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第一章:水土流失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关注水土流失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下,从土地表面向水体或空气中移动的过程。
2. 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类型、气候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
3. 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资源的损失、土地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资源的减少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水土流失的定义,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情况。
第二章: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综合治理、分区治理、科学治理、可持续治理。
2. 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植被恢复、土地改良、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方法。
3.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经验和效果。
第三章:植被恢复与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关注植被恢复与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植被能够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植被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植被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资源。
2. 植被恢复与保护的方法:植树造林、种草、封禁沙漠化地区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植被恢复与保护的有效方法。
3. 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植被恢复与保护的工作。
第四章:土地改良与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改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让学生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和常用措施。
3.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等;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开发、植被破坏、工程建设等。
3. 水土流失的危害:导致土地贫瘠、农作物减产、水源污染、河道淤积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4. 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实施,公众参与。
5. 水土流失的常用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改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教学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优缺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水土流失治理和措施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案例资料:收集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供课堂讨论使用。
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水土流失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
2. 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3. 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和常用措施,引导学生了解治理方法。
4. 案例分析:介绍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优缺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6. 总结讲解: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和案例,思考如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区域特征分析方法:黄土高原为例——把与水土流失成因有关的内容用红笔画出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区向区过渡地带
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类型+气温特征+降水特征
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地貌特征
土壤类型特征:
植被以为主且由向过渡
水文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
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写不合理的方面
人口
生活
生产
练习:
1、分析左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两图示区域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比较产生该问题的成因:
3、探讨甲地区治理该问题时的可行性措施。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优质学案(6页)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的教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地点,我知道了吗?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祸屡次的自然原由。
我清楚了吗?(二)能力目标1、经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点,学会描绘黄土高原的范围,培育读图、剖析图的能力。
2、经过读图剖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由,进一步培育训练读图剖析及概括整理能力。
二、学习要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由与治理举措。
三、学习过程复习引入新课:1、可连续发展的观点:2、可连续发展的三个内涵以及它们与可连续发展的关系:3、水土流失的定义:一、黄土高原的范围1、认识黄土高原的范围读图 2—1-2,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描绘一个地域的地理范围时,常用“四至点”来描绘:__________以西、 __________以东、 __________以南、 __________以北主要包含省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省区。
2、黄土高原的成因与黄土高原地貌的成因的差别3、高考题:例 1读图回答1-3题。
1)整幅等高线地图中,表示的地形可能是()A .平原B.高原C.山地 D.盆地2)该地形可能散布在()A .河套平原B.柴达木盆地C.太行山脉D.黄土高原6、影响水土流失的要素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由1、自然原由:天气:地形:植被:。
土壤:2、人为原由:三、水土流失的危害1.水带走了什么?这样会对耕地造成如何的影响?2、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黄河下游为何会形成“地上河”?3、“地上河”有什么危害?练习:1、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A上游B中上游C下游D中下游2、黄土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水稻B油菜C甘蔗D小米3、黄土高原农作物的熟制主假如()A 一年三熟B 一年一熟C 随时播种,四时都有收获D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4、黄土高原是当前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此地产煤最多的省是()A 黑龙江B安徽C河南D山西5、相关黄土高原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世界最大的黄土聚积区B 黄土高原景观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C 黄土高原的“风成说”获得了宽泛支持D 生态建设已步入良性循环6、黄土高原独到的民居是()A四合院B窑洞 C 骑楼D竹楼7、黄土高原地域生态环境柔弱的原由是()1 地形破裂2 天气干旱3 水土流失严重4 自然灾祸屡次发生A 1、2B 2、3C 3、4D 1、2、3、48、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改良环境的有效举措是()A 植树种草B 斜坡地建梯田C 所有发展耕种业D 所有发展畜牧业9、介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的山脉是()A 秦岭B太行山C巫山 D 大兴安岭10、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因素是()A 冰川侵害B 地壳运动C 流水侵害D 风力堆积11、惹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由是()A 毁林开荒,过分垦殖B 开挖煤矿,破坏丛林C 黄土松散,多暴雨D 经济落伍,伐林为薪12、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体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惹起很多学者的关注。
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3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
2.详细讲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如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减少等,使学生认识到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
5.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在水土保持方面取得的成功案例,分析其经验与启示,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内容充实、观点明确。
2.作业中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提交作业时,注意字迹清晰、格式规范。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与反馈,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认识,培养其地理学科素养。
1.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气候条件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学习进行巩固。
2.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原则、措施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案例学习、实践探究等方式加以提高。
3.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学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其运用GIS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生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具体的行动意识和实践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原则。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
3.教师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水土保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短文,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高二地理教案-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导学案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导学案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资料,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2.分组讨论,分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3.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教学重点】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教学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综合整治措施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位置及范围2.水土流失的危害状况程度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的地区。
面积水土流失的面积27万平方千米,严重水土流失的面积11万平方千米。
危害概述既造成了当地的恶化,也影响了区域的发展。
表现①对耕地的影响:使耕地土层变,土壤养分,耕地质量,导致农业减产。
②对黄河的影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
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了的发生。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位置的过渡性: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比较脆弱;过渡性从____向山地高原过渡从____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____过渡从农业区向____过渡土壤质地特殊:由较细的粉砂粒组成,土质,孔隙很多,黄土层极易受到侵蚀;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多集中于季,且多雨;自然灾害频繁:、、等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
人为(主要原因)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________,人地矛盾突出。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________、开矿、工程建设→破坏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加剧。
(2)破坏植被:________________、营造宫殿、伐林烧薪、战争→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特别提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在水土流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人类社会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水土流失形成的基础,破坏植被是诱发水土流失的根源。
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第二课时 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学习目标:理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基本措施,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和意义。
一、原因基本措施(思想) (复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对症下药”思考对应的措施?)①②③④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②①破坏植被 ②③④二、具体措施(以某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例)1. 什么是小流域?小流域治理有何意义?2. 小流域的地貌有哪三个基本部分构成?3.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思考其功能和效益)塬工程措施坡农业技术措施沟生物措施总结: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一般思路:知识迁移(学以致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也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根据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相关知识,试分析并简要回答相关问题?自然条件: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人文特征:人多地少,过度垦荒;煤炭等能源矿产缺乏,长期砍树为柴,导致植被荒芜。
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治理?巩固练习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A.保持水土B.改良土壤C.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D.解决农村燃料不足2.关于图中a、b、c、d利用和治理措施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a处通常用作耕地B.b处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C.c处应大力植树造林D.d处宜打坝建库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深耕改土是工程措施B.轮作套种是农业技术措施C.抽水、引水灌溉是农业技术措施D.选育良种是生物措施4.甘肃西峰南小河沟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A.保水、保土、保肥B.保源、护坡、固沟C.保源、护坡、固沙D.造林、种草、灌溉5.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①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②开垦荒地,扩大种植业③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④采用轮荒耕作制度,提高地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提高土地生产率关键性措施是A.工程措施B.生物措施C.农业技术措施D.水土保持措施7.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是A.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与开发相结合B.压缩农业用地C.科技兴农D.封山育林8、图为黄土高原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初中地理水土保持教案

初中地理水土保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掌握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分布区域及治理成效。
2. 能力目标(1)通过调查、研究、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 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我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区域及治理成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土流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2)提问:什么是水土流失?为什么水土流失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2. 新课导入(1)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危害。
(2)介绍我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区域及治理成效。
3. 案例分析(1)分析水土流失对农业、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探讨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草地建设等。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每组选一个典型水土流失区域,分析其治理方法及成效。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水土保持实地考察,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
(2)让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撰写考察报告。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防治措施及治理成效。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保护生态环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3.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如观察、记录、分析等能力。
4. 考察报告:评价学生的报告撰写能力,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等。
五、教学建议1.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土流失区域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区域特征分析方法:(黄土高原为例)——把与水土流失成因有关的内容用红笔画出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区向区过渡地带
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类型+气温特征+降水特征)
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地貌特征)
土壤(类型)特征:
植被以为主且由向过渡
水文(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
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写不合理的方面)
人口
生活
生产
练习:
1、分析左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两图示区域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比较产生该问题的成因:
3、探讨甲地区治理该问题时的可行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