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导学案(3)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2.3 城市化 导学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学案:2.3 城市化 导学案

2.3 城市化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动力。

2.运用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运用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重点:1.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

2.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难点: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导】(3分钟)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人口、用地、数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思】(11分钟)阅读教材P31~P38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乡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标志用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的变化。

(3)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的现象。

微讨论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吗?提示 (1)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只能说是一般规律,但不能说是绝对规律。

(2)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遵循这种规律。

(3)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南美洲这种状况最为突出。

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2.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改变城市化 对城市环境的改变合理的 城市化 可改善环境,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过快的 城市化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 问题3.生态城市化(1)目的⎩⎪⎨⎪⎧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2)目标⎩⎪⎨⎪⎧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自主诊断](1)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表现在生产活动方式的转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导学案

年级:高一 学科:地理§2.3 城市化预习案【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1. 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和意义;(知识铺垫)2. 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4、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5、树立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观念。

【知识梳理】 城市化及其进程 1.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向① 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② 、乡村变为③ 的过程。

2.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 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④ ”形曲线。

3.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 (1)初期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⑤ 、发展较⑥ 。

(2)中期加速阶段:⑦ 和⑧ 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⑨ ,后出现⑩ 现象。

(3)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却 ,出现 现象。

4.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发达国家:起步 ,水平 ,速度 ,进入后期成熟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 、水平 、速度 ,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基础学习交流】 1.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方面? 2.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较慢,为什么城市化水平却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我的疑问】 探究一 什么是城市化 [互动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劳动市场的开放,上海市外来人口急剧增长:1984年为75万,1988年为125万,1993年迅速增加到281万。

目前,上海的外来人口总量大约为500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导学案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组名:万~600万。

这使得上海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据分析,上海流入人口的主流是到上海市找工作或务工经商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即经济型流入人口,约占流入人口总数的80%。

材料二上海市用地变化示意图材料三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依据全国2749个村庄调查提供的资料,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村庄道路状况差,饮水困难,公共文化薄弱,文化设施普遍较差,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农村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保障堪忧,医疗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质量问题严重。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2.3城市化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设计:2.3城市化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观点、主要标记,认识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归纳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并解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导学过程】一、什么是城市化1.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城市化标记(读图 2.16 思虑 : 对照 1985 年和 2000 年长三角地域城市散布,城市发展有哪些变化?哪些是新增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归纳总结】城市化标记: (1) ( 最主要的标记 ) 。

(2) 城市人口增添。

(3)3.城市化的发展动力(读图 2.17 思虑:从人口迁徙看城市化发展的推力和拉力有哪些?)4.城市化的意义(读 P32 课文内容,回答城市化的意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度1. 世界城市化进度(阅读教材33 页图)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特色发展趋向常有的问题和早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30%以城市化发展迟缓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淆部署,功能划分异不明确下),发展迟缓中期阶段城市化推动很快( 30 %一出现郊区城市化劳动力节余,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宅紧张等70%)水平高( 70 %以上),城后期阶段市人口比重增添趋缓甚至出现逆城市化城市中心失业率增高、犯法率高升,市中心空洞化,阻滞2.世界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特色原由发后期阶段① 起步早① 工业化早达② 城市化水平高② 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率,使大批乡村人口转为城市国人口家③ 城市化发展迟缓甚至阻滞,出现逆③ 城市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升;乡村小城市化现象城镇基础设备日趋完美(逆城市化的原由)发中期阶段① 起步晚,发展快① 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快速增添展② 城市化水平低② 乡村人口基数大,增添快中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少量大城市膨胀,③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添过快,乡村劳动力过国中小城市发展迟缓剩家【特别提示】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发展到必定程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成立在城乡差异近于消逝、形成一体化基础上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教学过程:(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团风县城近10年来城市发展图片,团风县城近10年来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由此可以看出,团风这个小城的人口和面积在不断的增加。

通常,我们把这一变化过程称为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读图思考)1.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片:观察哪些城市的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呢?(读图思考)2.展示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什么是拉力?一般来说拉力因素有哪些?什么是推力?一般来说推力因素又有哪些呢?(知识拓展)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经济的不均衡。

不同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城市化也有明显的差异。

那如何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许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已达到7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在1990年的时候也只有33%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很大。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本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分析城市化问题。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景创设:本节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同时,以某城市为例,创设案例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及影响。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理解。
4.设置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问题解决的能力。
5.小组合作撰写调研报告,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深入理解。
(四)反思与评价
1Hale Waihona Puke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城市化的定义、特点、过程及影响。
2.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思考在探究城市化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城市化的特点、过程及影响因素。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城市化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3.了解城市化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城市化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
5.提高收集、处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选取为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城市化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城市化不仅是一个地理过程,更是一个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复杂过程。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城市化的内涵、过程、影响以及解决城市化问题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包括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和城市化水平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并且掌握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读图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明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相协调;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观,认识到城市带中的非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带改善环境的空间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讲述:同学们,今天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跟大家玩一个猜歌小游戏,具体就是老师唱一小段的歌曲,你们来猜猜这是什么歌,那么现在准备开始咯,“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童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教师提问] 大家知道这首是什么歌吗?[学生回答] 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 它所描述的又是哪里呢?[学生回答] 深圳。

[教师讲述] 对,它所指的就是我们广东的经济特区深圳,歌词中所描述的“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那么在这些“城”和“金山”聚起之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深圳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而如今的深圳怎么样呢?相信在座的许多同学都去过深圳,那到底是一股什么力量在促使着这座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城市化。

那到底是一股什么力量在促使着这座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城市化。

那么接下来,我就带着大家顺着城市化发展的道路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弄清城市发现的脉络和轨迹。

高中地理2学案:第2章第节城市化第2课时

高中地理2学案:第2章第节城市化第2课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2章第3节城市化学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2。

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

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重点难点】
1.城市的几个重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1) 减少.
(2)水质、水量和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

(4)出现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水污染、和噪声污染。

3.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答案】生物多样性地下水运动土地质量城市“热岛”大气污染垃圾污染
【注意提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
【归纳总结】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影响成因措施
资源短缺耕地面
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
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工交建设节约
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
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
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
率,治理水污染。

高中地理《城市化》学案(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城市化》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重点难点]1.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为本节重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本节难点。

[课时划分] 本节内容合计用时2课时,具体安排为:第一课时:完成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部分及〖新知学习〗的“什么是城市化”部分。

第二课时:完成〖新知学习〗的“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给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和〖课程达标检测〗部分。

[教学指导]城市化与上一节内容的联系: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先应让学生明确城市化的定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教材虽然对城市化的作用和意义讲得比较精炼,但是十分重要。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是用“城市人口比重”来衡量的。

这是一个基本知识,有了这个知识,就会读懂与城市化相关的图表了。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让学生明白: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是存在差异的,各国应该根据国情制定适合自己国情人口政策,这也是一个国家的主权。

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正确性,正确看待西方所谓“人权卫士”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无端指责。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自主知识梳理〗〖课堂预习导学〗学生预习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学生通读教材。

要求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通读,对教材有大致把握,了解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第二步,对照教材,完成〖自主知识梳理〗。

在完成〖自主知识梳理〗中再次阅读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对本节的知识体系大致把握。

〖随堂基础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1.【解析】选B。

城市化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只要进程合理,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避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城市化【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概述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4.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我的预习】阅读教材P31图2.16理解什么是城市化以及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重要标志?【我的疑惑】【典型案例1】(2014·北京东城区联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②城区交通拥堵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迁移案例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8月11日,石家庄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五大产业园区”和“四个新市镇”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试行)》。

《意见》明确,按照主城区标准,推进新市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市镇聚集;放宽城镇户籍限制,村民可自愿转城镇户口等。

材料二下图为石家庄周边区域城市分布示意图。

(1)描述图中城市的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2)简述促进石家庄市城市等级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并说明理由。

【典型案例2】(2012·福建文综)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B.乙C.丙D.丁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迁移案例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8月24日,中国社科院举行《2012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会。

报告中指出,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为51.27%,按照每年0.8~1.0个百分点的增速,2020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60%,但是也存在着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和不健全等问题。

材料二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下图为“1800~2050年英国、美国和中国三国城市化进程图(含预计)”。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市化在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________扩展。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也在加快,试说明城市化进程的具体表现以及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3)试说明英国和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4)试说明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并指出这种城市化特点可能导致的城市化问题。

【典型案例3】读百年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示意图,回答1-2题。

1.沈阳目前处于城市化的(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沈阳城市的发展给当地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A.城区蒸发量增大B.生物多样性增加C.地表径流量增大D.郊区粮食种植面积增大【迁移案例3】城市化的进程大幅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

一些学者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如下图。

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相同的径流量下,城市化程度愈高,下水道的普及率愈低②相同的城市化程度之下,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径流量愈大③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现负相关④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之下,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依据该模式推论,某城市2000年时城市化程度为20%,下水道普及率为40%;2008年时城市化程度为90%,下水道普及率为80%;则2008年的径流量约为2000年时()A.1倍B.2倍C.3倍D.4倍【我的收获】【牛刀小试】读图完成1-2题。

1.城市化第Ⅱ阶段,主要出现 (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B.逆城市化现象C.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D.生物多样性增多2.当前,下列国家中最可能处于城市化第Ⅲ阶段的是( ) A.埃及B.中国C.德国D.印度通常城市地域图层可分为老城区、近城区和远城区。

下图中三城市的人口均在500万人以上,老城区均指新中国成立前的城市区域范围。

读图完成3-4题。

我国三城市老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3.上图三城市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的是( ) A.甲城市B.乙城市C.丙城市D.甲城市和乙城市4.关于图中三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城市人口总数最多 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数量有所下降C.乙城市人口总数明显减少 D.人口密度变化最大的是乙城市图示为某市城镇化进程中市区人口与用地变化(相对上一年)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1998—2006年,该市( ) A.城镇化水平增速最慢B.城市总面积逐年增长C.农业人口逐年增长 D.建成区面积与市区人口变化趋势相反6.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D.环境污染加剧降雨损失量是指降水后可以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

读下图,回答7-8题。

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7.在相同的降雨量条件下( ) A.草地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呈直线上升趋势B.1小时后,草地下渗水量是土地的2倍多C.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地表径流量越大D.新沥青路面的降雨量转变为地下径流量最多8.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夏季雨后出现内涝,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①兴建污水处理厂②疏浚河道③发展城市道路④完善排水系统⑤扩大城市绿地面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9.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6~2004年福州市非农业人口与耕地、建设用地变化图。

材料二1996年和2004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表。

用地类型1996年2004年面积(hm2) 比重(%) 面积(hm2) 比重(%)建设用地73 682.62 6.06 88 794.83 7.30居民点及工矿60 875.32 5.01 72 251.29 5.94用地交通 5 973.97 0.49 9 105.62 0.75水利 6 833.33 0.56 7 405.90 0.61未利用地162 425.74 13.37 158 607.22 13.05(2)分析该市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典型案例1】答案:1.B 2.D 第1题,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2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交通拥堵、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所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迁移案例1答案】【解析】第(1)问,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直接获知,原因要结合该地地势、交通条件来考虑。

第(2)问,石家庄市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其城市等级提升主要依靠铁路运输。

第(3)问,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分布特征:多沿交通线路分布;多分布于河谷、平原地带。

原因:地势平坦,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便利,便于对外交流和联系。

(2)铁路运输。

石家庄处于石太线、石德线、京广线等铁路线交会处,成为山西、河北等地物资转运的枢纽;铁路运输带动了工商贸易的发展,促使石家庄成为华北地区的工业重镇;便利的交通能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促使城市服务范围扩大,城市等级提高。

【典型案例2】答案 1.D 2.A【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对应着图中甲折线;我国城市化具有起步晚、速度快的特点,对应着图中的丁折线;世界平均水平应介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应着图中的乙折线,余下的丙折线则对应发展中国家。

第2题,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进入城市化停滞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中心的人口有所减少,环境有所改善。

相对应的发达国家的产业构成特征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高,而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

【迁移案例2】【解析】第(1)题,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的同时,城市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第(2)题,随着工业经济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数目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现象;工业化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第(3)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应从交通、住房、医疗卫生、就业、社会治安、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等方面分析作答。

第(4)题,结合我国的城市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作答。

【答案】(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2)表现:城市数目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现象。

动力:工业化。

(3)问题: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造成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公共卫生设施奇缺;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环境恶劣;人口就业压力过大;犯罪率上升;疾病蔓延;资源短缺等。

借鉴意义: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还要注重保护城市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特点: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口迅速增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问题:绿地面积缩小;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用地紧张,耕地减少。

【典型案例3】1. 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沈阳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则可以判断其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

2. 答案:C【解析】城市化的发展使地表硬化面积增大,会导致城区蒸发量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城市发展使得郊区花卉、蔬菜等种植面积增大,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迁移案例3】【解析】第12题,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示,相同的径流量下,城市化程度与下水道的普及率呈负相关;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下,城市化程度与径流量呈正相关。

第2题,读图可知,城市化程度20%、下水道普及率40%的情况下径流量约为2,城市化程度90%、下水道普及率80%的情况下径流量约为6。

答案 1.C 2.C【牛刀小试答案】1.A2.C3.C4.B5.B6.C7.B8.D9. 【解析】第(1)题,简述该市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要从总、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趋势推测这一阶段该市的城市化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