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物引种栽培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2)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2)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18#423一.名词解释1、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和利用而演化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物。

2、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的标准,以便根据作物形态特征的变化,具体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3、基本营养生长期:作物的感温和感光是在作物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后才有反应的,这一营养生长时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4、生育时期:是指作物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以该时期开始至下一时期开始的天数计。

5、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

6、作物产量:作物一生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收获指数(经济系数)7、环境 : 是指生态系统中作用与生物的各种外界环境的总和。

8、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9、作物栽培学10、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11、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即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

12、潜在生产力:在充分理想条件下所能形成的产量,即作物产量达到充分发挥时所能得到的产量。

13、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14、冻害:植物体冷却至冰点一下,引起作物组织结冰而造成伤害和死亡的现象。

15、冷害:作物遇到零度以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

16、抗寒性锻炼:低温下植物的适应性生理生化变化在冬季严寒来临之前,随着日照的缩短和气温的降低,植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从而提高了植物的抗寒性. 这种逐步提高抗寒能力的适应过程称为抗寒锻炼或低温训化。

17、作物营养临街期:作物一生中常有一个对养分需要量虽然不多但很迫切的时期。

18、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

此时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往往也最好。

作物育种

作物育种
10、具有完全花并能产生正常雌、雄蕊及正常雌、雄配子的某些植物,但自花授粉不能结实的特性称自交不亲和性。
11、植物的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称为雄性不育性。
12、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异花授粉作物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如果群体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不管原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如何,经过一个世代的随机交配,基因型频率即可达到不再发生变化。
26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凡经雌雄两性配子结合产生新个休的繁殖方式,称为有性系殖,利用职权植物营养体产生的新个体的繁殖方式,称为无性繁。
27无性繁殖系:无性繁殖作物质一个单株经无性繁殖产生的后代。
28选择:就是选优汰劣,就是从自然的或人工创造的群体中,根据个体的性状表现挑选符合人类需要的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
13、农作物的品种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简称DUS。
14、根据作物的繁殖方式、商品种子的生产方法、遗传基础、育种特点及利用方式,可将作物品种区分为下列类型:自亲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和无性系品种。
15、群体品种包括下列4种类型: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自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合成群体和自花授粉作物的多系品种。
57.倍体育种:用杂种F1或F2花药培育出单倍培体植株,再经染色体加倍而选育作物新品种的方法
58转基因育种:根据育种目标,从供体生物中分离目的基因,经DNA重组与遗传转化或直接运载进入受体作物,经过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遗传工程体,在经过田间试验与大田选择育成转基因新品种或种质资源。
4、自交系:经过多年、多代连续的人工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所形成的基因型纯合的、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
50配合力:指一个亲泵和另一个亲本杂交后杂种一代的生产力或其它性状指标的大小。

作物育种方法

作物育种方法
特点: ①只进行一次杂交,简朴易行。 ②分离时间短,稳定旳快。 ③杂交旳数量和后裔群体规模小。
(四)杂交旳组合方式
复交
2.复交(multiple cross):指多种 亲本之间旳杂交。
三交 (A×B)×C A/B//C 双交 (A×B)×(C×D) A/B//C/D
(A×B)×(A×C) A/B//A/C 四交 [(A×B)×C]×D A/B//C/3/D 五交 {[(A×B)×C]×D}×E A/B//C/3/D/4/E 聚合杂交 [(A×B)×(C×D)]×[(E×F)×(G×H)]
(三)引种旳工作环节
4、检疫工作: 引种常是病虫害和杂草传播旳主要
途径,很有可能同步带进本国或本地域 所没有旳病虫和杂草,以致后患无穷。
矮脚南等品种引入使白叶枯病成了 长江流域稻区生产旳严重问题。
二、系统育种
(一)系统育种旳概念
Line breeding,直接从自然变异中 进行选择并经过比较试验选育新品 种旳途径。
第四节 作物育种方法
一、引种 二、系统育种 三、杂交育种 四、杂种优势旳利用 五、其他育种措施(自学) 六、生物技术在育种中旳应用(自学)
一、引 种
(一)引种概念
• 作为育种途径之一,指将外地域或 外国旳品种、品系,经过简朴旳试 验,证明适合本地域栽培后,直接 引入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旳措施。
(二)引种中应注意旳问题1
1、生育期 一般指从出苗到成熟所需旳时间。 同一品种种植在不同旳地域其生育期不同。 所以引进品种原产地旳生育期只能做参照。
(二)引种中一应、注引意种旳问题2
2、作物旳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 • 在一定旳地域范围内具有大致相同
旳生态环境,涉及自然环境和耕作 栽培条 件,对于一种作物具有大致 相同旳生态环境旳地域,称为生态 区。如籼稻区、粳稻区 。

农学研究生高级作物栽培学复习题

农学研究生高级作物栽培学复习题

1.作物栽培: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进品质为目的的一系列农事活动;2.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综合性应用科学;3.生长分析法:每间隔一定的天数对作物取样,测定叶面积和植株体的干物质重,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的研究方法;4.生物观察:用肉眼视察和仪器测量观测作物生长发育、器管建成、产量形成和物质积累的过程;5.作物引种: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所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6.简单引种:原产地与引种地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或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泛,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和选育过程,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叫简单引种;7.驯化引种:原产地与引种地的自然环境相差较大或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狭窄,需要通过选择、培育,改变其遗传性,使之能够适应引种地的环境,叫驯化引种;8.食物安全:能够有效地为现有人口提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且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储备量应占需要量的17%~18%;9.可持续农业:发展生产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使各种资源得以永续利用;10.作物:广义上指凡是被人类栽培的而且有利用价值的植物;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11.喜温作物:适宜在夏季栽培,其生长发育的最低温约为10℃,全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12.耐寒作物:其生长发育的最低温约为5℃,全生育期要求较低的温度;12.喜凉作物:性喜凉爽,宜在早春或晚秋栽培;13.生长:是作物体积和重量的量变过程,通过细胞的伸长分裂来完成;它既包括营养体的生长,又包括生殖体的生长;14.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其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和花、果、实、种子的形成;15.生育期:作物从出苗至成熟所经历的天数;16.生育时期:根据作物植株外部形态上的显着变化结合栽培管理,将作物全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段落,每个段落称为作物的一个生育时期;17.物候期: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并有一个人为制定的具体标准;如小麦出苗是指第一片真叶出土2~3cm,分蘖是指第一个分蘖露出叶鞘1cm;大豆结荚是指幼荚长度2cm 以上;18.基本营养生长期:作物在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即作物必须要有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后,才能进行生殖生长;19.基本营养生长性:不同作物品种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20.种子:植物学上的种子是指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作物栽培学中把凡是用于繁殖下一代的材料都叫种子;21.种子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22.生物产量:作物在全生育期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总干物质的收获量;23.经济产量: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目的不同所指的产品也就不同; 24.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转化率;25.同伸关系:同名或非同名器官在发生上具有的同步生长或伸长的关系;26.叶片功能期:禾谷类作物叶片从露尖到定长为伸展期,自定长至1/2叶片发黄为功能期;双子叶作物则指从叶片完全展开至1/2叶片发黄为功能期;27.基本功能叶:对收获器官贡献率最大、功能期较长的一组叶片;28.供长中心叶:供某个生育时期或生长阶段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功能叶片;29.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30.最适叶面积指数: 在作物群体中多数叶片处于光饱和点的光照强度之下,最低层的叶片又能获得大约二倍于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时,该群体的物质生产可望达到最达值,此时的LAI被称作最适LAI;31.根冠比:根部重量和冠部重量的比例;32.相对生长率:单位时间单位重量植株的重量增加值;33.净同化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积累的干物质的数量;34.叶面积比率:叶面积对植株干物重之比,即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35.比叶面积:叶面积与叶干重之比,表示叶的厚度;36.叶干重比:叶的干重与植株干重之比;37.作物生长率: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质量,又叫做群体生长率;38.光合势:指某一生育时期间或整个生育期内作物群体绿叶面积的积数,即每日的叶面积的积加;形生长进程:所谓S形生长进程即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线呈S形;40.源:通过光合作用或贮藏物质再利用合成和向其他器官提供同化产物的器官;41.库:通过呼吸作用或生长消耗利用同化产物的器官;42.流:输导组织对物质的运输能力或源库之间的运输能力;43.根冠比:根系重与冠部重之比叫做根冠比;44.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往往不多,但需要程度很迫切,如果缺少这种养分则会对生长发育造成明显影响,并且以后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补救,这一时期叫营养临界期;45.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46.作物群体: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46.分蘖:禾谷类作物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长成的新茎称为分蘖; 47.叶龄:主茎上已经展开的叶片数,未完全展开的叶以上一个已经展开叶片为标准,以所占百分比例为小数来计;48.积温:通常把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称为某作物或作物某发育阶段的积温;49.生物学最低温度:作物不同发育时期中有效生长的温度下限叫生物学最低温度;50.活动温度:在某一发育时期中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温度叫活动温度;51.活动积温: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发育时期活动温度的总和;52.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叫有效温度;53.有效积温: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发育时期有效温度的总和;54.冻害:作物体遭受到零下低温,使细胞间隙结冰引起的伤害; 55.霜害:伴随霜而来的低温使作物所受的危害称为霜害,实际上是冻害的一种; 56.冷害:生长季节内零上低温使作物生长发育受害,造成生育延迟甚至生理障碍,导致减产的现象;57.蹲苗: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用人为的方法,如控制苗期灌水,控肥,多次中耕,等方法控上促下,解决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分生长矛盾的一项有效措施;58叶龄指数:品种的总叶片数除以幼穗分化到某个时期的叶龄乘以100%的数值;59.酸雨:是指pH小于的大气酸性化学组分通过降水的气象过程进入到陆地、水体的现象;60.黑霜:温度下降到零度或零度以下,如果空气干燥,降温过程水汽仍达不到饱和,就不会形成霜,但这时的低温仍能使作物受害,这种无霜使作物受害的天气叫黑霜;61.对等效应:作物的地上和根系的分泌物对作物之间产生的生物化学相互影响;62.灌水定额:作物灌水时每次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叫灌水定额;63.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叫灌溉定额;64.喷灌:利用水泵和管道系统,在一定的压力下,把水喷到空中,散为细小水滴,如同降雨一样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65.滴管:利用低压管道系统把水或溶有化肥的水溶液,经过滴头以点滴方式均匀缓慢地滴到根部土壤,使作物主要根系分布区的土壤含水量,经常保持在最佳状态的一种先进灌水技术;66.作物品质:指作物产品的质量,可概括为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和商品品质;67.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光谱中能被绿色植物所吸收,用于光合作用的可见光区中波长390~760nm范围内的辐射称为~;68.缩心孽:心叶生长迟缓的分蘖69.侧脉计数法:玉米的侧脉数量减2为该叶的叶序,用这种方法推断玉米生育进程的方法叫侧脉计数法;70.小麦的顶部叶片:冬小麦指旗叶和倒二叶及到三叶;春小麦指旗叶和倒二叶;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答:主要内容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三部分,具体指:①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器官建成、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即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②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光.热.水.气.肥的关系及对他们的要求③为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和高效低耗为目的的栽培技术措施;1.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作物生理研究法 2、简述作物栽培学的主要任务答: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换句话说,作物栽培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力;适地适种和合理布局,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以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3、简述作物栽培学最为突出的特点答: 作物栽培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是一门综合运用和集成组装多学科科技成果,又具系统理论体系,来源于生产又指导和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4、列举10种以上起源于中国本土的作物 答: 起源于中国本土的作物有:水稻.小麦.粟.高粱.大豆.荞麦.山药.芋.油菜.紫苏.大麻.红麻.紫云英; 5、简述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答:作物引种见效快、投资少,收益大,然应遵循以下原则:1被引作物的生活条件必须得到满足;2通过播期调节、水肥调控、施用激素,选择和营造小环境,克服限制因子的影响;3被引种作物对引种地的环境有逐步适应的过程; 6.简述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 答:中国农业自然资源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光、热调节较好;2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强烈,西北部地区气候大陆性极强,水条件差异很大;3山地显着多于平地,对土地利用和作物生产一般弊多利少; 7.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来源和类型答: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来源和类型包括以下四种:①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如豆类、麻类的种子②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③无性繁殖用的根、茎等营养器官;如甘薯的块根④人工种子:包括种胚.人工胚乳.人工种皮,在本质上属无性繁殖; 8.种子休眠的类型、原因及打破的措施答:1类型:①原始休眠:种子在生理成熟时或收获后立即进入休眠状态;②二次休眠:由于不利环境条件的诱导而引起自我调节的休眠状态;2原因和解除:①胚的后熟:包括生理后熟和形态后熟;打破措施有层积法、变温处理、激素处理;②硬实引起的休眠:种皮不透水、不透气和机械约束作用;打破措施有机械磨伤种皮或者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物质处理;③发芽的抑制性物质存在引起的休眠:如脱落酸、酚类化合物、有机酸等;打破措施有利用植物激素进行种子处理;9.简述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方法答:关系:①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可为生殖生长搭建和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积淀丰富的物质基础;②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进一步发展和必然结果;往往也是决定栽培目的器官丰缺、大小、优劣的时期;受营养生长阶段的影响,但也与该期的栽培管理措施及协调发展密不可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③没有良好的营养生长就不可能有更好的生殖生长,营养生长不良,抑制生殖生长;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要调控得当;调控:营养生长过旺时通常采用水肥控制、蹲苗、压青苗、修剪等方法,促使其尽快建立起生殖生长的优势;生殖生长过旺时通常采用疏花疏果、加强肥力、化学药剂等方法,保花保果;10.简述作物根系的共同特性和栽培上采用的对应措施答:作物根系具有:1向水性的特点,栽培上采用蹲苗或灌水等技术措施;2趋肥性或向化性的特点,栽培上根据作物的不同需要采用增施各种有机和无机肥料的措施;3向氧性的特点,栽培上采用中耕松土;11.简述影响作物根系生长的主要因素答:主要因素是:1土壤阻力较小利于根系生长;2土壤水分要适中;3土壤温度,最适温度20~30℃;4土壤养分,作物根系具趋肥性,磷钾肥能促进根系的生长;5土壤氧气,即通气状况良好,有利于根系生长; 简述某些作物苗期采用蹲苗措施的原因答:对苗期较耐旱、不进行生殖生长或生殖生长较晚的作物,根据作物根系向水性的特点,通过蹲苗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吸收功能,防止地上部旺长,防止后期发生倒伏;13.简述作物栽培对禾本科作物主茎秆的基本要求答:主茎秆不宜太高;穗下节间较长且发达;基部节间粗短,茎壁较厚,耐肥抗倒;28.简述复种的热量条件热量条件是:≥10℃的积温小于3500℃基本上为一年一熟;3500℃~5000℃可两熟;5000~6000℃可三熟;>6500℃可三熟或四熟;14.简述温、光和矿质营养对作物叶片的影响答:温、光和矿质营养对作物叶片的影响如下:①较高的气温对叶片的长度和面积的生长有利,相反,较低的气温对叶片的宽和厚的生长有利②强光照对叶片的宽和厚的生长有利;弱光照对叶片的长度生长有利③氮对叶面积的增加有利;磷前期促进叶面积的增加,后期加速老化;钾增大叶面积,延迟老; 16.简述LAI 在作物全生育期的变化规律答:作物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因时间而变化,作物出苗后,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 LAI 增大,大约在群体最繁茂的时候:禾谷类作物在齐穗期,双子叶作物在盛花结铃、结角期,达到最大值;而后,又随着部分叶片的老化、变黄和脱落而逐渐减小,因此LAI 在作物全生育期呈现抛物线形; 17.简述用侧脉计数法判断玉米叶序的方法答:玉米叶片的叶脉数按一定的规律出现,第一叶除外,在被测叶片的最宽出,叶脉分布较规则处数叶脉条数;玉米的叶序=R 1R 2-2=R 1+R 2/2-2,其中R 1和R 2分别为被测叶片主叶脉两侧的叶脉条数;穗位以上叶片因出现二级叶脉,目测不准;但可通过穗位以下叶序推知; 18. 简述阶段发育的实践意义答:阶段发育通常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实践意义:①对作物引种有指导意义;②与抗寒性有关;③与器官形成有关;④对冬性品种经春化处理可当春性品种播种; 19. 简述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答:在目前技术水平和栽培条件下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主要有:①培育高光效的作物品种;②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延长叶面积持续时间,利用太阳辐射在冠层内的吸收、反射、透射、漏射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③降低呼吸消耗;④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合理密植;培育优良植株;改善水肥条件;使用作物生长调节剂;增加田间CO 2浓度; 20.冬小麦幼苗期的生物学最低温度为℃,而某天的平均温度为℃,请问这一天的活动温度和有效温度各是多少这样的天气如果持续5天,试计算这些天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答:这天的活动温度是℃,有效温度是℃℃=℃;这段时间的活动积温是35℃,有效积温是20℃; 21.简述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答: 积温表示一个地区的热量资源和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对热量条件的需求;根据积温:①进行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的确定,对农业生产进行区划;②确定作物的播期;③估计某生育时期到来的时间;④预测作物的产量; 22.简述臭氧对作物的危害答:增加作物细胞膜透性并导致离子外渗,钝化某些酶并使光合作用碳还原率减低,改变代谢途径,刺激乙烯的产生,促进体内蛋白质的水解,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引起作物生长缓慢,提早衰老,产量降低; 23.简述大田作物施肥的一般原则答:大田作物施肥的一般原则是:1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2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化肥的2/3以上作基肥,1/3为追肥;3要分层施肥,化肥要深施,尤其挥发性强的肥料;4磷肥要集中施;24.简述从施肥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反应将作物分为哪些类型答:从施肥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反应将作物分为以下三类:⑴喜氮类:大多禾谷类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和高粱等;⑵喜磷类:油菜、豆类和荞麦等;⑶喜钾类:糖料、淀粉、纤维类,如甜菜、甘蔗、烟草、棉花、薯类和麻类等;25.简述酸雨对作物的危害答:酸雨使作物受到双董危害;酸雨在落地前首先影响叶片,落地后则影响作物根部;酸雨可加速破坏叶面蜡质;淋失叶片养分,破坏作物的呼吸、代谢,引起叶片坏死性损害,并诱发叶簇器官产生病理变化;对处于生殖生长中的作物,则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率;缩短花粉的寿命,减弱繁殖能力,从而影响产品产量和质量;酸雨还会降低作物的抗病能力,诱发病原菌对作物的感染,抑制豆科作物根瘤菌生长和固氮作用; 26.简述长宽求积法测定叶面积的方法、步骤;并简述该法的优、缺点答:按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作物植株5~30株大植株稀植作物少,密植作物多,分别测量每个叶片的长和宽,再按下述公式求出单株叶面积;单株叶面积= ∑L×B×K /N ;该法的优点是可以活株测定,定点定位测定,且需要用其它方法测得校正系数;在试验材料较少时通常用该法测定;缺点是费工费时,速度慢;27. 简述重量法测定叶面积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答:1原理:同一质地的物质其质量与面积存在对应比例关系,表达式为:S 标/S 总=M 标/M 总; 2方法及步骤:①从被测叶片上截取易测标准图形如长方形、方形或圆形等状的部分有代表性的叶片,通常叫标准叶面积;②称取该标准叶面积的重量,求得叶片重量与面积之间的关系;③称取需要测定的所有叶片的重量,利用求得的系数得出被测叶片的面积;21.简述作物要达到光合潜力理论高限所具备的条件答:①具有充分利用光能的高光合效能的作物品种;②空气中CO 2浓度正常③环境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④具备最适于接受和分配阳光的群体结构; 28.分蘖的作用:①壮苗的标志②重要的变量要素③具有很强的自身调控能力④具有再生性特点;1.试述作物栽培的特点;答:特点:①复杂性:作物品种多种多样、各地气象、土壤和生物等环境条件各不相同,栽培措施错综复杂②季节性:作物生产要因时制宜,不违天时和农时③地域性:栽培作物要因地制宜④连续性: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连续不断,需持续生产;当季作物的产、质量受前作的影响,下季作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茬口特性⑤变动性:对品种、质量的要求不断在提升或变化⑥综合性:多种经营或复合种植较单一经营或单作种植既稳产稳或增产增收又具较强的抵御各种不利因素或自然灾害的能力;2.根据作物主产品的主要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举例说明对作物如何分类答:根据作物主产品的主要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可将作物分为五大部分十大类型:1粮食作物:①禾谷类:绝大部分属禾本科,主要作物有麦类水稻、玉米等,还有蓼科的荞麦,也将其列入此类②豆类:属豆科,常见作物有大豆、豌豆③薯芋类: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2经济作物:也叫轻工原料作物,集约化经营④纤维类:主要有棉花、大麻等⑤油料类:代表作物有油菜、胡麻、花生等⑥糖料类:常见的有甘蔗、甜菜等⑦嗜好类:常见的有烟草、茶叶等;3饲料及绿肥作物:用作牲畜的粗饲料或绿肥⑧饲料及绿肥类:常见的有苜蓿、紫云英、三叶草等;4药用作物集约化经营,品种类型多样⑨药用类:常见的有人参、党参、当归、甘草等;5特用作物:⑩特用类:常见的有芦苇、席草、八角、肉桂、花椒等;3. 试述大田作物经济系数的变化规律; 答:经济系数是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转化率;它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它与遗传特性、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等有关,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1不同类型作物间变化较大,同类作物间变幅较小;2与利用的产品器官有关;3与产品的化学成分相关;4与环境条件有关;5与密度有关;虽然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但可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可以使经济系数达到高值范围,在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基础上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4. 试述LAI在作物全生育期的变化规律;何为最适LAI,实际生产中如何调控答:1作物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因时间而变化,作物出苗后,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 LAI逐渐增大,大约在群体最繁茂的时候:禾谷类作物在齐穗期,双子叶作物在盛花结铃或结荚、结角期,达到最大值;而后,又随着部分叶片的老化、变黄和脱落而逐渐减小,因此LAI在作物全生育期呈现抛物线形;2当多数叶片处于光饱和点的光照强度之下,最低层的叶片又能获得大约二倍于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时,作物群体的物质生产可望达到最达值,此时的LAI 被称作最适LAI;3中国目前高产作物群体的最适LAI一般为4~6;LAI过大会导致相互遮蔽,减低透光强度,甚至导致倒伏;双子叶作物会引起花、荚、蕾、铃大量脱落; 各种作物群体的LAI最大值应以最适LAI为度;5. 试述源、流、库的概念及他们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答:“源”即生产和输出光合产物的器官,通常是指叶片,也包括果皮、颖壳、叶鞘和茎的绿色部分;“库”是指接纳光合产物的器官,如禾本科作物的穗,油菜、大豆的角果;“流”是指输导组织,主要指微管系统,最重要的是韧皮部;总的来看,源、流、库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最理想的状况是源足、库大、流畅;对于一个个体而言,“流”的大小和通畅程度会影响到源库的大小和活性;但对于一个群体而言,“流”一般不会成为产量的主要抑制因子;因此,源、库的发展及其平衡状况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可以说,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的根本,就是作物源库关系“由不协调到协调,由协调到不协调,再由不协调到协调”的一次次循环往复的过程;或者说,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作物源库关系由不协调到协调,再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协调关系的过程;7.试述大田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调控的一般原则;答:通常要遵循以下原则:1以果实或种子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开花前重点培育壮苗,使营养生长发育健全,搭好丰产的架子,为花果生长准备物质基础;2以营养器官为收获对象的马铃薯,花前主要以茎叶生长为主,此期间块茎虽然也在膨大,但总量不高,花后主要以块茎膨大和淀粉积累为主;3以茎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甘蔗,要促进茎的伸长;通过增加密度抑制分蘖,提高产量;4以叶为目的的烟草要抑制生殖器官的分化和腋芽的生长;5饲料和绿肥作物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收获前可任其生;8.试述酸雨对土壤的主要危害;答:酸雨对土壤的影响和危害在于:1酸雨进入土壤后,破坏土壤的缓冲物质,使其逐渐地消耗,随后将土壤中的盐基离子淋洗出土体,使土壤逐渐酸化;2酸雨使。

第四章 引种

第四章 引种

Position on An chromosomes
chrA03:1360871-1364259 chrA10:1499851715003097
chrA03:6239956-6245205
chrA02:134262-138112 Position on Cn chromosomes chrC09:4636654546371080
CROP BREEDING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外来杂草共有107种,外来动物
40余种,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
、鱼类)到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
以及细菌、微生物、病毒中都能找到例证。目前我国
的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无一没有外
来种,除了极少数位于青藏高原的保护区外,几乎或
CROP BREEDING
外来物种入侵:从自然分布地区(可以是其他国 家和其他地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 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 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了明 显的损害或影响
CROP BREEDING
CROP BREEDING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原 产于美国北纬30度左右的地 区。上世纪20年代作为养殖 牛蛙的饲料被引入日本,随 后又被引入中国
纬度相同 由高海拔引入低海拔地区,表现为 植株比原产地高大;由低海拔引到高海拔地区, 则表现为植株矮小,生育期延长
小麦 低温长日照作物
CROP BREEDING
黄土高原或华北平原的冬小麦品种向南引种 不易通过春化阶段和感光阶段,或者延迟拔节、出穗 乃至成熟
南方的弱冬性小麦品种向北引种 不能安全越冬
CROP BREEDING
拟南芥开花的调控网络

作物栽培学总论 (3)

作物栽培学总论 (3)

(3)春性类型 这类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不严格,春化时间也较短。
小麦、油菜通过春化所需的温度和天数
作物 小麦 类型 冬性 半冬性 春化温度范围 0-3 3-6 春化时间(d) 40-45 10-15
春性
油菜 冬性 半冬性
8-15
0-5 5-15
5-8
20-40 20-30
春性
15-20
15-20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薯类、甘蔗、甜菜等,
则是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工艺成熟期。
• 需育苗(秧)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生育
期分为秧田(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秧田(苗床)生育期是从
出苗到移栽的天数,大田生育期是指移栽到成熟的天数。
1)作物生育期长短 同一作物的生育期长短因品种而异,有早、中、晚熟之分。 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各个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是相对稳定的。
1kj/cm2,相当于玉米生物产量减少337.5kg/hm2。
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研究指出,玉米产量变动80%受后期光 照时数、光照强度和叶面积影响。 生产实践已经证实高温阴雨寡照会严重影响小麦和玉米的产量 和品质。
(三)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即使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也必须有最低限度的 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花芽)分化。在作物进人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 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 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3)控制花期
在花卉栽培中,已广泛应用人工控制光周期的办法,提前或推迟花卉植物的
开花期。
(4)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作物栽培教案教案.doc

作物栽培教案教案.doc

作物栽培教案教案作物栽培学1 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同学们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涵义、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新方向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

2、进一步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作物起源中心和作物引种时注意的问题。

3、熟练掌握作物的分类及其各类型中代表的作物;同时理解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和我国和广东省种植业区划和农业区划, 以便同学们能够指导农业牛产实践。

教学重点及难点: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任务和特点;学习作物栽培学的思路、方法和创新方向2、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框架(包括理论休系和技术体系)。

3、作物栽培研究的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方法;4作物的广义和狭义概念;作物分类依据、植物学与农业生产学相结合的作物分类以及各分类代表的作物。

5、我国种植业区划和广东省农业气候区划以及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讨论问题课时安排:8学时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PPT课件相结合参考书目:1、作物栽培学总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曹卫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作物栽培学概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萤树亭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8月。

3、作物栽培学总论(血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董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4、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木),杨文链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5、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刁操銓主编,农业出版社,1990年。

作业和思考题:1、什么是作物栽培学?其作用、任务和特征是什么?如何学好作物栽培学?2、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那些方面?3、为什么说作物栽培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可以有选择的引进国外作物栽培技术,但不能替代具有屮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的理由是什么?4、作物栽培学的基木和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研究方法主要有那些,其异同点是什么?5、现代作物栽培学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6、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冇那着本质的区别?7、作物的狭义和广义概念是什么?8、作物分为那四大部门十大类?各门类有那些代表作物?9、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和种植业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作物引种栽培的基础理论(4)
(二)作物引种的生态学原理 玛依尔的气候相似论------德国著名林学家玛依尔指出:林 木引种必须遵循“气候相似原理”,即林木原产地与引种地的 气候必须相似。
气候相似论为植物引种提供了理论依据,被广泛应用到 作物引种------引入地与原产地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相 似到足以保证引种成功。
作物引种栽培
目录
一、作物引种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作物引种的历史及其作用 三、作物引种栽培的基础理论
四、作物引种栽培的基本程序
五、作物引种栽培的注意事项
一、作物引种概念及其意义(1)
植 物 ---- 植 物是 生命的主要形态 之一,包含了树 木、灌木、藤类、 青草、蕨类、地 衣及绿藻等人们 熟悉的生物。据 估计,世界现存 约有 350,000 种 植物。 植物 ----植物 大部份的能源 是经光合作用 从太阳光中得 到的。植物是 太阳能的转化 器。 植物 ----植物 分为孢子植物 和种子植物。 一般有叶绿素、 细胞核、细胞 壁、没有神经 系统和运动器 官。
二、作物引种的历史及其作用(5)
Example Text 作物引种成效 Example Text 作物引种意义
我国现有栽培 植物约600种:粮食 和经济作物约100种, 果树、蔬菜250种, 牧草和绿肥作物约 70种,花卉、药用 植物 180种。这些 作物中有近300种是 从国外陆续引进的。
进一步丰富了作物 种类,满足了人们对农 产品多样化需求;丰富 了作物的基因资源,为 高产、优质、多抗新品 种选择提供了可能;通 过异地引种,提高了作 物产量、品质、效益, 促进了作物的优化布局。
广义的作物---包括所有栽培 植物,如大田作 物、园艺作物、 药用作物和林木 等。
一、作物引种的概念及其意义(3)
作物生产
作物引种
作物引 种驯化
是指通过 人工栽培,自 然选择和人工 选择, 使野生 植物成为栽培 作物、外地或 外国的植物成 为本地植物的 过程。
通过光合 作用将太阳 能转变化学 能贮存在植 物体内,供 人类利用。
避免在疫区引种----作物引种是病虫、杂草 曼延传播的重要途径。为减少作物引种带来的病 虫、杂草的传播和危害,尽量避免在疫工引种。 销毁携带检疫对象的材料----如发现本地没有 的恶性病虫、杂草,必须彻底干净地销毁。
四、作物引种栽培的基本程序(4)
(4)引种试验
观察试验:对了解引进品种的生 态适应性。
三、作物引种栽培的基础理论(2)
一是作物是否具 有适应环境变化(引 入地的新环境)的遗 传基础,即遗传基因。
引种驯化的遗传学原 理就在于作物对环境 条件的适应性及其遗 传。如果引种作物的 适应性较宽,环境条 件的变化在作物适应 性(耐受性)之内, 就是简单引种。反之, 就是驯化引种。 这就是说,作物引种 必须综合考虑两个因 素:
引进品种在引入地新的生态条件下栽培,容易发生变 异,必须进行提纯复壮,保持引进品种的优良特性,甚至 从中选育出的品种。途径有三: 去杂去劣
淘汰杂株 和不良变异株, 保持品种的典 型性和一致性, 再进行良种繁 育。 单株选择 种质保存 优良的引 进品种、具有 特异性状的引 进品种,应作 为种质资源保 存。
引种目标的确定就是要解决:有什么?缺(要)什么?引什么? 哪里引?如何引?
四、作物引种栽培的基本程序(2)
(2)引种材料的搜集
熟悉本地农业生产 主要是农业生产的重点、 熟悉本地作物特征 包括现有作物品种类型、
难点和突破点,了解当地的气
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环境、 社会环境等。 寻找引种目标品种 在生态环境相似地区, 寻找拟引进的新植物、新 作物、新品种、新基因。
三、作物引种栽培的基础理论(7)
作物的生产适应性:指作物品 种的生产能力,它是同一基因 型对生态条件变化的自我调节 和主动适应能力,它包括品种 的生态适应性、栽培适应性、 市场适应性等。主要有以下几 一般适应性与 特殊适应性; 种类型:
有限适应性 与广谱适应 性; 时间适应性与 空间(地域) 适应性; 产量适应性、 质量适应性与 市场适应性。
顾名思义, 引就是引进、引 入;种就是种植、 栽种。 引种 就是从异地引进 作物种子、种苗 等种质,供农业 生产和科学研究。
Presentation Impact 一、作物引种的概念及其意义(4)
作物引种成功的标准---- (1)不需要特殊的 保护措施,能正常地越冬、越夏,生长、开花和 结实;(2)能保持原有的产量、品质等经济性状; (3)能用适当的繁殖方式正常繁殖。
气候、土壤、生 物适应性----如早 稻和晚稻、水稻 与陆稻、籼稻和 粳稻、病菌生理 小种等
多因子、寡 因子适应性---前者分布 地域较广;
顺应、 抗逆适 应性----
三、作物引种栽培的基础理论(6)
生存适应----作物 引种成功的基本 要求和必备条件。 本人认为,作物生态适应性是 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作 物在营养、生殖生长方面的应对反 应,还可分为生存适应性、生长适 应性、生殖适应性。 生长适应----以收获营 养器官(根、茎、叶) 为目的的作物,引种 成功必须兼具生存、 生长适应性。 生殖适应----以收获生 殖器官(果实、种子) 为目的的作物,引种 成功必须兼具生存、 生长适应性。
广义的引种
从外地、外国引进 新植物、新作物、新 品种及各种遗传资源。
狭义的引种
从外地、外国引进 作物的新品种,通过适 应性试验,直接在本地 区或本国推广种植。
一、作物引种的概念及其意义(5)
世界 上本没有 作物,都 是野生植 物通过人 工长期的 引种、驯 化、栽培 而来。
野生 植物驯化 从未停止, 作物种类 因此而不 断增长---如野菜开 发方兴未 艾。
•有人统计秦汉蔬菜二十余种,
一半以上是汉代才有人工栽培 的明确记栽,有相当一部分是 从域外或少数民族地区引入的---从引种到栽培的时间漫长。
二、作物引种的历史及其作用(3)
宋清间以引 种高产经济作物 为主,是我国作 物布局发生重大 变化的时期,加 速了农业产业分 化与商品化,孕 育了中国近代的 民族工业。 宋元间以 引种棉花、甘 蔗种植最具意 义。前者使中 国纤维结构发 生了重大变化; 后者使我国成 为糖业大国。 明清时期 随着航海业发 展和新大陆发 现,新的作物 如玉米、番薯、 马铃薯、花生、 烟草等先后传 入中国,逐渐 成为广泛栽培 的重要作物。
3)积极与稳妥并 重----在作物引种 上,我们要有积 极的态度。但是 ,作物引种必须 稳妥,遵循试验 先行、逐步推进 的原则。
4)趋利与避害并重 ----在引进有利的新 植物、作物、品种 、基因的同时,切 实做好植物检疫工 作,防止外来有害 生物的入侵,避免 疫区恶性病、虫、 草害的侵害和蔓延 。
2)引进与创制并重----优 良的引进品种,综合性 状优良,可能存在着某 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 新的生态环境下栽培, 或多或少地发生形态、 结构、生理等方面的变 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引 进的基础上,不断加以 改良、改造和利用。如 小黑麦、无籽西瓜等
五、作物引种栽培的注意事项(1)
作物引种栽培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三、作物引种栽培的基础理论(1)
(一)作物引种的遗传学原理
反应规范
引种是作 物在其基因型 适应范围内迁 移;这种适应 范围受到基因 型的严格制约。
潜在基因
作物的基因 只有在适宜的环 境条件下才能得 以表达. 作物异 地栽培是在植物 具有潜在的适应 基因的条件下获 得成功的。
发育调控
适宜的环 境条件可以激 活一些基因表 达。 因此,原 产地没有表达 出来的性状有 可能在异地条 件下表达出来。
二是环境是否符 合作物生长发育的要 求,或者是否具有环 境改造的可能(如设 施农业)。
三、作物引种栽培的基础理论(3)
(二)作物引种的物种学原理
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在没 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然选择是进化的机制。 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自然选择是生物 进化的动力。 进化论,又称演化论,是关于生物由无生命 到有生命、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过 程的学说。 自然选择就是生物的自生自灭,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内源动力;人工选择 (驯化)是生物进化最主要的外部动力。
一、作物引种的概念及其意义(2)
作物----农作物的简称。人类大 面积栽种或大面积收获其果实、种子、 叶、变态根、茎以及花,供盈利或口 粮用的植物的总称。
狭义的作物---通常是指林木以外 的人工栽培植物,包 括粮食作物、纤维作 物、油料作物、饲料 作物、绿肥作物、嗜 好作物、园艺作物等 (作物分类方法很 多)。
中国古代域外作物的引进, 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通常有 “ 三次引种高潮 ” 之 说: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目前是第四次引进高潮。
有专家认为,我国作物 引种的历史,以唐朝为界划 分成两个时段----目前,作物 种质双向交换为主。
二、作物引种的历史及其作用(2)
汉唐时期域外引种作 物:园艺作物种类和品种 的大量增加,是汉唐间作 物引种的显著特点。如我 们大家熟悉的作物有: 蔬菜类:黄瓜、大蒜、芝 麻、胡麻、葱、蚕豆、豌 豆、豇豆、莴苣、菠菜; 瓜果类:西瓜、核桃、石 榴、苜蓿、茉莉、槟榔、 无花果、葡萄等。
四、作物引种栽培的基本程序(1)
(1)引种目标的确定
一是确定 引种地区: 从外地还 是外国引 种?
二是明确引 种材料:新 植物、新作 物、新品种, 甚至作物特 异的遗传基 因(如抗虫、 抗病基因)?
三是明确 引种用途: 直接还是 间接(育 种)利用?
四是明确 引种方式: 交换、购 买还是其 它?
五是明确 引种主体: 政府、民 间?
特征和主要问题。
实地考察引种目标 特别是在作物生长的 关键时期,实地考察其 生长发育等情况。
四、作物引种栽培的基本程序(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