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传》

合集下载

赵武灵王:来来来,把衣服换了吧亲

赵武灵王:来来来,把衣服换了吧亲

赵武灵王:来来来,把衣服换了吧亲每天十分钟,纵览《史记》三千年!你好,欢迎来到《史记》精讲小课堂,我是叶子老师。

同学们,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绵延了500多年,在这么长时间的大乱世,自然少不了牛人登场,比如前几期中我们介绍的吴起、孙膑、庞涓和商鞅等牛人,都干出来了一番影响后世的大事,在这群牛人里面有一位被后世吹到天上却名气不怎么大的人物——赵武灵王赵雍。

俗话说,“知人论世”,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赵武灵王的基本生平。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君主,其知名度跟粉丝数量明显不及同时代的其他君主,但现代的“非主流历史学家”甚至认为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梁启超先生也给予了赵武灵王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黄帝之后第一伟人”,这评价够高了吧,原因很简单,他办了一件大事——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前的赵国又穷又弱,不仅打不过其他六国,自己内部还被中山国分割为南北两块,互不相连,而且这个号称“千乘之国”的中山国还经常在齐国的支持下在赵国内部搞事情。

这还不算完,赵国北边还有三个胡人邻居——匈奴、林胡、楼烦,他们也定期南下跑到赵国去抢劫,弄得赵国苦不堪言啊!而推行“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就一路开挂,它占据了北方大量胡人的土地。

同学们,小到一个人,大至一个国,自身的定位很重要。

赵武灵王向朝中的大臣们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是燕国、东胡,西面有楼烦,与秦、韩两国毗邻。

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武备,怎么能坚守得住呢?”这是赵武灵王在认真审视了周边形势和国内实情后,在对赵国的定位有了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才决定实施胡服骑射政策的。

那么问题来了,“胡服骑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在古代中国的军事史上有这么高的历史评价呢?下面跟着叶子老师来了解一下吧。

“胡服骑射”,顾名思义就是穿胡服,学习骑射技术。

咋一听没啥特别的,但深究起来就会发现这是春秋战国以来一次极为重要,也是影响后世相当深远的一次变革。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巨大雕塑,就坐落在邯郸市北部入口。

到此,看着雕像,人们或许会问,这个离开我们2300多年的赵国君主,有哪些事值得后人记住?后人该怎么看他呢?其实,从赵武灵王在位27年的三件大事,就可知道这个风云人物的风采和命运。

胡服骑射,一个奇特的思路赵武灵王的,与稍早的商鞅等人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不一样,而是从改变国人服饰、建设骑兵队伍开始的。

赵武灵王被人赞誉并流传千古的事,不是别的,而是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为什么从胡服骑射开始?战国初年,为国家强盛,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秦国商鞅等等都进行了。

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继位,当年燕国进攻了赵国。

赵武灵王十年、十一年、十三年又屡次被秦打败,赵武灵王十四年韩、赵、魏三国,为削弱秦国,发动了对秦的战争,但失败了,仅赵国就被斩首8万人,次年又被秦打败;北部小国中山,在地理位置上,几乎将赵国南部与北方的代(今蔚县)一分为二,并与赵国争战。

赵武灵王十九年,在与大臣楼缓谈话时说:“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吾欲胡服。

”当时,东胡常袭扰代,林胡、楼烦常掳掠西部,在与他们的战争中,赵武灵王发现此三胡的骑兵,短衣、长裤、皮靴,携刀、箭,能骑善战,机动灵活,大大优于中原战车、步兵,遂与相国肥义商议,以胡服骑射教百姓,从实际出发,改变传统兵制,建立自己的骑兵。

采用胡服,某某某队可方便骑兵作战;百姓可方便生产生活。

但赵武灵王时代的中原大地,上下习惯于宽衣博带,官兵则盔甲厚重,这甚至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采用胡服,各王公大臣及百姓能不能接受,是一个大问题。

果然,听到这个消息,国人皆不悦。

赵武灵王叔公子成,称疾不上朝。

赵武灵王派人做工作,公子成答复说,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某某某之。

总之,是说我们堂堂大中华,怎能学习蛮夷,使用他们的服装呢?无奈之下,赵武灵王不得不亲自登门,对其叔叔说,现在国家四邻皆强敌,今无骑射之备,怎能保卫国家呢?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鄗几乎守不住了,先君以为耻。

帝王故事:赵雍(赵武灵王)

帝王故事:赵雍(赵武灵王)

帝王故事:赵雍(赵武灵王)——兼议“性格”赵雍即赵武灵王,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军事改革家,赵国的君主,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

他作战勇猛,足智多谋,提出的“胡服骑射”的理论,对当时赵国的强盛以至中国社会以后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凡的影响。

战国是中国历群雄竞斗的时代,它经历了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大碰撞,开始了铁血、实力的大比拼,刀光剑影,铁蹄纵横,硝烟弥漫,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几经拼争,秦、齐、楚、燕、韩、赵、魏等七个强国对峙,号称“战国七雄”。

战国的历史就在这“七雄”间展开,赵国征战于其间,历经沉浮。

赵武灵王是赵国第六任君主,他善用智谋,英勇果敢,锐意改革,当政时疆域广阔,实力日涨。

赵国和燕国是河北的前身,河北因之被称为“燕赵大地”。

赵武灵王是燕赵历涌现出的人物,他的传奇经历丰富了河北文化的内容,最后因为宫中内讧,死于河北邢台的沙丘宫。

智勇双全,建立强国赵国在春秋时为晋国的一支,当时韩、赵、魏三国分晋,赵成为诸侯国,都城邯郸。

记得文化*“批林批孔”,说孔子对这个历史事件挺反感,称其为“礼崩乐坏”,这也成了孔子的一大罪状。

事实上这是新兴势力崛起,就像哥几个大了要分家,无所谓礼崩不崩乐坏不坏。

赵武灵王的老爹叫赵肃侯,其英雄一世,与魏、楚、秦、燕、齐等国征战,赵国实力大增。

他曾听从说客苏秦的唆使,发动合纵攻势打击魏国。

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赵肃侯死,赵武灵王接班,这时他只有15岁。

受赵打击的魏惠王联合楚、秦、燕、齐4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想趁武灵王年幼之际,俟机图赵。

这对年少的赵武灵王是次非同寻常的考验。

挺得住则登基主国,继承父业;挺不住则家国难保,前景惨淡。

这小伙子还真行,在赵肃侯托孤大臣肥义的辅助下,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镇定。

他命令赵国全境处于戒备状态,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一级战备,准备随时战斗;联合韩、宋两国,形成品字型阵型,与秦、魏、楚、齐四国对垒;同时派人重赂越王无疆,使之攻楚,将楚国的注意力转移到老对手越国的身上;重赂楼烦王击燕和中山,免除了燕和中山两国的威胁。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结局竟是饿死深宫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结局竟是饿死深宫
不久之后 的一次 宫廷宴会 上 ,赵武 灵王借 着酒 劲 ,把 那 个 令 他 难 以 忘 怀 的 春 梦 讲 给 了 大 臣 们 听 。 一 个 叫 吴 广 的 大 臣听 了赵 武 灵 王 对 少 女 容 貌 的 描 述 后 ,立 即 在 散 席 后 邀 请 赵 武 灵 王 到 自 己 家做 客 ,赵 武 灵王看见吴 广的女儿孟 姚跟梦 中的少女长 得一模 一 样 。大 吃 一 惊 ,当 即纳 了孟 姚 为妃 子 。
改 行 胡 服 骑 射 的赵 军 ,战 斗 力 大 增 。不 仅 成 功 扭 转 了抗 胡 战 争 屡 屡 失 利 的 局 面 ,并 在 与 魏 国 、秦 国 等 中原 诸 侯 国 的 战 斗 中 多 次 获 胜 。很 快 ,赵 武 灵 王 这 位 改 革 强 人 的 名 声 传 遍 了 各 诸 侯 国 ,各 国 也 纷 纷 开 始 学 习赵 国 ,淘 汰 车 战 ,改行 骑 射 。
改革 强人 的浪漫 春梦
赵 武 灵 王 赵 雍 即 位 于 公 元 前 325年 。 当 时 , 赵 国 西 边 是 商 鞅 变 法 后 的 秦 国 ,东 边 是 国 力 蒸 蒸 日上 的 齐 国 ,北 边 是 少 数 民 族 建 立 的 中 山 国 ,以 及 在 大 草 原 上 游 牧 的 胡 人 。 这 其 中 ,对 赵 国 威 胁 最 大 的 , 是 性情 彪悍 、善 于 骑 射 的 胡人 。
赵 武 灵 王 把 赵 军 历 次 对 胡 人 作 战 的经 验 教 训 作 了 总 结 ,认 为 赵 军 之 所 以屡 屡 失 利 ,主 要 原 因是 乘 坐 马 车 作 战 时 ,机 动 性 太 差 , 如 果 遇 上 骑 马 奔 驰 、 来去如风 的胡人 ,简直就像拄杖 的老人遇 到健壮 的
好 好 的 国 君 不 当 。 为什 么 要 当 “主 父 ”? 原 因 有 两 点 ,其 一 , 赵武 灵 王 不 想 让 宠 爱 的 幼 子 输 在 起 跑 线 上 ,要 让 他 早 早 尝 试 执 掌 权 力 。锻 炼 他 的 政 治 能 力 ;其 二 ,赵 武 灵 王 不 想 再 被 内 政 上 的 各 种 琐 事 所 困扰 。他 要腾 出 大部 分 的精 力 用 在 外 交 和 军 事 上 。

文言百练:赵武灵王

文言百练:赵武灵王

文言百练:赵武灵王王遂胡服。

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

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

夫制国有常,以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以令行为上。

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

事有所出,功有所止。

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

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

使緤谒之叔,请服焉。

”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令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韭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

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

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

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故治世不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

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

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

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丛论贤者也。

故圣与俗流,贤与变俱。

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B.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C.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D.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不逆主”与“而君逆寡人者”(《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逆”含义相同。

12五代史伶官传序

12五代史伶官传序
译文: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 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二十十六二点点十五六十分三。分。
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 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第第六页六,页编,辑编于辑星于期星五期:六二十:二十点六五点十十三六分分。。
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 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
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 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 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 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 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
第四第页四,编页辑,于星编期辑五:于二星十二期点六五十:三十分。六点 十六分。
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 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
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五代史伶官传序
第第一页一,页编,辑编于辑星于期星五期:六二十:二十点六五点十十三六分分。。
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 所以得天下2,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燕昭王求贤原文及翻译

燕昭王求贤原文及翻译

燕昭王求贤原文及翻译燕昭王求贤原文及翻译《燕昭王招贤》出自《战国策》,讲述的是燕昭王把握了复兴燕国主要在于罗致人才这个关键因素,屈身礼士,用人不疑,终于使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报仇雪耻愿望得以实现,使燕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他自己也跻身于战国其七雄重要国君的行列。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燕昭王求贤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燕昭王求贤》原文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还有一个版本是: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

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燕昭王求贤》故事出处《燕昭王招贤》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 赵世家(节选)《资治通鉴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史记 赵世家(节选)《资治通鉴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赵文、赵造、周诏、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

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

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

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

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

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

且服奇者志淫,则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者民易,则是吴、越无秀士也。

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

去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

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

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子不及也。

”遂胡服招骑射。

(节选自《史记·赵世家》)材料二: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

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

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梁启超(一) 叙论痛哉!耻哉!中国民族之外竞史也!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北方贱种世世为中国患,而我与彼遇,劣败者九而优胜者不及一。

其稍足为历史之光者,一曰赵武灵,二曰秦始,三曰汉武,四曰宋武(刘裕),如斯而已!如斯而已!而四役之中其最足为吾侪子孙矜式者,惟赵武灵。

(二)当时本族之形势黄帝以后,我族孳乳浸多,分布于中原,而其势不相统合。

虽夏后、殷、周之盛,其元后与群后,皆南面分土而治,有不纯臣之义,所谓大一统者,不过一虚名已耳。

及春秋以降,五霸迭兴,兼并盛行。

降及战国,继以七雄,凡历四五百年,逮嬴秦兴而中国始统于一。

五霸、七雄者,实我古代史之帝国主义过渡时代也。

而其势愈搏愈剧,如重学公例。

所谓物坠空中,愈距地近而其速率愈增。

七雄时代者,实短兵相接,决胜负于一发之时机也。

群学公例,惟内力充实,乃能宣泄于外;亦惟外竞剧烈而内力乃以益充,故我民族活泼进取之气象,惟七雄时代为最盛,皆此之由。

(三)当时外族之形势北国之先,其所自出,不可深考,史家或以为亦神祖黄帝之支裔。

虽然,既窜于异域,与母国殊其语言,殊其风俗,殊其宗教,则已不得谓之为同一民族。

自周以来,所谓山戎、犭严狁者,已世为中国患,骊山之变为历史上第一次之国耻。

此后虽齐、晋继霸,并力外攘,而声威所讫,綦微末矣。

卒乃白狄、赤狄盘踞中原,为患心腹,终春秋之世,吾族苦之。

然彼族发达甚缓,且散漫不相统纪犹甚于我,以故主客之势。

犹不相敌。

降至战国,而控弦之种,渐加强盛。

所谓匈奴一种属者,始崛起于北方。

《史记》所谓冠带之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即秦、赵、燕是也,故三国皆筑长城以为防。

至是而匈奴与中国殆有不两立之势。

(四)赵之地位自晋悼公和诸戎后,戎翟皆朝于晋,不相侵犯,故中国不病,而狄亦得安堵以自强?至周安王时,晋卿赵襄子帅师逾句注,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亦畏逼不得不尔也。

而赵与胡之交涉,自兹益繁。

三卿分晋,赵有代、句注以北,而魏有西河、上郡,皆与狄界边。

其后秦灭义渠,魏西河、上郡入于秦。

自此三晋之中,惟赵边胡,而其所当之冲,视秦、燕为更剧。

赵不创胡,胡必弱赵。

赵之忧患在是,赵之所以盛强亦在是。

(五)武灵王伐胡之预备( 《战国策》)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曰: “ 王虑世者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 王曰: “ 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错质务明主之长,臣之论也(中略)。

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

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

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怨。

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

”肥义曰: “ 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今王即定负遗俗之累,殆毋顾天下之议矣。

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愚者喑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 王曰: “ 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

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戚焉。

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 王遂胡服。

欲使外有竞力,非举国为军国民不可。

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者,唯秦与赵。

赵之有武灵、肥义,犹如秦之有孝公、商鞅也,而秦之主动力在臣,赵之主动力在君。

商君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

王之变胡服也,凡以为习骑射之地也;以骑射教百姓,所谓举国民皆兵之也。

(六)舆论之反抗及王之英断( 《战国策》) 王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 “ 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

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

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故明德在于论贱,行政在于信贵。

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

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后德且见也。

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

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

使緤谒之,叔请服焉。

” 公子成再拜: “ 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

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

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中略),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报王,王曰: “ 吾固闻叔之病也。

” 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 “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中略)是故圣人苟可以利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事,不同其礼。

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中略)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于求善也。

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今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而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

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东胡、楼烦、秦、韩之边。

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之所明也。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高阝,非社稷之神灵,即高阝几不守。

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

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 ”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 “ 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

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

” 再拜。

乃赐胡服。

凡改革之业最难,其利在后,愚者弗见,知者即或见之,而疑虑其成,若夫目前之不便,则万众所共睹也。

故非智勇两备者,其不挫踬于中途希矣。

武灵王之大计划,非徒在陆军也,而犹在水师。

一面广舟楫之利,一面采骑射之长,此其政策之全体也。

彼所以语公子成者,于国势敌情,洞见无余蕴矣。

而水居之民,可以用因;骑射之民,势必用创,因尚易而创斯难,其必汲汲易胡服也。

固以谋骑射之便利,抑亦借此以壹举国之观听而定民志也。

日本变法时之易服,亦犹此意而已,故以骑射为其目的,而以胡服为其手段。

彼其目的已非庸众所得喻,况于手段?其骇必更倍蓰矣。

王固知而必厉行之,此所谓智勇俱备者也。

商鞅为舆论所反对,而以威力屈之;武灵为舆论所反对,而以理势服之。

虽其所处地位各不同,而武灵之手段,固高鞅一筹矣。

法行自贵近始,此两君所同认也,乃鞅则罚太子而刑师傅,武灵则先施于公叔而礼下之,公叔变而举国皆变,其政略岂不亦远耶?史复载赵文、赵造、周袑、赵燕与王争辩胡服,其论甚详。

周袑之言曰:“举国末通于王之胡服。

”观此亦可见当时全国舆论哗嚣之一斑也。

文繁不复具引。

当时反对论非徒在胡服也,而并在骑射。

试以史文证之。

( 《战国策》) 王破原阳,以为骑邑,牛赞谏曰: “ 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

今王破原阳以为骑邑,是变籍而弃经也。

且习其兵者,轻其敌;便其用者,易其难。

今民便其用而王变之,是损君而弱国也。

故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

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骑射,臣恐攻获之利,不如其所失之费也。

” 王曰: “ 古今异利,远近易用,故贤人观时而不观于时,制兵而不制于兵。

子知官府之藉,不知器械之利;知甲兵之用,不知阴阳之宜。

故兵不当于用,何兵之不可易?教不便于事,何俗之不可变?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

吾闻信不弃功,智不遗时,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

” 牛赞再拜稽首曰: “ 臣敢不听令乎?” 遂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

逾九限之固,绝五陉之险,至胡中辟地千里。

(七)武灵王之成功王以其远大之政策,英鸷之材略,冒万险、犯万难,以实行军国民主义,卒能使贵族服其教,黎元化其俗。

十年之间,四征八讨,使赵为当时一等国,扬我民俗声威于域外。

前乎此者,为山甫、方叔之所不能及;后乎此者,为蒙恬、卫青之所不能几。

本族历史名誉之纪念,以此为最。

今据《史记》略次其年表如下:武灵王即位八年,五国相王,赵独否。

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

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

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

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同年,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之门。

西至河,登黄华之上。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

林胡王献马归。

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

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二十一年,攻中山。

赵袑为右军。

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

牛翦将车骑,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王军取高阝石邑、封龙、东垣。

中山献四邑请和,王许之,罢兵。

二十三年,复攻中山。

二十四年,牛赞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逾九限之固,绝五陉之险,至胡中辟地千里。

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二十七年五月,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为王,是为惠文王,武灵王自号主父。

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

三年,主父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还归。

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

吾述武灵王之伟业,有欲求读者注意深察者一事,曰:王之兵力所加,皆在异种而非同种是也。

王所侵略者:曰中山,曰林胡,曰楼烦。

楼烦在今代州北二十里,即匈奴所居地;林胡在今陕西榆林镇东北四百五十里,种以胡名。

此两者之为异族,众所共知也。

若中山即春秋时之鲜虞,为白狄别种,春秋末最强,晋屡伐之不得志。

武灵王以十余年全国之兵力,仅乃灭之,于是今保定、大同、宣化诸地,始隶内版。

使无赵武灵王,则冒顿平城之祸或不待汉高之时,而已见于中国,盖未可知耳。

唐人诗云:“若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吊古抚今,感慨系之矣。

武灵王举动之尤奇特者,则弃万乘之尊,而自从事于战阵是也。

( 《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自号为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

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

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

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

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

於戏,此等举动岂不壮哉!岂不伟哉!使主父而永其年,则一统之业,其将不在秦而在赵,而白登之金缯,甘泉之烽火,或遂不至为我国史污也。

而乃亢龙有悔,遗恨于沙丘;鸲鹆能言,赍志于爵彀。

大业之就,虽曰人事,岂非天命耶?呜呼!(八)结论国史氏曰:论者或以为国民之性质,全由地理上、遗传上所限定。

谓吾国民之文弱,其天性也。

嘻!何为其然?观于武灵王时代之赵国,虽泰西之斯巴达,何以尚之?夫非犹是吾辈之祖宗也欤?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故知黎民于变,放勋所以光被;遐不作人,周王所以寿考;齐桓好紫,一国易服;丰、沛之间,群儿椎埋。

一二英雄以尚武精神鼓舞而左右之,举国靡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