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贝母的引种栽培技术
浅析伊贝母人工栽培技术与品质改善

※种植与养殖 农业与技术2017, V ol.37, No.10129浅析伊贝母人工栽培技术与品质改善魏霞(兰州市西固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兰州 730060)摘 要:兰州市西固区金沟乡伊贝母人工栽培27hm2左右,是农户除百合之外的第2大经济来源,作者近几年在伊贝母的人工栽培方面做了一定工作。
本文也主要针对伊贝母人工栽培的相关技术与改善措施2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我国伊贝母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伊贝母;人工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1.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181伊贝母人工栽培的相关技术在兰州市西固区金沟乡的几年试验中,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伊贝母的产量和品质。
1.1 合理施肥伊贝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其需要种植在海拔高、温度低的区域,且伊贝母的收获需要3~4a的时间,因此,基肥的施用质量对于伊贝母的产量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每667m2地使用高质量的农家肥5~10t,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使用NH4H2PO4,从而为伊贝母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在施肥阶段,禁止施用没有腐熟的农家肥。
1.2 提高出苗率伊贝母种子收获后,不可立即播种,因为种子的胚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还需要通过低温春化阶段才可发芽。
一般用种子繁殖时,播种期应放在10月冻土前,经过冬天的低温完成春化,第2年3月中旬才能发芽出苗。
经过近几年的试验,在气候干燥的西北地区,采取在种子出苗前地面覆草覆膜增加湿度和温度,促进种子萌发,可以有效提高出苗率。
1.3 除草杂草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伊贝母栽培过程中养分的吸收,尤其在种子生长时期,伊贝母的杂草问题尤为严重,因此,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伊贝母的除草工作。
在伊贝母生长第1年的除草工作中,应该有效控制深度,避免伤害伊贝母的种子,而在第2年,则可以适当轻锄土壤,同时达到松土的目的,为根部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氧气,避免根部的腐烂。
贝母栽培技术

贝母栽培技术贝母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海味,又称珍珠贝、珍贝、宝贝、宝牡蛎、宝珠贝等。
它产于东海、黄海等面临大陆架的海域,每年四月到十二月都有捕获,是一种重要的滩螺类。
它们的身体长约两、三厘米,外形像豆子,颜色有褐色、黑色和白色三种,没有令人难以忘怀的光泽。
贝母常常被烹调,形成一种又精致又可口的风味,其最受欢迎的方式是采用新鲜的贝母,和紫菜、洋葱、菠菜等蔬菜一起烹调。
贝母栽培技术是一项国家推广的水产养殖科技,它能使贝母可以从空气中摄取氮和磷等元素,以达到贝母良好生长的目的。
这种技术通过建立浮游生物堆肥场等措施,使贝母的环境及营养条件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其生长迅速,同时还可以减少其死亡率,增加产量。
贝母栽培技术的具体方法有:1、浮游生物堆肥场的建设:为了改善贝母的环境,在养殖水域内建立类似池塘的扇型浮游生物堆肥场,通过添加活性污泥和腐殖质,使水质和水量恒定,以提供贝母最佳生存条件。
2、改良饲料:添加植物性饲料,增加营养元素,改善贝母的营养状况,以促进生长。
3、监控水质:定期监测水体中的氨氮、总磷、水温等指标,以保持贝母的最佳生长状况。
4、增强抗性:增加贝母的抗病能力,减少其患病的几率。
5、建立标准:严格控制养殖环境,建立放流和养殖的标准,以获得更高的产量。
贝母栽培技术的使用可以增加贝母的产量,提高贝母的品质,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是各种海鲜中的优质食品。
同时,这种技术还可以降低贝母的死亡率,减少病害的出现,增加种贝的数量,保护海洋生态,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贝母栽培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贝母养殖的效率和品贝质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得到重视。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这种技术应用需要严格把关,避免因技术滥用而损害海洋生态环境。
伊犁贝母人工种植栽培技术

伊犁贝母人工种植栽培技术伊犁尼勒克县地处天山脚下,农业种植区海拔高度为800-1500 m左右,昼夜温差极大,以种植春小麦为主。
这里属高纬度寒山区,土质肥沃,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350.2mm。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农作物优质高产,也给予南北大山深处的贝母种植以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伊犁贝母以得天独厚的地理生长优势和优良卓著的药理效果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在全国各大贝母产区中,除川贝外,当属伊犁黄花贝母质量最佳。
伊犁贝母原产新疆北部伊犁河中上游,分布于海拔1000-1800m的山地草原、灌木林及林间空地,冬季寒冷,年均气温2℃左右,喜湿润凉爽气候,适宜生长气温在5-15℃,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宜。
种子具后熟和休眠特性,需低温沙藏2个月后才可萌发,萌发适温5℃,野生3月下旬出苗,4月份开花,6月中下旬高温即倒苗,生长期60-90天,生产周期2-3年。
但是,多年的滥采滥挖,既破坏了植被,又使珍贵的野生资源日益稀缺。
因此,人工种植贝母势在必行。
1.选地选择土层深厚、排灌方便、腐殖质含量丰富、疏松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或微碱性砂质壤土均可。
尼勒克东部到处都是适合贝母生长的土壤。
但是生长周期长,管理不善,会因人畜踩踏而受损,因此,种贝母的地块必须有牢固的防护围栏,贝母田中不能久积水,久积水会使地下鳞茎染病和腐烂。
必须是浇水和排水方便的地块。
以麦茬、菜籽茬、豆类茬等根系较小的作物茬为上茬。
贝母和其他农作物一样,如果能合理倒茬轮作,既能增加产量,又能避免重茬病和各种病害。
另外要特别注意所选地块应避开近年来使用过绿黄隆等除草剂类和像膨大素类药物。
2.施足基肥施足基肥:将腐熟的厩、堆肥按3000~5000kg/667m2、饼肥40~50kg/667m2、过磷酸钙20~40kg/667m2均匀撒于土表,翻入土中,耙细整平,作成宽60~120cm、高10~l5cm的小高畦,畦沟宽约30cm。
3.整地将施好基肥的耕地深翻25-30cm。
伊贝母的种植技术

伊贝母的种植技术伊贝母的种植技术【概述】别名:黄花贝母、西贝母、新疆贝母、伊贝等。
伊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新疆贝母(Fritillaria walujerii Regel)或伊贝母(F.pallidiflora Schrenk)的鳞茎人药。
具清热润肺、止咳化痰、散结等功效。
治肺热咳嗽、胸闷痰黏、痈肿等症。
伊贝母主要生长栽培区域:主产于新疆的伊宁、霍城、昭苏、特克斯等地,各省区均有引种栽培。
【植物形态】伊贝母是多年生草本。
地下鳞茎呈卵圆形,由2~3片肥厚鳞片组成。
鳞茎基盘下生有须根。
地上茎直立,通常单一,光滑无毛。
叶互生或对生,无叶柄;下部叶片椭圆形、阔圆形或倒阔卵形,中、上部叶长椭圆形或阔披针形,半抱茎,全缘。
伊贝母花单生或数朵成束,生于茎顶和上部叶腋。
花钟状;花被6枚,2轮,黄色或淡黄色,内有明显的紫红色斑点,花被片长椭圆形,近基部呈直角折曲;雄蕊6枚,2轮,花丝下部较宽阔,花药黄白色或淡黄色,背着药直立;雌蕊1枚。
花柱结合,柱头3裂,子房上位呈圆柱形,3室,中轴胎座,每室具有多数胚珠。
萌果长圆形,常有6条纵翼,室背开裂。
种子心脏形扁平,边缘具翼,质轻,棕色。
花期4~5月,果期4~6月(图20)。
【生物学特性】伊贝母野生于新疆北部伊犁河中上游,分布在海拔1000~1800m 的山地草原,生于灌木林下或林间空地。
其生境腐殖质丰富,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年平均气温比较低。
伊贝母适应性很强,引种到南北方平原地区(如江苏省太仓、山东菏泽)均生长良好。
其性喜湿润凉爽气候,耐寒,怕高温、干旱。
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但最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以土壤含水量30%~36%最适。
伊贝母具种胚后熟的特性:种子成熟时,胚尚未发育完全,需在收获种子后历经相当长时间和适宜的温、湿度,胚才能发育完全,之后再遇适于发芽的条件,才能萌发。
种胚的发育,5~15℃均能进行,其中以10℃左右发育最快。
在5~15℃、保持湿润条件下,历经60天后,大部分种子种胚发育完善。
伊犁贝母的栽培技术

进 好地 后 . 每亩 撒 施腐 熟 厩肥 或 堆肥
在垅 面上 . 种鳞茎的距离 为 3 a , ~3 5 m 疆土 3 m左 右。也 c 可在垅面上按 】 c Om行 距顺境 开沟 条 播 撒播 , 亩用 种 每 量 : 年生种用鳞茎 2 左 右; 1 o 2年生种 甩鳞 茎 7 ~B k 。 0 o 条播 , 每亩用种量 : 年生 种用 鳞茎 1k 左 右 ; 1 0 2年生种 用
● 张亚 山 ( 吉林省抚松县 漫江镇农业技术 推广站
● 宫喜 臣 (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吉林市左家镇 120) 319
伊犁 贝母 . 别名 黄花 贝母 . 为百 台科多 年生 草本 植物 , 分布 于新疆伊犁河流 域 , 产于伊 宁、 主 昭苏 、 霍城 、 勒克 、 尼 博乐、 精河 等地 。现 在新疆伊 犁、 城、 塔 垮乐 、 昌吉 、 石河子 和北京 、 河北 、 山东 、 甘肃、 内蒙古、 西、 南、 陕 河 吉林 等省区 都 有引种栽培 。 鳞茎人药 。
产量 , 除了留种田外 . 应在孕营期摘昧花蕾 。
34 种植 遮荫作物 .
吉林荨地 引种 栽培 , 播种期 最好在 8 月上 旬。秋 播当年 采 收的种子翌 春印能出苗 秋播 出苗率 高 . 出苗整齐 , 幼苗健
壮. 鳞茎太 . 产置高。春播 于 3 中下旬解冻后播种 . 月 播后 1
下鳞茎开始分化活动 . 此时需要 阴凉 平稳的 土壤 条件 。因
2 2 移栽 一般于7 . 月中下旬移栽。起栽时, 将栽
培层 的鳞茎带土挖起 , 甩适 当孔 径 的筛子将 士 和杂质 筛 出
卸樽种鳞茎 。每公斤种子可得 1 年生种 瞵茎 8 k , ~9 g
地作秽栽 可将 墟 面接 平 . 同 窄 畦 . 种 栽 均 匀 地 撒 如 把
伊贝母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四、 采 收
选地 势 高 、土层 深厚 肥 沃 、排 灌方 便 的 沙质 土
壤. 秋季深耕后作高畦 , 畦面宽 1 2 0厘 米 , 高 2 0 ~ 2 5 厘 米 。每 6 6 7米 撒 施 腐熟 厩 肥 1 0 0 0千 克 左 右 , 深
米, 蒴 果棱 上有 宽翅 , 花 期在 5月 。 二、 生长特 性
7月 下 旬 时 起 出小 鳞 茎 , 分级 、 移栽 , 沟 深 6厘
米, 沟 间距 2 0厘 米 , 然 后 将 分级 后 的小 鳞 茎 嘴 芽 朝
上 按 株距 6 ~ 8厘 米摆 好 , 随后 覆 土 , 稍镇 压 。每 6 6 7 米 用1 年 生 小鳞茎 7 8千克 , 种 植后 浇水 。
3 . 播 种 育 苗
选择晴天, 将 伊 贝母 鳞 茎摊 在 晒场 , 在 阳光 下 直 接 晾晒 .直至 晒干 为 止 ,如有 阴雨 天要 及 时 收 回库 房: 也可 以在 5 5 ℃干燥 箱烘 焙 , 使其 干燥 。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5 — 3 0 )
可 采 用条播 . 用锄 头 开深 l 厘 米 左右 的 沟 , 在 沟
到 2 8 c l C 以上 . 鳞 茎 土层 1 0 ~ l 5厘 米 温度 达 到 2 0 ℃以
追肥 l ~ 2次 , 第 1次 在 展 叶 后 , 每6 6 7米 追施 腐 熟
饼肥4 0千 克 ; 第 2次 在 开 花期 , 肥 料 种 类 和 数 量 与
第 1次相 同 , 为促 进 地下 鳞 茎 生 长 发 育 、 提高 产 量 , 除 了 留种 田除外 , 在孕 蕾期 摘 除花蕾 。
天山伊贝的种植与管理

天山伊贝的种植与管理天山伊贝人工种植在我区已有30多年历史。
尤其近十年发展较快。
目前巩留县莫乎尔乡种植了1万多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和国家,供不应求,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致富门路。
为此记者采访了当地的技术人员,整理出天山伊贝的种植与管理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环境和生态条件。
伊贝喜冷凉气候条件,怕强光,干旱和积水,多生于海拔1100米至2500米之间的林地,沙石质山坡,腐殖质深厚的黑钙土上。
二、选地与整地播种。
1.选地。
一般选择海拔在1100米至1800米之间,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渗透性好,排水良好的沙质土。
但最好是腐殖质深厚黑钙土,前茬最好是麦地。
2.整地。
每年的9月25日前后,给选好的地先浇水,同时每亩施腐熟消毒的有机肥8000公斤左右做底肥,犁后打成米至米的畦子,以东西方向为宜,这样透风透光性能都好,有利于贝母生长。
3.最佳播种期9月25日至10月10日前后,播种量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决定,可多可少,但每亩最少不低于5公斤,多者8公斤也可以。
播种前先要进行土壤消毒,办法是要用锌硫磷兑水喷洒,或用呋喃丹撒在地里,然后用钯子扒平(目的是不让种子和农药直接接触),把种子均匀撒在畦子里,盖土要均匀,最佳厚度3厘米至4厘米,切忌太厚,否则会影响出苗率。
三、田间管理。
1.除草。
天山伊贝属阔叶作物,在清除禾本科杂草时,可使用威霸、精稳杀得、拿捕净(只选一种药)进行除草,按每亩80克兑水30公斤喷施(上午9时至12时,下午6时至9时)而阔叶杂草,比如灰条苋菜等都只能人工拔除。
一年的贝母苗很小,拔草时易将小苗拔掉,要特别小心。
到6月底贝母苗倒苗后,先用锄头锄一遍草,以后再长出的草可用“农大”草甘膦等兑水喷施,将所有杂草全部消灭干净(注意:喷药时千万小心,不要将药喷到畦埂的庄稼上)。
2.施肥。
第一年种植天山伊贝,因已施底肥,就不需再施其他肥了。
第二年化雪时,可按每亩撒施复合肥30公斤和少许磷肥,最好不要施尿素,容易烧苗。
贝母种植技术和管理

贝母种植技术和管理贝母,又称百合、百合根,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
其根茎富含黏液质、粘多糖、皂甙等成分,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养阴清热等功效,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
因此,贝母的种植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贝母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点。
一、贝母的选址贝母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合生长在海拔1000-2000m的山区。
在选址时应选择坡度适中、土壤深厚、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避免低洼地和阴湿处。
同时,要避免选址在交通不便、水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
二、贝母的土壤要求贝母对土壤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
在选址时应选择土壤肥沃、黏性适中、排水良好的地方。
如果土壤酸性较强,应进行中和处理,使其pH值保持在6.0-7.5之间。
同时,应保证土壤中有足够的钾、磷、氮等养分,以满足贝母的生长需要。
三、贝母的种植方法1、繁殖方式贝母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和根茎繁殖两种。
种子繁殖适合于大面积种植,而根茎繁殖适合于小面积种植。
根茎繁殖的方法是将贝母根茎切成5-8cm长的段,然后在土壤中插入,每段之间保持20-30cm的距离。
贝母的种植时间一般在3-4月份,当地气温达到10℃左右时,可以进行种植。
在种植时应选择晴天,避免雨天和寒冷天气。
3、种植方法在进行贝母的种植时,应先在土壤中开沟,将贝母根茎插入沟中,每株之间保持20-30cm的距离。
插入后应轻轻拍实土壤,并浇透水。
四、贝母的管理要点1、浇水贝母喜欢湿润的环境,因此在生长期间应保持土壤湿润。
但要避免过度浇水,以免导致水分过多,影响贝母的生长。
2、施肥贝母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养分,因此应适时施肥。
在生长初期应以氮肥为主,促进贝母的生长;在生长中后期应以磷、钾肥为主,促进贝母的根茎发育。
3、除草贝母生长期间应及时除草,避免杂草抢夺养分和水分,影响贝母的生长。
4、病虫害防治贝母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因此应及时防治。
常见的病虫害有蚜虫、白粉病、炭疽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6月防 护 林 科 技Jun.,2001第2期(总47期)Protection F orest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N o.2(Sum.N o.47)
文章编号:1005-5212(2001)02-0068-02
伊贝母的引种栽培技术
王立刚1,刘军田2,仝延宇3,赵 岭1
(1.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41;2.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新店林场3.黑龙江省林业厅种苗站)
摘 要:1992年从内蒙林科院引进伊贝母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栽培试验。
通过几年连续观察、测定,结果表明:伊贝母在该区表现良好,对该区气候、土壤等条件比较适应,可以扩大种群繁殖,以产生规模效益,振兴地方经济。
关键词:伊贝母;引种;栽培
中图分类号:Q949.718.23 文献标识码:B
1 引种的意义
伊贝母为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别名伊贝、生贝、新疆贝母、黄花贝母,以鳞茎入药,有清肺、散结、止咳、化痰等功效。
原产于新疆北部伊犁河中上游,主产于伊宁、霍城一带。
伊贝母具有适应性广泛、生长快、产量高、抗性强、占地少、劳动强度小、收益大等优点,是治疗气管炎、肺气肿的良好药物,制成贝母散、贝精片等,畅销国内外,深受广大用户欢迎。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市场紧缺、出口量大、经常处于有医无药状态,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用户的需要,因此积极引种驯化扩大栽培区对解决伊贝母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 试验地区的概况
引种栽培区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22°24′~126°46′,北纬45°53′~48°56′,引种地点选择两处:一处为甘南县音河镇兴全村,另一处为富拉尔基区林研所院内。
甘南县音河镇位置为东经123°30′~123°46′,北纬47°50′~48°02′,属阿伦河冲积平原,海拔160~180m,地势平缓,北高南低,土壤主要有草甸土、黑土、栗钙土、风沙土、黑钙土、暗棕壤土等,土壤pH值6.5~7.5,年均气温2~2.5℃,无霜期130d,降水量430~440mm,蒸发量1149.8mm,属半干旱风沙草原区。
另一处富拉尔基区林研所院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3°39′,北纬47°20′,平均海拔146m,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
收稿日期:2001-03-16
作者简介:王立刚(1968-),男,黑龙江海伦人,大学,工程师,现从事应用生态防护林研究工作.风气候,年均气温3.37℃,1月份平均气温-16.8℃,7月份平均气温24.1℃,年均降水量415.5mm,无霜期136d左右,年均日照2867h,积温2712.5℃,5级以上大风每年约74.5d,多发生在4、5月份。
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伊贝母野生分布于新疆西北部及伊犁河中上游山区,海拔1000~1880m的山地草原、灌木林下及林间空地,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年均气温2℃左右,植物生长期平均气温6~15℃,年降水量约500mm,土壤为山地棕钙土或黑钙土,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在5%以上。
据各引种地区多年来的引种试验观察,伊贝母引为家种后,较耐寒、怕涝、怕高温,生长期在5~20℃时生长良好,超过25℃生长不良。
生长期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30%~36%即可满足其生长所需的水分,过干过湿不利于其生长。
1~2年生幼苗喜荫蔽,怕强日曝晒,而成龄鳞茎则需充足的阳光。
适宜于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pH值6.5~8.5之间为好。
4 引种栽培方法
1992年春由内蒙林科院引入伊贝母2年生鳞茎3000株,于当年7月23日分别在甘南县音河镇兴全村和富区林研所院内栽培。
根据伊贝母生物学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特制定栽培方法如下: 4.1 兴全村引区
作3个长16.5m,宽1.2m,高10cm的苗床,结合整地施腐熟厩肥175kg,待苗床作好之后,刮出5~6cm厚的土置于一旁备用,按株行距5cm×10 cm把贝母鳞茎栽植于床上,然后喷洒50%辛硫磷
86
王立刚 等伊贝母的引种栽培技术
乳液1000倍液到种茎上,之后盖土5~6cm,再轻压一下,浇透水,最后用杨树木桩作遮荫蓬,蓬顶用树枝遮挡,透光度为20%~30%。
4.2 林研引区
在林研所家属区菜园内,杜松林下垅栽,先把垅翻起,把土块打碎,加入适量腐熟厩肥、喷洒50%辛硫磷溶液1000倍液以杀死地下害虫,刮去5~6cm 厚的土置于一旁备用,按株距10cm栽植,然后覆土、轻压。
因在林下,没有作遮荫处理。
5 生长发育观察
经观察,同年8月末9月初伊贝母已生根。
栽培第3年即1994年遮荫条件去掉,生长并未受到影响。
从1993年~2000年连续几年进行观察,在该区其生长发育节律如下:4月下旬,伊贝母破土长出地面,并有部分放叶;5月上、中旬,逐渐开花并达到盛花期;5月下旬至5月末,开始落花结果;6月上、中旬,贝母已大量结果,且果实由绿变黄;6月末至7月初,贝母地上部分枯黄,种球开裂,种子成熟。
目前伊贝母在试验区内长势良好,尚没有发现病虫危害。
于2000年5月15日调查其植株生长情况,见表。
伊贝母生长情况调查表
序号株高(cm)叶宽(cm)叶长(cm)花朵数(个)地径(cm)
1
2
3
4
5
6
7
均值
27
19
30
24
27
40
33
28.6
2.5
4.2
2.5
4.8
3.0
3.8
3.2
3.4
10.5
9.0
10.5
10.7
13.0
12.1
9.5
10.8
9
3
2
1
4
1
7
3.9
0.9
0.6
1.0
0.6
0.4
0.7
0.7
0.7
从1992年~2000年,伊贝母经历了大旱与大涝年份(1996年、1997年、1999年旱,1998年洪涝)的考验,极端气候条件没有使伊贝母生长受到太大影响。
伊贝母在该区气候条件下可以正常生长发育,可大量栽培,扩大发展伊贝母栽培区,以繁荣药材市场,振兴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