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导学案
第二章 第二节 导学案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物理导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导学案编制人:刘海波复核人:吕顺使用时间:2012 年 10 月日编号:7 学习目标:1、能从生活经验体会中去正确区分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2、能用实验去验证影响乐音音调、响度的主要因素(频率、振幅);3、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学习重点、难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思维导航:从生活中体会声音的三个特征,体验它们的影响因素。
一、合作学习【学点三】音色活动:用录音机播放分别由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设疑: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也能分辨它们呢?(阅读课本35页音色部分的内容)音色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跟踪练习:1、钢琴和笛子不可能发出相同的_______。
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来判断瓷器是否有破损。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质,以下做法中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A.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B. 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铁块; C.瓦匠用瓦刀敲打砖;D. 自行车上敲击车铃。
3、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是否存在区别?二、课堂小练(一)填空题:1.描述声音的三个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生听诊器的作用在于增加声音的________。
3.在物理学中,用_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它是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______。
4.人们把高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男同学一般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其原因是男同学声带振动的频率和女同学声带振动的频率相比( )A.较高;B.较低;C.一样;D.无法比较2.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个琴键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A.声速;B.音调;C.响度;D.音色3.用同样的力弹同一琴的C调音符4和F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A.声速;B.音调;C.响度;D.音色4.用同样的力弹钢琴的C调音符4和手风琴的C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5.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以上说法都不对6.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能产生回声B.桥洞反射产生的回声从洞口跑了C.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D.桥洞两侧的回声正好抵消7.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二章 2.2 声音的特性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2.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3.理解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的概念;4.了解声音的应用。
二、知识梳理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2. 声音的特点声音具有以下特点:•声音是可以听到的,可以扩散的。
•声音具有高低不同的音调,即频率的差异。
•声音有大极限和小极限,即响度的差异。
3.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在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快。
•在液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次之。
•在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慢。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播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0米。
5. 声音的频率和响度•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每秒钟震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响度:声音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单位是分贝(dB)。
6.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电话通讯:声音通过电信号传输,实现远程通讯。
•声波雷达:利用声音波的特性探测物体。
•音乐和语言传播:声音可以通过扩音设备传播,让更多的人听到。
三、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定义和特点,了解了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的概念,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我们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下面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2.声音有哪些特点?3.声音可以通过什么传播?4.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什么?5.声音的频率和响度分别是什么?6.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你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导学案 -

第二章细菌概述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导学案2016.2
学习目标:
1理解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2了解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学习重点: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细菌细胞的结构
【自主探究】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包括
2.,一般为
3.,一般为
4.,主要是和
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的不同将细菌分为四类:
1 ,2
3 ,4
(二)细菌在液体培养基有等现象。
(三)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概念:
意义:
2.概念:
意义
3.意义:
4.概念:
意义
5.意义
6.意义
♥小讨论联系实际判断细菌对氧气需求的不同类型。
【课堂练习】P20
【学习小结及反思】回顾本节学习目标,看你是否完成?还有哪些有待课下加强?
【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巩固达标
1、性状遗传的实质上上秦代通过把传递给子代。
2、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和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3、基因在细胞里存在于遗传物质----上。
4、基因是由的DNA片段。
5、在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色体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主要是由
7、在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染色体是如何分配的?
质
疑
解
惑
阅读课本观察与思考回答下面问题:
1、数一数人体细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多少染色体,为什么这些染色体是成双成对的?
46条,是研究者将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按照形态、大小等特征的相似性整理排列成对,每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
2、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染成不同颜色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基因吗?
和构成。
6、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和数目都是一定的。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DNA、分子和基因都是存在的。
7、一条染色体上有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含有个基因。
8、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每对染色体各有进入精子或卵细胞,所形成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变为原来的。
反
思
与
纠
错
导学案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生物
时间
3.3
主备教师
赵建党
学习目标
1、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重难点: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地理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记住6大板块,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三、教学重点能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四、导学过程自主学习:(一)自学“沧海桑田”1、读教材32页内容“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填海造陆种田B、比喻世事的变迁C、比喻海陆的变迁D、在海边种植桑树2、读图,接要求完成下列内容(1)读33页图2.10及文字,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2)读33页图2.11及文字,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曾经是,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3)读33页图2.12及文字,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在不断扩大是因为它修建了,这说明也能引起海陆变化。
3、归纳提高:上述材料可知,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和三种,其中和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二)自学“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阅读36页《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后,你有什么感想?2、读34页图2.15、、、有哪两种?地最终1、日本火山众多,地震频繁,每年的有感地震达到1500多次,是世界著名的“火山之国”,“地震之国”,利用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2、观察图2.22,2.23和2.24,分析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科学测量表明,珠穆朗玛峰还在不断升高,这说明什么问题?3、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域(3.9°N,95.9°E)发生里氏8.5级大地震,引发高达10米的海啸,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知道原电池概念及原电池工作原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与分析,提高实验探究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感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趣味原电池制作活动中,感受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奇妙和参与探究的喜悦。
3. 通过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性,感悟化学学科的学习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习重点】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温馨提示】建立宏观现象与反应本质间的联系可能是你学习的难点。
【自主学习】旧知回顾: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__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_,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_____,氧化剂在反应中得电子,还原剂在反应中失电子。
2.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_____失电子总数___=___得电子总数_____新知预习:阅读教材P39—40,尝试回答下列问题:1.一次能源是指: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流水、风、煤、石油、天然气、铀矿等,二次能源是指: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电力等。
2.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情景导入: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例如,小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大到火箭上天、神州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电池的结构、它的工作原理。
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今天我们用化学知识来揭开电池这个谜。
下面我们先认识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活动一:认识能源的分类交流:“新知预习1"。
对应练习1.下列能源中,一次能源有(1)(2)(5)(6)(9)(10)(13)(14),二次能源有(3)(4)(7)(8)(11)(12)(15)(16).一次能源中可再生资源有(1)(5)(9)(10)(13)(14),不可再生资源有(2)(6)。
必修一化学:第二章第2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导学案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学习目标••••••••••••••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自主学习••••••••••••••一、电离的有关知识1.电离与溶液的电性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即熔融状态)产生了能够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电离过程是不需要通电的,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量,电性(即“电荷守恒”),因此溶液不显电性。
2.电离与导电的关系溶质先发生电离,溶液才能够导电;溶液若能够导电,说明溶质发生了电离。
在能导电的溶液里,溶质是以的形式存在的,在不能导电的溶液里,溶质是以的形式存在的。
二、电解质1.电解质:在里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2.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三、电解质的电离1.概念:电解质在中或下离解成的过程。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需同时满足“质量守恒”与“电荷守恒”)酸的电离:如H2SO4===碱的电离:如Ca(OH)2===盐的电离:如NaCl===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如H2SO4、HNO3。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如NaOH、KOH。
(3)盐:电离时能生成和的化合物,如Na2CO3、NaCl。
[思考]NaHSO4溶于水时能电离出H+,NaHSO4属于酸吗?•合作探究••••••••••••••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电解质非电解质相同点均为化合物不同点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本质区别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发生电离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自身不能发生电离所含物质类型酸:H2SO4、HCl、HNO3、H3PO4、H2CO3、CH3COOH碱:NaOH、Ca(OH)2、NH3•H2O、Fe(OH)3盐:NaCl、KNO3、NaHSO4、CaCO3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CaO、MgO水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CO、P2O5非酸性气态氢化物:NH3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4二、酸、碱、盐的溶解性1.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1)酸:无机化合物中,除硅酸(H2SiO3)不溶于水,大多数常见的酸均易溶于水。
第二章 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第三课时)导学案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三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点;2、能够说出我国气候的两大特征。
【导读指南】在下列问题的引导下,通读课文第38-43页及地理图册第18-19页。
1、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发生显著变化的风称为季风;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称为。
2、读课本P38的图2.19“冬季风”和图2.20“夏季风”,对比分析我国冬季风与夏季风的特点。
冬季风夏季风来源地风向吹向性质2、阅读P38第二段文字及P39图2.21“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回答下列问题:(1)除青藏高原地区外,习惯上以 - - 为界,把我国分成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2)对照P24图2.4,把青藏高原、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标在图2.21上。
(3)对比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季风区:受影响明显,降水,主要集中于季。
非季风区:很难到达,降水,全年都比较。
由此可见,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是:的影响程度。
3、读P42图“不同的气候类型”,回答下列问题。
(1)将我国的5种气候类型标在右图中。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图中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经过什么山脉与河流。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纳我国气候的两大特征:①;②。
【问题训练】1、下列哪个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A.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B.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D.秦岭-淮河2、下列叙述中,能够正确反映我国气候特征的是()A.气候复杂多样,海洋性气候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C.气候种类单一,海洋性气候显著 D.气候种类单一,季风气候显著3、世界上绝大多数动植物都能在我国生存,主要是因为我国()A.季风气候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 C.地形复杂多样 D.雨热同期4、古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指的是这里( )A.夏季风来得迟 B.年降水量稀少C.雨季来得迟 D.不受夏季风影响5、读下图所示的“影响我国的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1)【学习目标】1.运用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冬夏南北气温分布特点及主要成因。
2.运用等降水量线图,说出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主要成因。
3.记住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记住我国五个温度带、四个干湿区,并在图上指出其分布的范围。
【学习重点】1.我国冬夏南北气温分布特点及主要成因。
2.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主要成因。
【学习过程】知识准备(课前小测):1. 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_______和_______2.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月,因此习惯上用他们分别代表我国的_______季气温和_______季气温3.通常用_______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地_______相同,受不同因素的影响,等温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弯曲。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30-33页,思考以下问题。
1、冬季,我国最冷的地方在纬度较(高、低)的地区,而陆地最热的地方在纬度较(高、低)的岛。
2、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温差特别______(大\小),越往北,纬度位置越(高、低),气温越;越往南,气温越。
3、造成气温从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原因气温受______因素的影响。
4.冬季一月份,我国北方的哈尔滨已是-30℃,而我国南方的海南岛却还是25℃,这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影响这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影响B.海拔高度C.洋流影响D.海陆位置5.夏季全国最热的地方不在低纬度地区,而是在内陆的盆地;而平均气温最低也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而是高原。
这说明对夏季气温影响很大。
6、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夏季除青藏地区外,全国普遍____(高\低)温。
7、夏季全国最热的地方不在低纬度地区,而是在内陆的盆地;而平均气温最低也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而是高原。
这说明对夏季气温影响很大。
8.我国由南往比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地高天寒的_______共6个温度带。
【合作探究】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和淮河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请同学们在图上找0摄氏度等温线,并用笔重描此线。
2、观察这条等温线东段大致和______山脉和______河流相吻合。
3、0摄氏度等温线的东段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但西段突然向南凹起,你知道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吗?(1)同学们判读同纬度的两个城市的气温:上海的一月平均气温约在____到____之间;青藏高原上的拉萨一月平均气温约在____到____之间。
(2)同纬度的这两个城市气温相差较大,说明我国气温的分布还受______的影响。
4、0摄氏度等温线以北的区域冬季在____℃以下,因此河流会有结冰现象;0摄氏度等温线以南的区域冬季在____℃以上,因此大部分河流不会结冰【当堂检测】1.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很大的原因是:A、纬度跨度大B、冬季风的影响C、山地多,地势高D、山脉多南北走向,阻挡了西风2.我国夏季最冷的地方是()A.纬度最北的漠河B.青藏高原C.沿海的海南D.大陆内部的吐鲁番4.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海陆影响B.地势影响C.洋流影响D.纬度影响5.关于我国夏季气温的正确叙述是()A.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我国纬度最低的曾母暗沙B.漠河由于纬度高,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C.我国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D.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很大6.划分我国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A、纬度位置的高低B、太阳辐射总量C、年平均气温D、≥10℃的积温7.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下面哪条线一致()A、北回归线B、赤道C、7月20℃等温线D、 1月0℃等温线8.下列城市中,位于中温带的是()A、广州B、上海C、北京D、哈尔滨9.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跨越温度带最多的是()A、山西B、甘肃C、云南D、新疆10.以下省区中跨热带和亚热带的有()①福建②海南③广东④云南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1.一人乘火车外出旅游,当到达目的地时,原来一只空旅行袋内装满了他一路不得不脱下来且暂时不穿的衣服。
你认为此人的旅行路线应是()A.上海-北京B.杭州-昆明C.哈尔滨-广州D.济南-西安12.广东省通过“果菜专列”往北方运送蔬菜,一年中运输量最大的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选作题:1.四川盆地冬季暖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最主要原因是:()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2.在盛夏时出现伏旱天气的地区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B、南部沿海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西北内陆地区3.我国在同一时期,引进了世界上的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的多种动植物,你认为在下列哪一地区可以找到它们都适合生长的地方()A、天山山区B、大兴安岭C、横断山山区D、武夷山地区4.李明长到8岁还从未见过下雪,下面几个城市最有可能是他居住地是()A、北京B、武汉C、南京D、海口5.天气预报说明天将有寒潮到来,你将做的准备是()A.带好防雨用具B.多穿御寒的衣服C.带好雨伞防冰雹D.穿好皮靴以防暴雨6.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是()A.太阳直射北半球,各地获得太阳光热普遍增多B.北方纬度高,白昼比南方长,故气温不比南方低C.夏季风对我国各地影响强烈D.地势西高东低,有利气温升高7.家住山东济南的小华同学,“十一”长假期间去海口姨妈家探亲。
临行前,妈妈从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了解到近几天要降温。
因此,为小华准备了几件棉衣。
爸爸说没必要,而妈妈坚持要带。
你认为小华妈妈的做法有必要吗?为什么?第二章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2)【学习目标】1.用等降水量线图,说出我国降水分布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及主要成因。
2.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记住四个干湿区,并在图上指出其分布的范围。
【学习过程】知识准备(课前小测):1.气温和是气候的两个重要要素2.你所居住的城市,年降水量是mm3.想要了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最好可以利用图【自主学习】自学课本33-34页,思考以下问题。
1.用红色笔在33页图中,描出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观察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可发现多数等降水量线并不与纬线平行,说明我国降水量分布差异受位置的影响不大。
而等降水量线数值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说明降水空间分布明显受位置的影响。
3.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归纳为:受位置影响,年降水量从沿海向从内陆逐渐。
东西方向比较:多少;南北方向比较:多少。
4.一个地区的量和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据此,我国可以划分为、、、四个地区。
5.观察四个干湿区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区与区的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区与区的分界线。
东北部的一些地区因为降水量(大于/小于)蒸发量,因此,也属于湿润区。
6.你学校所在的地区属于(干湿)区【合作探究】7月底,北京连降大雨,玲玲从北京出差去吐鲁番,妈妈提醒她别忘了带雨具。
9月下旬,北京秋高气爽,玲玲要去广州开会,爸爸也要她带上雨具。
玲玲爸、妈的做法,哪个必要,哪个多余?【当堂检测】1、判断题(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
()(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右面的乡村民居多出现在我国的地区,反映了该地区降水。
()A.青藏地区,降水少B.西北地区,降水少C.北方地区,降水多D.南方地区,降水多3.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A.海南岛B.南岭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台湾的火烧廖4.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决定于该地区的()A.降水量B.蒸发量C.距海远近D.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5.下列地区中,气候湿润的是()A.东北平原B. 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四川盆地6.与1月份0等温线的分布大体一致的等降水量线是()A.东北平原B. 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四川盆地7.一年当中,我国降水多集中在()A.冬春季节B. 春夏季节C.夏秋季节D.秋冬季节8.下列城市中,位于半湿润区的是()A.北京B. 成都C.兰州D.乌鲁木齐9.下列城市年降水量由多到少排序,正确的是()A.北京、昆明、拉萨、乌鲁木齐B.台北、武汉、乌鲁木齐、兰州C.昆明、广州、呼和浩特、哈尔滨D.广州、上海、拉萨、乌鲁木齐10.四川居民爱吃辣椒,主要是因为()A.当地盛产辣椒,形成吃辣椒习惯B.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可以驱寒抗风湿C.四川为湿润地区,有利辣椒生长D.四川多山地,吃辣椒有利健身11.我国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的基本原因是()A.纬度位置 B. .距海远近 C.气温的高低 D.雨带的推移12.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重要原因是()A.夏季风活动异常B. 冬季风活动异常C.冬夏季风交替控制D.国土面积广大第二章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3)【学习目标】1.在气候分布图上,记住我国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在图上指出其范围和主要地区。
2.读冬夏季风风向图,知道什么是季风和非季风区,知道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和影响。
【学习重点】【学习过程】知识准备(课前小测):季风是指一年内随不同,有规律地转变的风。
它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造成。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35-38页,思考以下问题。
1.大兴安岭——贺兰山一线以东的地区属于季风气候类型,由南向北根据热量的变化依次为气候、气候、气候;大兴安岭—贺兰山一线以西为非季风区,气候类型为气候;此外,由于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气候。
2.我国气候特点是:显著,气候类型.3.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东部为气候类型,西北部为气候类型,西南部为气候类型。
4..秦岭淮河线是和气候的分界线。
5我国气候,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6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资源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方,说明了()A.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B.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C.地形多种多样 D.河流多,土壤肥沃【合作探究】我国齐齐哈尔与法国巴黎纬度相当,但1月平均气温前者是-19℃,后者是 3.1℃.由此可以想到我国与同纬度的世界各地比较,冬季气温有什么不同?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当堂检测】1.我国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是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B.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C.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湿润D.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重要标志是(双选)( )A.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B.降水从东南沿海想西北内陆递减C. 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D.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区3.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的主要表现是(双选) ( )A.冬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B.夏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热的地方C.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D.我国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都大4.下列我国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气候类型多样B.大多数地方冬季温湿,夏季干团C.我国气候具有显著的海洋性特点D.季风气候显著5.6.1.气候类型,特征气候复杂多样2.气候类型,特征3.气候类型,特征4.气候类型,特征5.气候类型,特征选做题:1.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1)图A中7月的平均气温约是℃,降水量约是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