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实录点评3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教例简述]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
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教学过程如下: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
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
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
)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
(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
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这个.教案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推荐】愚公移山评价-范文模板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愚公移山评价篇一:评《愚公移山评金燕老师上的《愚公移山》今天的这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
在教师所设计的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回归“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本质中去,使教学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
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学生的活动、活动之后的感悟和体验的表达给予了学生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学生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方面,金老师都做得比较好。
体验之后老师都会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给予了学生更多人文的关怀。
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
篇二:《愚公移山》问题达标——评价单《愚公移山》问题达标——评价单设计人:薛艳审核人:曲桂莲姓名:班级: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惩山北之塞(惩:塞:)⑵杂然相许(杂然:)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反)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彻:)⑸惧其不已也(已:)⑹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2、翻译下列句子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通假字指通豫南通,意为:始一反焉通,意为:汝之不惠通,意为: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一厝朔东通,意为:4、中考题201X广西省桂林市阅读《愚公移山》一文(节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钱梦龙教学实录评析

钱梦龙教学实录评析第一篇:钱梦龙教学实录评析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析从钱梦龙老师讲授《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中可以看出,钱老师采取了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之后串讲,在串讲中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方法。
布置预习要有明确的要求,又要有认真、切实的检查。
预习中已解决的问题,不宜在讲读中再度讲解、分析,而应有针衬性地把力量用在还未能解决的部分。
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高度重视预习。
因此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能提出问题.反映了学生预习的深度,也反映了求答的息切欲望.这都是施教的前提。
因此,教者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在学习和思考的基拙上,多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去求得正确的答案。
第二篇: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
)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
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对。
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
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
还有别的问题吗?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
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
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
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

读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文/ 曹琴何为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钱先生在《愚公移山》一课,从学生提出第一问“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开始环环相扣,正确及时引导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
学生都不会的就请教字典,前后联系,同类比较,同类合并。
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废话。
钱先生总是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设问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真知。
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像钱老先生那样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做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育疑。
”有疑则有问,有疑则有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巧设悬念,善于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是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的前提。
例如,刚才有同学提出的他那段回答智叟的话,你们觉得这段话讲得好不好?生:好!师:好?好在哪里?你说!生:这段话有力地驳回了智叟的“笑而止之”。
师:嗯,的确驳得很有力,念起来很有劲的。
我们来念一念,体会体会,好吗?(学生念:“北山愚公长息曰……何苦而不平”几句。
)师:好,就念到这儿。
你们感到这段句子写得怎么样?(语感的体会比语法分析更重要。
)生:有力。
(这就是读后产生的感受,有了感受距离理解就不远了。
)师:你们找找原因看,为什么会造成有力的感觉?句子组织有什么特点?生:琅琅上口。
师:嗯,讲得很有道理。
为什么琅琅上口呢?生:前面一句最后一个字和后面一句第一个字相同。
师:哎,他找到了特点。
你们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后面一个固字顶着前面一个固字,你们知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生:一句顶一句,显得语气加强。
《愚公移山》教学纪实与评析

《愚公移山》教学纪实与评析作者:孙彦俊程艳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年第05期教学内容:教科版《语文》4年级下册第14课。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词。
3.感受愚公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多元化地理解“愚公移山”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多元理解“愚公移山”的文化内涵。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生:喜欢。
师:我准备了一组图片,看看你能不能猜出这是哪个神话故事。
(出示第一幅图。
) 生:这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师:很好。
(出示第二幅图。
)生:女娲补天。
(生将“娲”读成guō。
)生:应该是女娲(wā)补天。
师:对。
(示意刚才发言的同学)请你再说一遍。
生:女娲补天。
师:这回读准了。
(出示第三幅图。
)生:八仙过海。
师:除了这些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生: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后羿射日。
生:精卫填海。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神话故事都很感兴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列子·汤问篇》中的一则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
)二、扫清文字障碍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个别同学将“愚”读成了一声。
)师:注意“愚”是第二声,一起读——“愚”。
(生齐读“愚”。
)师:谁能用“愚”字组个词语?生:愚蠢。
生:愚昧。
生:愚笨。
生:大智若愚。
师:同学们的词汇很丰富。
“公”是什么意思?生:“公”就是老头的意思。
师:差不多,“公”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愚公”就是愚蠢的老人,在文中是一个虚拟的人名。
从文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生:从文题中,我知道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愚蠢的老头要移动大山。
师:很好,你从字面上说出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也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个文题高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了文题以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生:我想知道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他是怎么移山的?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生:我想知道愚公移山的结果怎样。
师:真好。
《愚公移山》实录点评1、2

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 个子孙。
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
生:三个会挑担的,“荷担者三夫。” 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愚公 率领了子孙去的。
师:啊,讲得真好!那请你们再说说看, “遂率”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份? 生:主语。(运用语法理解句子) 师:主语应该是什么? 生:愚公。(抓关键句,从词义到结构理解句子。) 师:好!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主 语补出来,人数很清楚,一共五个。人物我 们搞清楚了,下面再看看,这个寓言写了一 件什么事? 生:(齐声)移山。 师:这件事做起来难吗? 从文章里找出 句子来说明。(第二个关键性问题。问得好,引导读书,发展思维。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点评
授课人:钱梦龙 点评人:王德俊
第二课时
师:上一课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 我检查了一下,同学 们预习得很好,老师非 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 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成了 “wang”,教师让同学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 么问题。
(评:从语言入手讲内容。)
生:强调愚公不聪明。
[评;指出不同之一,又讲清了倒装句式。]
师:对,把“甚矣”这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这句话愚 公的妻子是不讲的。这里有一点不同。我们 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
生:(齐声)君。 师:那么智叟称愚公—— 生:(齐声)汝。 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 生:“君”表示尊敬,“汝”很不客气
(评:再启发 。“特别”是引导发现。)
生:(齐声)不要! 师:那怎么译法? 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有没有同样用 法的“之”字? ( 找同类词语,此为运用。)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1.《愚公移山》教例评析篇1[教例简述]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
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教学过程如下: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
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
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
)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
(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
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这个教案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愚公移山》教学纪实与评析

生2:我选择的是第一种,我认为课文重点是赞美愚公的精神,所以应该突出愚公,把愚公写大一点。
生2和回答再次获得了整齐的掌声。
师:两次掌声让我很难判断你们到底统一谁的意见。
生3:我赞成选择第一种,因为在愚公的精神面前,这座山显得非常渺小。
愚公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这座山移走。
生4:我也赞成第一种意见,我是从体积这个方面来说的,在日常生活中,山的体积是很大的,但是愚公的精神的体积更大!师:哦!你的意见让我想到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
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愚公的心灵。
我理解得对不对?生:对。
师:那就给我掌声呀!在学生的掌声后,李老师两种选择都有合理的理解,然后语气平和地说:“重要的是通过刚才的选择把文章的内容和愚公的精神都进行了梳理,说明大家预习得非常充分。
”然后让学生以一句话概括寓意。
生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看准目标永不言弃。
生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师:我把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提炼一下,改成——“坚持就是胜利”。
怎么样?在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后,李老师请写字最好的同学把“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并随口说了句“但是千万不要写得超过我”,引出全班大笑。
学生板书,李老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写字。
(记者感悟:)二、品味文字,情境朗读结合刚才学生的回答,李老师请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仔仔细细琢磨文中哪些哪些语言最直接地给了自己做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寻找课文中的语句,很快纷纷举手。
师:我先问一个问题,刚才在寻找时是不是有一些语言突然就扑到了你的面前,让你觉得这些语言真是太美了。
仔细思考以后,你们发现而这些语言恰恰就是你刚才要找的语言。
好好想想,然后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分享。
李老师巡视倾听。
约一分钟,李老师请大家停下来。
师:据我不完全统计,大家找到的地方惊人的相似,不信我们来读一读,看看是不是这样,我说开始大家就读,一定会没有杂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对。这一段好。谁自告奋勇地来讲 一讲?这里也要看一点大智大勇,(评:自然地联系, 毫无硬贴之弊。) 我们看谁第一个勇敢地举起手来。 啊,这位同学要起来讲了,大家听好。
(学生一人起来边读边解释。略有几处小错误,全班同学共同 来订正。练之二。)
师:好,讲得真好,老师很满意。下面 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解释一个虚 词。“有子存焉”,这个“焉”字会解释吗? 好,你说。
(扣住主旨,意在整体感知,又培养思维能力。)
生: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请你解释一下。 生: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 绕 远
道。(字词——内容——字词) 师:说得对。就是说,愚 公 所以要移 山,是因为他“痛感迂、塞之苦” (板书)。那 么山移掉了有什么好处呢?愚公想过没有? 生;移了山,那就可以“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 师;你也解释一下。 生:指通,就是一直通到。可以直通豫 州之南,达到汉水南岸。
(极好!巩固已知;运用已知,解决未知;进行思想教育。练之四。)
师:请同学们先在纸上做,等会要请两 位同学到黑板上加标点。看谁先做好,争取 第一个到黑板上点。(学生做练习。后来有两个学生上黑
板加标点。基本上做对了,少数几个点错了,全班讨论订正。在讨 论标点的同时,由学生解释划出的句子, 讲得都很正确。)
生:“何苦而不平?”
师:对,这句话是水到渠成,很 有 来自服 力,很有道理,智叟能回答吗? 生:亡以应。
师:如果用一个成话来回答,叫)做—— —
生:哑口无言。 生:无言以对。 师:都对。“无言以对”更符合“亡以 应”的意思。(选最贴切的,但缺比较)好!为什么智叟 “亡以应”?因为愚公讲出了一个很普通的道 理,做了一道简单的算术加减法,很普通, 但很在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愚公不仅痛感 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 可移之理”(板书)。可见愚公移山不是一次盲 目 的 行 动,他是考虑得很周到的。现在我 们可以来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了。
生:没有山岗高地阻绝在这里。 师:对了,讲得好,你们看,这个词既 是介词,又是代词,兼有两种身份(板书“兼”宇 )。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它 什么呢? 生:兼词。 师:为什么叫兼词?
(评:反过来问一问,加深印象。)
生:兼有两种的意思。
师 :兼词 , 这个 名字起 对了 。 记 住 , “焉”宇除了作代词、语气词外,还有兼词 的用法。这种兼词在这篇文章里,除了“焉” 字以外,还有一个,看谁读得细心,能把它 找出来。 [妙极了!] 生;“诸”。 师:嗯,找对了。怎麽解释? 生:之于。
师: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字。它是“之 乎”两个字的合音,大家读得快:之乎—— 诸。你看,快读就成了“诸”,慢读就成了 “之乎”。这个“乎”字也能当介词用,跟 “于”是通的。我们来解释一下,“投诸渤 海之尾”,这怎么讲? 生:就是“投之于渤海之尾。” 师:“投之”的“之”指的是什么? 生:(齐声)土石。
第三课时
师:同学们大概想过了,愚公究竟笨不
笨?
(第三个关 键性的问题)
生:不笨。 生:笨是有点笨,不过有点精神。 师:嗯,大家自由发表意见,这很好。 其他同学的意见呢?还有,我们说愚公笨,或 者不笨,都要从文章里找根据,不能凭 空 想。(钻进去,跳出来;“出入法”)
生:不笨。 师:你说说理由。 生:愚公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从这些话里看出愚公不笨。 师:噢,他有意见。 生:有点笨。 师:理由呢? 生:愚公有不怕困难的精神,但不能运 用科学道理。 师:其他同学也发表发表意见。
[第四个关键性问题。]
生:不同意!神仙搬山是因为愚公感动了 上帝。 师;噢,有道理。 生;还有,操蛇之神他已经怕愚公了。 师:为什么怕? 生:怕他不停地挖,把山挖平了。文章 这样写,恰恰是写出了愚公挖山的精神、感 人至 深。
师:对。你们看,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 使山神害怕,天帝感深,同学们很会动脑筋, 知道有些人的话是错的。我很高兴。同学们 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再把文 章从头至尾读一遍,要求大家仔细体会语气, 尤其是智叟和愚公对答的话,要把两个人说 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
师;是啊,愚公的志气,愚公移山的决 心,愚公移山的行为,父亲传给儿子,儿 子传给孙子,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 样一点点地啃这两座大山。下面还有一句 话,一转显得特别有力,哪一句? 生:而山不加增。
师:这个“而”字怎么讲? 生:然而。 师;对,这里的“加”字我讲一讲, “ 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 不是“增加”的倒装。 (讲之二) 这一句话一转 特别有力,最后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哪— —句?
生:就要到九十岁了。 师:这么大年纪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 走吗? 生:看不到。 师:这一点愚公自己也知道,你们看, 他是怎么说的? 生:“虽我之死”。 师:你解释一下好吗? 生:即使我死了。’ 师:这里的“虽”为什么不解释“虽然 ”? 生:“虽然”,说明他已经死了。
师:对,这里要用个假设的意思。可见 愚公移山时早就想到在自己手里是移不了山 的。他自己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吗? 生:(齐声)享受不到! 师: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傻了,对不对?但 我们用另外一种观点来看,用什么观点呢? (一学生插话:为子孙……) 啊,很好,请 你讲下 去,为子孙什么?
生:为子孙后代造福。 师:哎,讲得真好,同学们都讲得这样 好,真叫老师高兴!我们如果用“为子孙后 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他不仅不笨,而 且还不是一种小聪明,而是……
生:(接话)大聪明! 师:对了!有句成语就叫“大智大勇”, 还有一句成语也许你们还不知道,叫做“大 智若愚”。(板书。点睛之笔,当然要大书特书。) 师:你们看看,这个成语谁能解释? 生:大聪明的人看起来很像愚蠢的。 师:为什么?知道吗? 生:因为他有远见,深谋远虑。 师:对了,他看得比别人远,想得比别 人多,别人说他笨,是因为—— 生:不了解他。
(练之三,突出重点虚词。)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我们在这篇文 章里学到了两个新的虚词,就是两个兼词。 我们都要记住 。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 业。这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油印的资料发 下之后,请大家加上标点。 (发资料) 我请两位 同学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 加标点,待会儿请同学到黑板上加,划出的 一些词句要能解释。(以下为练之四)
师:同学们点得很对,讲得也很好,说 明大家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新问 题 了。现在我们想一想,这一段话里面,你觉 得哪一句最重要?
生:“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 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重要? 生:现在我们建设四化,就要发扬愚公 移山的精神。
(学生抓关键句,并要找根据。)
师:对了,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这就 是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应该受到的教育。 我们要不要做乖老头? 生:(齐声)不要。
生;不能说他不能运用科学道理,因为 那时还没有大吊车。 师:你们看,现在我们分成两派了,一 个是“笨派”,一个是“不笨派”。 (问几 个同学)你们是属于哪一派的?
(激起认知冲突)
生:不笨派。 师:(问另一学生)你呢?
师:(问另一学生)你呢?
生:笨派(笑声)。
师;刚才我说过,无论说愚公笨还是不 笨,都得根据文章。现在让我们把前前后 后有关愚公的一些句子分析分析,再下结 论,怎么样? 先看看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 是什么?
(这道作业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补讲读之未及。练之三。)
生:在这里。 师:真好,这位同学讲对了,在 这里, “于此”,或者叫“于是”、“于之”都行 。这 个“于”是什么词? 生;(齐声)介词。 师:“此”呢? 生:(齐声)代词。 师:“有子存焉”,就是“有儿子活在 这里”。你们找找看,这篇文章里还有这样 用法的“焉”字吗? 生:“无陇断焉”。 师:请你解释一下好吗?
(评:引导学生发现特点,并加深理解。)
生:一句顶一句,显得语气加强。 师:对,下面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 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师:对,这段话写得特别有趣,一句项 一句来写,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 总结一句,那一句是—— 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师:什么叫“无穷匮”? 生:没有穷尽。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
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 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 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 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 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 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 大勇之人也。”
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 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 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 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 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 我知之矣。”
师:是啊,有些看得比较近的人,不了 解他,就说他笨。其实愚公笨不笨?不笨。下 面我们再来看看智叟这个“聪明老头”聪明 吗? 生:不聪明。 师:那为什么他叫“智叟”?你说。 生:他自作聪明。
师:嗯,自作聪明。这种聪明是 大聪 明 吗?
生:是小聪明。
师:对,小聪明。这种爱耍小聪明的人, 喜欢占点小便宜,没有远见,这种人我们上 海叫他“小乖人”,智叟就是“乖老头”。(
(讲之三)
生:(齐声)傻子!(联系生活,深入发掘)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道理啊?你说。 生:有的人是从为自己的角度来看的, 就说他是傻子,有人是从他为集体做好事来 看,感到他是好的。
师:哦,讲的真好!就是说要从什么角度 看问题了,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看待这样 一件事。这位同学的观点你们同意不同意? 生:同意。 师:好。那让我们回到本题上来,再来 看看老愚公。他做的事看起来好像 是 很傻 的。他要移山,可他已经多大年纪了?
你们想,一个笨的人能这样考虑问题吗? 恐怕不可能。那为什么智叟说他笨呢?我想先 给你们讲个事。我们上海有一位公共汽车售 票员,对待乘客非常热心,是个学雷锋的标 兵,《文汇报》、上登过他的照片。很多人 都写信表扬他,说他服务好。但也有一些小 青年说这个服务员“戆头戆脑”,这是我们 上海方言,就是傻里傻气。这是什么道理?还 有雷锋,有些人不是也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