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高考24题研究—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研究课件:高考24题研究——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共40张PPT)

一、近几年高考考情分析:
(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
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 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图7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考查方式】推理判断类(据此可知);铁器广泛分布的历史逻辑
【考点分布】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发展 【解题关键】战国以前铁器空前分布的历史逻辑:经济重心与铁器分布的关系,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
发展程度。
中华文明早期多源起源说:中华文明早期在不同的区域同时出现。新旧课标的融合部分。
一、近几年高考考情分析:
2019年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高考24题研究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先秦)
一、近几年高考考情分析:
(2018·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
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考查方式】本质类题目(反映-体现类);考查《墨子》记载内容丰富的实质。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战争。
二、考点核心突破:
(一)、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 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 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 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 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 明的奠基时期。
二、考点核心突破:
(一)、阶段特征:
高考全国卷第24题试题研究-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2022届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全国卷24题试题研究——先秦文明一.考情统计分析:二.必备知识(一)阶段特征1、时间: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春秋战国(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2、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逐步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演变,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
(二)主干知识整合1、政治上夏商周时期:(1)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春秋战国时期:(1)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社会动荡;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或变法。
(2)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国家呈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2、经济上夏商周时期(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1.(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 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 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 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 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 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设计实施及全国主Ⅲ卷流价值24观是明显商趋周、向春,秋战如国和20汉1代8货年币1的卷发展“演《变 墨子》古中代的商业记的发载展”
反映20“21年五育全国并乙卷举”;242019年Ⅱ卷“秦国建分封造制了一批大型水利工商程周政”治题制度彰显
“四个自信全国”甲卷等。 24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二)手工业 1.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 的生产部门。 2.新石器(磨制)时代手工业最重要成就是陶器的发明
3.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上古时期已会养蚕缫丝。
(三)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 2.贝壳是中国最早的交换媒介。
3.思想文化 天文学:尧设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测日月星辰; 汉字起源: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绘画:彩陶画《鹳鱼石斧图》---中国绘画的源头。 戏曲:原始歌舞傩戏--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1)多元一体的格局
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 核心”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③从秦代 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
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教师卷)-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01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1.(2024·湖北·高考真题)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
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
据此可推断()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蛋壳陶杯”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但是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了“蛋壳陶杯”,说明两个地区有了一定的联系,C项正确;新石器时期,国家尚未出现,排除A项;受生产力水平影响,新石器时代南北地区不可能贸易往来较为频繁,排除B项;据材料主要可以推知湖北襄阳凤凰咀和龙山文化之间存在交流,无法得出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4·辽宁·高考真题)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
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A.骨制凿刀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D.彩陶残片【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根据所学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项正确;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明确的燧石取火遗迹,排除B项;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
2019年高考历史及历年历史真题第24题专题训练 解析版

2019年高考及历年历史真题专题研究专题一 24题研究2015---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4题一览表1.(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商朝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较为普遍,导致出现了同代的王很多,西周这种现象基本杜绝,反映兄终弟及逐渐被父死子继取代,因此选B。
禅让制是早期的一种按才能和威望而非血缘来继承的制度,与材料不符,A错。
C选项与材料的变化无关。
血缘关系弱化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是父子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更加受到重视,兄弟血缘关系不受重视。
2.(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A错,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错,秦国靠近西北,铁器依赖东方各国。
C错,秦国地理上较为偏僻,交通不如东方国家。
D正确,商鞅变法之后,君权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也加强(如保甲制),国家组织能力也加强了。
3.(2019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善事父母曰孝,敬兄爱长曰悌。
礼者,天地之序也,有天地则有男女,有男女则有夫妇,有夫妇则有父子兄弟。
乐者,天地之和也,则夫妇、父子、兄弟如鼓琴瑟。
因此渊源是A选项,宗法制。
B,C,D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
4.(2018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2019年全国高考1卷历史试题解析及校本作业1 解析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题例:在发展变化的比较分析中考查时代发展的趋势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 基本原因。(15分)
题例:在发展变化的比较分析中考查时代发展的趋势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 因。(10分)
题例:在发展变化的比较分析中考查时代发展的趋势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
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2019年全国历史高考1卷解析
题例:在时段特征的逻辑推理中剖析历史现象的本质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 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 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0.85)
A.加强了货币管理 C.削弱了诸侯实力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题例:在时段特征的逻辑推理中剖析历史现象的本质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 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0.39)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题例:在时段特征的逻辑推理中剖析历史现象的本质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题研究 专题一 24题研究

从2010---2018年,全国课标卷文科综合历史选择题的第一题,在试卷结构中的序号,只有2012年为第12题,其余年份均为第24题。
2010---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5题一览表
年份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全ຫໍສະໝຸດ Ⅲ卷2010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为省、自治区
/
同全国Ⅰ卷
2011
/
西周时代对秦汉的重要历史影响
/
2012
/
汉武帝置刺使监察地方豪强大族
/
2013
战国时期,秦国墓葬与东方六国的等级差别
黄帝的传说在司马迁撰写《史记》中的史料价值
/
2014
上古“天”神对秦汉政治的影响
周的“雅言”的最早起源地
/
2015
战国时期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的理想化政治诉求
/
2016
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的演变
西周到战国影响字体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7
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
春秋战国之际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咏霞
西周到战国影响字体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8
《墨子》中科技与劳动人民智慧的
商汤成功与仁德之心
战国以前的铁器分布与社会发展程度
跟据上表可知,全国新课标卷第24题考点的分布,除了2012年全国Ⅰ卷“汉代刺史监察豪强大族”题命在秦汉,其余试题均在先秦时期。
培优1 高考24题研究—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 (2017· 全国Ⅰ卷· 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考题点评 本题借助分封制的内涵和外延 ,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分封制对当时各
对象: ①王族②功臣③古帝王后代 权力: 诸侯享有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 装、征派赋役等权力。 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 职等义务。
重难点一
史料:武王克商后,开始分封诸侯
孟子说 《逸周书》说 周公灭五十国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一)史料探史——实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废分封,在全国推行________
瓦解 废除
遗存
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 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 皇权体现,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二)读图明史——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1.(2015·全国Ⅱ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 “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2.(2014·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 “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 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13.(2014·全国Ⅱ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 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 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2013-2017年全国课标卷24题统计分析
年份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命题角度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分封制的影响:
分封制推动文化的认同
春战的商贸
区域位置对商贸的影响
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 汉字的演变过程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Leabharlann 袭特权(2017·全国Ⅱ卷·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 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利用考古资料呈现
小农经济 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
上古政治的影响 “天”的理论对后世的 影响 西周、战国墓葬等级
儒学与传统的关系 古代儒者称颂理想化 的政治诉求 西周的政治制度 周代“雅言”的起源
传说与史料之间的关 系
文字的演变
影响字体变化的因素
西周政治制度
历史传统对西周政治 的影响
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 史情境,考查考生获取 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 己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 力。 考查内容:宗法分封制、 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一、近5年考情分析:
(2017·全国Ⅲ卷·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 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2016·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 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14·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
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014·全国Ⅱ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
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013·课标版全国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 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015·全国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
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015·全国Ⅱ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
专题一:高考24题研究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先秦)
本课结构
2019届二轮复习备 考
核心突破
真题分析
微专题
一、近5年考情分析:
(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
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2013·课标版全国Ⅱ卷·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
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
“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经济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生产力) 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经营方式)
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文化 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
二、考点核心突破:
(2016·全国Ⅱ卷·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 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016·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 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考查趋势:先秦时期是 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 时期,新课标全国卷在 此处命题更是不吝笔墨。
二、考点核心突破:
(一)、阶段特征:
夏商周
春秋战国
政治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 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 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 政治制度。
(二)、核心概念
【分封制】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权力义务:
①权力:在自己的领地再分封。(独立性) ②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4)相对优势: ①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②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