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秋居诗词的阅读赏析及答案总结
灞上秋居 解析

灞上秋居解析摘要:一、前言二、灞上秋居诗文的背景与意义1.作者简介2.创作背景3.诗歌意义三、灞上秋居诗句的解析1.开头两句的意象与意境2.中间两句的深层含义3.结尾两句的感慨与愿望四、灞上秋居诗文的审美价值1.文学技巧2.艺术风格3.思想内容五、总结正文:【前言】灞上秋居是一首描绘秋天灞上景色的诗文,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与愿望。
本文将对这首诗文进行详细的解析,以揭示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灞上秋居诗文的背景与意义】【作者简介】作者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和王之涣、王之涣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生活感慨为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灞上秋居创作于唐代,具体年份不详。
这首诗文描绘了作者在灞上秋天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与愿望。
【诗歌意义】灞上秋居通过对秋天灞上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与愿望。
这首诗文既展现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又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灞上秋居诗句的解析】【开头两句的意象与意境】开头两句“灞原风雨定,晚照花如醉”,描绘了灞上原野秋天的景色。
风雨已定,夕阳斜照,花儿在晚风中摇曳,如痴如醉。
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意境,展现了秋天灞上的美丽景色。
【中间两句的深层含义】中间两句“疏松夹水意图,秋山如此多娇”,描绘了灞上秋山的景色。
疏松的林木和清澈的流水相映成趣,秋山层林尽染,美丽如画。
这两句诗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秋山景色的美丽和生机。
【结尾两句的感慨与愿望】结尾两句“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与愿望。
作者希望战争早日结束,良人能够停止远征,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灞上秋居诗文的审美价值】【文学技巧】灞上秋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排比等,使诗歌形式优美,节奏和谐。
【艺术风格】灞上秋居以自然景色为描绘对象,展现了秋天灞上的美丽景色,具有清新自然、婉约优美的艺术风格。
马戴《灞上秋居》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描绘了灞原上撩人秋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萧森画面。
B.第三句不禁让人想起“落叶归根”这个成语,作者这时看到他乡落叶顿有自己羁留外地、盼回故乡之感。
C.第四句中“寒”字写出了深秋已至,寒意重重。
在寒气包围中,一灯如豆,无法取暖,贫寒交迫的生活让作者难以维系。
D.尾联诗人大发感慨,
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
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了
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E.这首诗写景,不假浮词雕饰;写情,不作无病呻吟。
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15.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
请从多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
(6分)
14.CD。
【解析】C项,深秋确实有寒意,但本句并非突出贫寒交迫,而是在表现诗人因孤寂、凄冷而觉得寒;D项,并非间接写出,而是直接写出。
15.①手法:使用以动衬静和烘托(衬托)的手法。
露珠滴落的声响衬托出环境的寂静,与闲云野鹤般的僧人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②情感:表现出诗人长夜未眠的孤独之感和自身仿佛为世所抛的忧虑之感。
③结构(艺术效果):与尾联的感慨自然衔接,使情感的强烈爆发水到渠成,不显突兀。
《灞上秋居》原文翻译鉴赏

《灞上秋居》原文|翻译|鉴赏《灞上秋居》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生动地写出了古代文人为功名而挣扎的不堪情状,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灞上秋居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灞上秋居》原文唐代: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灞上秋居》翻译译文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注释⑴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⑵郊扉:郊居。
⑶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灞上秋居》鉴赏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
“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
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马戴《灞上秋居》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8~9题。
(5分)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灞(bà)上:又作“霸上”。
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话安乐,因地处今陕西西安东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廊:郊居。
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8.首联通过描绘景物___和,渲染
了的氛围,(3分)
9.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8~9题。
(5分)
8.风雨和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9.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

《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诗句】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出处】唐·马戴《灞上秋居》。
【意思】灞原上空萧瑟清冷的秋风秋雨,飘飘洒洒,一直下到傍晚才停下来。
黄昏已尽,夜幕降临之际,一群又一群的雁儿自北向南接连不断地匆匆飞过。
一个“频”字,把眼前的景象转移到无限的、撩人愁思的情绪中。
诗句写景气氛清远,婉而不露,很有艺术感染之力。
注:灞原,又作霸原,长安东。
【全诗】《灞上秋居》.[唐].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灞上:即霸上,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
②灞原:灞上之地,平坦广阔,故称灞原。
【鉴赏】这是一首抒写士之不遇、人生寂寥的诗,是诗人羁留京城、晋身不得之作。
全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首联写灞原之上,风雨凄凄;暮*天际,雁飞频见。
一个“频”字,不仅写出雁群之多,也写出了它们寻觅投宿的惶急之状。
此联写秋之可悲,又以雁回而透露出思乡之意。
颔联写落叶飘零,心生羁留异地之感;独对寒灯,觉己是孤寂之人。
“独”“寒”二字,突出了诗人凄凉孤独、清寒难挨的境况,与“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之情境极为相似。
此用两层夹写法,气厚而力透也。
颈联进一步描写客居环境:夜阑人静,滴露微响,更见园中空寂;仅有野僧,隔壁为邻,更觉孤居寂寞。
此联以动衬静,更加寂静;以孤衬独,更见孤独。
这里以环境的寂寥烘托心境的不宁,尤见其妙也。
尾联生发感慨,点出诗旨。
寄身寺内,何年能遇识才之知音,得以晋身呢?此怀才不遇、仕途渺茫之叹,能不令人暗洒悲泪耶?诗写眼前之景,不假雕饰,细腻传神;抒发感情,孤苦凄凉,真实感人;两层夹写,烘托映衬,运用自如,见技法之高妙也。
灞上秋居马戴阅读答案

灞上秋居马戴阅读答案导读: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解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身:献身于国君。
1、郊扉:犹郊居。
2、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1.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本诗作简要赏析。
(4分)4.既然诗人是寓居灞上,那么,将“寄卧郊扉久”中的“卧”改为“居”,是否更恰切?为什么?(4分)5、你认为这首诗的颈联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4分)6、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
(4分)7、尾联和前三联是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参考答案:(1)、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
(2分)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
(2分)(2)“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1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
(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2分)(3)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写秋风秋雨初定,雁群频飞,渲染秋意,寄寓乡思;颔联借他乡叶落,寒夜孤灯,烘托诗人的孤单凄楚;颈联写小园空寂,寒夜滴露,与僧为邻,更突出孤单寂寞的心境;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落和忧愤。
提示: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赋分来看,从题干“对本诗”的要求,均可以判断应当逐联分析。
灞上秋居诗歌鉴赏

灞上秋居诗歌鉴赏
灞上秋居,始见风光,惟有胸中澄明。
山色、水光皆入目,朝霞、晚霞尽爱情。
石桥莲韵,树谷钟声,一片清风扫庭静。
如意花迎不觉避,香莲懒去问侬行。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灞上秋居观赏到的美景,如山色、水光、朝霞和晚霞等。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味,如山水与胸中澄明的关联,莲花与兴致相投的意象等,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敏锐感知和领悟。
同时,诗篇语言简练,行文流畅,使得读者可以快速进入作者的心境,并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学和生命哲学思考。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理解《灞上秋居》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理解《灞上秋居》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灞上①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了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写他乡秋夜,诗人独对寒灯,以乐景衬哀情,与首联相互映衬,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无限凄婉的情调。
C.颈联中,“空”“孤”二字虽是白描,却很好地衬托出凄凉、清冷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进取无门、孤寂难耐的愤懑,感情真实,读来颇为动人。
【答案】B【解析】“以乐景衬哀情”错,颔联是以哀景写哀情。
7.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个“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
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为国效力。
一个“久”字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离骚》中,表达屈原向往美德,纵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说,“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并举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例证明。
(3)《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灞上秋居诗词的阅读赏析及答案总结
灞上秋居(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8.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
9.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8.(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9.(2)诗人触景生情,羁留异地见落叶而思故乡;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
作者简介
马戴,唐代诗人。
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
唐定州曲阳(今江苏省东海县)人。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会昌(唐武宗年号,公元841846年)进士。
在太原李司空幕府中任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
得赦回京,终太学博士。
与贾岛、姚合为诗友。
擅长五律。
《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早年屡试落第,困于场屋垂30年,客游所至,南极潇湘,北抵幽燕,西至沂陇,久滞长安及关中一带,并隐居于华山,遨游边关。
直至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与项斯、赵嘏同榜登第。
宣宗大中元年(847
年)为太原幕府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尉,后得赦还京。
懿宗咸通末,佐大同军幕。
咸通七年(867年)擢国子太常博士。
工诗属文,其诗凝炼秀朗,含思蕴藉,饶有韵致,无晚唐纤靡僻涩之习。
尤以五律见长,深得五言律之三昧。
与薛能、顾非熊、殷尧藩等友善,均有诗篇往来;又与贾岛、姚合为诗友,唱酬尤多。
善于抒写羁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蕴藉深婉,秀朗自然。
如《落日怅望》、《楚江怀古》、《送人游蜀》、《灞上秋居》等,历来颇为传诵。
《出塞词》、《关山曲》等,慷慨激壮,是晚唐较好的边塞诗。
乐府诗《征妇叹》哀伤惨恻。
赏析:
《灞上秋居》是唐代诗人马戴的代表作。
此诗写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颈联写秋夜
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
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
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
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
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
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
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
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
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
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
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灞上秋居诗词的阅读赏析及答案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