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高考24题研究—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研究课件:高考24题研究——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共40张PPT)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题型研究课件:高考24题研究——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共40张PPT)

一、近几年高考考情分析:
(2018·全国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
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 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图7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考查方式】推理判断类(据此可知);铁器广泛分布的历史逻辑
【考点分布】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发展 【解题关键】战国以前铁器空前分布的历史逻辑:经济重心与铁器分布的关系,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
发展程度。
中华文明早期多源起源说:中华文明早期在不同的区域同时出现。新旧课标的融合部分。
一、近几年高考考情分析:
2019年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高考24题研究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先秦)
一、近几年高考考情分析:
(2018·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
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考查方式】本质类题目(反映-体现类);考查《墨子》记载内容丰富的实质。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战争。
二、考点核心突破:
(一)、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 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 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 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 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 明的奠基时期。
二、考点核心突破:
(一)、阶段特征:

高考全国卷第24题试题研究-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2022届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全国卷第24题试题研究-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2022届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全国卷24题试题研究——先秦文明一.考情统计分析:二.必备知识(一)阶段特征1、时间: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春秋战国(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2、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逐步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演变,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

(二)主干知识整合1、政治上夏商周时期:(1)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春秋战国时期:(1)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社会动荡;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或变法。

(2)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国家呈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2、经济上夏商周时期(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1.(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 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 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 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 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 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设计实施及全国主Ⅲ卷流价值24观是明显商趋周、向春,秋战如国和20汉1代8货年币1的卷发展“演《变 墨子》古中代的商业记的发载展”
反映20“21年五育全国并乙卷举”;242019年Ⅱ卷“秦国建分封造制了一批大型水利工商程周政”治题制度彰显
“四个自信全国”甲卷等。 24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二)手工业 1.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 的生产部门。 2.新石器(磨制)时代手工业最重要成就是陶器的发明
3.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上古时期已会养蚕缫丝。
(三)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 2.贝壳是中国最早的交换媒介。
3.思想文化 天文学:尧设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测日月星辰; 汉字起源: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绘画:彩陶画《鹳鱼石斧图》---中国绘画的源头。 戏曲:原始歌舞傩戏--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1)多元一体的格局
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 核心”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③从秦代 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

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教师卷)-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教师卷)-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01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1.(2024·湖北·高考真题)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

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

据此可推断()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蛋壳陶杯”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但是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了“蛋壳陶杯”,说明两个地区有了一定的联系,C项正确;新石器时期,国家尚未出现,排除A项;受生产力水平影响,新石器时代南北地区不可能贸易往来较为频繁,排除B项;据材料主要可以推知湖北襄阳凤凰咀和龙山文化之间存在交流,无法得出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4·辽宁·高考真题)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

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A.骨制凿刀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D.彩陶残片【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根据所学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项正确;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明确的燧石取火遗迹,排除B项;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

2019年高考历史及历年历史真题第24题专题训练 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及历年历史真题第24题专题训练  解析版

2019年高考及历年历史真题专题研究专题一 24题研究2015---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4题一览表1.(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商朝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较为普遍,导致出现了同代的王很多,西周这种现象基本杜绝,反映兄终弟及逐渐被父死子继取代,因此选B。

禅让制是早期的一种按才能和威望而非血缘来继承的制度,与材料不符,A错。

C选项与材料的变化无关。

血缘关系弱化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是父子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更加受到重视,兄弟血缘关系不受重视。

2.(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A错,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错,秦国靠近西北,铁器依赖东方各国。

C错,秦国地理上较为偏僻,交通不如东方国家。

D正确,商鞅变法之后,君权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也加强(如保甲制),国家组织能力也加强了。

3.(2019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善事父母曰孝,敬兄爱长曰悌。

礼者,天地之序也,有天地则有男女,有男女则有夫妇,有夫妇则有父子兄弟。

乐者,天地之和也,则夫妇、父子、兄弟如鼓琴瑟。

因此渊源是A选项,宗法制。

B,C,D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

4.(2018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2019年全国高考1卷历史试题解析及校本作业1 解析

2019年全国高考1卷历史试题解析及校本作业1 解析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题例:在发展变化的比较分析中考查时代发展的趋势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 基本原因。(15分)
题例:在发展变化的比较分析中考查时代发展的趋势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 因。(10分)
题例:在发展变化的比较分析中考查时代发展的趋势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
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2019年全国历史高考1卷解析
题例:在时段特征的逻辑推理中剖析历史现象的本质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 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 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0.85)
A.加强了货币管理 C.削弱了诸侯实力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题例:在时段特征的逻辑推理中剖析历史现象的本质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 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0.39)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题例:在时段特征的逻辑推理中剖析历史现象的本质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题研究 专题一 24题研究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题研究   专题一  24题研究
专题一24题研究(先秦: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大转型)
从2010---2018年,全国课标卷文科综合历史选择题的第一题,在试卷结构中的序号,只有2012年为第12题,其余年份均为第24题。
2010---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5题一览表
年份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全ຫໍສະໝຸດ Ⅲ卷2010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为省、自治区
/
同全国Ⅰ卷
2011
/
西周时代对秦汉的重要历史影响
/
2012
/
汉武帝置刺使监察地方豪强大族
/
2013
战国时期,秦国墓葬与东方六国的等级差别
黄帝的传说在司马迁撰写《史记》中的史料价值
/
2014
上古“天”神对秦汉政治的影响
周的“雅言”的最早起源地
/
2015
战国时期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的理想化政治诉求
/
2016
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的演变
西周到战国影响字体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7
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
春秋战国之际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咏霞
西周到战国影响字体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8
《墨子》中科技与劳动人民智慧的
商汤成功与仁德之心
战国以前的铁器分布与社会发展程度
跟据上表可知,全国新课标卷第24题考点的分布,除了2012年全国Ⅰ卷“汉代刺史监察豪强大族”题命在秦汉,其余试题均在先秦时期。

培优1 高考24题研究—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

培优1 高考24题研究—先秦文明及社会转型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 (2017· 全国Ⅰ卷· 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考题点评 本题借助分封制的内涵和外延 ,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分封制对当时各
对象: ①王族②功臣③古帝王后代 权力: 诸侯享有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 装、征派赋役等权力。 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 职等义务。
重难点一
史料:武王克商后,开始分封诸侯
孟子说 《逸周书》说 周公灭五十国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一)史料探史——实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废分封,在全国推行________
瓦解 废除
遗存
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 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 皇权体现,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二)读图明史——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1.(2015·全国Ⅱ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 “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2.(2014·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 “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 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13.(2014·全国Ⅱ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 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 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2013-2017年全国课标卷24题统计分析
年份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命题角度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分封制的影响:
分封制推动文化的认同
春战的商贸
区域位置对商贸的影响
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 汉字的演变过程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Leabharlann 袭特权(2017·全国Ⅱ卷·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 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利用考古资料呈现
小农经济 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
上古政治的影响 “天”的理论对后世的 影响 西周、战国墓葬等级
儒学与传统的关系 古代儒者称颂理想化 的政治诉求 西周的政治制度 周代“雅言”的起源
传说与史料之间的关 系
文字的演变
影响字体变化的因素
西周政治制度
历史传统对西周政治 的影响
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 史情境,考查考生获取 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 己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 力。 考查内容:宗法分封制、 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一、近5年考情分析:
(2017·全国Ⅲ卷·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 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2016·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 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14·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
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014·全国Ⅱ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
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013·课标版全国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 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015·全国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
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015·全国Ⅱ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
专题一:高考24题研究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先秦)
本课结构
2019届二轮复习备 考
核心突破
真题分析
微专题
一、近5年考情分析:
(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
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2013·课标版全国Ⅱ卷·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
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
“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经济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生产力) 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经营方式)
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文化 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
二、考点核心突破:
(2016·全国Ⅱ卷·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 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016·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 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考查趋势:先秦时期是 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 时期,新课标全国卷在 此处命题更是不吝笔墨。
二、考点核心突破:
(一)、阶段特征:
夏商周
春秋战国
政治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 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 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 政治制度。
(二)、核心概念
【分封制】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权力义务:
①权力:在自己的领地再分封。(独立性) ②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4)相对优势: ①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②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