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的一些词,到现代汉语里不能单独使 用,而成为构词成分,即语素。
三、词义发展的历史性与地区性
所谓词义变化的历史性,主要指古与今是相对而言 的,对汉代而言,先秦是古,而对唐代而言,汉代 又成为古。 所谓词义变化的地区性,是指古今词义的变化在不 同的方言里表现是不一致的,古代不少词义,在现 代汉语里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已经消失了, 但是,有可能仍然存在于方言中。
四、辨析古今词义异同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古今詞義的異同,難的不在迥別,而在微殊,因而細微 的差別易生誤解。 2、注意詞義異同的系列性,把相關的詞放在一起來考察。 3、詞與概念的對應關系。 4、古與今是相對的,要歷史地對待詞義,不能搞一刀切。
《左传·庄公十年》“乡人”指同乡人,而 非乡下人。 《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 国。”“敌国”指“与我地位相当、相匹敌 的国家。”
二、古今詞義發展和變化
(一)古今詞義發展變化的类型与方式: 三种类型: 1、詞義范围的變化,有三种方式: 〈1〉詞義的扩大:菜、睡、匠、響、江、好 〈2〉詞義的缩小:宮、瓦、金、禽、臭、子 〈3〉詞義的转移:湯、府、涕、腳、走
词义范围发展变化的三种情况图示
A
X
A
X
A
B
A 义取代X义:扩大
X义取代A义:缩小
A义取代B义:转移
應用
理:治玉→治理(扩大) 官:官府→官员(转移) 替:废弃、衰微→代替(转移) 玺:印章→皇帝的印章(缩小)
三种类型之 2、詞義感情色彩的变化
褒義 貶義
词的褒贬意义的变化 词义轻重的变化
貶義 褒義 中性 貶義 古义轻,今义重 古义重,今义轻
通論之二
古今詞義的異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词义的扩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词的词义会发生扩展。
例如,古代的“区区”指的是小小、微不足道的意思,如今则常用于表示可怜、不值得称道的意思。
2. 词义的缩小:有些词在古代的意义相对较广泛,到了现代词义则被缩小了。
例如,古代的“子弟”指的是家中的儿子和弟弟,今天则特指官宦人家的子弟。
3. 义项的增减: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一些词的义项也会随之增加或减少。
例如,古代的“交”除了互相交流、沟通的意思外,还有亲近、结交的含义,而现代则强调互相沟通、交流。
4. 词义的变化:随着时代的演变,有些词的词义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的“知”指的是了解、明白的意思,而如今则
强调有学问、有知识。
总体来说,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是受到社会文化、语言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词义也会随之而变化。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
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
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
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
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
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
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
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
),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
”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
”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
)。
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g)榆枋”的“抢”,是“突过”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我们知道语言是发展变化的。
特别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以外,还表现为词义的不断演变。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旧义不断地积累,新义不断地产生。
所以,随着社会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基本未变,完全不同,同中有异。
1.古今词义相同,没有发生变化。
尽管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仍有一部分词意义基本没有变化。
如:马、牛、羊、山、水、日、月、人、手等。
这些词都属于基本词汇。
但基本词汇也并非意义都不变,如:江、河,由先秦的专指→泛指。
没变的是基本词汇的核心部分,即我们在小学一年级最先学习的词语,马牛羊人口手……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就是说,有一些词,字形古今一致,意义却迥然不同。
如“该”古义为“完备”。
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招具:招魂所用的器具。
备,完备。
该,王逸注:“该,亦备也。
”永,长。
啸呼,指大声呼喊被招者的名字,这是招魂的习俗。
些(suò)句尾语气词,为楚人禁咒语惯用的句尾字。
3.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难点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异,而在微殊。
P84例如:勸:以劝事君者(《左传成公二年》)——×规劝○劝勉、鼓励(上古)劝学、劝业场给: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战国策〃齐策》)——×给予(让对方得到)○供给(提供)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又○两次、第二次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1.词义范围的差异(1)词义范围的扩大——语言发展的一种总体趋势上面提到的“江、河”就属于这种情况。
再如:皮(毛)古:带毛的兽皮,类似于今天的裘皮。
《左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革去掉毛的,叫革。
西装革履、人造革(皮鞋)肤至于人的皮,古人称肤。
《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
”脸皮、植皮嘴后起字。
2: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汇2: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中绝大多数词,词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
我们阅读古书的障碍,其中一个就是词义变化造成的。
因此有必要学习词义演变的知识。
“古今”,把先秦至五四运动之前,当作一个整体,这是“古”。
把现在看成一个整体,这是“今”。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的三种情况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口、手、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牧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类词,我们叫它基本词汇。
“基本”,意味着它们并非没有一点变化。
如《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基本词汇数量不多,它和发展缓慢的语法一起,保证了语言的稳固性。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1)该: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suò)。
”(些,语气词)该,古义“完备”,今义“应该”。
(2)抢:《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抢,突过。
】《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抢,撞。
】今义,“抢夺”。
(3)找:《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
或从手。
”【“找”为“划”的异体字】《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
”今义,“寻找”。
(4)偷:《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古义“淡薄、轻薄”,今义“偷窃”。
(5)羞:《左传·隐公三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古义“进献”,今义“害羞”。
(6)行李:《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古义“使者”,今义“出门携带的东西”。
(7)叔:《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
”古义,“拾取”。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三种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这些是属于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这类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例如“备”,古义“完备”,今义“应当”;“抢”,古义有“突过”和“撞”之意,今义“抢劫”;“找”,古义“划的异体字”,今义“寻找”。
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劝”,,古义“勉励、鼓励”,今义“劝解”;“给”,古义“供应、使足”,今义“给予”;“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重复”。
这类词古今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今汉语词汇的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二)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比较情况: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
2、加上词尾词头:例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三)复音词的四种类型:(1)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整体、一个单词。
理由是:1、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如“险”“阻”“隘”(注:“隘”单用时,是狭的意思,同“险”“阻”的区别较大。
)是同义词,在上古常常单用,又可以互相组合。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后两句“阻”和“隘”虽然连在一起,但显然还是两个词。
4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孟 《 滕文公上》 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上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秋水》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莊子 秋水》 《莊子·秋水
江:(古義)長江;(今義)所有水道。 古義)長江; 今義)所有水道。 古義)黃河; 今義)所有水道。 河:(古義)黃河;(今義)所有水道。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1、詞義的擴大: 詞義的擴大: 詞義範圍比原來有所 擴大, 古義小於今義, 擴大 , 古義小於今義 , 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 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 , 成為今義外延的一個組 成部分。 成部分。
古义 今义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 鍛煉:貶義——褒義 鍛煉:貶義—— ——褒義 • 鍛煉:古代是貶義,玩弄法律對人進行誣陷。 鍛煉:古代是貶義,玩弄法律對人進行誣陷。 現漢中,鍛煉為褒義, 勞動鍛煉, 現漢中,鍛煉為褒義,“勞動鍛煉,思想鍛 鍛煉身體” 煉”、“鍛煉身體”。 • 則鍛煉而周納之。——《漢書·路溫舒傳》 鍛煉而周納之 ——《漢書·路溫舒傳》 而周納之。 • 鍛煉之吏,持心近薄。——《後漢書·韋彪 鍛煉之吏 持心近薄。——《後漢書· 之吏, 鍛煉,猶言成熟也。言深文之吏, 傳》注:“鍛煉,猶言成熟也。言深文之吏, 入人之罪,猶工冶與鑄陶, 入人之罪,猶工冶與鑄陶,鍛煉使之成熟 也。”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基本概念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基本理论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的特点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的差异主要内容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二、词义变化的主要形式三、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四、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一)古用今废词(现代已经消亡)指在汉语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1、古代表示等级的词: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
2、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zhù),五月生羔;羳(fán),黄肚羊;犙(sān ),三岁牛;牭,四岁牛;豯(xī)(三月小猪)豝(bā)(二岁)豣(jiān )(三岁)。
3、古代祭祀名称:祠,春祭;礿(yuè),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4、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yì)、黥(qíng )、膑、刖。
其它:俑、笏、媵、耒耜、耦、薨。
(二)古今传承词1、古今义同词(这是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天、地、日、月、水、火、人、手、口、心、耳、鼻、父、母、妻、子、兄、弟、马、牛、羊、农、牧、土……如:坐,古今坐的方式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人认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意志,可以罚暴惩恶。
虹,古人认为虹是一种有生命的虫类,传说它能吸饮,人们叫它“虹饮”。
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这是由于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2、古今义异词(1)古今词义迥异(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抢:在元明以前,都没有“抢夺”的含义,而是作“碰、撞”解。
《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
“抢”是“撞”的意思。
今有成语“呼天抢地”即是此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如:
购—悬赏 履—鞋子 冠—帽子 叟—老头 子 豕—猪
辛—辣 甘—甜 兵—武器 师—军队 卒—士兵
(二)新词的增加:新词的增加比旧词的
消亡速度要快得多,数量要大得多。以文
字形式而论,据统计,甲骨文时期用以表 达衣食住的字只有15个,金文时已增加到71 个,说文时期增加到297个,几乎等于甲骨 文时的20倍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的不断发展,新词总是在不断产生。但新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词义相同
现代词汇从古代词汇中继承了不少基本词和一般 词,这主要属基本词汇部分。如:
人 手 心 日 月 星 山 水 风 云 雷 电 冰 霜 天 地 泉 鸡 雪 冷 高 嫁 娶 湿 泪 稻 饮食 侵略 桥梁 边境 广大 驰骋 天下 国
家
天文 地理 道德 人民 蟋蟀 女郎 规则 布 帛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 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庄子·逍遥游》: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两处的“抢” 皆“碰、撞”之义。
羞:会意字,字形从手从羊,古义指“肉食品”, 或泛指“食”、“折琼枝以为羞兮”(《离 骚》),“羞”,即食品之意;“可羞于王公” (《左传·隐公元年》),即“可进献给王公作 美味”之意。这个意思现在写作“馐”。而“羞” 却指害羞,不好意思。
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 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 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 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 《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 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 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予。
葡萄 琵琶 鸳鸯 道路 制度 风雨 昼夜 危 害
还有些古代单音节的基本词,在现代汉语 中虽不再作为单音词使用,但却作为构成 新词的语素被继承下来。如:
目:古代是一个常用词,今一般已不单独 使用,但作为词素,保留在目的。
忧:今天也单用,作为词素保留在忧愁、 忧伤、忧虑等双音词中。
信:本义是“语言真实”,“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老子》)后引申为“传 递语言之义”,即“使者”,成为“信” 的常用义,如“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 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 说新语·雅量》),这里“信”、“书”对 用,“信”指“使者”,“书”指“信”。 “信”大约在唐代才产生“书信”义。
耒 耜 戈 盾 笏 璧 玦 箪 刖 黥 膑 弑 辇
宰相 里正 公堂 衙役 宦官 太后 左师 舍 人 稽首
有些词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今天还存在, 但改换了说法,这样的词可叫古语词,例 如《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 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 所轻也。”句中的“倡优”指表演歌舞的 和表演杂技的艺人。现在一般叫做“演 员”,旧词“倡优”也就不用了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汉语的词汇是发展变化的。词汇的发 展变化,首先表现在数量的增减上。
一、古今词汇的增减
(一)旧词的消亡: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消亡了,这个词往往 也就消亡了,可以叫做历史词。比如《韩 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 相遗以水。”“膢”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 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之中祭祀形式消亡, 语言中“膢”这个词也就不用了。例如:
词的产生,一般来讲不影响我们对古书的
阅读理解,所以这里就不多分析这方面的 情况了。
二、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情况
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数量、 形式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词义的变化上。 词义的发展变化是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 个难点,因为词义的差异(尤其是那些细 微的词义变化)会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 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 知识。王力先生说:“读古书要有历史观点, 要注意语言的时代性,要有发展的观点, 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绸:古义是“缠绕”之意,如“薜荔柏兮蕙绸。” (《九歌·湘君》),王逸注:“绸,缚束也。” 现代却指一种丝织即绸缎。
行李:古指外交使節,指人不指物。《左傳·僖 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 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西,指物不指 人。
(三)词义微别
如《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 这里的“敌国”并非指与己相为仇敌的国家,而 是指与己地位相匹敌的国家。这是我们阅读古书 的难点,也是重点。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 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 其夫。”今义为劝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 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上述情况说明了词汇的继承性的特点。在 古代汉语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词 语属于上述情况,这正是我们今天仍然能 够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比如《木兰 辞》:“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其中绝大多数的词,意义及用法都与现代 汉语相同。
(二)词义迥异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楚辞·招魂》: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 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 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 “备、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 当”。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 与“该”义同而形异。
爱:古今都是一个常用词,都有“喜爱” 的意思;但“爱”在上古还有“吝惜、舍 不得”的意思。如《孟子·梁惠王上》: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三、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形式
(一)词义的扩大:是指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 了。一般说,这种扩大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 分到全体的特点。例如:
睡:古义指打盹。《说文·目部》:“坐寐也。”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 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苏秦列传》: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轼 《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以上几 例中“睡”均为“坐寐”义。后来“睡”由“坐 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苏轼《海棠诗》: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可见其 义由坐者打盹扩大到了坐着以及躺着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