“德”是指万物的本性,即每个事物自己的那部分规律,其实是具体事物自身的“道”。

那么,宇宙的“道”生养万物之后,万物又各有其自己的“道”,所以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消亡,各有自己恒定的规律,即“常道”。

事物的任何运动变化遵循着这些代表普遍规律的“常道”。

老子深感这种规律的不可言说,借“道路”的“道”对这种规律和运动做了大致的描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①。

说到万事万物最一般的状态,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②在老子看来,“道”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曰“反”、二曰“常”。

中庸主义——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

中庸主义——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

中庸主义——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国老子、孔子重要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由“子思“整理成书,和《论语》、《大学》、《孟子》同列为儒家四大经典。

中庸的哲学思想起始于古老的黄老哲学,而中庸作为社会的政治原则源于舜的时代,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意识形态,被认为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历史上迄今从未中断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本文对中庸的起源、老子的中庸哲学和三大理想、儒家中庸及其反思、中庸和现代人类的社会责任等多个问题进行探讨。

标签:老子孔子中庸主义传统文化一、前言中庸,意指事物运动,不偏离中心目标,保持正常运行,维持稳定平衡、和谐状态,在中国古文化中,是道家、儒家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谓之四书,是儒学的四大经典。

《中庸》是子思所著,是对孔子的学术思想的整理,是孔子继承和发展老子学说的重大证明,称为中庸之道。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庸之道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和提高,不少现代学者如国内李怡等尊之为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是人生成败的根本,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指导原则[1]。

二、中庸的起源(一)尧舜时期的原始中庸根据《中庸》第六章《大智篇》孔子认为中庸是人的最大智慧,最有代表意义是舜的政治,“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好察迩言,抑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认为舜能深入考察,调查研究国情民意,分析善恶,权衡利弊,以中庸为原则,作优选决策,制恶扬善,去管理社会,在《中庸》《祖述篇》,孔子进一步说明尧舜,是以中庸之道去制订文武治世方策;上律天时,发展农业;下袭水土,改造生产,生活环境,防治灾害,优化环境,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不息,大德敦化的和谐世界。

所以中庸之道,是从舜开始贯串中国五千多年历史的老传统观念。

这种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从古到今的整个历史过程产。

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

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

再次浅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下面谈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虚空之间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

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总则。

“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化生了万物,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四大,而人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的哲学产生了和谐。

和平、宽容、知足和简朴,这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给现代人以启示:做人要上善若水,要保持低调。

庄子的思想核心是以道为师,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点。

主张《齐物论》,他以狂笑对待人生。

超脱世俗种种困境(包括病痛和死亡),对死亡作出“鼓盆而歌”。

他随顺造化、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了生命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老子与庄子固然超脱,若庄子观鱼之乐、蝴蝶之梦、说剑之喻、蛙鳖之语,也就够幽默与浪漫。

老子多苦笑,庄子多狂笑,老子的笑声是尖锐的,庄子的笑声是豪放的。

给我们后人的启示:人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求得“天人合一”境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平常心”去对待各种事物。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提倡“克己复礼”。

宣扬礼是对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套完整的规范。

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其次是“义”,“礼以行义”。

“仁”字其实也就是“克己复礼”,使自己的举止、言行都遵循“礼”的规范。

“礼”、“仁”、“义”使孔子推崇和张扬“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中庸之道”的“致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尚和文化”,为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和为贵”,“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
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
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
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体知识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
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第 三 章 :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第 四 章 : 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
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
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老子出生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
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
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
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
。两者有什么不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注释]
10.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作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作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作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思想家,他先是学习儒家的教义,但是后来觉得繁琐,所以自立门派,创建了道教,一时门徒众多。

那么作为著名的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主张到底有哪些呢?老子雕像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

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

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觉得即使和其他国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这一主张受到的支持并不多,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是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受欢迎也很正常。

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

觉得凡事都有双面性,不能过于强求,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

这个主张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时至今日依旧值得人们研究。

当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张远远超过上面所列举的一些,所以说,老子被后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的很多主张已经超过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即使是拿到现在这个社会也依旧是比较先进的思想,难怪后世人会将老子神话,甚至连历代皇帝也会特意去祭拜。

老子是什么家老子,本名为李耳,乃是历史上极为优秀的一位思想家与哲学家。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虽然从未得到官方认可,亦不是时代的主流,可他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以他的思想为基础所创立出来的道家更是教会了世人何为自然。

老子像而老子所创立出来的道家思想对后世亦是有着深渊的影响,虽然道家并没有后世的儒家、佛家那般的出名,可老子所创立出来的道家的思想为后人所带来的却是不可估量的益处。

甚至连皇帝也以老子的道家思想治国,使得一度颓废的国家繁荣昌盛。

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即便是现如今,习百家所长,思想开放的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仍旧可以从中感受到其中的大智慧,使我们受益匪浅。

《道德经》相关论述

《道德经》相关论述

《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1],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址河南鹿邑太清宫镇。

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

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

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20余岁。

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右图为怀禅微刻《道德经》全文怀禅微刻《道德经》全文作品基本信息【名称】怀禅微刻《道德经》【材质】朱砂红博古方章【规格】12.0×3.5×3.5cm【作者】怀禅(详见:怀禅八大刻)【年代】1998年【编号】H284怀禅微刻《道德经》H284朱砂红博古方章12.0×3.5×3.5cm国学油画RSD组合—刘念创作的《老子归来》老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河南鹿邑县。

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楚简老子道德经》窦中亮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有三大支柱,那就是道的三大法则

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有三大支柱,那就是道的三大法则

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有三大支柱,那就是道的三大法则.(一)道的运动法则───反者道之动•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反者道之动","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现代科学家也说:植物动物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异,这是由于分子无休止变化的缘故。

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流动和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

这种"有"和"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

• 老子道的永恒反向运动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对辩证法来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

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新阶段。

老子道的这种反向运动法则,类似现代的《立沙特原理》:“任何化学反应的方向,是朝向减少引起反应的因素的方向”。

其实,这是一条普遍原理:《结果消灭原因》。

•• ••(二)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弱者道之用"。

•• "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可谓是"为无为"。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

广慈博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所用,各得其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中庸思想
《老子》第二十九章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培,或坠。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这里论述了他的无为思想的具体表现:中庸思想。

东周时代的政治形势,如老子所说,有的欲取天下为王。

在老子看来,他们不可能成功,天的意志是不能改变的。

如果谁想改变,•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企图保持权力,结果必定会失掉。

•老子用了一些隐喻论述他的观点,他说,天下万物,有的在前面行走,有的在后面跟随,有的送暖气,有的吹冷风,•有的强壮,有的赢弱,有的得胜,有的失败。

当时,大小诸侯就是这样,你争我夺,争战不已。

老子最后得出结论,•从政者要戒除走极端,戒除奢侈,戒除过分。

这是老子的“中庸”思想,其要旨是不要走极端,不要奢侈,不要过分。

•核心是不要走极端(去甚)。

有人说,老子的思想意在取消矛盾或消解矛盾,这是不公正的。

老子是提出一种解决矛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和转化,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

解决矛盾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即使矛盾激化,实现矛盾的转化,这要看是什么矛盾。

解决“甚,奢,泰”这样的问题,不必等激化了再着手解决,那样就麻烦了。

当然去甚,去奢,去泰之后,还是存在矛盾的,虽然老子没有谈及,也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说,他并没有取消矛盾或消解矛盾。

儒家也提倡中庸思想•,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或许儒家的这一思想就来源于老子吧。

共同的地方是两者都不希望矛盾的激化和转化。

儒家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 还说“过犹不及”, “无过无不及”等等。

总之,他们希望通过执其两端•,使矛盾得到和解。

然而老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合理性,过去批判中庸思想是走了极端。

中庸作为文化心理现象已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作为传统思维方式也一直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我们常用“太极端了”,“太奢侈了”,“太过分了”等说法描绘某人的不良行为。

•这说明中庸思想是深入人心的。

“去甚”是正确的,极端是偏离中道的,不代表事物的主流和发展趋势。

事物普遍具有中心和两端三部分,不论从空间角度看,还是从时间角度看,都是这样。

(参看庞朴先生的<<一分为三>>)极是中心,也叫中极,两端本来就是端,•前边加个“极”字,可能是说,这个“端”是属于“极”的。

总之,偏离中心,离开轨道,•就会走入歧途。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甚”,“奢”,“泰”的现象,去甚去奢去泰是非常必要而又重要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老子的知足思想
(韩国)禹柄吉
老子的思想当中“知足”是很高贵的思想。

它含有老子的辩证思想和转化思想。

首先从老子的辩证思想来看知足的意义,老子说人世间一切概念判断,价值判断等都是相对的,是相比较而产生的,所以人们知足,就会感到灵魂的安宁。

他曾经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句话就告诫我们:人应该知足,不然就会引起灾祸。

比如黄金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东西,但人们越想得到黄金,他们的心越烦恼,社会越乱,如果人们干脆把黄金看做石头的话,人们不会争,心自然得到安宁,社会自然太平。

再从老子的转化论上看他知足思想的意义,他说“反者道之动”,意思是我们知足就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老子说“小则得,多则惑”,就是我们小取反而能多得,相反我们贪多就会迷惑。

这就是知足能使万物转化的思想。

比如杯子里有满满的东西,我们无法再加上东西。

但如果杯子空空的话,我们可以加上很多东
西。

再比如,一个人经常吃好吃的东西,以后他看到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觉得好吃了。

这就是他的口味已经走向极端,走向反面了。

老子的知足思想在政治上表现为无为而治。

在个人修行上反映为少私寡欲。

西方颇有名的哲学家伊壁鸠鲁也认识到这一点,他说“知足是一种大善”。

所以我们应该多方面善用老子的知足思想,建设更好的社会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