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动物的行为导学案 班级
八年级生物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三节 社会行为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周第9 课时年级初二年级课题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备课备课人授课模式自主导学式课型预展型学习目标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核心贴士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学习活动安排一、自学环节(5′)1、营群体生活带动物有、、、、和、等,它们的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
2、动物行为的特征: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还形成。
3、阿尔卑斯狒狒群体中,根据个体、、和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首领” 优先享有和,优先选择,并负责指挥整个群体的活动,与其他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4、将白蚁群体成员与其职能相匹配1、雌蚁 A专司蚁穴的保卫2、雄蚁 B 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3、工蚁 C 与雌蚁交配4、兵蚁 D专职“产卵机器”5、群体中信息的交流: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
动物的、和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6、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这种现象叫做。
7、群体生活的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三种:蝶、蛾类昆虫的体表腺体能分泌性外激素。
是依靠传递;黑长尾猴发现危险时会发出叫声,是依靠传递;蜜蜂发现食物后,跳圆形舞或“8”字摆尾舞,是靠传递。
8、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是普遍存在的。
正是由于和的、的存在,使生物之间错综的联系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二、观察环节(5′)观察模型。
三、展示环节(10′-15′)1、展示自检内容。
2、展示组内探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
四、巩固环节(5′):对本节的基本内容加以巩固,学生间互考。
五、检测环节(8′-10′)1、生物圈中的动物具有许多复杂的行为,其中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是:①蚂蚁②蜜蜂③青蛙④蝴蝶⑤猴⑥象A、①②⑤⑥;B、②③⑤⑥;C、①④⑤⑥;D、①②④⑤。
动物的行为导学案

[动物的行为]导学案【学习目标】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结合生活经验尝试描述社会行为的特点以及群体内的信息交流。
3.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1.小猫吃奶2.大象帮人运木材3.鸡孵蛋4.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5.听见上课铃响,同学们赶紧走进教室6.鹦鹉学舌7.黑猩猩堆叠木箱,去摘香蕉8.蜜蜂采蜜9.导盲犬帮助盲人过马路10.蜻蜓点水 11.蚕吐丝【我比较我快乐】【我挑战我快乐】1.下列几种动物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A.蚂蚁挖洞B.蜘蛛结网C.蜜蜂采蜜D.蚯蚓走迷宫2.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死后葬在微山岛上,他生前曾利用生物学知识设计让项羽乌江自刎。
他用白糖汁在乌江边书写了“项羽死于此”五个大字,然后将收集的大量蚂蚁放于其上。
项羽逃至乌江边,误以为天意如此,随后拔剑自刎。
你认为张良利用了蚂蚁的()A.学习行为B.社会行为C.先天性行为D.繁殖行为3.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A.蚯蚓B.大山雀C.牛D.黑猩猩4.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A.大山雀偷喝牛奶B.蚯蚓走迷宫C.海豚表演D.母鸡哺育小鸡5.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A.蜜蜂跳“8”字形舞蹈B.两只公牛格斗C.田鼠在洞中内堆放谷粒D.母鸽哺育幼鸽6.为了探究动物的行为,小明把鸡窝里正在孵化的鸡蛋全部移走,其结果是母鸡照样趴在鸡窝里孵卵。
由此小明得出的结论是,母鸡的孵卵行为属于()A.社会行为B.先天性行为C.学习行为D.后天行为。
《动物的行为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动物的行为》导学案一、导入你知道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吗?它们是如何与环境互动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进修一下《动物的行为》这一主题,了解动物的行为特点及其意义。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动物行为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动物的基本行为特点;3. 了解动物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三、进修重点1. 动物行为的分类;2. 动物行为的特点;3. 动物行为的意义。
四、进修内容1. 动物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在特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动作和反应。
按照行为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动物行为分为生存行为、社会行为和繁殖行为三类。
2. 动物的基本行为特点(1)动物行为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2)动物行为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3)动物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计性;(4)动物行为具有一定的进修和记忆能力。
3. 动物行为的意义和作用动物行为的意义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珍爱生命:逃避危险、寻找食物等;(2)维持物种生存:寻找配偶、繁殖后代等;(3)适应环境:栖息地选择、季节性迁徙等;(4)社会交流:群体生活、社会结构等。
五、进修方法1. 阅读相关教材,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 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它们的行为特点;3. 参与教室讨论,分享自己对动物行为的理解和看法。
六、拓展延伸1.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动物,了解其典型的行为特点;2. 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观察动物,探讨它们的行为意义;3. 创作一幅描绘动物行为的图片或漫画。
七、总结反思通过本次进修,我们了解了动物行为的定义、分类、特点和意义,深化了对动物与环境的互动干系的认识。
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动物的行为,感受自然界的奥妙的地方。
八、课后作业1. 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动物行为的分类和特点;2. 观察家中宠物或周围的野生动物,记录它们的行为特点,并写下你的观察感受;3.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一些闻名动物学家对动物行为的钻研效果。
希望大家在进修《动物的行为》这一主题时能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加深对动物世界的了解,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动物的行为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动物的行为》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行为特点、分类及其在生存中的作用。
一、导入1.1 引入话题:请学生看一段视频,观察视频中的动物行为,并思考动物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1.2 导入问题:你知道动物的行为有哪些特点?动物的行为是如何分类的?动物的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何作用?二、概念学习2.1 学习内容: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对外部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活动,通常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两种。
动物的行为可以帮助它们适应环境、寻找食物、驱除敌人等。
2.2 学习重点:了解动物行为的分类及其作用。
2.3 学习方法:教师通过PPT讲解动物行为的概念、分类及作用,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案例分析3.1 案例分析:选择几种常见的动物,比如猫、狗、老鼠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行为表现,并分析其行为特点、分类及作用。
3.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对所选动物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各自的观察和理解。
四、知识巩固4.1 综合练习:教师设计动物行为相关的综合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2 课堂测验:进行一次小测验,测试学生对于动物行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拓展延伸5.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或文章,扩展对动物行为的认识。
5.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地参观,观察和了解更多种类动物的行为特点。
六、课堂总结6.1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动物行为的重要性和作用,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6.2 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人类是否可以从动物的行为中学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七、作业布置7.1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关于动物行为的作文,并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7.2 作业书写:作业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整洁规范,按时提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尊重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动物的行为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动物的行为》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殖的。
2. 掌握动物行为的分类和特点。
3. 能够分析动物行为背后的生态学原理。
二、导学内容:1. 动物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2. 动物行为对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3. 动物行为的生态学意义。
三、导学重点:1. 了解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掌握动物行为的分类和特点。
3. 理解动物行为与生态系统的干系。
四、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观察底下的图片,描述其中动物的行为特点,并思考这些行为可能对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有何影响。
(插入图片:一只狮子正在狩猎的场景)第二步:进修1. 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在特定环境下展示出来的各种动作和活动。
根据行为的目标和特点,可以将动物行为分为生存行为、繁殖行为和社会行为等几类。
2. 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行为往往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例如,狮子的狩猎行为有助于获取食物,保证生存;鸟类的求偶行为则是为了繁殖后代。
3. 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不同的动物种类在面对不同的生存压力时会展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第三步:讨论1. 请同砚们结合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动物行为,讨论动物行为对它们的生存和繁殖有何重要意义。
2. 你认为动物行为背后的生态学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动物会展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第四步:总结1. 动物行为是动物在特定环境下展现出来的各种动作和活动。
2. 动物行为可以分为生存行为、繁殖行为和社会行为等几类,不同的行为类型对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动物行为反映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五、拓展练习:1.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动物种类,分析其典型的生存和繁殖行为,并诠释其生态学意义。
2. 通过观察野生动物的行为,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探讨如何珍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你对动物行为的分类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你认为动物行为与生态系统的干系如何?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你会如何关注和珍爱动物的行为和生存环境呢?愿你在探索动物世界的道路上越走越遥,发现更多有趣的生态现象和科学奥秘。
《动物的行为导学案》

《动物的行为》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动物行为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动物行为的调节因素和影响因素;3. 了解动物行为的进化和适应性。
导学内容:一、动物行为的定义和分类1. 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在特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和反应。
2. 动物行为可分为生理行为、生态行为和社会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调节因素和影响因素1. 动物行为的调节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2. 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荷尔蒙和神经系统等。
3. 外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食物、气候等。
三、动物行为的进化和适应性1. 动物行为的进化是由于适应环境而形成的。
2. 动物行为的适应性是指动物行为对于环境的适应水平。
3. 动物行为的进化和适应性是互相关联的。
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动物行为?动物行为有哪些分类?二、进修1. 进修动物行为的定义和分类,了解生理行为、生态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区别。
2. 进修动物行为的调节因素和影响因素,掌握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3. 进修动物行为的进化和适应性,了解动物行为是如何适应环境而形成的。
三、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动物行为的进化和适应性之间有什么联系?动物行为如何帮助动物适应环境?四、总结总结本节课进修的内容,强调动物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五、作业1.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不同动物的行为特点;2. 思考一个动物行为的例子,分析其调节因素和适应性。
六、拓展观察身边的宠物或野生动物的行为,思考它们的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
希望同砚们通过本节课的进修,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动物行为的奥秘,培养对动物行为的兴趣和热爱。
愿大家在探索动物世界的过程中,不息发现新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成为热爱生命、关爱动物的人。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社会行为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导学案:《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感悟目标:(1)复习、巩固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态平衡等概念。
(2)说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重点: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难点: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预读自学:一、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仔细阅读教材44页“资料分析”,完成“讨论”题。
)(3分钟)1、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间的关系如何?(阅读45页第1 自然段,在书上划出重点词)2、什么是生态平衡?(阅读45页第1自然段观察图V-20,在书上划出重点词)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动物呼吸作用中的物质分解(阅读教材45页第4自然段,在书上划出)4、植物和动物间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阅读教材45页第4自然段,结合“资料分析”1、2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关系示意图写在下面)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5、自然界中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什么关系?(阅读教材46页第1自然段,在书上划出重点词)6、动物是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观察教材46页图V-21并进行生动的描述)四、其他作用——生物防治7、某些动物数量过多,会对植物造成哪些危害?(观察教材46图V-22、图V-23,并描述)8、什么是生物防治?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几种?(阅读教材47页“科学.技术.社会”,并划出)问题导学:1、为什么说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2、找出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途径?3、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动物在自然界中还有什么作用?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4、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如此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他们呢?5、6、……知识小结:归纳总结,完成知识框架:(快速通览教材44—47页,形成知识结构)一、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起着重要中的作用2、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3、动物帮助植物(、)4、其他作用——():常用的方法有:()、()和()。
动物的 行为导 学案

《动物的行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不同的行为,如觅食、攻击、防御、繁殖、迁徙等。
2.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
3.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知道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一、动物的行为按功能可以分为:
、、、、。
二、动物的行为按获得方式可以分为:和。
先天性行为:,由所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在的基础上,通过的作用,由
和获得的行为。
三、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
四、当堂练习:
1、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A .小狗逐渐长成大狗
B.鱼的心脏不停地跳动
C.牛的肠胃在蠕动
D. 瓢虫遇到危险时假死
2、关于蜘蛛织网行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先天性行为②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③学习行为④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下列几种动物行为,不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4、某校实验小组探究四种动物的绕道取食,得到下表结果,分析数据可知四种
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丁→丙→甲
D.乙→甲→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动物的行为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题:动物的行为 课型:新授课 主备课人:张其荣
教师寄语: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需要你的细心观察。
教学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举例说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结合实际例子说明动物的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意义。
4.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5.参与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动物行为的分类 2.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概念、特征及意义
教学难点:1.动物行为的形成原因。
2.学习行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教学程序:[激情引趣,导入新课]:教师利用“麻雀偷喝牛奶”“失去雏鸟的红雀喂食小鸟”“黑猩猩钓取白蚁”等例子兴趣引入新课。
明确动物的行为含义。
[自主学习]学生以小组为例进行合作学习。
(注意划线部分知识要在课本上标记)
学习任务一: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和相关文字,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动物的行为分类情况?
2.教材中的事例各属于哪种动物行为?
3.分析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4.总结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含义。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98-99页内容,并思考回答:
(1)哪些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2)社会行为的特点怎样?
(3)牧马人在放牧时只需怎样做即可?为什么?
(4)动物之间利用什么来进行信息交流?
(5)你知道:蜜蜂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
学习任务三:认真阅读教材100页一段,知道学习动物的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总结]:教师依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点拨
1.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2.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通过遗传和进化形成的一种适应环
境的本能。
动物如果仅仅依靠本能生活,动物将很难适应外
界环境的变化,所以动物必须要学习。
3.学生归纳本节课的收获。
[随堂达标,应用拓展]:查缺补漏。
1.在下列现象中,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
A 青蛙的皮肤能辅助呼吸
B 蜥蜴的心脏有不完全的隔膜
C 鸟类动物的飞翔
D 哺乳动物有膈
2.动物的下列现象,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 秋天气温开始下降时,南飞的大雁会排成“人”字形,以减少空气的阻力
B 食物充足的季节,松鼠会把采集到的蕈类家在树杈上晾干,留待以后备用
C 火烈鸟的幼雏扑打着翅膀学习飞行
D 黑猩猩把细枝伸进白蚁的洞穴里,钓取白蚁
3.下列各种动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 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跑出来索食
B 马戏团的小猴会打篮球
C 幼袋鼠出生后爬进母兽的育儿袋中
D 狗见到手持木棒的人赶紧躲开
4. 下列各种现象,不是动物的“语言”的是()
A 老虎通过啸声赶走了入侵者
B 警犬通过嗅觉找到罪犯
C 蚂蚁根据同伴分泌的化学物质找到物质 D蜜蜂通过舞蹈告知同伴蜜源方位
5.小民仔细观察过山地的野猴和动物园的猴子,发现了猴子的一系列有趣的行为。
这些行为属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是() A 野猴看到陌生人时逃走 B 动物园的猴子向人“行礼”
C 野猴爬到树顶采摘桃子
D 小猴子向游客索取桃子
6. 关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动物的学习行为对动物的作用,正确的是()
A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于动物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缺一不可
B 学习行为的发展会抑制先天性行为的作用
C 先天性行为是低等动物的行为,学习行为是高等动物的行为
D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有时有益处,有时反而有害
7.下列属于动物社群行为的是() A母鸡带领小鸡觅食 B山洞里居住着一群蝙蝠
C蜂王依靠工蜂喂养 D草原上共同生活着大量食草动物
8.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一只河狸发现有狐狸在悄悄靠近,就用尾巴使劲拍打水面,发出“噼啪”声响,这是岸上活动的河狸,听到击水声,便纷纷窜向水中躲藏起来。
河狸的这种表现是()行为。
(2)饲养员在给猴子喂食物时,不慎把一个甜薯掉进水池,一只小猴费了很长时间才从水池捞到这个甜薯。
几个月后,饲养员发现给猴子喂甜薯时,有相当多的猴子拿了甜薯到水池中去擦洗,再也不吃沾满泥土的甜薯了,猴子的这种表现属于()行为。
10.在一个斯金纳箱内除饥饿的老鼠外,唯一可移动的是一个横杆,每当横杆被触动,就会有一粒食物掉落箱中,经过几次偶然的触动,老鼠逐渐把压横杆与的到事物联系起来了,它会经常去压横杆,以获取食物。
(1)从获得行为的途径来看,老鼠的这种行为是行为,这类行为是在的基础上,的作用下,经过获得的。
这类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非常重要。
(2)若将老鼠换成狒狒在里面活动,它主动去压横杆所用的时间将会比老鼠,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