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彩片段赏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段赏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段赏析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好多读写结合的练习。
这对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文字的运用实践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读写结合不等于简单地模仿,不是简单换几个词、改几个句子的问题。
他应该是唤醒孩子的创作的欲望、表达的欲望,进而主动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综观在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甘密老师的教学,读写结合是其一大特色,细细品之,收获颇丰。
一、充分朗读:积淀发现充分的“读”的过程,目的不但是读通读熟课文,更重要的是借助“读”进行情感的积淀和语感的发现。
情感积淀好了,语感有了,写东西就不会难了。
片段一:师:怎样小的小船呢?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来到孔隙处,看到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生齐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生齐说:孔隙的窄小。
在教学中甘老师非常重视朗读,这里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在品味四个“小”字的语言韵味同时让学生非常自然地感受到船小,进洞时的那种“恐怖”,为“情”积淀;再者又不着痕迹地让学生感知到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感受来写孔隙的窄小。
二、感同身受:支撑神似感同身受,简单地说就是感受到作者的“那一颗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情感往往是创作的源泉,没有情感的支撑语言会变得苍白无力、干瘪枯瘦。
为此,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对仿写至关重要。
仿写的最高境界就是“神似”,“神似”就是情感要与原相吻合。
片段二: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块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
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你是怎么躺的?生1: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师:游客们,你们都躺好了吗?生齐:躺好了。
师:那你们是怎么躺的呢?从——生齐读: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师: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生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师:是啊,此刻眼前昏暗了,可是我们还是能感觉——生3: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我的家乡在浙江金华,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双龙洞。
四月十八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双龙洞。
我们乘着小船进入洞口。
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我和妈妈躺在船上,爸爸和船夫在外面拉绳子,小船慢慢地移动进洞。
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
幸好,一会儿就进了洞内。
洞内宽广而奇特,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我们沿着石阶慢慢走,欣赏着洞内的奇景。
洞内还有清澈的地下河,河水凉爽宜人。
最后,我们从另一个洞口出来,结束了这次奇妙的旅程。
《记金华的双龙洞》赏析: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游记作品,通过对双龙洞的详细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首先,作者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如“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这些细节描绘出洞口的狭窄和进入洞内的惊险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紧张和惊奇。
其次,作者对洞内的景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如“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想象出洞内的奇异景象,同时也揭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最后,作者通过对整个旅程的叙述,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惊叹,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热爱。
总的来说,《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优秀的游记作品,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不仅能够让小学生了解和欣赏到自然景观的魅力,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分析

艾克当导游
快乐星球的艾克读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被这美丽、神奇的景色吸引住了,见到老顽童爷爷就情不自禁地谈起来。
艾克:老顽童爷爷,我读了一篇叶圣陶先生的游记,作者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介绍了双龙洞的神奇美丽。
老顽童爷爷:哦!能具体谈谈吗?
艾克:可以,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
然后又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又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老顽童爷爷:你在上面的的谈话中提到了具体、形象的语言,能说说吗?
艾克:作者的语言非常朴素,而且给人一种真实可信感觉。
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
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老顽童爷爷:读得不错,下次到地球执行任务的时候我们一定到金华的双龙洞看看。
艾克:好呀,到时候我来给您当导游。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纪实和评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纪实和评析师: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生:从课题看,你能知道些什么呢?生:这是一篇游记,我从“记”字看出来的。
生:我知道双龙洞在金华,属于浙江省。
师: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生:我想知道双龙洞为什么叫“双龙”,那里真有龙吗?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多大。
生:我想知道双龙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游览。
师:看来,同学们的兴致一点儿也不来于作者叶圣陶爷爷。
这节课,我们就陪叶老一起游洞,大家愿意吗?生(齐):愿意。
师:请打开书。
快速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儿出发?经过哪儿,到哪儿?生:从金华出发到罗甸,渐渐入山,先到洞口,从外洞经孔隙到了内洞,然后出洞。
(生边回答,师边板画。
)师:读了一遍课文,双龙洞的哪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
(学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生:乘小般经过孔隙这段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多数学生举手,意见一致同上。
)师:既然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段课文,我们就先学这段。
(指名读),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孔隙是一个裂缝。
生:孔隙是一个很小的洞。
师:你们两个都认为孔隙很小,是吗?(学生点头)看书,听老师读一句话:“虽说是也隙,也可容得一只小船进出。
”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的地方,它小吗?(师用手比量大小)生:不小,挺大的。
师:那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呢?说清理由。
生:从孔隙本身看,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空间不很小。
师:你认为孔隙挺大的。
(该生点头)那为什么又把它称为“孔隙”呢?生:称它为“孔隙”,是拿它和外洞相比。
书中说外洞,“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空间与大会堂相比,就显得太小了。
师:这个同学很会读书。
他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来理解句段,这种读书方法叫“联系上下文理内容”。
生:我从下段课文中写到的“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可以看出,孔隙的小是相对于外洞、内洞的大而言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与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节选)虽说是孔隙,
![[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与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节选)虽说是孔隙,](https://img.taocdn.com/s3/m/d6d3df1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a.png)
[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与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节选)虽说是孔隙,篇一: 阅读与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虽说是孔隙,阅读与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一隧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了,这就到了内洞。
1.用“\”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和汉字。
2.这段话依次写了如下几层意思:小船的小→ →“我”仰卧的姿势→ →到达内洞。
3.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画线的句子:画线的词语: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考点: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
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
记叙文包括:划分段落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d、按照事物的性质;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f、按照重点段。
概括段意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a、找出重点句法。
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
列小标题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
方法有: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c、自己概括小标题。
归纳主要内容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
金华的双龙洞句子赏析

金华的双龙洞句子赏析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的重点句子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金华的双龙洞句子赏析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
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
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
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端”,项目。
“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
“异”,不同。
“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
“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3、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句中“开满了”说明花多,到处都有。
“很有精神”写出了山上映山红比盆栽的杜鹃长得壮,长得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充满了作者对映山红的爱,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茁壮成长的美丽画卷。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赏析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作者开门见山,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作者用简短的一句话清晰明了的交代了游览双龙洞的路线)公路盘曲而上。
(通过盘曲而上间接地写出双龙洞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关注文体特性 落实学段目标——甘密《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段赏析

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 自然段 ,画出有
关 句子 , 圈 出重 点词语 。
课一得” 落在实处。 她以“ 孔隙窄小” 这
个点 为抓 手 ,引 导学 生抓住 文 中相 关 的重 点词 句来研 读 ,从字 里行 间去 体
体特点” 。 甘密老师《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位: 北 京市亦庄 实验 小 学) 口责 任编辑 徐 纯 军
从 甘老 师 的教 学 中不难 感 到教 师 引导学 生对话 文本 时 的鲜 明的 文体 意 识 ,保证 了他 们体 验到 自己所读 的 就 是个性突出的“ 这一篇” , 感 受 到 每 一
师: 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 出 孔 隙 的 宽 窄 ,而 是 用 小 船 的 小 突 出
了— —
生( 齐读 ) : 孔 隙的窄 小。
次 的阅读历程都是新鲜 的、 独特的、 愉
悦 的 。这样 的 阅读 教学 才能 帮 助学 生
师: 我们攀续来交流。 你还画了哪
个 句子 ?
寻找、 发现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受阅读的乐趣 , 让阅读
成为“ 悦读 ” 。
生( 读) : 我怀着好 奇的心情独 个
生: 很 窄小。 师: 说 得好 。你 理 解 了这 个词 , 那 作者是 怎样 写 出孔 隙的 窄 小呢? 请 大
甘密老师很好地把握了文本所在 的年
段 特征 ,找 准 了学 段 目标 与文本 内容 的结 合 点 , 合 理 定位 重 点 目标 , 将“ 一
关注具体文本的文体特性 ,使教学内
课标 意识 引 领 下 的学 段 目标 意 识 , 这 样 才 能科 学 合理地 落 实 “ 一课 一得 ” 。
《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赏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赏析看完《记金华的双龙洞》空隙教学片段后,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先总结如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老先生早年游历金华双龙洞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真实记录了自己的游览见闻和感受,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虽然我只是欣赏了文章的一个片段,但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老师基本功扎实: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教态自然、亲切;板书又是多么的美观、明了。
二、教材解读准确、深刻,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尤其老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尊重了孩子的独特体验。
如称学生为“游客”,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让孩子们身临其境。
四、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她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窄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五、立足语言,解密作者写法。
作者介绍孔隙的窄小,没有像前文介绍外洞,用具体的数字和比较来直接写,那么孔隙很小,究竟怎么小呢?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写,真实具体可感。
于是,本课老师就引导学生立足语言,细细体会作者这一写法。
师生起初交流,似乎宕开一笔,在谈小船之小,感受作者如何用四个“小”字“并排仰卧”“没法容第三人”来渲染小船之小。
充分感受之后,话题一转,“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回到了主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在关键处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孔隙窄小,却借用常见的事物──小船之小来写,其语言着实形象可感。
此处教学,目标可谓明确,不蔓不枝。
当然,在我们当前课改的背景下来欣赏这个片段,也有它的瑕疵。
如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真的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合作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否得到激发。
我个人认为:为了适应现在的小组学习,可以把“作者为什么要写船的小和坐在小船上的感受呢?”这个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充分放手让孩子们去合作、探究、总结,而不是老师一直在这里引,学生作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彩片段赏析近日,笔者有幸欣赏了“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江西省甘密老师的优秀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甘密老师结合游记文体的特点,引领学生理文序、清结构,以段为例领悟写法,迁移运用,得意、得言、也得法,很好地实现了以篇达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
欣赏之后,笔者对于“2011版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体悟,现撷取几个片段赏析。
一、细致梳理,理清顺序结构
【片段一】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
生自学完成交流:。
金华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连起来说就更清楚了,对照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练说。
师:你们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
生齐答:途中。
师: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生齐答:游览。
师:最后,原路──
生齐说:返回。
师:返回出了洞,通过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游览的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你们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
生:游洞。
师:最后写了?
生:返回。
师: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
同学们,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
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
思考:《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老先生早年游历金华双龙洞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真实记录了自己的游览见闻和感受,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甘密老师的开篇教学先声夺人,其策略有三:一则引领学生画游程图,依据课文顺序了解每一段的段落内容,这是在理文序;二则启发学生有顺序的连缀每一处景点,这是在落实中年级年段目标──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三则整合段落内容,理清写作顺序,并且清晰课文结构。
几个回合之后,课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高效地把握了游记文体特点,了解了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策略环环相扣,看似朴实简洁,却不失为学生领悟课文写法的妙招!
二、巧妙设问,直指表达秘密
【片段二】
师: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很窄小。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思考:本文“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作者既通过具体熟悉的常见事物描写孔隙,又将自己的切身感受诉诸笔端,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甘密老师引领学生整体把握作者游览顺序,理清文本脉络结构之后,直接切入“过孔隙”一段进行教学。
从“孔隙窄小”的特点入手,深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此问题直接从探究作者写法进入,虽关乎内容,但目标直指语言形式,即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探究的落点就是作者表达的秘密,此问目标明确,任务集中,便于学生体悟写法,迁移运用。
三、立足语言,解密作者写法
【片段三】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我们来交流。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出示此句)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
生:讲小船很小。
师:是的。
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去掉两个“小”字的句子)
生:第一句写得显得小一点,第二句显示不出来。
师:是啊,就像你说的,突出了──
生:突出了小船小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
短短两句话,竟然用了四个小字,作者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请你说。
生:并排仰卧,刚合适。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并排仰卧就是两个人仰卧在小船上,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你从仰卧和没法容感受到了小船的小。
同学们,那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
生:还写出了洞、孔隙的小。
师: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你真会读书,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好不好?
(师生合作读)
师小结: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
生齐:孔隙的窄小。
思考:作者介绍孔隙的窄小,没有像前文介绍外洞,用具体的数字和比较来直接写,那么孔隙很小,究竟怎么小呢?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写,真实具体可感。
于是,甘密老师就引导学生立足语言,细细体会作者这一写法。
师生起初交流,似乎宕开一笔,在谈小船之小,感受作者如何用四个“小”字“并排仰卧”“没法容第三人”来渲染小船之小。
充分感受之后,话题一转,“作者仅仅是
在写小船的小吗?”回到了主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在关键处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孔隙窄小,却借用常见的事物──小船之小来写,其语言着实形象可感。
此处教学,目标可谓明确,不蔓不枝。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好的,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同学们,你看这是本课的生字,一块儿读一读。
生齐读:臀。
师:臀是月字旁的字,这儿还有几个字偏旁相同,这些偏旁的
字说明和~~?
生齐:身体有关。
师:那你知道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生:指的是屁股。
师: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从
生齐说:后脑。
师:摸摸你的后脑,到~~生齐:肩背。
师:到~~
生齐:臀部。
师:到~~
生齐:脚跟。
师: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的。
师: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
生齐:窄小。
师:就请你读读这句话,就读出作者的感情吧!
师:作者正是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
师:还划了哪句呢?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好的,你找的是这句。
这儿有两个生字,刚才你读得很准,
全班同学一块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稍微额角。
师: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说。
生: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
师:他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
生:稍微一点儿准会。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能抬起来吗?
生:不能。
师生齐:一点儿都不能抬起来,你是从这些词语里边体会到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
(学生朗读体会)
师:这两句话写的都是作者的?
生齐:感觉。
师:作者正是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思考:写孔隙窄小,作者还用自己过孔隙的真实经历和感觉来写,“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朝我挤压过来,稍微、准会”,这些词句非常细致、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觉,似乎也让读者跟随作者一同经过孔隙,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此处写法,甘密老师分两步引导学生体会,一是体会作者在过孔隙之前身体和心理的准备,“从……
到…….,到……,到……”在细细品读关注了文中和身体有关联的几个词语之后,非常顺畅地打通了读者与作者感受,让学生感受到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作者都做了具体细致地描写,可见孔隙之窄小。
二是体会作者经过孔隙的感觉,此处教师调动学生体验,“要是、准会、稍微、一点儿”,引导学生似乎在随作者一同“历险”,于是,借助感觉写孔隙窄小的写法立时得以领悟。
五、得言悟法,迁移运用
【片段五】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
生齐:见闻。
师: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生齐:感受。
师:写出了孔隙的?
生齐:窄小。
师: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
师生同:身临其境。
师:其实在我们福建省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
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思考:读是输入,写是输出。
借助阅读可以积累语言、领悟写法,更高的境界是迁移运用。
2011版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本文“过孔隙”一段的写法,集中体现了游记文体的特点。
甘密老师在引领学生领悟了作者借助见闻和感受写游记的写法之后,及时总结梳理本文的表达特点,立刻启发学生迁移运用。
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写见闻、运用切身感觉写感受,来把景物特点写具体。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实践机会,落实了语言与形式的“吸收”和“倾吐”。
从课堂上学生的练笔情况看,语言运用的目标有效达成,高效地实现了当堂实践一课一得、以篇达
类的目标,真可谓言、意、法兼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