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敏感因子模型_蔡鹤生

合集下载

3S技术视角下泉州市永春县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3S技术视角下泉州市永春县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1引言水土流失会导致大量的表层土壤和土壤所含的营养物质流失,进而引起土地生产力下降,因此成为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环境灾害问题。

加之,农业用地上施用的化肥、农药残留物很容易随着水土流失进入河湖水库,引发水环境的恶化,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甚至可能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我国在生态文明的全局视角,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观点,并着重阐述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重大意义。

如今,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将水土流失问题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随着3S 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侵蚀模型对土壤侵蚀进行定量监测和预报已成为土壤侵蚀动态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持,对水土流失现状进行长期系统和科学地动态监测,是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1]。

GIS 技术结合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使人们对环境的承载力有更深入的了解。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国土空间进行生态保护的重要程度,以及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2]。

由于近些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保工作的不断强调,对水土流失检测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优化的新要求,这需要水土研究检测能快速获取水土流失的驱动因子,并因地制宜建立起适合的评价模型。

本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简称“双评价”)中的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结合GIS 技术分析,利用遥感数据,选择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度和植被覆盖这四个关键因子,构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绘制相应的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图。

双评价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体系中,评价的分级区间过大,因此本研究结合福建闽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永春县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分级体系进行分析。

永春县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单位,对永春县进行水土流失敏感性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当地的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GIS实验报告: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GIS实验报告: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建筑与规划数字技术(2)》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报告专业名称:城乡规划课程名称:建筑与规划数字技术(2)开课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实验室:建筑城规学院计算机实验室学生姓名:王迪沈恩穗指导教师:实验时间: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课程名称建筑与规划数字技术(2) 实验项目名称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实验项目类型验证演示综合设计其他指导教师韩贵锋成绩√教师评语教师签名:年月日一、实验目的以重庆某县为例,在对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县域的空间管制分区。

通过练习,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理并熟练在ArcGIS环境下的实现矢量和栅格的坐标转换,基于DEM的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的计算,栅格数据的重分类,带权重的空间叠加方法。

二、实验内容县域生态敏感性评价时需要考虑多个要素。

首先,单要素出发,依据对建设的适应性或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性出发,进行单要素评估区划。

其次,根据重要性权重进行空间叠加,再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区,结合总规编制的要求,提出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

结合地形和行政区划图对综合叠加结果进行说明,重点说明敏感区评价与空间管制的关系,以及评价结果如何引用到县域城乡规划之中。

结合评价结果说明县域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实验方法:(使用方法及操作步骤)单因素评价-------确定权重--------综合叠加1.导入文件shp,找到地形的经纬度,在网站上找到四张dem图片,导入。

2.使用mosaic to new raster工具,把四张dem图拼贴在一起。

点击生成的图层,右键data, export data。

3.使用project 工具转化平面坐标系,分辨率默认30米。

4.在工具箱里搜索。

Mask,使用extract mask,第一个下拉菜单加入生成的图层,第二个下拉菜单选择shp,保存输出。

5.使用Special analyst工具,在里面选择surface analysis, slope生成坡度图。

6.打开新生成的坡度图的属性表,点击classify,reclassify,将数据分成四个级别。

佳木斯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佳木斯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佳木斯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祁敏;柏钰春;王勇;尹喜霖
【期刊名称】《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年(卷),期】2004(015)002
【摘要】佳木斯市区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及教育中心,是黑龙江省东部水陆交通枢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质环境与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本
文首先介绍了地质环境质量的概念和评价目的,然后论述了佳木斯市区地质环境质
量评价原则与方法,最后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包括工程建筑适宜性、地下水富水性、地下水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和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是各宽阔漫滩的
地质环境以好和较好为主,松花江沿江地区英格吐河沿岸、山前台地、丘陵地区以
较差和差为主.
【总页数】6页(P43-48)
【作者】祁敏;柏钰春;王勇;尹喜霖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九O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双城市,150111;黑龙江省九O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双城市,150111;黑龙江省九O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双城市,150111;黑龙江省九O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双城
市,1501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4
【相关文献】
1.佳木斯市区环境工程地质质量综合评价 [J], 尹喜霖;王勇;李翠琴
2.济南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J], 马雪莹;柳浩然;吴璇;姜晓芬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北京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J], 郭学飞;王志一;焦润成;曹颖
4.基于层次分析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J], 吴小鹏
5.某市城区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J], 徐生平;郑立博;陈雪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影响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影响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土地资源网-------/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从事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土地买卖、土地事务代理等尽在土地资源网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影响的敏感性评价指标张金波,宋长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12摘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监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时所采用的一些敏感性指标: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CO 2通量和q CO 2、轻组有机质和颗粒态有机质、溶解态有机碳(DOC )。

大量的研究表明,与土壤有机碳相比,微生物量碳库的周转率更大,周转时间更短,在土壤总有机碳变化可检测之前,土壤微生物部分的变化可能被检测到,是土壤碳动态的敏感性指标。

轻组和颗粒态有机质是自然土壤肥力的决定因素,也是土地管理方式影响最明显的部分,对于准确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CO 2通量和q CO 2可以综合反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利用土壤有机碳的效率及土壤中碳的代谢作用等,也是土壤碳动态的敏感性指标。

DOC 通量比全球植物和大气间碳交换量小1~2个数量级,所以生物圈碳平衡的很小变化会导致DOC 的巨大变化,DOC 浓度和通量是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土地利用;敏感性指标;微生物量碳;颗粒碳有机质;轻组有机质;溶解态有机碳 中图分类号:X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3)04-0500-05土壤碳库大约有1550 Pg 有机碳和750 Pg 无机碳(0~1 m 土层),是大气碳库的3倍,生物碳库的3.8倍,成为地球表层最大的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1]。

土壤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碳的源或汇,并且影响着大气中CO 2的浓度[2]。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的核心,也是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数量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其过程,影响和控制着植物初级生产量,是土壤质量评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

基于PSO_-LSSVM模型空调负荷预测研究

基于PSO_-LSSVM模型空调负荷预测研究

#BA?+++样本 空调负荷实测值#NZ
#W=>+++样本 空调负荷预测值#NZ
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 '#(的计算式为*
'#(
]&


]&
#BA?*#W=> #BA?
式中!'#(+++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
预测结果与分析
8 月() 月 空 调 负 荷 实 测 值( 预 测 值 分 别 见 图 &($$
!数据预处理 对数据进行缺失检查#并采用箱形图检测方法 检测异常数据#对于异常数据进行剔除再填充符合 实际 的 数 据# 填 充 方 法 采 用 牛 顿 插 值 法$ 采 用 'B<KDEKBU函数对输入变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预测过程 B3输入训练集(测试集#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建 立 0..1'模型$ V3初 始 化 粒 子 群# 包 括 随 机 位 置 和 速 度# 设 定 -./算法的参数和 0..1'模型的参数$ A3计算每个粒子的初始适应度$ T3将初始适应度作为当前每个粒子的最优解# 并记录当前的位置作为局部最优位置$ 将最佳初始 适应度作为当前全局最优解#并记录当前位置$ @3更新粒子速度和位置$ W3评价(比较 粒 子 的 个 体 最 优 解( 全 局 最 优 解# 求最优适应度$ X3判断是否满足迭代终止条件#若满足#则输出 最优正 则 化 参 数( 核 函 数 参 数$ 否 则# 进 入 下 一 步骤$ C3依 据 适 应 度 值# 更 新 粒 子 的 位 置 和 速 度# 重 复该循环#直至满足迭代终止条件$ D3输出全局 最 优 正 则 化 参 数( 核 函 数 参 数 作 为 0..1'模型的训练参数#得到最终预测模型$

环境敏感因素识别系统助力企业环保管理

环境敏感因素识别系统助力企业环保管理
提开 发 部 署 提 供 决 策 支 持 。 1.5 环境风险查询与分析
提供勘探开发矿权区域各类环境风险的识别和 查询服务,为勘探开发管理工作 和环 境风险 管 控 提供 决策支持。 1.6 勘探开发业务支持
为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层面提供环境敏 感因素的风险分析和信息支持,辅助 企业管 理 和 规避 环境敏感因素 风 险,支 持 勘 探 开 发 经 营 管 理 决 策,提 升生产管理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 [45]
1.7 环境敏感目标影响监管 实现开发生产设施敏感分析 统 计、环境敏 感 影响
分 级 等 功 能 ,支 持 企 业 对 环 境 敏 感 目 标 影 响 的 监 管 。
1 环 境 敏 感 因 素 识 别 系 统 简 介
环境敏感因素识别系统收集中国石化勘探开发 区涉及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 然保 护区及 其 他 生态 红线区等各类环境敏感目标及其监管法律法规要求, 通过对矿权区 域 内 环 境 敏 感 区 识 别、分 析 与 评 估,明 确敏感区分布及相关各级部门的 管理 要 求,摸 清 矿权 区域内允 许 建 设 区 域、限 制 建 设 区 域 和 禁 止 建 设 区 域,从而保障中国石化各企业的 生产 经营活 动 能 够严 守生态红线的要求。
图 1 环 境 敏 感 因 素 识 别 系 统 应 用 架 构
1.1 数据组织与管理 环境敏感区域数据涉及基础空间数 据、行业数据
和专题数据以及非结构化资料数据等。对这些数据 进行分析、归类、规 范、入 库,基 于 数 据 库 实 现 统 一 数 据管理和发布。 1.2 环境敏感目标管理
实现对勘探开发矿权区域涉及的各类环境敏 感目标 的 管 理 功 能。对 各 类 环 境 敏 感 区 的 名 称、 类 型 、级 别 、范 围 、规 划 时 间 、行 政 区 域 、相 关 的 法 律 法 规 管 理 要 求 、环 保 应 对 措 施 、附 属 资 料 等 进 行 管 理 。 [3]

生态敏感性

生态敏感性

3.1.4 德尔菲法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评判法,是依据既定的程序,通过多轮次的专家意见收集,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正,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的管理技术方法[95]。

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为可靠。

具体步骤包括:第一轮,根据研究主题,由专家提出评价的指标;第二轮,专家对汇总结果进行评价,阐述理由,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确定具体评价指标和相对重要性评分。

3.1.5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它的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

而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96]。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①通过对系统的深刻认识,确定该系统的总目标,弄清规划决策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广泛地收集信息。

②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递阶结构,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将系统分为几个等级层次。

③确定以上递阶结构中相邻层次元素间相关程度。

通过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确定对于上一层次的某个元素而言,本层次中与其相关元素的重要性排序,即相对权值。

④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各个元素的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

⑤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考虑相应的决策[96]。

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取值标准采用T L Saaty 1-9标度法[96],见表3-1。

表3-1 T L Saaty 1-9标度法的含义Tab.3-1 Signification of T L Saaty 1-9 index注:公式F ij=C i/C j,如果C j比C i重要,则取F ij的倒数,即F ij=1/F ij。

模糊聚类分析在地下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模糊聚类分析在地下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 :城 市工程地质环境 质量评价 方法主要 有积 分值 法、指数模 型法、敏 感因子模 型法、基 于层次分析法 的模 糊综合评价法 、和灰 色聚类评 价法。鉴于各评价 因素数值 空间分布的不连贯性和地质环境特性的不确定性 , 本文讨论模糊聚类分析 法在 于地下空问开发有关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中的应用。 关键词 :地下工程 ;地质环境 ;模糊聚类 系统 中图分类号:X1 1 4 ;O2 文献标识码 :A 1 文章编 号:1 0— 9 5( 0 1 2 02 — 4 0 6 09 2 1 )0- 2 8 0
2 地 下 工 程地 质 环 境 质 量 评 价 与预 测
环境 质量 评价研究 始 于 7 0年代 ,并 形成 了具 有 中国特色 的城 市工程地质 环境评 价理论 ,概括起来 有
收稿 日期 :2 1 - 6 3 0 0 0- 0
作者简介 :魏 永耀 ( 9 9 ,男 ,南京 人 ,硕士 ,主 要从 事 工程 地 质 及环 境 地质 方 面 的工 作 1 7 一)
DOX 03 6 /.s .0 6 9 52 .20 2 :1 .9 9jsn1 0 -0 9 .01 0 .0 6 i 1
城市 地质 调查 中环境 地质 问题 的核心 是环境 工程地 质 问题 ,它是 由人类 工程 活动引起 的地质 环境新
变异 。2 0世纪 7 代 以来 ,随着世界 各 国城 市化进 程的加快 , 0年 人们 开始致 力于地 下空间 的大规 模开发利 用 。但是 , 下工 程建设 一般都 在市 区内,在其施工 过程 中常常会 引起 周 围地层 的位 移 、变形 、沉降与塌 地 陷 等环境地 质效应 , 周 围各 种地下设 施 以及 城市道 路 的路 基 、路面 等都 可能构成 不 同程度 的危害,已经 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 第2期1998年 6月地质科技情报Geolog 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Information Vol.17 No.2J un. 1998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敏感因子模型蔡鹤生 唐朝晖 周爱国(中国地质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430074)摘 要 以系统分析理论为指导,在讨论环境因子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差异性、评价单元的不均一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敏感因子模型。

该模型突出了对人类活动具有决定性制约作用或者受人类活动影响极大的环境因子(或状态)——敏感因子的作用。

并应用于三峡工程库区巫山县城新址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结果表明应用该评价模型所得结论更符合实际。

关键词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质量 综合评价 敏感因子模型分类号 P 6281 敏感因子评价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模型是实际的概化,一个切合实际的模型只有对所研究系统的构成、结构等有了深刻认识,占有了大量实际资料、数据,掌握了实际问题的变化规律后,才可能从实际系统中抽象出反映实际变化过程的概念模型〔1~3〕。

因此,必须对所研究的地质环境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模型,进而抽象出数学模型,但不能迷信数学模型。

从另一个方面讲,只有给数学模型输入高质量反映环境因子性状的参数,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结果。

为此,也必须对所研究的地质环境进行系统的调查、监测和全面的分析研究。

此外,由于地质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其本质认识的局限性,使得人们在对某一具体的地质环境进行质量综合评价时,往往还需依靠专家的职业性经验判断来评价某一环境因子的贡献大小〔1,4〕。

综上所述,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应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尽力实现定量化。

鉴此,笔者提出敏感因子模型,来解决那些对环境质量起决定作用的环境因子的贡献大小问题。

2 敏感因子模型的建立2.1 环境因子分类建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必须对其构成要素依据其在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中的地位进行分类。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71・ 国家计划项目“三峡工程库区移民新址地质论证”部分成果第一作者简介:蔡鹤生,男,1943年11月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环境遥感教学与科研工作收稿日期:1997-08-25 修改稿收到日期:1997-11-02 编辑:曲梅兰一方面,地质环境因子因自身质量状况的差异而表现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或制约的程度不同,我们将这些环境因子据其质量状况分为两类:第一类,环境因子的质量对人类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完全适宜,或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但在当今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即可改善,我们称其为一般环境因子;第二类,环境因子的质量完全不能适应人类活动,在当今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活动无法进行或者需要太大的经费投入才能改善,则称之为对人类活动影响极大的环境因子。

另一方面,同一人类活动对不同的环境因子又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的环境因子抵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是不同的。

据此可将环境因子分为:第Ⅰ类,环境因子受某特定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小,或虽受到该人类活动较大程度的影响,其质量明显变差并反作用于该人类活动,使其进行遇到较大的阻力,但这种环境因子的质量变化尚未超出其环境容量,该人类活动只需进行适当调整,称这类环境因子为一般环境因子;第Ⅱ类,环境因子受某项人类活动的影响极为强烈,该人类活动一旦出现,此类环境因子的质量迟早会发生变异,超出其环境容量,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类活动,使之不能进行,我们称其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极大的因子。

由上面分析可见,就某特定的人类活动或评价目标而言,各环境因子因质量不同,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是很大的,此外它们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差别也很大。

其中第一类与第Ⅰ类环境因子即一般因子可通过给予它们不同的权值以反映其差别;而上述第二类与第Ⅱ类环境因子(或状态)尽管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前者无论有无人类活动,都客观存在于地质环境中,其质量已差到足以制约人类活动进行,后者则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产生质量变异,反作用于人类活动,这类环境因子作用的最终结果都是使人类活动不能正常进行。

我们将这些对人类活动极为敏感或者具有决定性制约作用的环境因子(或状态)称为敏感因子,只要该环境因子存在,人们所确定的目标在其所在区域则绝对或极难实现,通俗地讲,即具“一票否决”权。

2.2 评价单元分析地质环境系统是一种地质空间,这一空间里各处的特征显然具有差异,其质量也会不同,这样就需将其划分为更小的单元来作为评价单元。

那么,是否将划分出来的评价单元同等对图1敏感因子模型框图Fig.1Chart of the s ensitive factor model N Y 质量差区评价结果数学模型具可比性评价单元存在敏感因子(状态)敏感因子评价敏感因子一般因子地质环境系统分析待,显然,不同的地质环境单元自身的环境特征可能比较均一,但也可能相差甚远,将那些均一性太差的单元放在一起评价肯定不合理。

例如,在三峡工程库区巫山县城新址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将新址区西坪中学南侧的某个地质环境单元与其北侧的某个单元相比较,两者的地质条件差别不大,但前者因为处于库岸再造带,其质量已差到不能有任何人类活动进行,后者则位于非库岸再造带,可允许人类活动进行,可见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再来比较两者的岩土性质、地形、地质构造、地下水等环境因子的质量既无必要也无意义,这就说明两者因环境条件差异(前者存在敏感因子——库岸不稳定,后者则无)而已经不具有可比性,此时必须先从敏感因子的角度去处理。

因此,在建立评价模型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评价单元之间的可比性,尤其不应该用同一数学模型对不・72・具可比性的单元进行质量评价,即只有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评价单元加以本质的区别,再对具有同一本质的可比性的评价单元运用统一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价才合适,这也是前面讨论过的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评价的前提条件与适用范围。

2.3 敏感因子评价模型的建立根据前述分析,可以建立如图1所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称之为敏感因子综合评价模型,其基本步骤如下。

(1)通过地质环境系统分析〔3〕,对其构成环境因子进行定性描述,将它们分为敏感因子、一般因子。

(2)选择敏感因子参与敏感因子评价。

对评价区就所有的敏感因子逐个进行检验评价,凡是地质环境单元中有一个敏感因子(状态)存在,其检验评价就不予以通过,这样的区域(单元)即列出,其质量评价为差级,不存在敏感因子(状态)的单元则参与下一步评价。

(3)上一步评价后,剩余的地质环境单元因不存在敏感因子(状态)而具有可比性,则可选择一般因子作为评价因子,并选取较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定量评价。

3 应用实例3.1 评价目的这里我们以三峡水利枢纽库区巫山县城新址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例。

综合评价的目的是为新城合理规划和建设提供有关地质环境方面的科学依据,以避免出现新的地质环境问题,从而保证新城建设和运营中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其中主要是针对场地的建筑适宜性。

3.2 评价因子选取环境因子的合理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建立,是对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的前提。

逐一分析各构成要素,将众环境因子进行分类,选择地形坡度、库岸稳定性、场地稳定性为敏感因子,其状态分别为:坡度≥30°区(4区)、不稳定区(库岸再造带内)、场地不稳定区(D区)和地质环境问题区(E区);选择一般因子中的地形坡度(<30°,即1,2,3区)、微地貌形态、地基土承载力、场地稳态作为评价因子参与具有可比性单元的环境质量评价,其中场地稳定性包括场地稳定区(A区)、基本稳定区(B区)、潜在不稳定区(C区)。

3.3 敏感因子评价敏感因子(状态)对地质环境质量极为重要,通俗地讲即具“一票否决”权,有它们存在的单元,其地质环境质量制约着新城建设,定为差区。

对地质环境内所有组成单元,就每一敏感因子进行评价,状态与标准划分见图2所示。

在上述3项敏感因子评价中,只要某一项存在,该区域(单元)质量则为差区,即取差原则。

通过此评价,即可确定新址地质环境质量为差或较差的区域,这些区域不适宜城市建设;其它区域内各地质环境单元则具有可比性。

3.4 模糊综合评价对前节敏感因子评价后的具可比性的地质环境单元选择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评价。

(1)对具可比性的区域按自然边界不规则多边形网络单元划分法划分评价单元。

在划分过程中,以地形坡度分区图为基础,将场地稳定性分区界线叠加上去,然后再将岩土体分区界线进一步叠加,这样能使每一个评价单元中基本上不存在较重要的自然边界,保证单元内环境条件的均一性。

本区共分为174个评价单元。

・・73图2敏感因子评价流程示意图Fig.2Flow chart of the sensitive factors evaluation N N Y Y YN 具可比性区域场地稳定性库岸稳定性地形坡度库岸再造带,质量划分为Ⅳ区稳态分区为D 区、E 区,质量划分为Ⅳ区坡度分区为≥30°质量划分为Ⅳ区评价区(2)选用专家—层次分析法〔5〕确定参与模糊综合评价的地形坡度(<30°)、微地貌形态、地基土承载力、场地稳态(A ,B ,C 区)诸评价因子的权重:w 为0.316,0.172,0.087,0.425。

(3)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各评价单元进行综合质量评价: 针对各评价因子对城市建筑物的适宜性,建立评价因子状态指标等级。

具可比性的评价单元已不存在差或较差单元,其质量为好、较好或一般,相应状态分为三级,据城市建筑物的要求与新址地质环境特点建立表1所示评价因子状态等级; 用线性隶属函数方法确定各隶属函数值; 根据多种合成方法比较,选用加权平均模型(即b j = 4i =1a i r ij )进行合成运算,主因子决定模型b j =V 3j =1{a i r ij }作为对比参考,所有计算可编制程序由计算机完成;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将相同等级单元合并,可以编绘新址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

表1 评价因子状态等级划分表T able 1 Cr ade div ide of ev aluation factor s评价因子状态Ⅰ(好)状态Ⅱ(较好)状态Ⅲ(一般)地形坡度<10°(1区)10°~25°(2区)25°~30°(3区)微地貌形态阶地、岩质斜坡、舒宽山脊土质斜坡、尖窄山脊沟谷谷底、临谷底斜坡、洼地场地稳定性稳定区(A 区)基本稳定区(B 区)潜在不稳定区(C 区)地基土承载力(f k ) 土基f k ≥180kPa ,岩基f k ≥400k Pa,地基相对均一,适宜布置工民建筑土基f k ≥180kPa ,岩基f k ≥400kPa,局部地基需处理,基本满足工民建筑要求覆盖层厚,风化深度大,场地整平或地基开挖工程量大,基础砌置深度较大,岩土地基经处理后可满足工民建筑要求表2 评价成果统计表T able 2 Sta tistics of ev aluat ion r esult 质量等级好(I)较好(II)一般(III)差(IV)合 计建筑适宜程度最佳建筑场地良好建筑场地一般建筑场地不宜建筑场地面积/km 201.51501.3380.37301.760 4.986所占比例/%30.4 26.8 7.5 35.3 100.03.5 评价结果分析新址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可信度是建立在对所评价的地质环境深入系统的分析、评价模型的科学建立、评价因子的合理选取等基础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