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曼生壶”与紫砂渊源

合集下载

曼生壶(葫芦壶)铭文

曼生壶(葫芦壶)铭文

曼生壶(葫芦壶)铭文该壶造型呈葫芦状,高约10厘米,直径约13厘米,刚好一掌而握。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壶嘴———壶流短直而微有上翘,颇带几分调皮色彩。

壶把成半环形,盖顶设有套环钮装饰。

整器形制线条浑圆流畅。

壶腹阴刻行书铭文:“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署“曼生”款,把梢下有“彭年”方印,壶底钤“阿曼陀室”方印。

据藏友陈先生介绍,曼生壶最初是指清代书画篆刻家陈鸿寿所设计制作的壶,现今已成为一种固有款式,这如近现代制壶艺人顾景舟的“景州石瓢”一般。

陈鸿寿所设计的壶款型颇多,有“曼生十八式”之称。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

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二年,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后任溧阳县令。

其在书画、金石、文学等方面均造诣颇深,被后世尊为“西泠八家”之一,著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桑连理馆集》等,在艺术创作上,主张“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时见天趣”。

在溧阳为官期间,结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宝年、杨风年兄妹,对紫砂茗壶产生浓厚兴趣,并聚集了郭频伽、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一批书画名家共同设计,创制茗壶十八种造型样式,每式都撰拟题铭,分别书写,由杨氏兄妹加制。

这批茗壶以题铭书刻、加工制作造型契合中国文人雅士,在美学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在当时极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被称之为“曼生壶”。

18个款样也被称为“曼生十八式”。

曼生壶的设计简洁、古朴、美观,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与杨彭年的合作也就成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这在紫砂壶史上是一次重大创举,一直影响到今天的茗壶设计。

杨彭年,字二泉,以善制茗壶著称。

杨彭年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

他善制紫砂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

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

宜兴紫砂历史渊源

宜兴紫砂历史渊源

宜兴紫砂历史渊源北宋。

早期紫砂时期, 1976年。

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

出土早期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

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

这一发现证明: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明代中期。

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载:金沙寺(在宜兴湖父镇西南。

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

搏紫砂细土。

搜筑为胎,规而圆之。

刳使中空。

踵捏口、柄、盖、的,作成壶具。

附陶穴烧成。

人遂传用。

金沙寺僧确切年代,较难查考。

推断比供春年代略早,的在成化~弘治年问(1465~1505)。

明代正德一嘉靖间(1506一1566)。

据《宜兴县志》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

所制紫砂荼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

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所宝,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明代嘉靖~万历间(1522~161 9)。

著名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和时朋。

明代后期。

紫砂名师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赞誉,时大彬所制茗壶。

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全、邵文银、蒋佰(草字头下一“夸”)、陈用卿、陈信卿、闽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后溪、陈仲美、陈君用陈君等。

万历后的名工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于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

明末,宜与紫砂器由葡萄牙商人,远涉重洋运至欧洲,称为中国的“红色瓷器”、“朱砂瓷”,成为欧洲市场的热销产品。

1650年荷兰人模仿鼎蜀壶,制造成茶用陶壶的最早样本。

1672年英国人模仿鼎蜀壶。

制造成第一批茶壶。

清代康熙~雍正间(1662~ 1735),以紫砂名师陈鸣远为最著名,所制茗壶,善翻新样,雕镂兼长,技艺精湛,构思脱俗,配色奇妙。

瓜果、砂壶世推绝作。

所制茶具、陈设品有数十种不同类型。

清代雍正、乾隆间(1723一179 5)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是当时著名高手。

浅谈“曼生十八学士”的造物艺术及对紫砂艺术发展的影响

浅谈“曼生十八学士”的造物艺术及对紫砂艺术发展的影响

占朴典雅 , 是一种具有高雅气质 和浓厚文化的实用艺术品 。 通 绍如下 : ( 1 ) “ 青山个个 仲头看 , 看我庵中吃公茶 ” ( 彭年紫砂人 常的说法 , 紫砂壶 的创始人是 明代正德——嘉靖 时的龚春( 供 壶 铭 ) 。此 铭 是 切 茶 的 。 ( 2 ) “ 方 山子 , 玉 川子 , 君 子 之 交 淡 如 春) 。“ 余从祖拳石公读 书南 山, 携一童子 名供 春 , 见土人以泥 此 。” ( 碧 山壶馆藏彭年粗砂方壶铭 ) 应《 庄子 ・ 山水: “ 科子之交
茶, 又把抒怀与茶结合起来 。
二、 以“ 曼 生 壶” 为 代 表 的 紫砂 壶 兴 起 的 原 因
自明中I 1 f 起, 文人士大夫们的生命 价值取 向南外转 向内, 由社会政治转向 自我 ,或到 自然 中寻求生命与 自然相融合的
个 体人 生 价 值 , 避开 F I 常 生 活 的琐 碎 细 节 。 这些 文人 十 大 夫 试
( = i ) “ 却月” 。 月满则 亏, 置之座右 , 以我 为 规 。( 四) “ 横 云” 。 此
三、 结 语
壶 曼生 开创 了 文人 字 画与 紫砂 艺 术 相 结 合 的 先 河 ,紫砂
云之腴 , 餐之不 , 列仙之儒 。( 五) “ 百衲” 。勿轻短褐 , 其 中有
物, 倾 之 活 活 。( 六) “ 合欢” 。忿 去 渴 , 眉 寿无 割 。( 七) “ 春 胜” 。
图在一种简淡 、 雅静 的牛活氛 同中去体 悟人 生 , 追求一种以平 淡 、质朴为 内涵的 自然 和谐 的精神境界 ,令身心归于平静安 宁。 其审美意趣也一变而为内敛 、 静穆。 而茶阴寒轻甘 、 清 火敛 气、 饮之能使人平静 、 安定的特性 , 以及点茶改 为冲泡后茶 艺 的简约化 ,使茶 与当时文人士大夫的 命 价值取 向和审美意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20XX年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宜兴紫砂陶刻由来已久,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奈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五文字”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在紫砂器物上题刻词句的最早年代,但仅见诸记载,原物已佚,尚不知是刻于壶底还是壶身。

据考证最初的镌刻大多位于壶底和壶盖的边沿而很少见于壶身,其内容也仅仅记载着作者的名号而已。

稍后便有在砂壶身上题刻诗句的作品出现,绘画绝少。

明“供春壶”之前的紫砂陶刻是用竹尖刀(制陶工具)在坯体未干时刻制的,其刀刻痕与现代意义上的陶刻味有明显区别,后发展成用专门的铁制刻刀在坯将干未干时镌刻。

明清以降,宜兴紫砂名气大盛,紫砂壶以简括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和安逸恬静之态深受文人学士关注,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宜兴定制紫砂壶和文房玩具者甚众,如赵宦光、董其昌、顾元庆、郑板桥、吴大徵、任伯年等定制的壶器均署室斋名以传世。

紫砂壶成为众多文人闲士品茗吟诗,风花雪月时的把玩物,其典雅、恬适、朴茂的风格正与文人澹泊、雅致、清丽的审美情趣相吻。

宜兴紫砂壶紫砂壶镌刻题辞的盛行,推进了文人直接参与创作。

有意识地将紫砂壶作为创作的载体者,当推清嘉庆年间的陈鸿寿(字曼生)。

陈曼生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不仅娴熟于金石书画,更是嗜壶成癖。

他和杨彭年合作设计的紫砂壶,其色含蓄,其质温润,其形典雅,亦书亦画的陶刻艺术“切茶、切水、切壶、切情”,可谓美妙绝伦。

由于陈曼生的倡导及一批金石书画家的参与,推动了紫砂陶刻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品位。

陈曼生留下的“曼生十八式”可称道艺结合的经典,后世奉为圭皋。

曼生之后“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成了文人和匠师合作时共同认可的审美标准。

当代陈曼生和杨彭年的故事 ——紫砂大写意中的陆一飞和姚小秋

当代陈曼生和杨彭年的故事 ——紫砂大写意中的陆一飞和姚小秋

当代陈曼生和杨彭年的故事——紫砂大写意中的陆一飞和姚小秋文/刘慧一、陈曼生和杨彭年要说起文人紫砂艺术,一定绕不开陈曼生。

陈曼生(1768-1822),名鸿寿,号曼生,杭州人,清嘉庆六年(1801)拔贡,官至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的美誉度在当时的文坛是享有大名的,最令人称颂的是他作为“西泠八家”之一的篆刻盛名,和他的官僚生涯中,兴之所至,将诗、书、画、印与紫砂茗壶相结合,经他倡导,大开门户,形成了一代风气。

陈曼生参与紫砂壶艺是全方位的,“曼生壶”对紫砂艺术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创新了造型设计,关于曼生壶的款式,世间有“曼生十八式”之说,其实远远不止。

曼生壶一改清中期紫砂壶陈陈相因的保守姿态,大胆创新,如“匏瓜”、“井栏”、“合欢”、“古春”、“乳泉”……这些造型简练明快,古朴典雅,他的设计传演至今天都成了经典,一直影响着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二是开拓了题铭新风,将隽永典雅,耐人寻味的文人妙构移到壶上,充满禅机玄悟,妙不可言。

真正做到“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的境地,大大提升了紫砂艺术的品味。

杨彭年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制壶名手,字二泉,号大鹏,他的弟弟全年,妹妹凤年,都是当时制壶的高手。

而陈曼生的到来,让杨彭年的制壶生涯发生了很大的转折。

嘉庆年间,溧阳知县陈曼生常来宜兴,与杨彭年商讨切磋制壶心得,重新设计、改良壶型,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即是陈、杨合作的代表,往往由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世称“曼生壶”,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将紫砂艺术引导进一个新天地。

陈曼生对制壶艺人杨彭年的赏识、尊重,使杨彭年在制壶格调上大大提升,他们的友谊也成了与“曼生壶”一起流传的美谈。

二、陆一飞和姚小秋岁月流转了二百年,宜兴、丁蜀,跨界大家陆一飞先生的到来,又一次让这个古老的艺术燃起了新的火花。

“存真、存朴、存天然”……丁蜀的往来,陆一飞提出了“紫砂大写意”这个极具当代性的审美主题,他质朴、古拙、多姿的大写意书法成了紫砂艺术创作的主体,大量应用当代语言,大胆打破传统书法作为紫砂器点缀配套的旧模式。

扁晨壶的典故

扁晨壶的典故

扁晨壶的典故
扁晨壶的典故如下:
曼生为人正直,才华横溢,故追求者众,以“斯室陋室,唯无德馨”自居。

曼生一生钟爱紫砂茗壶,然常叹平生未得一式以尽显才学。

潥阳赴任,已过三载,调令将至,而此壶未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夜卧冷榻,久不成眠,小童唤之,起榻跟随,行至一桥,小童不见,桥头置一五彩石,上书“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桥,梦中惊醒乃南柯一梦,而圆石、八字却历历在目,乃掌灯夜画,以梦中所见之石为壶身绘好壶流、鈕、把,端得是一款千古难觅之壶式,曼生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喜极而泣。

壶身铭文: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初识石扁,并不起眼,造型古拙,壶面粗糙,然再观之,则觉其意犹未尽,粗中有细,久而观之乃觉此壶大拙大雅,内涵至深,拥此壶以饮茶,自觉文气高三分,或许宁静以致远用于此壶是最为恰当的,或曰其中蕴含之“石”与“时”之天机,石扁至乃时来运转之意也。

曼生壶造型对紫砂创作的启迪

曼生壶造型对紫砂创作的启迪

达主题 。比如我的《 将军壶 》 以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为基础 , , 整体灵感来源于《 孙子兵法》 壶体 为金钟型 , , 泥料特意选择色 泽浑厚的青灰泥 , 使之有青铜的色泽和质感 。 这把壶最具创意
的部分在于壶纽 , 它采用 了“ 虎符 ” 造型。 虎符是古代君王调兵
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 , 朝着各种可能解决 的方向 , 去扩散性
器、 青铜器 等的精华 , 又在壶体装饰上融 入了书法 、 绘画 、 篆刻 等艺术 。因此 , 在紫砂壶造型 设计上 , 我们 可以运 用多路思维 来进行发散性创作 , 而且可 以综合 、 巧妙 地运用 各种元素来表
八式 , 取材 范围广泛 , 致有取几 何形 的如 《 直》 《 方》 大 汲 、六 、 《 圆珠》 ; 自然现象的如《 I 、饮虹》 《 等 取 去j 《 月》 、横云》 ; 等 取植物 形态的如《 匏壶》 《 、葫芦》 ; 等 取实用器物 的如《 钿盒 》 《 、井栏》 、 《 笠形》 ; 等 取仿古器 ( 青铜 器 、 陶瓷 、 器等 ) 玉 的如《 铫》 《 石 、百
的眼光 。日 器物经过 无数制作者的改良 , 常 本身就具有一种 冶 到好处的美感 ,只是 由于 我们太过熟悉而往往忽视了它们的
美。而优秀 的艺术家 , 要有重新看待一 切事物 的眼光 , 并且用 作 品引导人们从另一个 角度 去欣赏平时熟悉的事物 ,在一种 “ 陌生 化” 角度 下重新认 识 、 受事物 , 的 感 体验新 的审美。《 石 瓢 》《 、井栏》 等便是这样的作品 。 紫 砂艺术是一 门综合的艺术 , 它在造型上吸收了陶瓷 、 玉
曼生观看此石器许久 , 只见这件器 形状独特 , 似瓜 非瓜 , 虽显
化土壤 中汲取灵感 来丰富 自己创作 的“ 有心人” 。各种文化都

经典紫砂壶曼生十八式的具体名称及历史知识

经典紫砂壶曼生十八式的具体名称及历史知识

经典紫砂壶曼生十八式的具体名称及历史知识经典紫砂壶曼生十八式的具体名称及历史知识曼生十八式为陈曼生所创,陈曼声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曼公、曼龚、种榆仙客、重榆道人、翼庵。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原籍浙江钱塘,著名金石书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

曾任溧阳县令,喜爱紫砂壶,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兄妹制壶,然后由其铭刻书画装饰,为时大彬后绝技。

曼生壶铭多为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

凡自刻铭,刀法道逸,每经幕客奏到或代书者,悉署双款。

由是“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相得益彰,世称“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具体名称如下:“石銚”;二、“汲置”;三、“却月”;四、“横云”;五、“百衲”;六、“合欢”;七、“春胜”;八、“古春”;九、“饮虹”;十、“瓜形”;十一、“葫芦”;十二、“天鸡”;十三、“合斗”;十四、“员珠”;十五、“乳鼎”;十六、“镜瓦”;十七、“棋奁”;十八、“方壶”。

(一) 石挑式,上题“挑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二) 汲直式,上题“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三) 却月式,上题“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四) 横云式,上题“此云之腴,餐之不瞿,列仙之儒。

”(五) 百衲式,上题“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六) 合欢式,上题“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七) 春胜式,上题“宜春日,强饮吉。

”(八) 古春式,上题“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心。

”(九) 饮虹式,上题“光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十) 瓜形式,上题“饮之吉,瓠瓜无匹。

”(十一) 葫芦式,上题“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十二) 天鸡式,上题“天鸡鸣,宝露盈。

”(十三) 合斗式,上题“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 (十四) 圆珠式,上题“如瓜镇心,以涤烦襟。

”(十五) 乳鼎式,上题“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十六) 镜瓦式,上题“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 涵 没 有 人 能 真 正 理 解 、宣 扬 。 紫 砂 壶 的 最 基 本 的要 素就 是 实用 性 ,它是 为 荼而生 的 工艺 , 离 开 了 茶 就 谈 不 上 茶 壶 。 正 如 日 本 民 艺 运 动 的
1 9 0 年 后 的今 天 , “ 曼 生壶 ” 的大 部 分壶 式 后 人 继 续 在 沿 用 着 ,尤 以 合 欢 壶 、 石 瓢 壶 、
曼生 及 其诸 友题 字 、篆刻 的 壶 .后世 称 为 “ 曼
生壶 ”。
以 高 超 的 书 法 绘 画 艺 术 作 其 铭 文 。 第 三 是 书 画 在 壶 上 的 布 局 ,他 把 壶 的 全 身 作 为 整 体 画 面 , 不 拘 一 格 ,别 处 心 裁 , 自在 得 体 地 安 排 布 局 。 随 着 时 代 的 变 迁 , 所 谓 的 文 人 壶 仅 仅 是 文 化 人在 壶面 上 画几 笔 、写几 笔 。曼生 壶 的精神
制 而 成 。 紫 有 深 浅 , 赤 有 浓 淡 ,黄 有 老 嫩 ,有
行 ,都 与 文 化 人 、 荼 人 藕 丝 相 连 。 随 着 紫 砂 壶
的 名 气 日益 响 亮 , 紫 砂 茶 壶 逐 渐 成 为 宫 廷 中 的
贡 壶 、贵 族 家 中 的 摆 设 。
的里 青紫 色 ,有 的呈 鼠灰 色 ,故 “ 曼 生壶 ”更 显 得 清 雅 、稳 重 、质 朴 古 秀 。 还 有 的 壶 在 泥 料 中 渗 入 粗 砂 、 细 砂 , 使 壶 的 表 面 呈 现 星 星 点 点 , 时 隐 时 现 , 泥 色 斑 斓 的 效 果 ,更 显 示 曼 生
紫砂专题 P u r p l e C l a y
候鑫莉 江苏宜兴 宜兴 2 1 4 2 2 1
“ 曼生 壶 ”是紫 砂 历史 上的 一个 里 程碑 。
印记 等 童 法 ,签 款 、印 记 有 “ 桑连理馆” 、 “ 陈鸿 寿堂 台 ” 、 “ 阿曼 陀室 ” 、 “ 曼公”、 “ 曼生”、 “ 老 曼” 、 “ 鸿 寿 ” , 以 及 他 的 同 僚 好 友 江 听 香 、高 爽 泉 、 查 梅 史 等 在 器 皿 上 题 款 , 由 此 也 可 以 看 出 陈 曼 生 和 文 人 好 友 们 的 亲 密 关系 。
壶 、 井 栏 壶 、 石 瓢 壶 曾 作 过 一 番 研 究 ,并 融 入 他 的 造 型 理 念 ,经 精 微 仿 真 成 为 他 的 代 表 之
作。
鹏 年 等 ,使 他 们 的 作 品 充 满 了 美 的 感 受 ,从 当 时 流 行 的 奢 侈 之 美 回 归 到 自 然 之 美 , 从 病 态 的 贵 族工 艺回 归到 民众 工 艺 。曼生 们在 紫砂 工艺 中 的 作 用 也 就 是 柳 宗 悦 先 生 提 到 的 民 艺 运 动 中 他 力 之 道 。 杨 彭 年 这 些 紫 砂 艺 人 正 是 得 到 了 曼 生 们 的 恩 泽 ,创 造 出 了紫 砂 历 史 上 最 美 的作
品。
“ 曼 生壶 ” 的题材 广 泛 ,形式 多 样 。有提
粱 壶 、端 把 壶 、有 四 方 、 六 方 、长 方 、直 筒
有 扁 圆 、 曲 直 的 几 何 形 , 也 有 瓢 、瓜 、 葫 芦 等 自然 物 体 形 , 也 有 借 古 代 柱 础 、 井 栏 ,古 器 物
斗 笠 、却 月 等 , 形 象 自然 , 内 容 丰 富 ,造 型 简 洁 大 方 , 实 用 性 强 , 并 在 壶 体 块 面 空 旷 处 饰 以
特 造 型 ,精 湛 的 制 作 技 艺 , 名 震 于 世 , 受 到 世
人欢 迎 。
“ 曼 生壶 ”与紫砂 渊源 陈 鸿 寿 ,字 子 恭 ,号 曼 生 。 浙 江 钱 塘 人 。 是 ~ 位 饱 学 诗 书 画 ,精 通金 石 书 法 的 才 子 ,
饰 壶 的 第 一 个 特 点 是 所 撰 的 铭 文 能 按 壶 、 依
紫砂 壶 的发 展 与文人 茶 息息 相关 。金 沙寺 僧 、供 春 一 一 吴 颐 山 的 书 僮、篆刻 ,为众 多文人 雅士 所喜爱 。 “ 曼 生 壶 ” 造 型 简 洁大 方 。泥 色 古 朴 雅 致 , 大 部 分 壶 的 泥 色 是 以 紫 砂 泥 经 过 搭 配 、调
境 、 合 时 地 撰 写 出 切 茗 、 切 壶 、 切 茶 人 的 铭 文 。 单 单 铭 的 识 读 及 理 解 就 将 成 为 我 们 研 究 学 习 、 晶 位 的 深 邃 课 题 。 饰 壶 的 第 二 个 特 点 是 他
“ 西 泠 八 家 ” 之 一 。 嘉 庆 十 六 年 ,在 毗 邻 宜 兴
的 溧 阳 当 县 令 , 他 虽 坐 在 县 太 爷 的 交 椅 上 , 但
他 的 目 光 仍 然 在 文 峰 墨 海 间 邀 游 。 同 时 结 识 当 时 的 社 会 名 流 诗 人 , 又 结 谀 当 时 的 制 壶 名 家 杨 彭 年 兄 妹 , 与朋 友 共 同 设 计 新 颖 的 紫 砂 壶 型 , 并在 简洁 明快 的 壶体 块 面空 白处 题字 、篆刻 。 由 陈 曼 生 设 计 .杨 氏 兄 妹 等 成 型 制 作 ,再 由 陈
“ 曼 生 壶 ” 中 最 突 出 的 是 壶 上 的 陶 刻 。 他
它 不 拘 泥 于 技 巧 ,跳 出 乾 隆 后 期 流 行 的 繁 缛 , 过 渡 追 求 技 巧 、 追 求 精 致 的 风 格 , 成 为 表 达 真
情 宴感 的一 种载 体 。 “ 曼 生 壶 ” 以 其 新 颖 的 独
井 栏 壶 更 为 广 泛 。 顾 景 舟 大 师 在 世 时 ,对 合 欢
真 髓 , 曼 生 们 其 实 就 是 中 国 的 柳 宗 悦 、滨 田 庄 司 。 他 们 是 中 国 的 民 艺 运 动 的 开 拓 者 ,他 们 把
对 生 活 之 美 的 感 受 传 授 给 从 事 工 艺 的 匠人 如 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