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口硬盘与并口硬盘有什么区别
串口和并口的区别

并口、串口、COM口区别并行接口,简称并口。
并口采用的是25针D形接头。
所谓“并行”,是指8位数据同时通过并行线进行传送,这样数据传送速度大大提高,但并行传送的线路长度受到限制,因为长度增加,干扰就会增加,数据也就容易出错,目前,并行接口主要作为打印机端口等。
并口的工作模式:1:SPP(Standard Parallel Port)称为标准并口,它是最早出现的并口工作模式,几乎所有使用并口的外设都支持该模式。
2:EPP(Enhanced Parallel Port)称为增强型高速并口,它是在SPP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作模式,也是现在应用最多的并口工作模式,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打印机、扫描仪都支持EPP 模式。
3:ECP(ExtendedCapability Port)即扩充功能并口,它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并口工作模式,但兼容性问题也比较多,除非您的外设支持ECP 模式,否则不要选择该模式。
串口叫做串行接口,也称串行通信接口,即COM口。
按电气标准及协议来分包括RS-232-C、RS-422、RS485、USB等。
RS-232-C、RS-422与RS-485标准只对接口的电气特性做出规定,不涉及接插件、电缆或协议。
USB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接口标准,主要应用于高速数据传输领域。
RS-232-C:也称标准串口,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串行通讯接口。
它是在1970年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联合贝尔系统、调制解调器厂家及计算机终端生产厂家共同制定的用于串行通讯的标准。
它的全名是“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讯设备(DCE)之间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接口技术标准”。
传统的RS-232-C接口标准有22根线,采用标准25芯D型插头座。
后来的PC上使用简化了的9芯D型插座。
现在应用中25芯插头座已很少采用。
现在的电脑一般有两个串行口:COM1和COM2,你到计算机后面能看到9针D形接口就是了。
现在有很多手机数据线或者物流接收器都采用COM口与计算机相连。
最新-串口硬盘、并口硬盘及两者区别 精品

串口硬盘、并口硬盘及两者区别篇一:串口硬盘和并口硬盘的区别串口硬盘和并口硬盘的区别叫做并行硬盘,叫串行硬盘。
前者采用的是一根四芯的电源线和一根80芯的数据线与主板相连接,后者分别采用了一根如插头那样细的电源线和数据线与主板相连。
其传输数据的方式分别为:把数据并列传输和成列(串)传输。
前者的传输速率由于受到并行传输的限制,传输率较低,现在最快的硬盘的传输速率是133,而最慢的也能达到150,据说今年还要推出300的硬盘。
再有,硬盘是不需要安驱动的,如果是不用英特尔的芯片组的话,还需要安装串行设备的驱动,这样才能正常使用。
而且串行的产品也分原生和桥接的,原生的就是数据无论内外都是串行传输的,而桥接的,只是在外部有数据交换时才是串行,而内部还是并行的,性能不能和真正的串行相比,而且价格还比并行的产品贵一点。
硬盘硬盘想进一步了解,请看:随着硬盘价格的不断走低,与不同规格同等容量的硬盘价格越来越小,硬盘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更高的速度、更强固的数据完整性以及应用弹性,以支持更小的设计规格,替代硬盘接替市场中的主流已成必然。
很多用户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选购硬盘时,纷纷将目光投入了大容量高传输速度的硬盘上。
做为传统的硬盘,其生命力依旧很强,较低的价格、更加成熟的制作工艺和设置的简单化,绝不可能在近期内消声匿迹,但不可置疑的是,受关注的程度已大不如前。
在主板的支持方面,与共存,市场中主流的芯片组均支持两种不同规格的接口,为用户选购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既然已成为主流,成为诸多厂家推捧的对象,那么硬盘就真的没有必要购买了吗?在选购中我们该注意些什么事项?多大容量的硬盘最值得购买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从技术、价格及市场占有率等各个角度入手,全面了解一下步与硬盘的真正差别,帮大家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性价超值的产品。
一、认识硬盘?标准规范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公司推出系列525英寸硬盘(当时机所使用的硬盘)专用的“”接口,后来的35英寸硬盘也采用这项规格。
串口和并口的区别

很多朋友想知道串口和并口的区别吧下面来简单附图说明下先来张并口的图也称IDE接口再来张串口的也称STAT接口目前新的硬盘刻录机等设备都采用这种串口的了串口比并口能传输速度快貌似下面附篇文章: 估计都看不懂不如我上面的通俗易懂嘿嘿PS2、USB、DB-9、网卡、串口、并口、VGA针脚定义及接口定义图以下为仅为主板各接口的针脚定义,外接出来的设备接口则应与主板对应接口针脚定义相反,如鼠标的主板接口定义为6——数据,4——VCC,3——GND,1——时钟,鼠标线的接口定义则与之相反为5——数据,3——VCC,4——GND,2——时钟;其他外接设备与此相同。
首先是ATX 20-Pin电源接口电源接口,根据下图你可方便判断和分辨。
现在为提高CPU的供电,从P4主板开始,都有个4P接口,单独为CPU供电,在此也已经标出。
鼠标和键盘绝大多数采用PS/2接口,鼠标和键盘的PS/2接口的物理外观完全相同,初学者往往容易插错,以至于业界不得不在PC'99规范中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来将其区别开,而事实上它们在工作原理上是完全相同的,从下面的PS/2接口针脚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上图的分别为AT键盘(既常说的大口键盘),和PS2键盘(即小口键盘),如今市场上PS2键盘的数量越来越多了,而AT键盘已经要沦为昨日黄花了。
因为键盘的定义相似,所以两者有共同的地方,各针脚定义如下:1、DATA 数据信号2、空3、GND 地端4、+5V5、CLOCK 时钟6 空(仅限PS2键盘)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是由Compaq、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于1994年底联合提出的接口标准,其目的是用于取代逐渐不适应外设需求的传统串、并口。
1996年业界正式通过了USB1.0标准,但由于未获当时主流的Win95支持(直到Win95 OSR2才通过外挂模块提供对USB1.0的支持)而未得到普及,直到1998年USB1.1标准确立和Win98内核正式提供对USB接口的直接支持之后,USB才真正开始普及,到今天已经发展到USB2.0标准。
串口硬盘与并口硬盘的区别(SATA硬盘与IDE硬盘的区别)(装机必看)

SATA硬盘 目录 SATA硬盘概述 SATA硬盘的排线和电源线 SATA硬盘问答 SATA发展总结 垂直记录技术
SATA硬盘概述 SATA的全称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行高级技术附件,一种基于行业标准的串行硬件驱动器接口),是由 Intel 、 IBM 、 Dell 、 APT 、 Maxtor 和 Seagate 公司共同提出的 硬盘 接口规范,在 IDF Fall 2001大会上,Seagate宣布了Serial ATA 1.0标准,正式宣告了 SATA 规范的确立。SATA规范将硬盘的外部传输速率理论值提高到了150MB/s,比 PATA 标准ATA/100高出50%,比ATA/133也要高出约13%,而随着未来后续版本的发展,SATA接口的速率还可扩展到2X和4X(300MB/s和600MB/s)。从其发展计划来看,未来的SATA也将通过提升时钟频率来提高接口传输速率,让硬盘也能够超频。
Serial ATA历史背景
一直以来 IDE硬盘都采用并行传输模式(并行ATA),但是并行传输过程中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线路间的信号会互相干扰。在传输速率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一定 的信号串扰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在高速数据传输过程中,信号串扰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严重的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人们对硬盘传输速率要求越 来越高的同时,并行ATA却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另外,并行ATA也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首先,并行ATA每次传输多位数据,因此数据通道要求的 数据线的数量比较多,在ATA/66以前连接硬盘的数据排线就是40线的,而ATA/66、ATA/100和最新的ATA/133的接口数据电缆则都是 80线的,这样不仅接口线缆的成本提高了,而且也造成了机箱内连线复杂凌乱,空气流通受阻,散热受到影响。其次,并行ATA设计采用5V电压供电,在当今 不断降低电压、减小功耗的趋势下,这也是需要改进的。
并口与串口的区别

并口与串口的区别并行端口并行接口,称为并口。
并行端口使用25针D型连接头。
所谓“并行”是指通过并行线路同时传输8位数据,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但是并行传输线路的长度受到限制,因为长度增加,干扰会增加,并且数据容易出错。
目前,并行接口主要用作打印机端口等。
并口的工作模式:SPP,称为标准并口,英文是:Standard Parallel Port,它是第一个并口工作模式,几乎所有使用并行端口的外设都支持此模式。
EPP,称为增强型高速并口,英文是:Enhanced Parallel Port,它是在SPP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
它也是使用最广泛的并行端口工作模式。
当前,市场上的大多数打印机和扫描仪都支持EPP模式。
ECP,是扩展功能并口,英文是:ExtendedCapability Port。
当前它是一种相对高级的并口工作模式,但是存在更多的兼容性问题。
除非外围设备支持ECP模式,否则请勿选择此模式。
串行端口串行端口称为串口,也称为串行通信接口,即COM端口。
根据电气标准和协议,它包括RS-232-C,RS-422,RS485,USB等。
RS-232-C,RS-422和RS-485标准仅指定接口的电气特性,并且不涉及连接器,电缆或协议。
USB是近年来开发的新接口标准,主要用于高速数据传输领域。
1)RS-232-CRS-232-C也称为标准串行端口,它是当前最常用的串行通信接口。
它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与贝尔系统公司,调制解调器制造商和计算机终端制造商于1970年制定的串行通信标准。
它的全名是“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接口技术标准”。
传统的RS-232-C接口标准具有22根线,并使用标准的25针D型插头插座。
后来的PC 使用了简化的9针D型插座。
25针插头插座现在很少在应用中使用。
如今的计算机通常具有两个串行端口:COM1和COM2。
您可以在计算机背面看到9针D型接口。
PATA(并口)与SATA(串口)硬盘技术大揭密

PATA(并口)与SATA(串口)硬盘技术大揭密随着硬盘价格的不断走低,SATA与PATA不同规格同等容量的硬盘价格越来越小,SATA硬盘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硬盘价格的不断走低,SATA与PATA不同规格同等容量的硬盘价格越来越小,SATA硬盘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更高的速度、更强固的数据完整性以及应用弹性,以支持更小的设计规格,替代PATA硬盘接替市场中的主流已成必然。
很多用户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选购硬盘时,纷纷将目光投入了大容量高传输速度的SATA硬盘上。
做为传统的PATA硬盘,其生命力依旧很强,较低的价格、更加成熟的制作工艺和设置的简单化,绝不可能在近期内消声匿迹,但不可置疑的是,PATA 受关注的程度已大不如前。
在主板的支持方面,SATA与PATA共存,市场中主流的芯片组均支持两种不同规格的接口,为用户选购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既然SATA已成为主流,成为诸多厂家推捧的对象,那么PATA硬盘就真的没有必要购买了吗?在选购中我们该注意些什么事项?多大容量的硬盘最值得购买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从技术、价格及市场占有率等各个角度入手,全面了解一下步SATA与PATA 硬盘的真正差别,帮大家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性价超值的产品。
一、认识PATA硬盘?PATA标准规范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Imprimis公司推出Wren 系列5.25英寸硬盘(当时Compaq PC机所使用的硬盘)专用的“PCAT”接口,后来的3.5英寸硬盘也采用这项规格。
由于“PC AT”这个名称很容易同IBM PC /AT机混淆,人们就为它选择了另外的名字:“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高级技术附件规格)”,简称ATA。
但它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第一代ATA”。
这项规格只生存了短短数个月,因为它令不同厂商的硬盘出现严重的不兼容问题,尤其在主从盘安装的时候更为严重。
传统PATA硬盘的接口类型ATA-6也就是我们所说的ATA/100、UltraDMA/100,是当前最为普遍的ATA规格,它在2001年才通过ANSI认证。
串并口的区别

做生意,没有什么别的秘诀,只要有一笔可以牺牲的钱和一个敢冒险的胆子。
串口并口不仅仅是出现在硬盘上的曾经的主板上都有串口和并口但并不是接硬盘的早期的串口主要是接调制解调器鼠标和MP3随身听等等许多设备的并口则经常被叫成“打印机接口”现在我们使用得最多的是USB口,中文名称是“通用串行总线”。
也是个串口IDE接口是并口SATA接口是串口并口和串口其实是按照工作方式来区分的并口的接口通常很大,插针也很多。
并口一次能传输多个信号串口的接口肯定比并口小,插针也少。
串口一次只能传输一个信号并口逐渐被串口取代是因为串口的传输频率更容易提升,虽然一次传输得少,但是同样时间内能传输更多次同时利用差分信号等等技术可以防止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出错而且串口的接口更小“串行硬盘”与“并行硬盘”随着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主板和硬盘都开始支持SATA(串行ATA),SATA接口逐渐有取代传统的PATA(并行ATA)的趋势。
那么SATA和PATA在传输模式上有何区别,SATA 相对PATA又有何优势呢?这就正是本文需要讨论的话题。
何谓并行ATAATA其实是IDE设备的接口标准,大部分硬盘、光驱、软驱等等都使用的是ATA接口。
譬如现在绝大部分的朋友用的都是并行ATA接口的硬盘,应该对它80针排线的接口是再熟悉不过了吧?平常我们说到硬盘接口,就不得不提到什么Ultra-ATA/100、Ultra-ATA/133,这表示什么呢?这告诉我们该硬盘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为100MB/s和133MB/s,且硬盘是以并行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所以我们也把这类硬盘称为并行ATA。
何谓串行ATA串行ATA全称是SerialATA,它是一种新的接口标准。
与并行ATA的主要不同就在于它的传输方式。
它和并行传输不同,它只有两对数据线,采用点对点传输,以比并行传输更高的速度将数据分组传输。
现在的串行ATA接口传输速率为150MB/s,而且这个值将会迅速增长。
串行ATA和并行ATA传输的区别举个比较夸张的例子,A、B两支队伍在比赛搬运包裹,A代表并行ATA,B代表串行ATA。
串口与并口的区别

串口与并口的区别并口又称为并行接口。
目前,并行接口主要作为打印机端口,采用的是25 针D 形接头。
所谓“并行”,是指8 位数据同时通过并行线进行传送,这样数据传送速度大大提高,但并行传送的线路长度受到限制,因为长度增加,干扰就会增加,数据也就容易出错。
串口叫做串行接口,现在的PC 机一般有两个串行口COM 1 和COM 2 。
串行口不同于并行口之处在于它的数据和控制信息是一位接一位地传送出去的。
虽然这样速度会慢一些,但传送距离较并行口更长,因此若要进行较长距离的通信时,应使用串行口。
通常COM 1 使用的是9 针D 形连接器,也称之为RS-232接口,而COM 2 有的使用的是老式的DB25 针连接器,也称之为RS-422接口,这种接口目前已经很少使用。
简单地说:计算机背后的接口,大的是并口,小的(9针)的是串口;可以接打印机的是并口,可以接鼠标的是串口。
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
不同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速度,在整个系统中,硬盘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
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光纤通道只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
SATA是种新生的硬盘接口类型,还正出于市场普及阶段,在家用市场中有着广泛的前景。
在IDE和SCSI的大类别下,又可以分出多种具体的接口类型,又各自拥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具备不同的传输速度,比如ATA100和SATA;Ultra160 SCSI和Ultra320 SCSI都代表着一种具体的硬盘接口,各自的速度差异也较大。
IDE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串口硬盘与并口硬盘有什么区别
可能很多用户不知道串口和并口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和特点,所谓串口就是串行接口,是一种采用串行通信方式的扩展接口。
而并口指并行接口,是采用并行传输方式来传输数据的接口。
那么,串口和并口的区别是什么呢?为了大家更好的了解串并口硬盘,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分析了硬盘串口和并口的区别。
串口硬盘与并口硬盘区别
随着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主板和硬盘都开始支持SATA(串行ATA),SATA接口逐渐有取代传统的PATA(并行ATA)的趋势。
那么SATA和PATA在传输模式上有何区别,SATA相对PATA 又有何优势呢?
ATA其实是IDE设备的接口标准,大部分硬盘、光驱、软驱等等都使用的是ATA接口。
譬如现在绝大部分的朋友用的都是并行ATA接口的硬盘,应该对它80针排线的接口是再熟悉不过了吧?平常我们说到硬盘接口,就不得不提到什么Ultra-ATA/100、Ultra-ATA/133,这表示什么呢?这告诉我们该硬盘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为100MB/s和133MB/s,且硬盘是以并行的方式进行数据传
输,所以我们也把这类硬盘称为并行ATA。
串行ATA全称是Serial ATA,它是一种新的接口标准。
与并行ATA的主要不同就在于它的传输方式。
它和并行传输不同,它只有两对数据线,采用点对点传输,以比并行传输更高的速度将数据分组传输。
现在的串行ATA接口传输速率为150MB/s,而且这个值将会迅速增长。
串行ATA和并行ATA传输的区别
举个比较夸张的例子,A、B两支队伍在比赛搬运包裹,A 代表并行ATA,B代表串行ATA。
比赛开始,A派出了40个人用人力搬运包裹,而B只派出去了一辆货车来搬运。
在一个来回里他们搬运的包裹数量都相同,大家可以很清楚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用货车搬运的B队先把包裹运完,因为货车的速度比人步行的速度快得多多了。
同样,串行传输比并行传输的速率高就类似这个道理。
回到现实中来,现在的并行ATA接口使用的是16位的双向总线,在1个数据传输周期内可以传输4个字节的数据;而串行ATA 使用的8位总线,每个时钟周期能传送1个字节。
这两种传输方式
除了在每个时钟周期内传输速度不一样之外,在传输的模式上也有根本的区别,串行ATA数据是一个接着一个数据包进行传输,而并行ATA则是一次同时传送数个数据包,虽然表面上一个周期内并行ATA 传送的数据更多,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串行ATA的时钟频率要比并行的时钟频率高很多,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进行数据传输的周期数目更多,所以串行ATA的传输率高于并行ATA的传输率,并且未来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补充:硬盘常见故障:
一、系统不认硬盘
二、硬盘无法读写或不能辨认
三、系统无法启动。
系统无法启动基于以下四种原因:
1. 主引导程序损坏
2. 分区表损坏
3. 分区有效位错误
4. DOS引导文件损坏
正确使用方法:
一、保持电脑工作环境清洁
二、养成正确关机的习惯
三、正确移动硬盘,注意防震
开机时硬盘无法自举,系统不认硬盘
相关阅读:固态硬盘保养技巧
一、不要使用碎片整理
碎片整理是对付机械硬盘变慢的一个好方法,但对于固态硬盘来说这完全就是一种“折磨”。
消费级固态硬盘的擦写次数是有限制,碎片整理会大大减少
固态硬盘的使用寿命。
其实,固态硬盘的垃圾回收机制就已经是一种很好的“磁盘整理”,再多的整理完全没必要。
Windows的“磁盘整理”功能是机械硬盘时代的产物,并不适用于SSD。
除此之外,使用固态硬盘最好禁用win7的预读(Superfetch)和快速搜索(Windows Search)功能。
这两个功能的实用意义不大,而禁用可以降低硬盘读写频率。
二、小分区少分区
还是由于固态硬盘的“垃圾回收机制”。
在固态硬盘上彻底删除文件,是将无效数据所在的整个区域摧毁,过程是这样的:先把区域内有效数据集中起来,转移到空闲的位置,然后把“问题区域”整个清除。
这一机制意味着,分区时不要把SSD的容量都分满。
例如一块128G的固态硬盘,厂商一般会标称120G,预留了一部分空间。
但如果在分区的时候只分100G,留出更多空间,固态硬盘的性能表现会更好。
这些保留空间会被自动用于固态硬盘内部的优化操作,如磨损平衡、垃圾回收和坏块映射。
这种做法被称之为“小分区”。
“少分区”则是另外一种概念,关系到“4k对齐”对固态
硬盘的影响。
一方面主流SSD容量都不是很大,分区越多意味着浪费的空间越多,另一方面分区太多容易导致分区错位,在分区边界的磁盘区域性能可能受到影响。
最简单地保持“4k对齐”的方法就是用Win7自带的分区工具进行分区,这样能保证分出来的区域都是4K对齐的。
三、保留足够剩余空间
固态硬盘存储越多性能越慢。
而如果某个分区长期处于使用量超过90%的状态,固态硬盘崩溃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所以及时清理无用的文件,设置合适的虚拟内存大小,将电影音乐等大文件存放到机械硬盘非常重要,必须让固态硬盘分区保留足够的剩余空间。
四、及时刷新固件
“固件”好比主板上的BIOS,控制固态硬盘一切内部操作,不仅直接影响固态硬盘的性能、稳定性,也会影响到寿命。
优秀的固件包含先进的算法能减少固态硬盘不必要的写入,从而减少闪存芯片的磨损,维持性能的同时也延长了固态硬盘的寿命。
因此及时更新官方发布的最新固件显得十分重要。
不仅能提升性能和稳定性,还可以
修复之前出现的bug。
五、学会使用恢复指令
固态硬盘的Trim重置指令可以把性能完全恢复到出厂状态。
但不建议过多使用,因为对固态硬盘来说,每做一次Trim重置就相当于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擦写操作,对磁盘寿命会有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数据信息的存储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现在多家存储厂商推出了自己的便携式固态硬盘,更有支持Type-C接口的移动固态硬盘和支持指纹识别的固态硬盘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