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病研究法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云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关键知识点回顾

云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关键知识点回顾

云南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关键知识点回顾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研究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措施。

对于考研农学的学生来说,植物病理学是必备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植物病理学的关键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

1. 植物病原体植物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疾病的生物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细菌通常通过侵入植物内部的伤口或气孔进入植物体内,繁殖并引起病害;真菌通常以菌丝体或孢子体形式存在,通过侵入植物体表或内部组织感染植物;病毒主要通过媒介昆虫传播,侵入植物细胞并复制,引起病害。

2.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传播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和作物品种相关。

适宜的温湿度和病原体的存在促进了植物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害通过直接接触、风、水、昆虫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了解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植物病害,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常见的控制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遗传防治等。

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使用杀菌剂或杀虫剂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或害虫。

物理防治包括热处理、辐射处理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则是利用天敌、寄生菌或拮抗细菌等生物制剂来控制病原体的繁殖。

遗传防治主要通过培育抗病品种或进行基因工程改良来提高植物抗病能力。

4.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鉴定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鉴定是确定病名和病因的过程。

诊断时需要结合病害的症状、发病环境和病原体等信息进行判断。

鉴定则需要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利用相关的实验技术和工具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

5. 植物病害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是保障农业生产和植物健康的关键措施。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密植和病苗检疫等方法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同时,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害的蔓延。

总结: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对于考研农学的学生来说,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关键知识点是必备的。

植病研究方法范文

植病研究方法范文

植病研究方法范文植病研究方法是指为了深入了解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等问题,所采用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植病研究的常用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鉴定、病害病原体的培养与保存、病害病原鉴定、病原特性研究、病害生态学研究、病害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等。

1.病原微生物鉴定对于植物疾病,首先需要通过实验室方法将病原鉴定为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组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比如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2.病害病原体的培养与保存为了进行详细的病原特性研究和病害生态学研究,需要用纯培养物对病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通常使用人工培养基对病原进行培养和繁殖,并将其保存在病原库中,以备后续研究和防治使用。

3.病害病原鉴定通过对病害病原进行鉴定和分类,可以为我们了解病害的产生机制和扩散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

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4.病原特性研究病原特性研究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生殖方式、致病机制等内容。

这些研究可以为我们了解植物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为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常用的方法包括病原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virulence factor 的筛选和相关酶活性测定等。

5.病害生态学研究病害生态学是对植物病害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的研究。

通过对病害的病原、寄主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病害发生的原因和传播途径。

研究方法包括病害流行规律的调查和分析、传播途径的追踪和控制、病害的模拟和预测等。

6.病害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根据病害的特征和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可以发展出一系列的病害诊断和防控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病害的快速鉴定和分类方法、病害的早期预警系统、病害的综合防控策略等。

研究方法包括田间调查、监测和数据分析等。

综上所述,植病研究方法是围绕病害的病原微生物鉴定、病害病原鉴定、病原特性研究、病害生态学研究、病害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等方面展开的。

大学 考研 笔记 教案 《植病研究方法》教案

大学 考研 笔记 教案 《植病研究方法》教案
四、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1、马铃薯葡萄糖琼胶培养基
2、肉汁冻培养基
3、植物组织和煎汁培养基
4、玉米粉沙土培养基
5、查彼培养液
6、土壤浸渍液培养基
五、培养基的保藏
六、灭菌对培养基的影响
七、选择性培养基
课目
第三章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目的
要求
通过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在灭菌中的注意事项。
重点
难点
常用的灭菌方法,在灭菌中的注意事项。
4、昆虫传染病害的接种
二、影响接种试验的因子
1、病原物的致病性和致病力
2、植物的感病性和抗病性
3、环境条件的影响
三、接种试验的记载
理论讲授,
举例说明
配合实验
利用多媒体
幻灯片
名称
第六章杀菌剂的药效试验
目的
要求
通过讲授,要求学生掌握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的原理、方法。掌握毒力回归式的建立,验证。
目的
要求
通过讲授和实验,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调查、记载和取样方法;
重点
难点
植物病害的调查、记载和取样方法;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1学时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调查
一、调查的类别
1、一般调查
2、重点调查
3、调查研究
二、发病程度
1、记载方法
2、感染指数
3、取样方法
配合实验掌握以上内容。
理论讲授,
举例说明
配合实验.
四、科技论文的图表设计
五、科技论文的语言表达
理论讲授,
举例说明
利用多媒体
幻灯片
四、教案内容
课目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调查第二章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识别、发生、发展、流行规律、防治方法以及病害管理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研究对象: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和寄主植物。

3.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活史、繁殖方式等。

- 植物病害的症状与诊断:研究植物病害在寄主上的外部表现(如斑点、腐烂、萎蔫等)和内部病理变化。

-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探讨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传播和流行机制。

- 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识别、侵入、防御等相互作用。

- 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

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通过对病原生物的形态、遗传特性等进行分类,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

- 植物病害的病理学:研究病害在植物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 植物抗病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植物对病原生物的抗性机制,并通过遗传育种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 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研究病害在田间种群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和控制策略。

-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实现病害的有效控制。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观察病原生物和植物病害的症状。

- 实验法: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实验,以及植物抗病性鉴定等。

- 调查法: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病害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DNA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技术,研究病原生物的遗传特性和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

-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原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大数据,揭示其生物学特性。

- 生态学方法:研究植物病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病害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重点必 须复习资料+考试说明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重点必    须复习资料+考试说明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重点必须复习资料+考试说明作者:徐蕴生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704 更新时间:2010-6-9 8:09:10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考试时长为90分钟 考试的题型及分值 一、名词解释(共15分) 二、填空(共20分) 三、单项选择题(共20分) 四、简答题(共15分) 五、论述题(共30分) 名词解释1 1.传染性病害:由真菌、病毒、细菌、线虫引起的植物病害叫传染性病害。

2.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即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3.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的内部和外部,生理和组织上均表现出不正常的现象。

4.寄生性:病原物寄生在活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

5.抗病性: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失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6.垂直抗性:垂直抗性的植物品种仅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具有较高水平的抗性,而对其它小种不具抗性。

7.生理年龄抗性:寄主植物不同生理年龄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力有差异。

8.兼性寄生物:以腐生为主,兼能寄生的生物。

9.病程:病原物侵染植物的过程叫病程。

一般将病程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及发病期。

名词解释2 1.侵染循环:侵染性病害从上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一个侵染过程的为单循环病害。

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病原物对寄主有多个侵染过程,为多循环病害 3.世代重叠:是指同一时期内,出现前代和后代混合发生,代界不明显的现象。

4.多胚生殖:在一个卵内发生两个或数百个、甚至多达上千个胚胎,进而发育成多个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5.群集性: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现象称群集性。

6.休眠与滞育:昆虫的休眠是由环境因素不适宜引起的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

农业植物病理学笔记

农业植物病理学笔记

农业植物病理学笔记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整理:
一、导言
1. 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农业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
1. 植物病害的概念和分类
2.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和寄主植物
3.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三、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1.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2.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3. 植物病害的预测和预报
四、主要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
1. 水稻病害及其防治
2. 小麦病害及其防治
3. 玉米病害及其防治
4. 棉花病害及其防治
5. 蔬菜病害及其防治
6. 果树病害及其防治
五、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1. 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应用领域
2. 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

植物病毒:在一定条件下,植物受到致病因素(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强度或持续的时间超过了植物的忍受程度,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在生理和外观形态上表现出异常,甚至死亡的不正常状态。

病毒三要素: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病害症状:植物遭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袭后,其内部的生理活动、细胞组织结构和外部器官形态表现出的某种异常状态。

病状:患病植物本身由内而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生长在患病植物病部的病原物特征。

变色:植物发病后色泽发生改变,叶片为黄化和花叶,可表现为褪绿斑驳和坏斑等,整株可表现为白化,花瓣上有花裂等。

花叶:病株叶片色泽浓淡不均,深绿与浅绿部分相间,一般遍及全株,上部叶片较为显著,是病毒病害最为常见的病状。

坏死:发生在植物任何部位,表现为细胞死亡。

腐烂:植物患病后组织崩解、变质,细胞死亡,有软腐干腐之分。

萎蔫:植物局部或整株由于失水丧失膨压使枝条和叶片萎垂。

畸形:多数促进性病变和抑制性病变都可能导致畸形,如叶片膨肿、皱缩、小叶、蕨叶等;果实的缩果和其他畸形;整株的徒长、矮缩;局部器官如花器和种子的退化变形和促进性变态等。

隐症现象:植物出现症状后,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症状消失;条件恢复,症状出现。

不显症感染:植物带有病毒或类病毒而不显症状。

复合病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同时危害而形成。

思考题:1、植物病害发生应具备的条件: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2、简述症状的复杂性:每种病害各自特定的症状;病害都有病状,但不一定有病征;同源异症——同一病原体在寄主植物上产生不同类型的症状;同症异源——植物表现症状相同而引起病害的病原不同;隐症——植物出现症状后,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症状消失;条件恢复,症状出现;不显症感染——植物带有病毒或类病毒而不显症状。

植物保护研究法参考重点

植物保护研究法参考重点

植物保护研究法1、昆虫种类的鉴定:指将所研究的昆虫的个体加以鉴别整理,确定到种,找到各个种的重要识别性状以及和相似种之间的稳定区别,予以描述和命名。

2、科学引文索引(SCI):是由美国信息研究所1961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库医学、农业、生物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应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

3、影响因子=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4、采集工具(1)捕虫网:按照功能分为捕网、扫网、水网、刮网(2)吸虫管:专用采集体型小,身体脆弱,不易拿取以及栖息在树缝、墙缝及其他隐蔽处的微小昆虫A.直式吸虫管:采集时只要将管口对准要采集的昆虫,按动吸气球便可将昆虫吸入瓶中。

B.罩式吸虫管:使用时先将要采集的昆虫罩住,在按动吸气球,这样昆虫便不易逃脱。

5、昆虫的诱集方法:(1)灯光诱集:蛾类、甲虫(2)信息素诱集(3)气味诱集:糖醋对蛾类诱集(4)陷阱诱集:适用于采集甲虫、蚂蚁、蝼蛄和蟑螂等(5)其他诱集-----声音诱集和负趋性诱集6、针插标本的制作鞘翅目:右鞘翅近左上角处半翅目:小盾片中央偏右方直翅目:前胸背板近后方偏右方同翅目、蜻蜓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中胸背板7蛾类外生殖器玻片标本制作技术(1)取下腹部:使用昆虫针拨动昆虫的腹部,将昆虫腹部整体取下(2)软化:将腹部置入有15%KOH溶液中,开水浴5min(3)洗涤:在体式显微镜清洗腹部杂物(4)脱水:分别置于75%和无水乙醇中脱水(5)透明:将解剖完的外生殖器和腹部置入二甲苯中透明10s (6)封片:使用加拿大胶封片8、伪交配:有些兰花诱骗蜜蜂伪交配9、物种的定义:生物中具有统一的构造和适应幅度,占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的群体,能自相繁殖而对其他群体呈现生殖隔离,代表着生物类群发展的一定阶段10、模式标本:当一个分类单元被作为新类群描述时,描述者所指定的一个或多个标本称为模式标本11、相差显微镜------是荷兰科学家于1933年发明的,用于观察未染色标本的显微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植物病害发生原因的认识• 1.古老的神权统治时期:把自然灾害归因于神的惩罚,但实践中也有一些防病的经验。

• 2.自生论:相信一切生物都是无中生有,染病是植物自发产生霉菌。

• 3.唯病原论:17世纪显微镜问世,人们在显微镜下见到了细菌、真菌、线虫及原生动物,并证明一些常见病害是病原物侵染的结果。

, 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饥饿和逃荒的饥民近200万人;H.A.Debary(Phytophthorainfestens)建立了病原学说(germ theory)。

• 4.病原多因论:随着人们对于病害发生原因中主客观环境因素作用的认识的日益深化,病害多因论逐渐取代了病原单因学说,60年代以后生态学日益广泛的渗透,人们提出了病害管理.2.近代植物病理学:19世纪中叶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世界主要植物病理学学术团体(1)国际植物病理学会(ISPP)(2)美国植物病理学会(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Phytopathology》,《Plant Disease》,《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加拿大植物病理学会/不列颠植物病理学会/日本植物病理学会/印度植物病理学会2.世界植物病理学的相关研究机构(research institution of plant pathology in the world)洛桑试验站(Rothamsted Experimental Station):1843年英国人建立。

C.A.B.国际真菌研究所(International Mycological Institute)美国贝尔兹维尔农业研究中心美国标准菌种保藏所3.中国植物病理学学术团体(1)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理学报》(2)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3)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病毒学报》,《微生物通报》等。

(4)中国菌物学会:《菌物系统》(真菌学报)4.中国植物病理学的相关研究机构(1)农业系统所属植物病理研究机构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中国农业院植保研究所中国农业院生防研究所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农业微生物中心各类作物专业研究所省(市、自治区)植物病理学研究机构(2)中国科学院所属有关植病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病毒、真菌研究室等。

(3)高等院校所属植物病理学研究机构高等农业院校,综合性大学。

5.植病研究法的实验技术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

病原物(或拮抗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纯化和单孢分离。

病原物(或拮抗微生物)的培养、菌体收集和生长量的测定。

病害的人工接种、病程观察和病害调查。

病原真菌的显微测微和孢子萌发。

6.普通显微镜的保养1、观察完后,移去观察的载玻片标本。

2、用过油浸镜的,应先用擦镜纸将镜头上的油擦去,再用擦镜纸蘸着擦镜液擦拭2—3次,最后再用擦镜纸将二擦镜液苯擦去。

3、转动物镜转换器,放在低倍镜的位置。

4、将镜身下降到最低位置,调节好镜台上标本移动器的位置,罩上防尘套。

7.培养箱智能隔水恒温培养箱、隔水培养箱、电热培养箱、生化培养箱培养箱的配置和使用配置:22(℃)、30(℃)、37(℃)培养箱各一个使用注意事项:(1)箱内不能放入过热或过冷的物品,取放物品时应快速进行并做到随手关闭箱门。

(2)内放一杯水,以保持湿度。

(3)培养物不能放在最底层,也不得放置过于拥挤。

(4)每月消毒一次,先用3%的来苏尔液涂布消毒,再用清水擦净。

(5)不得当烘箱使用。

8.超净工作台三大类型:侧流式、直流式和外流式超净台的使用和注意事项1、使用前先打开紫外灯照射,紫外线照射时间40-60分钟;2、使用中,有机玻璃罩受到污染,严禁用酒精棉球擦拭,请用含水棉布擦拭;3、请保持超净台整洁,不要堆积杂物;4、使用完毕,勿忘关闭通风开关和酒精灯;5、请做好使用记录。

6、如遇故障,除记录在册外,还应及时与有关人员联系,尽早排除故障。

7、学期开始做无菌试验一次,以保证净化台正常使用。

平时可根据情况,定期做无菌试验,以测定净化台是否符合无菌要求。

9. 离心机离心机的类型:普通离心机、高速离心机、超速离心机10. 灭菌器:干热灭菌器、湿热灭菌器1、电烘箱(干燥箱)用途:用于玻璃器皿等耐热物品的烤干和灭菌。

玻璃器皿等物的灭菌,温度160~165℃,灭菌 2小时。

玻璃器材的干热灭菌方法(1)将培养皿、吸管等玻璃器皿洗净干燥后,用报纸包好,或装入特制的铁筒中。

(2)将包装好的玻璃仪器摆入电热烘箱中,彼此间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流通空气。

(3)关紧箱门,打开排气孔接上电源。

(4)待箱内空气排出到一定程度时,关闭上排气孔,继续加热至一定温度后,调节温度控制旋钮固定温度,在160℃—165℃保持2小时即可。

(5)待自然降温冷却后(60℃以下)才能开门取出玻璃器皿。

2、高压灭菌锅用途:培养基、生理盐水、废弃物、采样器、纱布、衣物的灭菌。

种类:手提式、立式、卧式杀菌锅第一章植物病害文献文献来源:(1)摘要及索引1922年创刊:Review of Applied Mycology,简称R.A.M.(应用真菌学文献摘要),1970年改名为,Review of PlantPathology,简称R.P.P.(植物病理文献摘要)1962年创刊: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植物病理学评述)BA(Abstract of Biology), CA (Abstract of Chemistry)中国农业文摘全国报刊索引, 中文期刊目录等。

(2)期刊1911年创刊Phytopathology,美国1917创刊 Plant Disease1988创刊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简称 MPMI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1914,英国Physiology Plant Patholoty 1971Plant Pathology, 1952Annals de Phytopathlogie,1969,法国植物病理学报和植物保护学报,(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出版)。

微生物学报,菌物学报 (真菌学报),病毒学报,中国生物防治等(2)综合期刊 ScienceNature 中国科学中国农业科学。

3. 文献的记载(参考文献写作格式)(1)期刊[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期刊名称,年,卷(期):起止页码.(2)书籍[序号] 作者.书名[文献类型标识].版次.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序号] 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报纸文章[序号] 作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6)国际、国家标准[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文献类型标识].※文献类型标识专著 M,论文集 C,报纸文章 N,期刊文章 J,学位论文 D报告 R,标准 S,专利 P,专著及论文集析出文献 A,其他 Z三、现代的文献检索方法(1)CNKI 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可下载全文(2)《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n(3)NSTL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免费题录,中文摘要(4) 国家农业数字化图书馆. cn第二章培养基培养基: 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一、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1、适合不同微生物的营养特点。

2、调配好培养基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和浓度。

(1) 浓度适中原则(2) 营养比例原则a. C/Nb. 其它营养的比例(矿质元素、氨基酸)(3) 培养基的pH值的控制。

二、培养基的类型1、按照培养基成分a. 合成培养基:化学成分和浓度完全清楚的物质配制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b. 天然培养基:以动植物组织或微生物浸出液为原料配制的培养基。

如:牛肉膏蛋白胨2、按照培养用途:a. 基本培养基:将多种微生物都需要的营养物质配而成培养基。

b. 富集培养基(增殖培养基):为分离某种微生物配制出的适合它生长而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c. 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通过指示剂的呈色反应,用以鉴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伊红-甲基蓝培养基鉴别大肠杆菌(菌落小,绿色光泽)和产气肠杆菌(菌落大,灰棕色))3、按照培养基的物理性状a. 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使呈固体状态,称为固体培养基。

(琼脂1.5-2%)b. 液体培养基:未加凝固剂呈液态的培养基称为液体培养基。

c. 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琼脂(0.2-0.5%)。

三、植物病理学常用培养基的配制:不同病菌不同目的选用不同的培养基(成分、理化性质等)。

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真菌分离培养,也可细菌。

2.肉汁胨培养基:成分为牛肉浸膏,蛋白胨,用于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常用培养基配方1.PDA培养基:马铃薯: 200克葡萄糖: 20克琼脂: 20克水: 1000毫升2.肉汁胨培养基牛肉浸膏:3克蛋白胨: 10克琼脂: 20克水: 1000毫升四、灭菌对培养基的影响1.酸度的变化:酸度提高(pH值降低)2.碳水化合物的水解:多糖易水解。

3.葡萄糖发生的反应:与氨基酸反应或焦化。

4.沉淀物的产生:第三章灭菌§灭菌指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杀灭或除去物料及设备中一切生命物质的过程。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料、容器、器具内外的不需要的微生物,一般只能杀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芽孢。

一、灭菌的原理和方法1.热力灭菌使蛋白质变性酶失活,同样温度下湿热灭菌效果好(1)干热灭菌:火焰灭菌法、干燥加热空气灭菌(2)湿热灭菌:加压蒸汽灭菌---压力与温度的关系p55,高压锅用法和注意事项p56。

常压流动蒸汽灭菌---蒸汽不超过100℃,巴斯德灭菌法75℃,30分钟或80℃,15分钟(…..)。

间歇灭菌(….)。

注意事项:温度、压力和时间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1.加水:将盖打开并把内筒拿出,检查水位,并补水。

2.装入待灭菌的物品:将内筒放入灭菌锅,然后将需要灭菌的物品装入内筒,不要太紧太满,盖好盖子,然后对称旋紧两边的螺旋。

3.加热和排气:接通电源,打开排气阀,使锅内的冷空气全部排出,到0.025MPa时排冷气。

4.升压保压力:0.1MPa时,维持20min5.降压与排气:自然冷却(注意)6.出锅:2.过滤灭菌利用比微生物更小孔径的过滤介质,待滤液或空气通过时将细菌类微生物截留,而达到除菌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