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县干旱山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合集下载

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及抗旱措施

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及抗旱措施

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及抗旱措施1. 引言干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降水量低于平均水平的自然现象。

干旱是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本文将探讨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抗旱措施。

2. 干旱对农业的影响2.1. 减产和质量下降干旱导致土壤干燥,降低农作物生长的速度和产量。

干旱还会影响农作物的质量,例如水稻的脆性和营养成分的降低。

2.2. 土壤侵蚀和退化干旱使得土壤更加干燥,容易发生侵蚀和退化。

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导致土壤肥力的减弱。

2.3. 水资源短缺干旱导致水资源的短缺,给农业灌溉带来困难。

缺水会导致农作物缺水、不良生长甚至死亡。

2.4. 生态平衡破坏干旱会破坏生态平衡,减少草地的覆盖和水源的供应,进而影响牲畜饲料和畜牧业。

3. 抗旱措施3.1. 节水灌溉技术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和微灌,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提高利用效率。

3.2. 种植抗旱作物和品种改良选择耐旱性强的作物品种,并进行基因改良,提高作物对干旱的抗性,降低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3.3. 土壤保水措施采取保护性耕作和覆盖作物,保持土壤湿润,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3.4.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确保农业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3.5. 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干旱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6. 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抗旱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采取抗旱措施,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干旱对农业造成严重影响,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导致土壤侵蚀和退化,水资源短缺,以及破坏生态平衡。

为了应对干旱,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抗旱措施,包括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种植抗旱作物和品种改良,土壤保水措施,水资源管理,建立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减轻干旱对农业的影响,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干旱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干旱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干旱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加快干旱地区设施农业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近日,我们就干旱地区的县区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所具备的条件、发展的前景、产生的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旨在总结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快干旱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路、重点和对策建议。

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干旱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我省干旱地区旱灾发生频繁,年降水量200-300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10倍,土地沙漠化严重,生态恶劣。

通过种植玉米、早熟马铃薯、西甜瓜、设施菜、葵花等特色作物,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干旱地区设施农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种植业中比较效益最高的设施农业产业,在促进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和农民经济收入状况的限制,干旱地区设施农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目前,设施面积4500亩,占耕地面积的7%,其中:日光温室面积 2200亩,大中小棚2300亩,。

二、干旱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具备的条件中部干旱土地面积大,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剩余劳动力多,无污染,加之扬黄水资源,发展设施农业得天独厚。

(一)土地资源。

干旱地区土地面积大,耕地总面积为638.6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9%,其中扬黄灌区面积为106.7万亩,土壤类型以黑垆土和灰钙土为主,土壤略显碱性,土层深厚,发展潜力大。

各地土壤肥力状况参差不齐,0~20厘米土壤表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738%,全氮含量0.047%,全磷含量0.0563%,速效钾含量209.72ppm,只要加大肥料投入,培肥土壤,发展设施农业将产生良好的效益。

(二)气候资源。

干旱地区地处内陆,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寒长、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降雨集中,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6.3℃,年辐射热平均142千卡/厘米,日照时数在2750-3000小时之间,无霜期145天,光热资源非常丰富,有利于设施作物生长,加上冬季时间长,更有利于蔬菜、瓜果的反季节销售。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恢复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恢复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恢复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指降水量少于蒸发量的地区,这类地区的特点是缺水、高温、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实现生态恢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的挑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土壤贫瘠、水源匮乏等。

因此,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并不适合这样的地区。

过度的耕作与过度的放牧会导致土壤的进一步贫瘠和侵蚀。

此外,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缺乏水资源,大规模的农田灌溉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二、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的思路为了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创新的思路。

首先,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合理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在这样的地区,可以适当引进一些抗旱性强的植物,如沙生植物、仙人掌等,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此外,干旱半干旱地区还可以探索发展园林农业和特色产业。

例如,在城市周边或特定的地区可以建设一些农业观光园和生态农庄,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

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如干果加工、草原畜牧业等,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生态恢复的措施土壤的生态恢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的关键环节。

为了改善土壤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强土壤保水措施,如修建水沟、梯田等,减少水分的流失。

此外,可以利用灌溉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土壤的湿度。

其次,要注重土壤的有机质积累。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种植绿肥作物等方式,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同时,要合理选择植被覆盖物,避免土壤的暴露和侵蚀。

最后,要加强土壤的保护与修复。

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如深翻、轮作等,保持土壤的松散和肥沃度。

对于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可以通过固沙治理、植被修复等方式进行防治和修复。

四、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恢复的重要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不仅对于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民和县干旱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策略研究

民和县干旱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策略研究

民和县干旱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策略研究摘要干旱山区在民和县占有绝对的比重,约占国土总面积的95%,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潜力所在;但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生产方式、低产田改造难度大、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农业生产裹足不前。

为此就立足于当地的立地条件,依据国家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和方法,给当地政府决策和相类似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干旱山区;生态农业;环境现状;成因;对策;青海民和干旱山区是指缺乏灌溉条件下,完全利用天然降水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边缘,与甘肃省兰州市相邻,东经102°26′~103°04′,北纬35°05′~36°26′;处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具有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双重地貌特征。

国土总面积 1 890.82km2,山旱地占约93%,可利用草场面积8.67hm2,耕地面积4.47万公顷,其中,山旱地3.6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2%以上。

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008hm2,境内地形较为复杂,山大沟深,坡耕地面积占60%以上,西部海拔最高4 222m,东部最低1 650m,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特征,无霜期170~200d,年均降水量300mm,相对集中在7~9月份,≥10℃期间的降水量为254mm。

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作物品种以小麦、马铃薯、豌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蔬菜为主。

人均收入较全省平均水平低37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 134元,不同地区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是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民和县干旱山区生态环境现状1.1干旱缺水水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

民和县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匀,年平均降水量在300mm,且大部分集中在7~9月份,春旱严重,常常是十年九旱。

在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下,降水集中,季节性的干旱非常明显,每年在不同区域发生不同程度的灾旱损失,特大干旱区,常常是2~3年的连续干旱,具有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

干旱管理 应对和适应干旱的措施

干旱管理 应对和适应干旱的措施

干旱管理应对和适应干旱的措施干旱是指在长时间内降水量明显不足,导致地表土壤水分严重缺乏的一种自然灾害。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现象日益加剧,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和适应干旱,人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保护水资源、提高干旱抵抗能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管理1. 水资源调度:在干旱情况下,合理调度水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部门应制定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确保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同时,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的分配也应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保证各个领域水资源的平衡供应。

2. 水源保护:保护水源地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环境治理,可以减少水源地的水土流失,提高水质,确保供水的可持续性。

3. 高效用水: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工业和居民用水的利用效率。

例如,采用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方式,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

同时,加强居民用水的管理,提倡文明用水,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

二、干旱抵抗能力提升1. 农业措施:改良农作物品种,选育抗旱、耐盐碱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此外,合理施肥、选用合适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措施,可以减轻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2. 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包括植被恢复、退耕还林还草、防风固沙等,保持土壤水分的蓄积与保持。

通过加强水土保持,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并遏制干旱引发的沙尘暴等灾害。

3. 气象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气象监测站网络,及时掌握气象变化情况。

结合气象数据和专业预报,提前发出干旱预警,提醒人们采取适当措施,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

三、可持续发展推进1. 多元化经济结构: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经济结构,降低对以水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的依赖。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减轻农业干旱风险带来的经济压力。

2. 推广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干旱的解决方案

干旱的解决方案

干旱的解决方案
《干旱的解决方案》
干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干旱带来的种种问题,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改善水资源管理。

人们需要建设更多的水库、水渠和灌溉设施,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同时,还可以通过采集雨水、净化海水等方式来增加可利用的水源。

其次,加强节水意识。

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更加注重节约用水。

可以通过改善灌溉系统、使用节水设备以及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等方式来节约水资源。

另外,加强科研力量。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研究新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培育抗旱品种等方式来解决干旱问题。

政府也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投入到解决干旱问题的研究中。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还可以通过推广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等方式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损失,从而降低干旱的影响。

总之,解决干旱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改善水资源管理、加强节水意识、加强科研力量以及推广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措施,才能够有效地化解干旱带来的种种问题。

希望
未来干旱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

干旱导致农业危机如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干旱导致农业危机如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干旱导致农业危机如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干旱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是对农业而言,干旱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还给农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然而,干旱也刺激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干旱对农业的危机,并分析它如何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干旱对农业的危机1. 农作物减产干旱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水分不足导致植物无法正常代谢和吸收养分,进而减缓农作物生长速度和产量。

干旱引起的农作物减产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食品供应。

2. 土壤质量恶化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的湿度降低,导致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

这会导致土壤质量的恶化,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土壤质量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当前的农业产出,还可能对未来几年的农业产量产生长期的影响。

3. 水资源短缺干旱时期,水资源成为稀缺资源,这使得灌溉成本增加,农民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

同时,水资源稀缺也会引发与资源分配相关的争端和冲突。

水资源短缺对农业产量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

二、干旱如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1. 水资源管理与节约干旱条件下,农业必须更加重视水资源管理和节约。

通过改进灌溉技术,例如滴灌和微喷,可以有效减少水的消耗。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科学合理地管理农田水资源,将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

2. 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在干旱地区,农民可以选择耐旱作物来替代传统作物。

耐旱作物可以以更少的水分和养分生长,从而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一定的生产力。

通过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旱对农业的不利影响。

3. 发展抗旱技术和品种农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需要加大对抗旱技术和品种的研发。

通过培育出适应干旱环境的耐旱品种,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旱能力,降低干旱对农业的危机影响。

4. 加强农民培训和扶持政策为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农民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对干旱情况下农业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如提供农业保险等,帮助农民应对干旱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有机旱作实施方案

有机旱作实施方案

有机旱作实施方案有机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旱作是指在没有灌溉条件下进行的农作物种植。

有机旱作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实现在旱作条件下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目标,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土壤管理。

1.选择适宜的有机肥料,如腐熟的有机肥、有机生物肥料等,施用于旱作农田,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采取轮作休耕制度,合理安排旱作农田的种植结构,避免连作连种,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保持土壤肥力平衡。

3.加强旱作农田的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梯田、梯沟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二、作物管理。

1.选择适应旱作条件的有机作物品种,如玉米、小麦、高粱等,提高作物的抗旱性能,降低对水分的需求。

2.合理安排作物的密植、间作,提高土壤的覆盖率,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3.采取有机农药、生物防治等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生态环境保护。

1.加强旱作农田的生态修复工作,推广植树造林、草本植被覆盖等措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的生态效益。

2.合理利用农田周边的水源资源,建设雨水集蓄设施,提高旱作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农田的用水量。

3.加强农田生态环境监测,定期对农田的土壤、水质等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

有机旱作实施方案的实施,需要政府、农民、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有机农业在旱作条件下的发展。

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作物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现旱作农田的高效生产,提高农田的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地农业部门和农民朋友们能够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有机旱作实施方案的落实,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和县干旱山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方向
王国兰(青海省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民和810800)
摘要介绍了民和县干旱山区旱作农业的现状,从亟待“白色革命”,适度发展径流农业,合理施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结构,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5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方向。

关键词干旱山区;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思路;方向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7)09-02767-01
民和县地处黄土高原西缘向青藏高原过渡的河湟谷地地带,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叠,地形复杂,是以山地为主的干旱山区县,山地耕地面积3.87万hm2,占全县总耕地的83%;干旱山区人口有2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63%,人均耕地0.17hm2,人均口粮200k g,人均收入不足400元,其中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占80%以上。

民和县山区十年九灾,旱、雹、洪、涝、霜冻五灾俱全,年年发生,农业生产相当脆弱,山区人民生活贫困。

笔者从生产实践了解到,民和山区旱作农业生产粗放,科技水平低,投入严重不足,产出率低,劳动生产率低,资源浪费大,综合效益低,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扶贫对象,而广大的干旱山区旱作农业则是民和县脱贫的攻坚中心和方向,这就要求探索和研究适合该县旱作农业的一整套技术,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结构,强有力地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和力度,增加农业投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1亟待“白色革命”
民和山区旱作农业区海拔在2000~2600m,年均温5~7℃,无霜期170~190d,≥0℃积温2600~3000℃,≥10℃积温2000~2400℃;年总辐射量为523.4~544.3k J/c m2, 60%的光能在作物生长期内。

近一半的耕地种植麦类作物,一年一熟有余(另一半多的耕地热量不足而晚熟或熟度不足),产量一般在1500~3000kg/hm2,光利用率为0.4%。

麦类作物收后有70d的生长期可利用太阳辐射量100.5 k J/c m2,如按1%~2%光能利用率计生物学产量可达5775~11535kg/hm2,但目前该县山区基本没有利用。

该地区旱灾出现率为65%~95%,旱灾多发生于春夏过渡阶段。

鉴于这种情况,应大力发展地膜技术,来一场旱作农业的“白色革命”。

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1994年开始研究作物覆膜技术,经过对春小麦、冬小麦在旱地不同生态类型地区的适应性等的系统研究,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使旱地地膜小麦产量达到4500kg/hm2,比对照田增产2100k g/hm2,增幅达88%,比常规条播小麦增产1500k g/hm2以上,节水750~1500m3/hm2,增加纯效益1500元/hm2以上。

气候适宜地区,如果麦收后复种(套种)粮食、饲料、蔬菜等,一膜两用,纯收益可增加6000元/hm2以上。

旱地作物覆膜技术最适合干旱山地及高海拔热量不足地区,效果显著,可保水、保温、保肥、免除草,使作物早熟7~16d。

民和县有3.33万hm2耕地受旱灾、雹灾、低温等威胁,应加快旱作地膜技术的实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作者简介王国兰(1964-),女,青海民和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06-12-262适度发展径流农业,可缓解需水矛盾
该地区年降水量为250~500m m,雨季短促,降水集中,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70%,而3~6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19%,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4~8倍,作物生长期需水严重不足。

全县地表水径流年均16万m3,因地形复杂,坡度较陡,加之地表水径流集中在7~9月雨季,使作物很难就地使用,目前地表水利用率低,99%的地表水流失浪费了。

如果在田间地头、沟岔、廓周边等地方打水窖、薄壳水泥窖、蓄水池等利用地表降水蓄积,进行压管补灌,可缓解山区旱作农业的需水矛盾,通过降水的收集、储存、时空调控利用,再与地膜技术相结合,可解决或缓解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分短缺问题,为进行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3合理施肥是旱作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
民和县山区耕地多为栗钙土亚类白黄土属,质地疏松,植被覆盖率仅为50%,森林覆盖率为2.5%,水土流失严重,地力瘠薄,普遍缺乏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小于12.5g/k g的耕地占总耕地的80%以上,缺磷少氮面积占总耕地的90%,传统旱作农业生产一般只施不够量的农家肥,化肥少施只作种肥,且化肥利用率低,挥发损失大。

通过研究、考察发现,采用以下措施可提高化肥使用效率:①沟施、穴施、分层条施等集中深施。

不仅集中了肥力,增加了养分,且减少了有效养分的挥发损失,化肥的利用率可提高10%~25%,还节省化肥37.5kg/hm2,增产达25%以上。

②配合施肥。

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多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可弥补化肥养分不全的缺点,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③叶面喷施。

叶面喷施化肥和微肥,其用量相当于土壤用肥量的10%~20%,叶面喷施尿素7.5~15 k g/hm2,比一般土壤中施尿素省67.5~97.5kg/hm2,是适合山区旱作农业、效果显著的追肥措施。

④测土配方施肥。

条件好的旱地通过测土施肥,调整土壤中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合理用量及适宜比例,从而达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增加肥效的目的,可增产10%~20%,化肥利用率可提高5%~15%。

4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结构,促进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
干旱山区长期以来都是二牛抬杠、手溜、耧播、乱扬等播种方式,机耕机播面积很少,大力推广畜力、机械等分层施肥条播、分层施肥沟播、穴播等技术,不失为干旱山区农业增产增效的好方法。

采用分层施肥沟播、分层施肥条播一般增产
(下转第2784页)
安徽农业科学,Jou rn a l o f A n h u i A g r i.S ci.2007,35(9):2767,2784责任编辑孙红忠责任校对李菲菲
(上接第2767页)
25%以上,不仅提高了化肥利用率,还可节省用种量,提高出苗率和抗旱能力。

积极探索干旱山地的耕作技术是改变旱作农业低产的一个重要途径。

另外要将单一的粮食生产观念转变为多样化、营养化的现代食物观念,挖掘现有耕地潜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由“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把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放在农业政策首位的同时,优化结构,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并且大力发展该山区特色经济作物、特色杂粮、特色林果、特色畜禽、特色加工等,推动饲料工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使农副产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多次增值增利。

5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①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近年来,旱作农区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结构调整、沟播、条播、分层施肥等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②强化农业科技攻关。

当前迫切需要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产业化,使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特色农业良种化;积极探索适合旱作区的多种旱作技术、旱作农业模式,使旱作农业
技术配套化、系统化、成熟化、可行性化。

③强化农业科技培训。

近几年民和县农技推广中心举办了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数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使山区农民接受和掌握了旱作农业新技术及其他多种经营技术和知识。

④强化农业科技开发和农业科技投入,实施旱作农业区低产田治理和改造,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大力发展节水和生态农业,加速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增加科技投入力度,稳定农业科技队伍。

综上所述,发展旱地可持续农业必须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依托科技进步,把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把发展集水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作为重点,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以粮食自给为基础,实施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中元.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农业[J].未来与发展,2001(1):35-38.
[2]刘长海,骆有庆,廉振民,等.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63-4464,44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