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特用经济植物栽培技术》复习纲要.

合集下载

特用经济植物生产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特用经济植物生产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特用经济植物生产技术复习题及答案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特用经济作物复习题及答案(一)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1、特用经济作物:对人类有特殊利用价值为人类栽培的植物。

2、温度三基点:最适点、最低点、最高点3、蒸腾系数:指作物制造1g干物质时所消耗水分的克数。

4、经济产量:即常说的产量,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原级获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器官的重量。

5、光合强度:常用单位叶面面在单位时间内同化CO的数量。

2二、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1分)1、药用植物人参的主产地为( E )A、广东B、四川C、江西D、河北E、吉林2、药用植物附子的主产地为( C )A、黑龙江B、云南C、四川D、贵州E、湖南3、药用植物枸杞主产(D )A、四川B、贵州C、云南D、宁夏E、广西4、耐寒作物有( C )A、罗汉果B、刀豆C、贝母D、菘蓝E、曼陀罗5、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转折点是(A )A、花芽分化B、开花C、分枝D、现蕾E、结果6、能加速短日照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延长长日照作物生长发育的光是( B )A、红光B、蓝紫光C、日光D、绿光E、橙光7、作物的需水量的表示是(B )A、克数B、蒸腾系数C、毫升数D、蒸腾量E、均不是8、氮素营养临界期多表现在( B )A、盛花期B、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折期C、幼苗期D、营养生长茂盛期E、成熟期9、大多含鞣质(单宁)、油脂、树脂及树胶等的植物代谢类型为(A )A、碳水化合物类B、蛋白质类C、C型3型D、景天科型E、C410、一般含挥发油的药材烘干温度为( A )A、30℃B、20℃C、50℃D、80℃E、60℃11、西洋参原产(A )A、美国和加拿大B、韩国C、日本D、中国E、东南亚12、味连的栽培地多选在海拔( A )A、1200mB、800mC、1800m以上D、500m以下E、均可13、雅连的收获多为( D )A、3年B、7年C、6年D、5年E、2年14、为天麻的种子发芽提供营养源的是(B )A、蜜环菌B、萌发菌C、粪水D、磷肥E、钾肥15、薏苡是(C )A、旱生作物B、水生作物C、沼泽作物E、耐寒作物 E、耐热作物16、杜仲从定植到收获应需经(B )A、3—5年B、10—15年C、2—3年D、7—8年E、4—6年17、菊花为( A )。

作物栽培学复习提要课稿

作物栽培学复习提要课稿

作物栽培学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概念: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组成及比例关系农业生产:作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微生物生产农作物:广义作物12大类(粮油棉麻糖果蔬杂桑药茶烟)、狭义作物又称农作物(大田作物、庄稼。

不含蔬、果、) ;(庄稼:人们日常所食用的一些谷物,即为“五谷”:黍、稷、(大、小)麦、菽(大、小豆)、稻)作物生产:作物利用光合作用产生干物质的过程作物栽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系列农事活动生长分析法:这种方法的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蜘蛛的干物质积累来衡量,干物质积累又与光合面积有直接关系。

比较同一物种不同品种,或者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差异,可以再一定程度上鉴别品种的好坏,区分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劣。

生长发育研究法:此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量植株的生长情况。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2、简述农业、农业生产、作物生产和作物栽培的相互关系3、简述作物生产在农业中的重要性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质4、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5、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6、代表人类的农耕文化;4、试述农业(作物)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复杂性;5、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任务:栽培作物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三个环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是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即是作物栽培就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

6、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意义:基因库、环境控制、农耕文化7、世界植物起源于哪12大地理中心?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马铃薯、甘薯、棉花、烟草等主要粮棉油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起源中心:中国-日本中心、印尼-印中中心、澳大利亚中心、印度斯坦中心、中亚中心。

特用经济作物栽培技术_习题集(含答案)

特用经济作物栽培技术_习题集(含答案)

《特用经济作物栽培技术》课程习题集一、填空题11.特用经济作物的()与温度关系非常密切,并且温度是决定其()的主要条件之一。

2.通常情况下特用经济作物()阶段要比()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敏感。

3.温度对特用经济作物的影响主要是()和()两方面。

4.积温表现出相对的(),因此可用来表示作物对()的要求。

5.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是指温度的()变化和()变化。

6.特用经济作物通过春化作用的方式有()和()的低温春化。

7.对绿色植物来说,()是其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之一。

开花结实期,()减弱会引起结实不良或发育终止。

8.一般光照强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

9.作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是()生长向()生长转化的必要条件。

10.对短日照作物来说,重要的是满足较长的(),对长日照作物来说,重要的是满足较长的(),它们才能开花结实。

11.起源于低纬度地区的作物多为()型作物,起源于高纬度地区的作物多为()型作物。

12.短日照作物在低纬度地区进入光周期(),通过是时间也()。

13.长日照作物在高纬度地区进入光周期(),通过是时间也()。

14.短日照作物由北向南引种时,营养生长期(),开花结实()。

15.光波长范围为(),可见光波长范围为()。

16.波长小于()是紫外光,大于()是红外光。

17.特用经济作物的蒸腾系数随()和()的变化而不同。

18.旱生植物有()植物和()植物两大类。

19.植物的代谢类型可分为()类和()。

20.种肥在()时与()同时施用。

21.追肥可施于()中,也可直接()于植株上。

22.黄连为()科,()属的多种植物。

23.杜仲除供药用外,其各组织器官含()胶,是最佳的()材料。

24.番红花于每年()月中旬至()月上旬开花。

25.红花因含()和(),是优良的天然色素。

二、填空题226.特用经济作物生物学特性各异,容易搭配()、()、()种,合理利用土地。

27.有的药材为一些地区的地道药材,如川芎、()枸杞、()当归、()大黄。

《特用经济作物栽培》11年辅导

《特用经济作物栽培》11年辅导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 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 水平,提高产量和品 质。
04 特用经济作物的科研进展 与新品种培育
科研进展概述
科研投入增加
随着对特用经济作物重要性的认 识加深,政府和企业对相关科研 的投入逐年增加,推动了科研工
作的快速发展。
科研成果显著
在特用经济作物的品种改良、栽培 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 著成果,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为特用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 持。
国内外市场对特用经济作物的需求呈 现出多样化、高品质化的趋势,为特 用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种植建议与风险提示
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 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 特用经济作物进行种 植。
注意防范自然灾害和 市场风险,采取有效 的应对措施,降低损 失。
施肥与灌溉
施肥计划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制定 合理的施肥计划,包括基肥和追肥的 施用。
灌溉方式
选择适当的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 等,以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同时 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灌溉时间
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合理 安排灌溉时间,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 溉。
施肥与灌溉的注意事项
注意施肥和灌溉的时机和量,避免对 作物造成伤害或导致产量下降。
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
组织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农民种植特用经济作物的技术水平, 促进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
05 特用经济作物的政策支持 与法规要求
国家政策培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 款扶持等,以鼓励农民种植特用经济作物,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国际合作加强
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特用经济 作物研究方面展开广泛合作,共同 推动产业发展。

《特用经济植物栽培技术》复习纲要(精品).doc

《特用经济植物栽培技术》复习纲要(精品).doc

《特用经济植物栽培技术》复习纲要《特用经济植物生产技术》是为农学、林学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学牛所设置的课程。

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主要研究特用经济植物的牛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其与坏境条件的相关关系,从|何找出特用经济植物生长发育的理想坏境条件,制定出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拈施。

复习的重中之重的章节为:一、总论:第二、第三、及第四、五、六章。

总论点考试的70%。

木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特用经济植物的牛•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其与坏境条件的相关关系的理论基础;其基本方法就是分析和解决所研究的特用经济植物在生产过程屮,所运用的具休的技术方法。

木次考试为闭卷考试。

试题共100分.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单选15*1,多选5*2)、名词解释(5*3)简答题(5*6)、论述题(2*15)共33个小题。

教材为李彦生、袁继超等编著的《特用经济作物栽培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一书一、特用经济作物的特点1、什么叫特用植物?2、其主要特点:(1)、复杂多样性:种类、栽培品种的特性(旱牛、湿生、阴生、阳生、不同海拨高度的要求、蔓生、产品的不同部位,)、繁殖方法的多样性(有性、无性);而分为不同区域。

(2)、是一门年轻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的基础学科有: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栽培学等(能说出2~3个即可);历史长,但人工栽培品少,技术落后,不深入。

(3)、对产晶詁质性状要求严格在种植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 开拓新的栽培品种(品种选育、生物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 )(2)解决紧俏、市场需求最人的品种栽培问题(3)合理开发利用野牛资源(4)加强无公害、规范化栽培的研究(GAP)(5)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用具体的例子阐述)二、特用经济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特用经济作物的环境与半态因子1、环境:2、生态因子:3、生态I大I子的数量虽很多,但町依其性质归纳为五类:(1)气候因了:(2)土壤因了“(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

特用经济作物栽培学2资料

特用经济作物栽培学2资料

当前 位置
第一节 特用作物的生长发育 二、 特用作物各器官的生长发育
(一)根 根具有向地性、向水肥性和背光性。根主要有 吸收、疏导、固定、支持、贮藏、繁殖等功能。 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合成氨基酸、生物碱、生 物激素等有机物质的功能。 深根系药材:甘草、黄芪、红花;浅根系药材: 贝母、半夏、天南星、延胡索、川芎、白芷、 当归、白术、番红花、砂仁、山药、百合等。
当前 位置
第二节 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四、 土壤对生长发育影响
一般根茎类入药作物在幼苗期需要多量 的氮,适量的磷、少量的钾,到了根茎 器官形成期却需要多量的钾,适量的磷, 少量的氮;以花果入药的作物,苗期需 氮较多,磷、钾可少些,进入生殖生长 期后,吸收磷的量剧增,吸收氮的量减 少,如果后期氮肥过多,会引起徒长。
当前 位置
第三节 特用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二、 特用作物的品质
2.农药残留物,栽培药材有时使用农药,虽然用药器官 禁用,但也应检查有无化学农药残留,超过规定的禁 止作药材。 3.色泽,色泽是药材的外观性状之一,每种药材都有自 己的色泽特征(天然色素或药效成分的色泽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色泽是某些药效成分的外在表现形 式或特征。不同质量的药材采用同种工艺加工,或相 同质量药材采用不同工艺加工,加工后的色泽,不论 是整体药材外观色泽,还是断面色泽,都有一定的区 别。所以,色泽又是区别药材质量好坏,加工工艺优 劣的性状之一。
特用经济作物栽培学
第二章特用作物的生长发育
1
当前 位置
目 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特用作物的生长发育 特用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特用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第四节
繁殖方法
当前 位置
第一节 特用作物的生长发育 一、 生长发育的概念

农学考研农学重点作物栽培技术整理

农学考研农学重点作物栽培技术整理

农学考研农学重点作物栽培技术整理农学考研农学专业中,作物栽培技术是重要的考试内容之一。

掌握作物的栽培技术是农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整理农学考研农学重点作物的栽培技术,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小麦的栽培技术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技术关系到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以下是小麦的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的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小麦品种,包括耐寒性、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

2.合理的播种期:根据地方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期,避免严寒或高温等不利气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3.科学施肥:根据土壤的营养状况和作物的需求,合理施肥。

一般来说,小麦生长期需要较多的氮肥,适量施磷、钾肥,保持土壤的肥力。

4.及时的病虫害防治:对小麦的常见病虫害进行及时的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避免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

5.合理的田间管理:包括定期的除草、松土、追肥等,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良好状态,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二、水稻的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栽培技术的掌握对提高水稻产量至关重要。

以下是水稻的栽培技术要点:1.合理的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和水稻品种的适应性,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

可以考虑耐旱性、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2.科学的田间水管理:水稻生长期对水的需求比较大,要注意及时浇水,保持稻田的湿润。

但也要避免过度积水,防止病害的滋生。

3.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水稻生长阶段的需求,选择适宜的施肥方法和时间。

尤其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氮肥,提高产量和品质。

4.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水稻的病虫害,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避免病害的蔓延和产量的下降。

5.及时采收:根据水稻的生育期和天气情况,合理安排采收时间,早收早种,避免病害侵袭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玉米的栽培技术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农学考研中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玉米的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的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的玉米品种。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种植方式:指每一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有空间及形状、行间和株间距离及行向等,实质上是群体的均匀性问题。

分化: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相同的异质细胞的类型的过程。

有效分蘖:早期发生的低位多次分蘖,能正常抽穗、结实(具有特定的次生根系)。

叶龄:用来表示作物生育进程的一种形态、指标。

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总绿叶面积上土地面积的比率叶片功能期:叶片定型至二分之一,叶片发黄的时期。

花期:作物全株开第一朵花到结束开花的时期。

根冠比:根系干物重与地上部茎、叶、花、果实干物重或鲜重的比重。

营养生长: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

生殖生长:花、果实等生殖器官的生长。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间相互依赖。

生殖生长是营养生长的基础。

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常有一个对某种营养元素需要量虽不多,但又很迫切的时期。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生长发育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很大,施肥增产效率最大的时期。

生物产量:生育期间,生产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即地上植株所有干物质的获得量。

经济产量: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

作物的群体结构:指组成这一群体的各个单株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在空间的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

作物产品品质: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

轮作:在同一块地上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连作:也称重茬,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田地里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同一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复种: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种植的方式。

复种指数:全年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单作:也叫清种,是在同一块地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也称混种,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

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各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用经济植物栽培技术》复习纲要《特用经济植物生产技术》是为农学、林学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学生所设置的课程。

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主要研究特用经济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从而找出特用经济植物生长发育的理想环境条件,制定出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复习的重中之重的章节为:一、总论 :第二、第三、及第四、五、六章。

总论点考试的70%。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特用经济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的理论基础;其基本方法就是分析和解决所研究的特用经济植物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的技术方法。

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

试题共100分.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单选15*1,多选5*2)、名词解释(5*3)简答题(5*6)、论述题(2*15)共33个小题。

教材为李彦生、袁继超等编著的《特用经济作物栽培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一书一、特用经济作物的特点1、什么叫特用植物?2、其主要特点:(1)、复杂多样性:种类、栽培品种的特性(旱生、湿生、阴生、阳生、不同海拨高度的要求、蔓生、产品的不同部位,、、、、、、)、繁殖方法的多样性(有性、无性);而分为不同区域。

(2)、是一门年轻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的基础学科有: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栽培学等(能说出2~3个即可);历史长,但人工栽培品少,技术落后,不深入。

(3)、对产品品质性状要求严格在种植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开拓新的栽培品种(品种选育、生物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2)解决紧俏、市场需求量大的品种栽培问题(3)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资源(4)加强无公害、规范化栽培的研究(GAP)(5)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用具体的例子阐述)二、特用经济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特用经济作物的环境与生态因子1、环境:2、生态因子:3、生态因子的数量虽很多,但可依其性质归纳为五类:(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

4、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点:(1)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2)综合作用中的主导因子;(3)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4)生态因子的同等重要性和互补、互促作用;(5)生态因子的间接作用;(6)生态因子的数量特点。

(三)特用经济作物与温度1、特用经济作物对温度的要求(1)不同种类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耐寒作物;半耐寒作物;喜温作物耐热作物.它们的特点.(2)温度三基点特用经济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一般有最适点、最低点、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三基点。

(3)积温。

2、高温和低温的障碍3、温周期的春化作用从温度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特用植物的播期和科学管理。

(P12)可从下面几点给予论述。

(1)特用植物一生的生长发育对温度都有不同的要求。

只有在最适温度范围内,作物才能生长良好。

(2)不同的生长阶段(种子萌发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时期、生殖生长期、产品形成时期)有不同的温度要求。

合理安排特用植物的播期和科学管理,使其生长在最适温度范围。

(3)特别是在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更为关键,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限和开花受精期对温度条件最为敏感。

受低温和高温的影响,生长发育明显受到抑制,导致减产。

合理安排特用植物的播期和科学管理,使其发育阶段避开低温和高温。

(四)特用经济作物与光照1、光照强度与特用经济作用的生长发育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把植物分为:(1)阳性植物(喜阳植物)(2)阴性植物(喜阴植物)(3)中间型植物(耐阴植物)它们的特点:2、日照长度与特用经济作物的生长发育日照长度;光周期;光周期现象:临界日长:根据不同作物对光周期有不同的反应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长日照作物(2)短日照作物(3)中间型作物光周期理论在引种栽培中的应用运用光周期理论,在引种特用经济作物时应注意的事项。

(P16)光周期是指一天中,日出至日落的理论日照时数。

而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发育的某一阶段的形成受光周期的影晌,如花芽的分化与开花、营养器官的形成等。

所以要引种一种特用植物时,必需注意:(1)首先要了解引种品种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特性,以及引种在日照长度的季节性变化,此外还要结合考虑当地的温度条件。

(2)如当地和当时不能满足作物对光的要求,可采用人工增加光照或遮光的方法,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经济目的。

(3)一般说来,由低纬度或低海拔地区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引种时,往往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现象;相反,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向低纬度或低海拔地区引种时,常常出现生育期缩短、发育提早现象。

3、光质与特用经济作物的生长发育红光:光合作用最有效,能加速长日照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延长短日照作物的生长发育,还有利于碳水化合物及色素的合成;红光和红外线:能促进种子萌发和茎的伸长;蓝紫光:是支配细胞分化最重要的光线,影响作物的向光性;能加速短日照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延长长日照作物生长发育;蓝光:对蛋白质、维生素c的合成有利;蓝紫光与青光:对生长及幼芽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能抑制作物的伸长而使其形成矮粗的形态;紫外线:照射能够促进作物的花青素的生成并能增加果实的含糖量;总之通常在长波长光照下生长的特用经济作物节间较长,而茎较细;在短波长光照下栽培的作物节间短而粗,后者有利培育壮苗。

(五)特用经济作物与水1、水对特用经济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特用经济作物的需水规律(1)特用经济作物的需水量(2)特用经济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发芽期;苗期;产品器官形成期;产品器官成熟期。

特用经济作物的水分生态型:1、旱生植物:多浆液植物;少浆液植物2、中生植物3、湿生植物4、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六)特用经济作物与土壤1、特用经济作物生长与土壤的物理性状(1)土壤结构(2)耕作层深度(3)土壤质地沙土类;黏土类;壤土类(各自适应种植的对象)2、特用经济作物生长与土壤的化学性状3、特用经济作物生长与土壤的生物性状(七)特用经济作物与矿质营养1、特用经济作物需肥特性(1)作物营养的临界期(2)营养最高效率期2、特用经济作物的需肥量特用经济作物在不同时期的需肥量。

作物苗期生长缓慢,吸收N、P、K的速度慢,数量少;产品器官形成期,作物生长发育旺盛,吸收速度明显加快,吸收N、P、K的量一般占一生总量的50%以上,产品器官成熟期,吸收速度和数量显著下降。

三、特用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特用经济作物产量的含义分为: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产量的构成因素:如种子类、根茎类、皮类等的不同,其因素有所不同。

特用经济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其生长模式:特用经济作暂的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干物质积累)和繁殖(个体的增加)过程均辩逻辑斯蒂曲线的生长模式进行。

一般说,作物干物质积累过程经历缓慢增长期、指数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和减缓停滞期几个阶段.也就是所说的植物生长模式。

作物生长初期,植株幼小,叶片和分蘖(枝)不断发生,植株不断增大,此期的干物质积累与叶面积成正比.植株体干物量的增长决定于初始干物重、相对生长率(即干重增长系数)和生长时间的长短。

这种关系可用指数方程表示:W=W0eRt (逻辑斯特方程)特用经济作物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源”“库”“流”三者之间的关系特用经济作物的品质含义:一是指产品的形状、大小、色泽、气味、质地、整齐度、纤维长度、纤维强度等物理指标;二是指产品内含物(有效成分的组成和有毒物质含量)。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类型;如鞣质、油脂、树脂及树胶等植物蛋白质的代谢类型:如生物碱的植物。

高产对“源”的要求:一是要开“源”,使“源”丰,即光合产物来源丰富,源源不断;二是这个丰富的源泉持续的时间长,即源远流长;三是“源”与“库”要相适应。

高产对“库”的要求:上是“库”要多,“库”容量要大;二是减少无效“库”,节省用于建无效“库”的开支;三是“库”建成要与“源”、“流”相适应。

三者之间的关系.何运用“源、流、库”理论,指导特用经济作物生产?可从以下几点阐述:(1)“源、库、流”理论:要想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首先必须有较多的光合产物,好比是“源”头;其次是要考虑作物体内物质的消耗、运转和分配,要减少消耗,尽量多地将光合产物运转到经济部位也即“产品库”中去,产量才能提高。

解释什么是“源”:“库”:“流”:以及高产对“源”、“库”的要求(2)在生产上要尽可能的使三者协调。

生产上为了使“源”更加丰富,通常通过调节作物的群体结构和叶面积大小,使这一动态合理,协调群体与个体、地上部与根系、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前期与后期等关系,来达到源、库、流的协调。

在生产上应注意下列几点:1)前期叶面积扩大应较快,能较多地吸收利用光能,为后期发展产品器官打下良好基础。

如近年推广地黄薄膜育苗移栽,使产量大幅度增加。

2)最大叶面积应与最适季节相配合,以充分利用良好的生育条件,提高产量,在考虑特用经济作物播种期、栽植期时应加注意.3)“产品库”积累期,叶面积大小与分布应合理,尤其在生育后期,应维持较好的光合性能,大多数作物的经济产量主要来自贮积阶段的光合作用,而贮备物质在最终经济产量中所占比重较小.为了高产,必须有足够的光合面积和维持较强的光合能力.有些田块前期生长良好,收后产量不高,主要在于群体结构不合理,后期的光合能力不强,例如由于叶片分布不当,降低透光率,影响株间光照,前期叶面积偏大,发生郁闭,引起中、下部叶片早枯,根系早死,由于肥水不当,造成植株早衰或贪青晚熟,严重影响产品库的积累。

因此,生产上必须对后期的群体结构予以特别注意。

4)在栽培上,还可通过品种选育.促控技术等可以明显调节光合产物分配的方向和数量,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源”库”协调关系.此外,栽培措施中采用的摘心、整枝,打权、去叶等传统方法,也都是在调整或控制作物“源”库”的平衡关系.影响特用经济作物品质形成的因素1、影响特用经济作物产品的色泽、形状、质地的气味的因素2、影响特用经济作物有效成分积累的因素(1)特用经济作物的基因型、种类和品种(2)植物体不同器官组织(3)植物个体发育时期(4)物候期(5)环境条件①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②光照与温度,③矿质营养(6)栽培技术:提高特用经济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1)重视特用经济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2)完善栽培技术措施①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②采用合理的栽培技术(3)改进与完善加工工艺和技术四、特用经济作物的繁殖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种子的休眠分深休眠和强迫休眠。

引起深休眠的原因有:1、种子的休眠(1)种皮的障碍(2)种胚形态发育不健全(胚形态后熟)(3)种胚生理发育未完成(种胚生理后熟)(4)种皮或果皮、胚乳、子叶或胚中含有发芽抑制物质2、打破种子休眠技术(1)浸种处理:(2)机械损伤种皮;(3)药剂处理;(4)激素处理;(5)冰冻处理;(6)层积处理种子处理:烫种的方法及适用范围把待要消毒的干种子装入铁筛中(厚3~5cm),放入沸水中浸烫几十秒钟,迅速取出冷却,稍晾干就可播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