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原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够判断一个变化过程是否属于化学变化,从而加深对物质变化本质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变化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2.能够理解并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能够判断一个变化过程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2.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过程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验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试剂等。

2.实验药品:氢氧化钠、硫酸铜、酚酞等。

3.课件和教案。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变化。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讲解,呈现物质变化的四个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随能量变化、产生气体或沉淀、颜色变化。

让学生初步理解物质变化的特征。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物质变化特征的理解。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一些变化过程是否属于化学变化,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烹饪、制药等,让学生理解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质变化的四个特征,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质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方面,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刻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

3.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化学试剂、实验仪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物质变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质变化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7)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7)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2课内容。

本课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压碎、溶解、加热三种变化所产生的现象,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物理变化也发生化学变化。

从这节课中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生成的具体新物质,但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现象出发,推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也出现两极分化倾向: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而少数学困生由于对科学学习认识偏颇,认为科学学科不重要,造成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甚至产生倦怠情绪,因而导致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所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本课训练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一)通过多种实验,使学生懂得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简单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了解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会发生化学变化,又会发生物理变化。

(二)学会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三)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难点:观察加热白糖的过程,分析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特征和判断方法。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感知物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等方法,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质和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判断物质变化类型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质变化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学会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研究物质变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实验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质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稀盐酸、石灰水、酚酞试液等。

3.PPT课件:制作相关教学内容的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和变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现象,如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这是什么变化?”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现象。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學習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緻並實事求是地彙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有沒有變化【教學難點】: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教學準備】:每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組合,鏽鋼湯匙、蠟燭、火柴、糖【教學過程】:一、明確課堂內容和要求:今天我們的課堂將以實驗為主,但需要你細心的觀察作為我們這節實驗課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實驗:1.實驗前的觀察:用豆子和沙子來做混合實驗就要知道它們的本來面目,它們是什麼樣的呢?2.學生根據觀察回答,師簡要板書。

盡可能利用各種感官感受描繪它們的特性。

3.引導推測:如果我們將豆子和沙子進行混合,它們會發生變化麼?依據是什麼?怎麼做來證實?建議:留取對比樣本。

4.混合實驗。

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發生變化會和它們的攪拌程度有關麼?5.混合實驗後觀察豆子和沙子的變化。

怎樣觀察的更清晰?6.分離實驗:引導思考,用什麼方法分離?怎樣分離,根據所想方法選擇實驗品實驗。

7.觀察比較:分離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們預存的實驗前的樣本進行比較,觀察是不是發生了變化。

(對於外部形態上出現的細微變化,教師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導本質上的變化比較)8.小結:類似豆子和沙子的實驗,在混合和分離的前後沒有變化,沒有變為或產生新的物質,我們稱為物理變化。

如同上節課我們的易開罐和水結冰等的變化,都是物理變化。

板書:物理變化及其特點二、糖的加熱實驗1.相對於物理變化的是化學變化。

觀察白糖特點,記錄表格中。

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生哪些變化?填在表格中。

3.實驗: a說明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9-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9-教科版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是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

本课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豆子和沙的分离、加热白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本课主要有两个实验,分别是“把豆子和沙混合”“给白糖充分加热”。

两个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实验中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根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的判断。

促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感受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学情分析】通过三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应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也有少数学生由于对科学学习认识偏颇,认为科学学科不重要,造成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甚至产生倦怠情绪。

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还是本课训练的重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分析】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汇报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

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物质变化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教材简析: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引导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

引导学生在加热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现象,从现象的变化中,分析、比较白糖发生的两种变化,体会两种变化的区别。

二、教学背景: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科学词汇:混合明显变化加热燃烧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二)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科学方法:分离加热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归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合理完整的实验论证自己的假设,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两人一组):铁片、铁锈片、磁铁、铁锤、毛巾、电流检测器、铁钉
教师准备:课件、铁锈粉、餐巾纸、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锈图片引入。

1、课前布置找找身边铁生锈现象。

很多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2、揭题。

(二)观察铁锈,与铁进行对比实验。

1、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片、铁锈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的不同。

(出示比较记录表一)引导思考: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表面现象的不同以外,谁还有更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呢?铁还具有哪些特性?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3、我们在做这些对比实验时,应该怎么做?指导敲击和导电的实验方法。

4、(出示比较记录表二)强调注意事项。

5、领取实验工具,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6、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

7、从以上的实验,可以证明什么?得出结论。

(三)探索铁生锈原因。

1、引导: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也就是铁锈的形成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引导学生大胆猜测。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出示实验方案)提出要求。

(填写1-4项)
4、学生分组讨论,填写实验方案。

5、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并指导记录方法。

6、根据本组需要领取相应的实验材料。

总结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