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家的创作个性看文学作品的风格传译

合集下载

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文学作品的独特性

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文学作品的独特性

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文学作品的独特性作家的创作风格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风格和特点,它是作家个体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特体现。

作家通过对语言、情节、构思、形式等方面的处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融入文学作品之中。

一、创作风格的形成1.才情和个性因素作家的才情和个性因素是创作风格形成的基础。

才情的高低决定了作家的创作能力和文学修养,个性则是作家独一无二的内在特质,是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性。

2.经历和感悟的积累作家的创作风格受到个人经历和感悟的影响。

在生活中的观察、思考、阅读和体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感悟。

这些经历和感悟会在作品中得到展现,并成为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作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也对创作风格产生影响。

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和思潮变迁都会对作家的创作产生指导和影响,使作家形成独特的创作态度和观点。

二、创作风格的表现1.语言特点作家的创作风格在语言上表现出来。

有的作家喜欢运用鲜明的词汇和形象,使作品生动鲜明;有的作家善于运用比喻和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张力;还有的作家注重语言的音韵和节奏,使作品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2.情节安排作家的创作风格在情节安排上有所体现。

有的作家喜欢曲折复杂的情节,使读者产生阅读的乐趣;有的作家善于设置悬念和转折点,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还有的作家重视细节的描写,以独特的方式展示情节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3.题材选择作家的创作风格也体现在题材选择上。

不同作家对于题材的偏好会影响作品的风格和风貌。

有的作家偏好写实主义题材,真实还原社会生活;有的作家追求想象力和幻想,写奇幻或科幻故事;还有的作家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写现实主义作品。

三、文学作品的独特性1.主题意义文学作品的独特性体现在其主题意义上。

作家通过对社会、人性、生活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使文学作品具备独特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每个作品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和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因此呈现出独特的主题意义。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联系与区别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联系与区别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基础,是文学风格成熟的根本标志。

创作个性是指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文学创作是出于作家自我的心理需要。

作家通过创作活动,抒发自我情感,表达自我理想,阐释自我对世界、对人生的体验与追求。

因而他的创作个性对文学风格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极其深刻的,是形成文学风格的直接原因。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它是文学活动过程中的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的出现,既标志着文学创作的成熟,也标志着文学活动发展的成熟,同时还标志着文学接受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定义所包含的几个因素中,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个人的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禀赋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明显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示。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性格和理想愿望。

文学家的创作风格与个性

文学家的创作风格与个性

文学家的创作风格与个性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每一位文学家都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

这些风格和个性是多年的积淀和磨砺,难以复制和模仿。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文学家的创作风格与个性。

一、文学家的创作风格文学家的创作风格体现在文章的结构、语言、叙述和表达等方面。

比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笔触流畅、语言生动活泼,章法清晰,既形象直白又具有诗情画意,从而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

而唐代文学家杜甫则创作了大量的颂、怨、讽和抒情诗,表现出其豁达、坚实、哀愁和悲壮的性格特征。

现代作家鲁迅则是以撕破伪装和揭示人性黑暗面为特点的“鲁迅式写作”,其作品以文笔雄浑,内容刚烈,直抒胸臆,引人入胜,一度被誉为现代文学的“怒吼”。

二、文学家的创作个性文学家的创作个性是指其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例如,诗人李白的创作个性主要表现在其奔放豪迈的思想、文风独特自由、塑造人物成功的描绘和作品中所体现的真我精神等多个方面;而现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创作个性则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生、世界的思考,以及对于生活和人性的观察,其作品在文风上也独具特色。

三、创作风格与个性的互动及作用每个文学家的创作风格和个性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创作风格决定着文学家的作品风格和篇章特色,创作个性则反映了作家的精神特征与创作风格相呼应。

如果说创作风格说的是“怎么表现”,创作个性就涉及到“为什么表现”,这两者相互共存与交织,使得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自我独特的视角,达到了丰富阐释个性、提高艺术创造力的双重作用。

结语:创作风格和个性的形塑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通过多年的积淀和磨砺才能完善。

对于准备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文学家而言,品味大师之作,汲取别人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也需要时刻保持自身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和独到性。

只有这样,方能让自己的创作更有张力,更有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

从作家的创作个性看文学作品的风格传译

从作家的创作个性看文学作品的风格传译
文化与传播

从作家的创作个性看文学作品的风格传译
◆ 张军平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摘 要】 全面系统地分析作品的风格是风格传译的前提和基础 。 本文 拟 从 作 家 的 创 作 个 性 入 手 分 析 文 学 作 品 的 风 格 传 译 。 作 家 的 创 作 个 性 【 是作品风格生成的内因 。 词语的选择 、 句子的安排 、 篇章的布局归根结底是为展现作家的创作个性服务的 。 因此译者在风格分 析 与 传 译 的 过 程 中 , 应该把握好作家的创作个性 , 使其在译作中得到真实的体现 。 【 关键词 】 风格 风格传译 创作个性
一 、关于风格
1.风格 。 中西方关于风格的 研 究 已 有 两 千 多 年 的 历 史 。 在 我 国 ,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内容和形式相互配 合 的 重 要 性 。《 论语》 中记载了孔 “ 前5 这 样 两 句 话: 质 胜 文 则 野, 文 胜 质 则 史。 文 子( 5 1年-前4 7 9年 ) 。 这里的质指 内 容 , , 质彬彬 , 然后君子 ” 文指形式。所谓“ 文 质 彬 彬” 就 是内容和形式配合得当 。 这是我国 关 于 风 格 问 题 的 最 早 阐 述 之 一 。 中 国古文论中风格论的日臻成熟是南北朝时 期 刘 勰 的 《 文心雕龙》 出现以 《 后的事 。 其中 , 体性 》 篇里的 “ 体” 已不再指体载, 而是具体到风格。西 , 前4 和亚里斯多 方关于风格的阐述以 柏 拉 图 ( P l a t o 2 8年-前3 4 7年) , 德( 前3 这两位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为代 A r i s t o t l e 8 4年- 前 3 2 2 年) ( ) “ 斐德 若 篇》 中 说: 到 了 他 掌 握 住 这 些 知 识, 表 。 柏拉图在 《 P h a e d r u s 再加上辨别哪时应该说话 , 哪时应 该 缄 默 , 哪时应该用简要格, 悲剧 格, 愤怒格 , 以及原先学过的一切风格 , 哪时不应该用, 只有到了这步功 夫, 。亚里斯多德在《 他的艺 术 才 算 达 到 完 美 , 否 则 就 不 能 算” 修 辞 学》 ( ) 中也有不少关于风格问题的论 述 。 由 此 可 见 , 风格的研究历 R h e t o r i c 来为人们所重视 。 风格研究的 价 值 也 反 映 在 文 体 学 的 探 索 上 。 文 体 有 三 个 呈 现 层 — — 体裁 、 面— 语体和风格 。 风格作为文体 呈 现 的 最 高 范 畴 , 它的形成是 某种文体完全成熟的标志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风格是文体的最高体现 。 2.风格传译 。 不少学者在风格传译方面有过论述 。 泰 特 勒 ( A l e x - , ( 在《 论 翻 译 的 原 则》 a n d e r F r a s e r T t l e r 1 7 4 7-1 8 1 4) E s s a o n t h e y y ) 一书 中 提 出 翻 译 的 三 大 原 则 , 其中一条就是 P r i n c i l e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p “ , “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 与 原 文 的 性 质 相 同 ” 并 作 了 进 一 步 阐 释, 一个 好的译者必须能够立即 发 现 原 作 者 的 风 格 的 真 正 特 性 , 他必须正确地 他必须有能力将原文中那些特性 观察出作原作者的风格 属 于 哪 一 类 , 。林 语 堂 先 生 也 曾 指 出, “ 在译文里同样显著地 传 达 出 来 ” 译艺术文最 重要的 , 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 内 容 并 重 。 不 但 须 注 意 其 说 的 什 么 , 。 诸如此类谈 论 风 格 的 文 章 为 数 不 少 , 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 ” 但很大一 读者 常 常 不 得 要 领。 有 些 也 涉 及 到 了 风 格 传 译 的 部分只是泛泛而谈 , 具体问题 , 但仍走不出使 用 印 象 性 术 语 的 虚 幻 境 地 , 可 见, 要想使读者 真正把握风格传译的基本规范 , 就必须做到虚中见实 。

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

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

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论文导读: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活动。

其中“信”的含义是只有通过重构原始风格的方式。

风格再现,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

关键词:风格,翻译,可译性,风格再现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活动。

这个活动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忠实原著。

在中国,最流行的几种标准包括严复的“信、达、雅” 标准,其中“信”的含义是只有通过重构原始风格的方式,目标语言的翻译才能获得成功。

不少中文翻译家认为风格是虚幻的、模糊的,风格只能被人们体会到而不能解释出来。

这种观点会阻碍翻译理论的发展,并且也不利于翻译实践。

风格是文学作品中固有的作重要的元素,我们不应该忽视风格在两种语言间转换的翻译。

以往的翻译和翻译理论家都强调了风格翻译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对原文风格的再造上。

风格是意义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博士论文,风格再现。

博士论文,风格再现。

这给了我们更多有关这个作家的感受、情绪和态度的线索。

没有风格的传递,我们就无法做到忠实原创作品。

1. 风格的定义风格被视为翻译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通常被用来衡量一篇文章的翻译是成功与否。

尽管“风格”这个术语是常见于文学评论家和文体的学习者的研究中,但我们还是很难给它一个适当的定义,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家范围都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对风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个千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通常被视为代表人物。

在当代中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概括“风格”——即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别指的是文学的角度和语言学的角度(Liu,1991:122)。

在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中,风格特点一般用模糊表达诸如“宏大”、“简洁”、“易碎的”、“平实的”。

这些特征几乎不能在细致或复杂的文本中得以完全的展现和应用。

2.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2.1 风格的可译性尽管在风格的再造中存在诸多难点,许多翻译家和理论学家仍然认为风格是可译的。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他的“翻译原则散文”第一章中指出:“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strongly felt,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original work.”(Tytler, 1813;Liu, 1991:105)在我国,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在训练学生翻译能力的时候也强调要从修辞、词汇等方面体现原作风格。

浅谈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

浅谈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

浅谈“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一、概念分析创作个性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

正是这些精神特点自动地控制着作家的创作活动,使他以独特的身份和视点去观察、感受、认识和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用个性化的语言构筑起一个他人所无、己所独有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独特的艺术世界里,作家到处留下了个人的印记,从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

①这种个性既是作家个别性、个人性,个人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的表现,也是客观世界在不同作家意志中的大的宏观上的相似性的体现。

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指特定的文艺作品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所显示出来的总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

中国传统的风格理论起源于魏晋,当时出现了一些与风格有关的新概念,如风韵、气韵、神韵、风神、风力、风骨和气、体等,但起先不是用来品文,而是用来品人,品评士人的体貌、德性和行为等特点。

②作品对文学作品的风格的体现,主要是通过语言表现的特点呈现出来。

文学又是一种个体意识体现,哲学中对于意识的表述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作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之处,是作家创作风格中比较固定的特性。

基于大环境下的创作背景,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又有着潜在的相似性和上帝视眼里的关联性。

简单来说,就是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具有很大的的联系与区别。

以下我将联系不同作家的具体创作,对作家文学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做一简单剖析。

二、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关系的认识对于文学创作中作家个性的体现和作品风格的形成,需要从最根本的角度入手,即需从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及作品和作家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这样三个大的方面入手。

1、我们先来分析作家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的联系。

谈到创作个性与文学作品风格之间的联系,一是要从创作主体,即从创作主体人的个性或人格在文学作品的语言组织中的投射去理解风格,突出风格与人的修养、气质和经历等个性特质的联系。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与汉语翻译技巧赏析_海明威的写作主题风格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与汉语翻译技巧赏析_海明威的写作主题风格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与汉语翻译技巧赏析_海明威的写作主题风格摘要:本文对海明威小说的创作特点及其内涵进行了探讨,旨在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其行文和语言风格,并从文学鉴赏角度,对汉语译文如何与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相应进行了简要评析。

关键词:海明威小说;写作风格;语言特点;翻译技巧引言中国著名翻译大师严复曾经为翻译定下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标准,即“信、达、雅”。

将这种标准灵活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那么,“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就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移植”问题,而是要对每一部作品进行再创造――文学意义上的再创造。

当一部作品被译成本国文字之后,倘若译文出类拔萃,它也同样可以成为我国文学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束奇葩。

这样的译作曾经被叶君健老先生称之为是“每一位译者的心血、思想感情、学识、文字和学术修养的总和”。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作家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其文化背景知识各不相同,甚至在标点符号的使用和用词褒贬好恶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都是作家个人风格的集中体现。

海明威(1899――1961)的作品被世人誉为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极强的艺术个性,可以说,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充分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语言特色,可以使人在某些方面更好地把握海明威作品的特点,做到在翻译时既忠实于原文,同时又能够与其风格相应(这一点更加重要),对海明威所使用的特殊文体也会把握得更加精准。

一、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征海明威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及西班牙内战,参加过解放巴黎的战斗和凸地战役。

这种时代特点和其自身的亲身经历赋予海明威大量的题材和灵感。

战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海明威的思想矛盾复杂,这些在其作品中均有充分的体现。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WillardThorp)在《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一书中对海明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他认为“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

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者个性的关联

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者个性的关联

作品风格的突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的风格和主题,以实现作品的创新和突破。
文学传承与发展: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前人的文学成果,同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时代背景,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作品。
当代文学作品中作者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多样性
当代文学作品中,作者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
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作者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等,有助于理解其个性特点。
作者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历史背景等,有助于理解其个性特点。
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可以了解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从而理解其个性特点。
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以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等,从而理解其个性特点。
多样性:作者个性的多样性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文学作品风格与作者个性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文学作品风格反映了作者的个性和价值观,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文学作品风格与作者个性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作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文学作品风格与作者个性在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能够吸引读者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个人经历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变形记》中的人物性格与弗吉尼亚·伍尔夫个性的关联
4
文学作品风格与作者个性的传承和发展
文学传统与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传承
文学传统的形成: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文学传统的传承: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受到文学传统的影响,继承和发扬文学传统
当代文学作品中,作者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作者对自我认知的深入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传播

从作家的创作个性看文学作品的风格传译
◆ 张军平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摘 要】 全面系统地分析作品的风格是风格传译的前提和基础 。 本文 拟 从 作 家 的 创 作 个 性 入 手 分 析 文 学 作 品 的 风 格 传 译 。 作 家 的 创 作 个 性 【 是作品风格生成的内因 。 词语的选择 、 句子的安排 、 篇章的布局归根结底是为展现作家的创作个性服务的 。 因此译者在风格分 析 与 传 译 的 过 程 中 , 应该把握好作家的创作个性 , 使其在译作中得到真实的体现 。 【 关键词 】 风格 风格传译 创作个性
s e l v e s o n l a f t e r e v e r o n e e l s e f i n d s e n o m e n t .( t r a n s l a t e d b Y a n y y j y y g ) X i a n i a n d G l a d s Y a n y y g 译文一气呵成 , 两个分句由“ 并 列 在 一 起, 读 起 来 气 势 很 足。 a n d” “ ” ,“ ” “ ” “ ” 道出了作者 c o n c e r n e n o j y 较好地传达了原文 忧 与 乐 的 意 义 , 的心声 。 译这样的文章 , 要求译者在体会原 作 者 做 人 和 作 文 两 方 面 下 功 夫 。 作品的深层意蕴已不再 局 限 于 一 事 一 物 , 而是上升到对于人生和历史 的喟叹和感悟 , 这是作 家 所 能 达 到 的 最 高 点 。 译 者 只 有 用 真 心 换 取 真 才能得到好的译品 。 再如 《 醉翁亭记 》 中的几句描写 : 心, 已而夕阳在山 , 人影 散 乱, 太 守 归 而 宾 客 从 也。 树 林 阴 翳, 鸣声上 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然 而 禽 鸟 知 山 林 之 乐 , 而 不 知 人 之 乐; 人知从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 ,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 太守游而乐 , 也 。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欧阳修的散文朴实平易 , 清新晓 畅 , 语言精炼而不奇崛。这 一 段 用 乐” 写出欧阳修 虽 谪 官 滁 州 , 却 能 与 民 同 乐 的 潇 洒 情 怀。“ 乐” 的 七个 “ 翻译是再现原文风格的关键 。 ,m . . . T h e n t h e s u n s i n k s t o w a r d s t h e h i l l s e n s s h a d o w s b e i n t o g ; , a b o u t a n d s c a t t e r a n d n o w t h e l e a v e s f o l l o w e d b h i s f l i t o v e r n o r y g u e s t s . I n t h e s h a d e s o f t h e w o o d s b i r d s c h i r a b o v e a n d b e l o w, s h o w- g p i n t h a t t h e m e n h a v e a n d t h e b i r d s a r e a t a l t h o u h t h e o n e e a c e . B u t g g g p , b i r d s e n o t h e h i l l s a n d f o r e s t s t h e c a n n o t u n d e r s t a n d m e n s l e a s u r e j y y p , t h e m;a n d a l t h o u h m e n e n o a c c o m a n i n t h e t h e r e i n o v e r n o r g j y p y g g l e a s u r e o v e r n o r t h e c a n n o t u n d e r s t a n d h i s e i t h e r .T h e i s a b l e t o p g y , h i s e n o m e n t w i t h o t h e r s w h e n h e i s i n h i s c u s a n d s o b e r a a i n s h a r e j y p g ?O c a n w r i t e a n e s s a a b o u t i t .Wh o i s t h i s u a n X i u o f L u l o v e r n o r - y y g g [ 7] ( ) i n . t r a n s l a t e d b Y a n X i a n i a n d G l a d s Y a n y g g y y g 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总 是 要 借 助 一 定 的 物 质 手 段 , 对原文艺术表 现手法的再现常常有助于表现作 品 的 风 格 。 这 里 , 译者细察原意, 分别 ” 、 “ ” 、 “ ” ” , 乐” 译为 “ 和“ 选词平实且 将“ a t e a c e e n o l e a s u r e e n o m e n t p j y p j y 富于变化 , 满足了上下文的需要 , 不失为一种灵活的处理方法 。 人 2.创作个性具有相对独立性 。 作 家 的 创 作 个 性 包 含 先 天 素 质 、 格素质和审美素质三个 层 次 。 先 天 素 质 受 人 的 生 物 因 素 制 约 , 指由先 天条件决定的资禀与气质 ; 人格素质 由 社 会 因 素 决 定 , 指在社会生活中 习得的道德观念 、 知识结构等 ; 审美素 质 则 是 由 先 天 素 质 和 人 格 素 质 在 共同产生 。 创作实践中相互结合 , 作家的创作个性在形成之后具有 相 对 独 立 性 , 常常是非己 莫 属, 生 搬硬套的结果不 但 无 益 , 反 而 有 害。“ O n e m a n s s t l e m a b e a n o t h e r y y , ” 。作品的内容还可以伪 r e i s t e r a n d e v e n a t h i r d m a n s m a n s o i s o n g p [ 8] , 饰, 所谓 “ 巨歼为忧国 语 , 热 中 人 做 冰 雪 文” 然而作家的个性却不是 几句言辞所能掩盖得住 的 。 王 勃 作 《 滕 王 阁 序》 时, 仅 有 十 四、 五 岁, 正 是年轻气盛 。 虽然有时用 “ 勃三尺 微 命 , 一 介 书 生” 这样的谦恭之语, 仍 然挡不住他字里行间透 露 出 豁 达 的 抱 负 。 整 篇 文 章 文 词 藻 丽 , 音调浏 不难想象作者飞扬的神采与轩昂的气势 。 仅以其中几句为例 : 亮, 豫章故郡 , 洪都 新 府。星 分 翼 轸, 地 接 衡 庐。襟 三 江 而 带 五 湖, 控 蛮荆 而 引 瓯 越。 物 华 天 宝, 龙 光 射 斗 牛 之 墟; 人 杰 地 灵, 徐孺下陈蕃 之榻 。 文章开篇隐约可见来者不凡的阵势 , 请看译文 : T h e o l d r i n c i a l i t o f Y u z h a n p的 研 究 已 有 两 千 多 年 的 历 史 。 在 我 国 ,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内容和形式相互配 合 的 重 要 性 。《 论语》 中记载了孔 “ 前5 这 样 两 句 话: 质 胜 文 则 野, 文 胜 质 则 史。 文 子( 5 1年-前4 7 9年 ) 。 这里的质指 内 容 , , 质彬彬 , 然后君子 ” 文指形式。所谓“ 文 质 彬 彬” 就 是内容和形式配合得当 。 这是我国 关 于 风 格 问 题 的 最 早 阐 述 之 一 。 中 国古文论中风格论的日臻成熟是南北朝时 期 刘 勰 的 《 文心雕龙》 出现以 《 后的事 。 其中 , 体性 》 篇里的 “ 体” 已不再指体载, 而是具体到风格。西 , 前4 和亚里斯多 方关于风格的阐述以 柏 拉 图 ( P l a t o 2 8年-前3 4 7年) , 德( 前3 这两位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为代 A r i s t o t l e 8 4年- 前 3 2 2 年) ( ) “ 斐德 若 篇》 中 说: 到 了 他 掌 握 住 这 些 知 识, 表 。 柏拉图在 《 P h a e d r u s 再加上辨别哪时应该说话 , 哪时应 该 缄 默 , 哪时应该用简要格, 悲剧 格, 愤怒格 , 以及原先学过的一切风格 , 哪时不应该用, 只有到了这步功 夫, 。亚里斯多德在《 他的艺 术 才 算 达 到 完 美 , 否 则 就 不 能 算” 修 辞 学》 ( ) 中也有不少关于风格问题的论 述 。 由 此 可 见 , 风格的研究历 R h e t o r i c 来为人们所重视 。 风格研究的 价 值 也 反 映 在 文 体 学 的 探 索 上 。 文 体 有 三 个 呈 现 层 — — 体裁 、 面— 语体和风格 。 风格作为文体 呈 现 的 最 高 范 畴 , 它的形成是 某种文体完全成熟的标志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风格是文体的最高体现 。 2.风格传译 。 不少学者在风格传译方面有过论述 。 泰 特 勒 ( A l e x - , ( 在《 论 翻 译 的 原 则》 a n d e r F r a s e r T t l e r 1 7 4 7-1 8 1 4) E s s a o n t h e y y ) 一书 中 提 出 翻 译 的 三 大 原 则 , 其中一条就是 P r i n c i l e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p “ , “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 与 原 文 的 性 质 相 同 ” 并 作 了 进 一 步 阐 释, 一个 好的译者必须能够立即 发 现 原 作 者 的 风 格 的 真 正 特 性 , 他必须正确地 他必须有能力将原文中那些特性 观察出作原作者的风格 属 于 哪 一 类 , 。林 语 堂 先 生 也 曾 指 出, “ 在译文里同样显著地 传 达 出 来 ” 译艺术文最 重要的 , 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 内 容 并 重 。 不 但 须 注 意 其 说 的 什 么 , 。 诸如此类谈 论 风 格 的 文 章 为 数 不 少 , 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 ” 但很大一 读者 常 常 不 得 要 领。 有 些 也 涉 及 到 了 风 格 传 译 的 部分只是泛泛而谈 , 具体问题 , 但仍走不出使 用 印 象 性 术 语 的 虚 幻 境 地 , 可 见, 要想使读者 真正把握风格传译的基本规范 , 就必须做到虚中见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