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和问题

调研报告:关于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和问题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是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2017年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作为政府公共服务重要内容的养老公共服务,涉及千家万户。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中央的决策部署为破解老龄化难题指明了方向。然而,知易行难,正值人口转变时期的中国,养老服务供给现状如何?增加服务供给的实现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联系现实国情认真深入地研究。

一、我国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党和政府一直将养老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通过制度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增加供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老龄事业专门管理机构纷纷建立

从1982年的“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到1999年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国务院专门设置议事协调机构主管全国老龄相关工作,成员单位包括民政部、财政部等32个国家部委。各省、市、县、乡也都设立老龄工作委员会,如此便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网络,便于政策的传达与执行;2014年,代管全国老龄委的民政部设立养老服务专家委员会,决策咨询机制得以建立健全。

(二)相关制度陆续制定颁布

随着《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等文件的颁行,城镇职工养老、农村养老、居家养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企业年金等制度建设分头推进,各级政府为特定人群提供养老公共服务有了制度遵循。

(三)养老保障能力迅猛提高

从养老基金规模来看,1998年的养老基金累计结余额为587.8亿元,2015年为3.99万亿元,18年增长了近68倍;从参保人数来看,1997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为8671万人,2015年则增加到88777万人,增长了10倍之多;从基本养老金水平来看,1997年全国各地区平均养老金水平为每年4381元,2015年则达到29010元,增长超过6倍。

二、增加养老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困境

虽然,我国养老体系建设取得了如上成绩,但毋庸讳言的是,面对2.31亿老人(2016年末数)形成的巨大挑战,增加政府养老公共服务供给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养老金不能统筹使用

养老金亏空曾一度让国人忧心忡忡,有学者指出,以CPI为基准测算,2030年和205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达4.1万亿元和6.1万亿元。因为缺乏大数据的支撑,单纯争论养老金规模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但养老金不能在全国统筹使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东北三省等局部地区养老金“入不敷出”,而南方许多省份则存在

较大结余,由于养老金尚未实现全国统筹,为基础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设置了较大障碍。

(二)投资运营方式不当导致养老金不断缩水

由于过分关注养老金投资的安全性,我国养老基金投资被局限在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上,如此投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盈利能力。原本捉襟见肘的养老金,由于投资运营方面的问题,导致过去20年贬值近千亿元,养老金面临的主要是保值增值压力而非支付压力。养老金入市从理论上讲可以缓解这一尴尬,但我国股市尚不成熟-高波动性决定了养老金入市缺少制度性条件。

(三)现行财税制度不利于养老金做大

现行企业年金的税收制度为国家构建多支柱养老金体系设置了障碍。政府鼓励养老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迟滞了养老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三、对策与建议

人口老龄化考验着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深化养老制度改革,各级政府应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探索增加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的具体路径。

(一)推进养老制度并轨,着力提高供给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制度呈现“碎片化”态势,近些年来,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并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即“城居保”)。这两项并轨是我国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但尚未完成从“碎片化”到统一制度的转变。下一步,要逐步推进“城居保”与“城职保”合并,其目的在于增加政府养老服务供给,提高保障水平。“两城合并”是达成统一制度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