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学设计之三_三年级语文

合集下载

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含课堂作业及答案)

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含课堂作业及答案)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西湖》教学设计

《西湖》教学设计

《西湖》教学设计《西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

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

(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

你能读一读吗?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

板书:多彩(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内容,感受作者对西湖美景的描绘。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苏轼,了解他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4. 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5. 创作古诗配画,展现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的西湖美景。

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感受其表达效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挂图、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西湖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兴趣。

2. 介绍作者:简要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3. 学习古诗: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描绘的西湖美景。

4. 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5. 诵读古诗: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6. 创作古诗配画:鼓励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创作一幅描绘西湖美景的画作。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美学价值。

板书设计1. 《饮湖上初晴后雨》2. 作者:苏轼3. 古诗内容:诗句及解读4.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等5. 课后作业:创作古诗配画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2. 创作古诗配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理解,创作一幅描绘西湖美景的画作。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1.课件出示祖国地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请看,这是一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
2.课件播放风光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美吗?如果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了老师所展开的祖国地图,每个学生都在独立的思考。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学生活动: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2、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活动意图: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出示的音画渲染与教师声情并茂的导课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教学作了精彩的铺垫,同时使学生对古诗三首也有所了解。
活动意图:学生读文后,对西沙群岛有了更加整体的认知,与文本产生共鸣。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册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9海滨小城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3.学习重点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 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2.复读古诗,深度了解
教师活动: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西湖》这篇课文的内容和背景。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描述风景。

二、教学准备1. 课文《西湖》的复印件。

2. 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西湖的美景。

3. 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和相关练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西湖》这篇课文,让学生知道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西湖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预读(10分钟)- 将课文分段,每段配有一个关键词,让学生预测段落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推测技巧。

3. 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检测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 听说训练(15分钟)-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模拟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 写作训练(15分钟)- 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自由写一段关于西湖的文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拓展活动(10分钟)- 展示一些著名的古詩詞或小說章節,让学生用合适的词语描绘西湖的美景,拓展他们的词汇量。

7. 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巩固课文内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阅读、听说、写作等方面的表现。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写作训练和课后练题的答案。

3. 学生对西湖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西湖》的内容和背景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能够通过阅读、听说和写作练习,培养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但是在教学准备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增加更多的资源和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更具体地设置评价标准和量化指标,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4. 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断、楚、孤、帆”。说说书写这4个生字要注意些什么?
2.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分层作业:
A(尖子生):写:写一写诗歌描绘的景象。
B(中等生):画:画一幅画,画出诗歌美景。
C(潜能生):背诵古诗,完成生字的抄写。
一分钟安全教育---电器使用安全:不用湿手摸电器。
4.背诵积累占诗。
(1)指名读、齐读古诗。
(2)指名描述根据诗句想象的画面,其他学生根据描述背诗句
(3)齐背古诗。
三、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
2.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分层作业:
A(尖子生):用自己的话写写诗句的意思。
B(中等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C(潜能生):背诵课文,完成生字的抄写。
一分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走路不跑不闹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 山色空蒙
教学反思
注:所有填写的内容字体都用小四号仿宋。教学反思手写,写细、写详。表格内设计好的字体不许改动。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诗人对西湖美的赞赏。指名读、小组比赛读、背诵第二句。
(3)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教师相机指导
①引导: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湖面?指导学生围绕景物丰富想象的画面。
②出示西湖不同天气下景象的图片,提问:看着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指名学生运用想到的词语再次描述根据诗句想象到的画面。
③提问:如果请你为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景分别取个名字的话,你会怎么取?

《西湖》教学设计15篇

《西湖》教学设计15篇

《西湖》教学设计15篇《西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堤素绵伏浓优掠念宋”等生字。

能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媒体理解“素、镶嵌、层层叠叠、连绵起伏、锦带”等词语的意思。

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语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苏堤和白堤的来历,并能根据提示用几句话连贯地表达。

3、初步感受西湖与名堤之间的关系。

能依据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西湖秀丽的山水,景物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

1、板书:堤(dī)(1)要求学生注意生字“堤”的偏旁“提土旁”。

(2)给“堤”标注拼音,正音。

(3)了解“堤”的意思。

2、补全课题:西湖名堤(1)读课题。

(2)了解课题的意思。

二、预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哪一小节直接告诉我们西湖名堤的名称和它们有名的原因?3、学习第三节,了解这一节的两句话所介绍的内容。

三、学习课文4-5节。

1、轻声读课文的4-5小节,思考:为什么要用诗人的名字来命名这两条长堤呢?)(1)根据提示简要地说一说“白堤”。

传说——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道堤叫做——(教师依据学生的表达随机作相关的提示,并要求学生能连贯表达。

)(2)根据提示简要地说一说“苏堤”。

①要求学生根据介绍“白堤”的方式来介绍“苏堤”。

②随机了解“传说”的意思。

2、教师归纳“名堤”有名的原因之一——它们与历史上两个有名的诗人有关。

3、自由读4-5节,思考:这两条名堤之所以出名,还有什么原因呢?4、再读4-5小节,用直线划出描写名堤景色的句子。

(1)自由读,完成学习要求并交流。

(2)出示两句句子,读一读,发现了什么?(都描写了桃花和柳树)①学习“一到春天,堤上桃红柳绿,如同一条锦带。

”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白堤就像锦带一样。

②学习“春天的早晨,在苏提上漫步,晨雾像轻纱笼罩着水面,堤上桃花绽开了笑脸,柳枝轻轻地摇摆,真是美妙极了。

《《西湖》语文教学设计

《《西湖》语文教学设计

《《西湖》语文教学设计《西湖》是一篇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描绘和深邃的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语文教学中,我将以《西湖》为素材,设计一堂以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为主的课堂。

【课堂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诗歌中的内容、意境和主旨;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古代诗歌的优美之处,感受诗歌带来的美的享受;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赏析,运用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西湖美景的图片和介绍西湖的相关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西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诗歌理解:教师以逐句解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并带领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表达。

3. 诗歌鉴赏:教师通过对《西湖》的音乐化朗读、思维导图展示和情感渗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意境,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4. 学生表达: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诗歌分析和赏析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教师提供相关的表达素材和表达技巧指导,帮助学生准确、流畅地表达。

5. 反思总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归纳理解《西湖》的过程和体会,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西湖美景的图片,简要介绍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风景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 诗歌理解(15分钟):教师以逐句解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并带领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动脑思考,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表达。

3. 诗歌鉴赏(20分钟):教师通过音乐化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到《西湖》的诗情画意。

同时,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诗歌的结构和意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意境。

通过情感的渗透,让学生产生对西湖的向往和美的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湖》教学设计之三_三年级语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网络资源、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浏览各类文本、图片、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西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预习准备)
二、(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预习,同学们对西湖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来谈一谈。

(交流回答,教师总结)今天,让我们到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去游览一下,好,我们出发(VCD,空中鸟瞰西湖)(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要求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教师启发:我们初读了课文,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初步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学生提问。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说明你们真的会读书了,那么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是人间仙境呢?月下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让我们步入西湖。

(四)、精读课文,深入西湖(结合演示文稿教学)
1、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描述引渡: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

因此人们常说
()。

(朗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图片理解“明珠”的意思。

2、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请大家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向大家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读)
(1)第一句:山峦(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体会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副山水画)
(2)第二句:湖面(结合图片欣赏)
(3)第三句:白鴎(结合图片欣赏)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课件提示背诵)
3、出示第三自然段
过渡:西湖真是名不虚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美景。

不信,我们接着看。

(1)学生自读
(2)分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在这一自然段中,描写了西湖那些景点。

(3)分句朗读分析:(课件相应演示各景点)
第一句:鸟瞰西湖周边,理解“绿色镶边”
第二句:孤山景
第三句:苏堤和白堤
第四句: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A、三岛全景
B、小瀛洲鸟瞰、近景及三谭映月
C、湖心亭
D、阮公墩
第五句:青山白云的倒影
体会朗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傍晚已经临近,夕阳西下,你们想不想看看此时的西湖?(夕阳斜射图片)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

(春江花月夜)配乐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听赏。

(1)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2)夜西湖美景(课件相应图片演示)
(3)找出比喻句,学习造句用“宛如造句”。

找出课文中宛如的近义词,口头造句。

(五)、配乐朗读全文,学生谈体会。

(六)、小结:古人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课件)就是说,西湖的景色不管是春夏秋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那么美丽迷人,同学们,你觉得呢?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
1、提供相关网址,让小学生自由发挥,浏览网上的西湖文化、传说故事、逸闻趣事,丰富学生知识,增加阅读量。

2、继续提供相关图片网址的链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西湖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