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1章ⅱ微专题1熟读文言文阅读核心知识含答案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译到位 (人教版高三下册)共3篇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译到位 (人教版高三下册)共3篇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译到位(人教版高三下册)1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译到位(人教版高三下册)在高考语文中,文言文的考察一直是重点。
而对许多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难度往往是由其译文而来。
因此,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习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并将其译到位。
一、排比句排比句,就是表现相同或相似事物的句子用相同的结构,这样可以使句子节奏感强,语言效果更加生动。
在译文中,我们需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和重复的使用,以便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例如:如此良辰美景,当须好好珍惜。
准确的翻译应为:这样美好的时间和景色,一定要珍惜好。
二、对仗句对仗句,就是指语言形式对称、内容对应的一种句式。
对仗句可以产生音律效果,使文言文更加优美,但是对应的翻译也应注意对称、对应的表达。
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准确翻译应为:天亮就开始工作,天黑就休息。
三、倒装句倒装句,就是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调换位置,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在翻译上,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主语、谓语的转换。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准确翻译应为:由于山阻水绕,我怀疑是否有路可行;但随着柳阴蔽日而间明间暗的景色之间,我又看到了一个村庄。
四、反复句反复句,就是以反复表达、重现一样的语句来表达一个强烈的观点或感情。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注意将强调点表达出来。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准确翻译应为:自古以来没有谁不死,但应该留下丹心来铭刻自己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
五、比喻句比喻句,就是通过类比,将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找出并进行语言上的契合,以便让读者更好的理解。
翻译时,我们需要仔细宏扬原意和意象。
例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准确翻译应为:天空的门户在楚江上中断了,碧绿的江水从这里流回来。
总之,翻译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在复习过程中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语言翻译能力。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ppt

解析: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 文段主要讲了《孔子世家》产生的背景。其次,借助相似 结构,利用动词“追”“匡”“垂”“作”等断开一些比 较明确的地方。再次,利用词性断句,如诸侯、仲尼。
答案: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 /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 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 径仅容双趾。 以 匹 布 缚 胸 使 人 从 后 挽 之 扶 滕 侧 足 盘 跚 而 步 危 甚 刘 子 先 之 徐 子 与 余 相 去 数 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
解析:画线语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缚、使、从、 挽、扶、盘跚、步、去等。这些词语中可能做谓语的有: 缚、使、从、挽、扶、步、去等。然后根据这些谓语往前 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 答案: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 /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解析:文段中表明对话、引文的“云”“曰”可以看 作断句的标志。注意要分清第二个“曰”不是对话标志, 是转述的内容,那么此处不能按对话来处理。 “则” “故” 是句首虚词。由此,可以进行断句。
答案: 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 /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 鄙俚。
2.句式 (1)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 帮助我们断句。如“……者……也”这一典型的判断句 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 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 断 句 提 供 帮 助 ) ; “ 不 亦 …… 乎 ”“ 孰 与 …… 乎”“其……乎”“安……哉”“何……为”
(2)根据谓语成分(动词、形容词)断句。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 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的词),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 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 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 语句的停顿点。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考前微点冲关夺分第2章微专题2答题规范再强化含答案

微专题二答题规范再强化温馨寄语对于考试来说,答题无疑是最重要的。
经过长时间的做题训练,想必你在答题方面已有了丰富的经验。
不过,从考前这个角度说,进行一些答题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这些内容将为你提供答题规范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和帮助。
重要答题方法一、“关键词”答题法阅卷老师阅卷是“采点赋分”,其实是“采关键词赋分”,只要把答案要点中的“关键词”答出来,就能得分。
那么,什么是答案中的“关键词”呢?对于古诗鉴赏来说,“关键词”就是那些涉及景与情的字词。
当然,具体到不同题目,“关键词”不尽相同:1.情感分析题,“关键词”就是诗歌中能揭示情感的词语。
2.分析技巧题,“关键词”就是所用技巧的名称。
3.形象题,“关键词”就是那些景物。
对于论述类文本来说,“关键词”就是那些点明文章观点或作者观点态度的词句。
几乎做所有的题都要借助这些关键词。
对于文学类文本来说,“关键词”就是那些原文中能够揭示小说主题的相关词句。
无论答哪类题目,都要尽量利用这些关键词句串联成句,形成答案。
对于实用类文本来说,“关键词”就是那些原文中出现的能够表明作者观点或情感态度的相关词句。
对人物传记来说,这类词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写此传记的目的与意义;对人物访谈来说,这类词句可以捕捉到被访问者关于某些问题的观点或态度问题。
至于利用这些“关键词”组织成答案的重要性,则无需多说了。
二、分点作答法分点作答在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中被广泛运用,以至司空见惯了。
可如果仔细一想:分点作答,“点”从何来?这样看来,就有深究的必要了,必须弄清“点从何来”这一关键问题。
1.“点”从文本中来分出的“点”是否正确、全面,几乎都与阅读原文的深入程度密不可分。
可以说,你阅读得越全面、深入,你的答题之“点”就越准确、全面。
所以,现在考查特别强调考生对文本的细读、深读能力。
2.“点”从题目和分值中来(1)看清题目规定的答题区间。
命题人对题目的答题区间有两种表示。
一是指定内容,明确地告诉考生,必须按照指定的内容寻找答案。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 考前微点冲关夺分 第2章 微专题1 审题规范再强化 含答案

微专题一审题规范再强化温馨寄语读题是一种能力.的确如此.有人读题粗心,结果答非所问;有人从中读出了命题者的意图,甚至潜在提示;有人竟对题目所问浑然不知……可见读题能力的悬殊.考前,可以专门抽出时间来训练自己读题、审题的能力,以使自己答题答得准,答得清楚.如果能做到正确读题、审题,那么,增加的就不仅仅是几分了……审题步骤和方法一、总体要求审题不误答题工,匆忙动笔希望空.勾圈画点审题干,咬文嚼字题细看.不懂题意不下笔,答非所问最讳忌.题目要求准又全,遗漏信息要扣分.仔细读题重点抓,隐含信息重点挖.分转条件明思路,研究问题定格式.慢审题后快作答,整理思路规范化.二、具体步骤和方法1.小声读,读要慢拿起笔,逐字逐句地小声朗读,读得要慢.2.明要求,抓关键用笔在题干中圈出“题眼”(关键词语),用心体会题目要求.3.挖暗示(提示),定区间大部分题目的题干都能显示答题区间(尤其是题干中出现的原文词句之所在),故要确定答题区间.另外,也有部分题目的题干有隐含信息,要注意挖掘.当然,读题的最高境界是与命题人“心神相知”,能知道其考查的“考点”“题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可联系哪些知识储备.三、小心审题五大雷区1.字数要求语文考试中关于字数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作文上,还体现在其他题型中,如语言表达、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等.语言表达中的概括归纳题常有字数要求,有整体字数要求,也有每条的字数要求,考生要看清.2.用语要求在语文考试中,问答题答案有时在用语(使用某词语、短语或者句子组织答案)上有严格要求,考生要看清.如语言表达中的提取关键信息类题目,有时命题人对关键词并未要求是两个字的词语还是三个字及以上的短语,表明没有字数要求,但有时会有明确要求.3.角度要求语文考试简答题中,命题人会对一些常见的题型做一些角度限制,以显示与一般题型的区别.若考生不太注意,一律按照原有的答题样式回答,就会落入命题人的设题陷阱之中.这些限制常出现在阅读鉴赏题中.4.技巧要求语文考试中涉及不同的表达技巧时,考生常常会混淆,如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等说法.其中艺术表现、艺术手法、艺术特色等属于表达技巧的整体要求,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考生在解答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类题目时一定要从各个层面考虑.表达方式包括记叙(倒叙、插叙等)、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包括虚实结合、正反对比、烘托铺垫、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等.这些都不可以混淆.5.手段要求高考对考生在阅读和鉴赏的考查要求上有筛选、整合、归纳、概括、分析、鉴赏、探究等,考生一定要看清.筛选只需要从文本中提炼出相关信息即可;整合则要求考生从不同区域提炼出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加工;归纳与概括属于同一层面要求,需要在整合的基础上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分析需要考生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解析;而鉴赏和探究则要带有考生自己的观点.这些都属于不同的要求,马虎不得.6.分数要求分值不同,答题要点数量不同.分值越高,赋分点越多.审题练习先把题干小声地朗读一遍,圈出题干关键词,确定答题要求.一、古诗词鉴赏1.(2015·全国Ⅰ,8~9)(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全国Ⅱ,8~9)(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全国甲,8~9)(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全国乙,8~9)(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6·全国丙,8~9)(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015·全国Ⅰ,11)(1)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全国Ⅱ,11)(1)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16·全国甲,11)(1)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全国乙,11)(1)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6·全国丙,11)(1)“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015·全国Ⅰ,12)(1)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全国Ⅱ,12)(1)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6·全国甲,12)(1)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全国乙,12)(1)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6·全国丙,12)(1)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含答案)(全国)

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全国)一、突破翻译重难点的前提:全面把握语境1.必须强化语境意识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
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
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
(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
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
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2.把握语境的要点:外看段境,内看句境(1)外看段境文言文翻译所需的语境不像现代文那么大,大多数情况下只看译句所在的段落,尤其是译句的上下文。
这时,把握译句所在的段落语境的要点在于:如是记叙性段落,重点看:①事件经过,②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相互关系。
如是议论性段落,先要区分观点与材料,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再要注意前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因果、转折、总分等。
必要时要与前或后的叙事结合起来。
(2)内看句境关注句子内部语境,要充分注意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内容是指句子的内涵意义,要抓住句子主干成分(主谓宾)来确定;形式指句子的形式特征,如前后词语的搭配、结构是否对称等等。
另外,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抽取出的译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类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选择题)ppt课件

文言文阅读
第1 讲
文言文选择题
-3-
高考文言文选择题有3道题,每道题3分,题型稳定,考点稳中有变。 这3道选择题,包括了实词、筛选信息、断句、文化常识、分析概 括5种题型。根据考试趋势,二轮备考时,应将实词、断句、文化常 识、分析概括这四种题型作为复习重点。
-4-
一
二
一、(2017· 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谢弘微 ,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 , 无后 ,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 ...
混有知人之名”。据此可排除B项和C项。“此儿深中夙敏”是一个完整
的主谓句,“敏”后也应断开,据此再排除A项,可以得出答案。 D
解析
关闭
答案
-7-
一
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 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 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 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 关闭 君家钱财营葬。
-10-
一
二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任武昌太守。从叔谢 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嗣子。 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 孩童时期,风采充溢,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嗣父 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 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 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嗣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 只承继接受了嗣父的几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 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本家子侄谢灵运、谢瞻、谢 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所居在乌 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 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让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 称他为“微子”。
(通用)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1)

学案1 找对比对点,轻松选答案——选择题之要诀学案引语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形式。
面对颇有点像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存畏惧,答题正确率不高,即便答得全对,也耗时太长。
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二轮复习的重要内容。
要解决这一难题,既需要考生有良好的心态和思维品质,又需要考生整体把握全文,梳理出主干信息。
在知晓三题的命题特点的前提下,迅速锁定信息区间,用比对法选定答案。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
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
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
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
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
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
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
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
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6.因果 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 因果颠倒,即把“因”错断为 “果”,“果”错断为“因”, 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 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 因果关系。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 需注意:(1)选项句中 的“因”与“果”在 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 置。 (2)注意一些改换因果 关系的关键词,如之 所以、就只要等。
7.混淆 是非
将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 选项句中往往会出现 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含有肯定或否定的关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 键词,如没有、每、 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 无、无 【教你思维】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典例说法】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 题目。(导学号 56110000)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 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 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 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 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 或邪恶力量抗衡, 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 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 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 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 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 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 子往往相差很少,有 时增加、减少一两个 词语,有时甚至是增 减了“的”“了”等 虚词;或者换了一个 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 改变了意思。
2.无中 生有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 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 中并无此意,是命题者凭 空捏造出来的,是故意迷 惑考生的。
(1)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 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 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 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 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阅读核心知识再强化
温馨寄语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几乎所有的语文试题都要靠语文知识来帮助解决,因此考前莫忘对语文知识进行再回顾。
这里,只是借对核心知识的回顾触发你对语文知识的回忆和整理。
微专题一熟读文言文阅读核心知识
一、读一读
一般来说,现代人物传记有自传体、回忆体、采访体、诗体、评传、小传、特写、年谱、回忆录等形式。
而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所选文本,大多是选取史志上那些以记述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翔实史事)为主的传记文字。
古代人物传记,通常都有下面这几部分内容:
(一)人物的基本情况
主要是介绍说明传主的:(1)姓名、字号,(2)籍贯,(3)家庭背景(家庭经济及祖父、父亲等人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学识,(5)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最初任职情况等。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
每件事情主要有以下要素:
1.时间
要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
古代文献中的纪年主要有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两种。
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绍兴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绍兴三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
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如“甲子”“乙卯”“丙寅”“壬辰”“癸丑”等等。
2.地点
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
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外,还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新安”,就是“担任新安太守”等。
3.官职
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
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
“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
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所做的事一般也会有所不同。
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
要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
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
要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
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