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九章宏观经济运行与国民收入核算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总需求必须等于总供给。
四部门经济均衡C+I+G+X=Y=C+S+T+MS=I+(G-T)+(X-M),私人储蓄的3个作用1将储蓄借给企业部门2将储蓄借给政府部门3将储蓄借给外国部门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实际GDP:按基期最终产品的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最终产品的现期价格水平与基期价格水平的变动上。
GDP=C+I+G+NX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通货膨胀率=GDP缩减指数变化/上一年的GDP缩减指数生产价格指数PPI,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样本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生产者索取的价格失业的四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2季节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周期性失业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一个经济体的总产出。
(自产自销产品不算人GDP)第十章总需求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图像横轴Y ,纵轴AD ,画出Y=AD线Y=AD=C+I+G+NX I+G=S+T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被称为在短期内拉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一个经济体中,只要实际产出偏离均衡产出,存货变动机制的作用就会使实际产出向均衡产出趋近,并最终稳定在均衡产出的水平上。
消费函数:C=C0+cY c是边际消费倾向dC/dY 平均消费倾向C/Y储蓄函数:S=-C0+(1-c)Y (1-c)是边际储蓄倾向dS/dY 平均储蓄倾向S/Y三部门经济均衡产出公式Y=C0+I+G/1-c乘数,一单位总需求的变动会导致数倍均衡产出的变动,这个倍数就是乘数投资乘数m i=1/1-c 和消费乘数一样政府购买乘数考虑政府转移支付TR Y=C0+cTR+I+G-cT/1-c m g=1/1-c税收乘数m t=-c/1-c政府转移支付乘数m tr=c/1-c税收随税率变化后,各乘数的分母改为1-c(1-t)t是税率分子C0+cTR+I+G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1经济中必须存在闲置资源2经济中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从外国部门购买产品3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4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加速数: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加速原理发挥作用的条件:1经济中不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2技术水平不变3一个经济体能够在一个期间内生产出净投资所需要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第十一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ISLM模型:横轴Y,纵轴i投资函数:I=I0-bi b是利率弹性IS曲线斜率:(1-c(1-t))/b 产品市场均衡货币需求:也称流动偏好,是指人们出于某些动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人们持有货币的3种动机和需求: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1交易性需求2预防性需求3投机性需求货币需求函数:L=kY-hi k是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h是利率弹性流动偏好陷阱:在利率水平极低时,货币需求会趋向无穷大货币乘数: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基础货币所导致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_吐血整理!!!

吐血整理第一章 一、GDP 与GNP 定义与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 :按照国土原则,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厂商和个人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
国民生产总值GNP:按照国民原则,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
本国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GNP 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
⏹ GDP =该国国民在国内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 GNP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GDP 的三种统计方法 1.增值法(部门法)基本原则: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产值来计算GDP ,从生产角度它反映了GDP 的来源。
最终产品的价值(GDP )=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具体做法:(1)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2)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2. 支出法基本原则: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从最终产品的购买者角度:消费者C;厂商I;政府G;进出口部门X-M 公式:GDP=C+I+G+(X-M ) 3. 收入法基本原则:从生产要素投入市场的角度加以统计。
任何产品和服务出售后获得的收入,并定会通过厂商分配到各种生产要素中去。
公式:GDP=C+S+T 三、其他经济指标1. NDP :国内生产净值=GDP -(固定资产)折旧2. NI :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非公司企业收入=GDP -(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3. PI :个人收入= NI — 转移支出+转移收入转移支出: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转移收入:退伍军人津贴、失业救济金、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吐血整理

第一章一、与定义与区别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国土原则,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厂商和个人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
国民生产总值:按照国民原则,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
本国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
⏹=该国国民在国内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的三种统计方法1.增值法(部门法)基本原则: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产值来计算,从生产角度它反映了的来源。
最终产品的价值()=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具体做法:(1)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2)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2. 支出法基本原则: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从最终产品的购买者角度:消费者C;厂商I;政府G;进出口部门公式:()3. 收入法基本原则:从生产要素投入市场的角度加以统计。
任何产品和服务出售后获得的收入,并定会通过厂商分配到各种生产要素中去。
公式:三、其他经济指标1. :国内生产净值=-(固定资产)折旧2. :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非公司企业收入-(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3. :个人收入=—转移支出+转移收入转移支出: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转移收入:退伍军人津贴、失业救济金、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所得税=个人消费+个人储蓄+消费者所付利息四、的价格矫正指数名义: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最强精简版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最强精简版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最强精简版~!顿时毫无压力~~~来源:杨宝通的日志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Part One未完待续哈两组概念1、宏观经济学需要构建模型来解释问题内生变量:模型中需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2、价格的伸缩性与黏性长期我们认为价格呈现伸缩性,短期价格呈黏性第一部分一、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相关概念1、定义:国内生产要素所得的总收入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总支出2、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实际GDP:用一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可理解为排除价格因素)GDP平减指数=名义GDP / 实际GDP二)GDP核算1、支出法支出的组成部分用Y代表GDP国民收入核算式:Y = C + I + G + NX强调:λ炒房不属于投资,属于投机并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只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λ I为实际投资λ I:企业固定投资&住房固定投资&存货投资投资为新资本的创造EX:1)史密斯为自己购买了一所百年历史的维多利亚式房子2)琼斯为自己建造了一所全新的现代房子解释:2)创造GDP 史密斯购买的房子只是已有住房的重新配置,史密斯购买住房属于投资,而卖主的存货投资减少,因此不增加GDP,该房子已经包括在建造当年的GDP当中,属于存货投资一项λ政府购买不等同于政府支出另外一部分为转移支付和公债利息2、收入法3、生产法:各部门增值的总和(增值:产出的价值减去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三)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GNP衡量国民所赚取的总收入GNP = GDP + 国外对国内的要素支付—国内对国外的要素支付NNP = GNP —折旧国民收入= NNP —间接企业税(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和企业得到的价格之间的差额)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股息+ 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利息收入(注意:个人收入中已包含利息的部分)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收入—个人税收和非税收支付(对政府的,如停车罚款)四)国民收入基本公式两部门:I = S (实际投资= 实际储蓄)三部门:C + I + G = C + S + T→I + G = S + T→I = S + (T-G).(T-G)为政府储蓄S为私人储蓄即I=S’四部门:C + I + G + (X-M) = C + S + T + Kr→I + G + (X - M ) = S + T + Kr(Kr为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诸如灾害救济款等在内的转移支付,它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S ——居民私人储蓄(T-G)——政府的储蓄(M-X+Kr)——外国对本国的储蓄二、CPI与失业一)CPI衡量总体物价的方法GDP平减指数与CPI区别:1、GDP平减指数衡量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与服务的价格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2、G:只包括国内生产的产品C:包括进口品3、CPI给不同产品的价格以固定的权数—一篮子商品GDP平减指数给予变动的权数二)失业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失业分类:1、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主要是相互找不到彼此的信息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2、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主要是职业匹配程度,技术的原因维持时间较久3、季节性失业4、残余性失业第二部分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需求决定生产,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建立在以需求为中心假设:1、两部门经济—居民:消费和储蓄厂商:生产和I(意愿投资,不随利率变化)2、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故GNP、NNP、NI、PI和DPI 都相等。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以领土为统计标准,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获得收入计算在内的。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GDP是指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
2: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 GDP是指当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出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5: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6:GDP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最终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最终产品---劳务。
2.存货:视为企业自己买下的存货投资。
(往年生产当年销售的不计,本年生产未出售的计入)3.最终产品: 一消费和投资为目的的现期生产和出售的产品。
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而言的。
4.中间产品:指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或现期生产出来的但是进入了其他产品或劳务的产品或劳务。
5.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三个主要指标。
6.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的局限性:1.他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2.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3.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
4.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DP中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者获得的福利状况。
5.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GDP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7.GDP增长率:指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8 GDP紧缩指数:是给定时期的现价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所有商品在基期与当期之间的价格变化情况。
9. 支出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支出法计算GDP公式:GDP=C+I+G+(X-M) C为居民消费支出,I为企业投资支出,G为政府购买性支出,X为出口,M为进口。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一、名词解释20′4×5′=20′1、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利率时引起投资减少的趋势。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挤出效应越大(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系数越小挤出效应越大(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挤出效应越大。
2、通货膨胀:是指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一种情形。
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
3、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指的是停滞(产出下降)和通货膨胀(物价上升)。
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与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
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造成停滞胀的原因:第一、预期心理因素,第二、供给面引发之震撼,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支出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记为MPC,MPC在0~1之间:额外的一美元收入增加了消费,但增加额小于1美元。
这是因为家庭得到了额外的1美元收入,他们会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储蓄。
P575、结构性失业:工资粘性和工作岗位配额所造成的失业。
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从而所产生的失业。
6、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
具体说来是指因工作寻找最适于自己技能和嗜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P5257、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活动。
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2.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3. 总需求总需求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
它取决于总的价格水平,并受到国内投资、净出口、政府开支、消费水平和货币供应等因素的影响。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总供给”的对称,又称“总支出”,指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需求的总和,或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的支出的总和,可以分成四个部分:AD=C+I+G+(X-M)。
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中,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与就业水平。
因此,在凯恩斯主义中,总需求分析是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
总需求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
4. 通货膨胀经济体中大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失业率在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凯恩斯曾经指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两大经济因素来评判经济的过冷和过热。
失业率增加,一般情况下是经济过冷的表现。
但是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是行不通的。
中国作为一个二元经济体,他的失业率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说的失业率是不一样的。
所谓二元经济指的是由城镇和农村两大结构构成,中国具有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加上这一部分的劳动失业率,数目是可怕的,所以我们官方所说的失业率只是指城镇的失业率,别且不包括摩擦失业等……在中国,失业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不是指导意义。
托宾的Q比率是公司市场价值对其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
反映的是一个企业两种不同价值估计的比值。
分子上的价值是金融市场上所说的公司值多少钱,分母中的价值是企业的“基本价值”—重置成本。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政府的转移支付增加了,则本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一定会增加。
答案:错2.国内生产总值是指资本的形成,所以今年购买的二手车也应该计入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答案:错3.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答案:错4.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现象是由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的。
答案:错5.政府公债利息增加了,则本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一定会增加。
答案:错6.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现象是由总需求增加引起的。
答案:错7.政府购买性支出减少了,则本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会减少。
答案:对8.政府购买增加时,资本存量就一定增加。
答案:错9.由于对外贸易的存在,四部门的平衡预算乘数一定大于三部门平衡预算乘数。
答案:错10.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
答案:错二、单选题1.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答案:D2.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答案:A3.内在稳定器的功能是()。
A.减少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B.阻止经济衰退C.实现充分就业D.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答案:A4.当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单位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增加时,总供给曲线会移向()。
A.右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B.左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C.右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D.左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答案:D5.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亚当斯密B.马歇尔C.凯恩斯D.萨缪尔森答案:C6.在IS曲线上存在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血整理第一章 一、GDP 与GNP 定义与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 :按照国土原则,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厂商和个人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
国民生产总值GNP:按照国民原则,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
本国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GNP 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
⏹ GDP =该国国民在国内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 GNP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GDP 的三种统计方法 1.增值法(部门法)基本原则: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产值来计算GDP ,从生产角度它反映了GDP 的来源。
最终产品的价值(GDP )=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具体做法:(1)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2)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2. 支出法基本原则: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从最终产品的购买者角度:消费者C;厂商I;政府G;进出口部门X-M 公式:GDP=C+I+G+(X-M ) 3. 收入法基本原则:从生产要素投入市场的角度加以统计。
任何产品和服务出售后获得的收入,并定会通过厂商分配到各种生产要素中去。
公式:GDP=C+S+T 三、其他经济指标1. NDP :国内生产净值=GDP -(固定资产)折旧2. NI :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非公司企业收入=GDP -(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3. PI :个人收入= NI — 转移支出+转移收入转移支出: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转移收入:退伍军人津贴、失业救济金、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
4.DI :个人可支配收入= PI -个人所得税=个人消费+个人储蓄+消费者所付利息 四、GDP 的价格矫正指数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 DPG DP实际名义价格矫正指数GDP也称GDP 折算指数,或GDP 平减指数。
第二章一、消费与储蓄(一)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绝对收入理论)1. 消费、储蓄和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2. 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 平均储蓄倾向: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3.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占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
⏹ 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占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
4.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 ⑴消费曲线⑵储蓄曲线⑶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对应关系⏹ 互为补数两者之和=可支配收入,即Y d =C+S 。
⏹ 两者只要有一个确定,另一个也确定。
-add cY a C Y f +==)(C 消费函数为引致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必要的基本生活消费自发性消费d bY c a MPC : :YdA a)(d Y f =S C Y d +=:储蓄消费;可支配收入;S :C :d Y d CY APC =平均消费倾向dY SAPS =平均储蓄倾向dY CMPC ∆∆=边际消费倾向dY SMPS ∆∆=边际储蓄倾向1Y S C Y S Y C MPS MPC =∆∆+∆=∆∆+∆∆=+d d d 借款消费,当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函数a S Y b bY a S Y f d dd -==+== 0MPS :-)(S5. 长期消费曲线和短期消费曲线现实数据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两点区别:⏹ 1.APC 角度:短期APC 递减,长期APC 不变。
⏹ 2.MPC 角度:短期MPC<长期MPC 。
(二)其他消费函数理论 1. 相对收入消费假定提出者:哈佛大学教授 杜森贝利 理论观点:消费不仅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更主要取决于人们过去的消费习惯及周围群体的消费水平。
☐ “棘轮效应”:消费者的现期消费支出不因收入减少而减少,但会因收入增加而增加。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 永久收入假定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 米尔顿.弗里德曼理论观点:现期消费支出是根据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 永久收入: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即根据一段时期可以测得收入为依据来加权平均一个较长期的收入。
3. 生命周期假定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 弗朗科.莫迪利安 理论观点:人们不是根据现期的绝对收入进行消费的,而是根据他的一生可以获得的收入和财富来计划他的生活消费支出,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最佳配置。
二、两个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个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方法 总支出分析法(45°线模型)CYdAd Y d Y Y ,Y S C I C =====+==+==两个部门分析时总供给求计划的(意愿的)总需均衡产出总收入总供给总支出总需求SD S D Y Y Y Y dcY a C +=:短期消费函数dcY =L C :长期消费曲线称“消费之谜”储蓄与投资分析法(二)总支出分析法45°线模型⏹ 1)因假设投资I 是一个常数,即为自发的计划投资。
⏹ 2)均衡产出为:⏹ 3)所以,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就可以求得均衡的国民收入。
例如:C=1000+0.8Yd,自发计划投资为600。
则均衡产出为 Yd =(1000+600)/(1-0.8)=8000 此时,C =Yd-I =8000-600=7400S =Yd-C =8000-7400=600与投资相等四、乘数理论 (一)乘数的定义乘数:国民收入增量与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总需求(变量)增量的比率或倍数。
回答总需求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量之间的关系。
(二)乘数的计算 二部门的相关乘数 0d0.8Y 1000C +=I)600(8000Y E 非意愿性存货>012Y SS Y Y =SY (总供给总产出)=MPS 1MPC -11 I Y K I ==∆∆=自发性投资的乘数越小,乘数越大。
越大,则乘数越大。
在其他条件不变,际消费倾向。
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MPS MPC )10(<<⨯+==+=c Y c a C Y I C Y d d cI a Y -+=1Y Y Y Y Y Y Y d s d d d =+===⨯+=+=c -1I a :c a C I C 联立求解得6008.01000Y D ++=d Y第三章一、货币的需求1. 根据货币的流动性,货币划分为:狭义的货币 广义的货币2. 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投机动机3. 货币需求函数 M d = L 1(Y ) + L 2(i ) = kY – hi所以,名义货币需求函数 M d =(kY -hi)P4.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陷阱)流动性陷阱:当利率极低时,手中无论增加多少 货币,都不会去购买有价证券,而是要留在手里。
当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没有带来利率下降,而仅仅表现为闲置持币余额的增加。
扩张的货币政策无效。
二、货币的供给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1. 银行的起源与现代银行体系P2742. 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银行存款的创造 货币供给是由商业银行创造 (1)存款准备金制度为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避免挤兑现象,各国政府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作为准备金交给中央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率” (2)银行存款的创造● 银行货币创造是由三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公众、银行、官方私人借款者还有,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的制定者。
3. 货币的供给曲线 )()(1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银行货币纸币硬币现金++=M 定期再购买合同票据各金融机构发行的大额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2312M M M M P m M d ⨯==名义货币量价格指数名义货币需求量实际货币需求量i 货币需求曲线 mdi Ms R r 存款准备金准备金率=r R M K S M1=∆∆=货币乘数i ●货币供给由国家货币政策控制, ●是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
垂直。
4. 货币需求与供给均衡的形成5. 货币需求或货币供给的变动与均衡利率三、货币政策的工具1.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抛售政府债券的方法,用以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
争议最小,使用最多的一种工具。
出售政府债券:紧缩货币政策 购进政府债券:放松货币政策 2. 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即再贴现率) 贴现率:商业银行从私人手中将未到期票据买进时,按该票据到期值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利息预先扣除,这个百分比便是贴现率。
再贴现率<贴现率,保证商业银行仍可获利息提高再贴现率:紧缩货币政策 降低再贴现率:放松货币政策 3. 改变法定准备金率 效果最大,最快,最直接的一种工具法定准备金率,直接影响货币乘数: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减小:紧缩货币政策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加大:放松货币政策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均衡 L(m) im1 mE m2 ●均衡点: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的交点,即E 点。
●利率是使用货币资金的价格货币需求的变动所导致的货币均衡ii0货币供给的变动 L(m)im0 rK M 1货币乘数第四章一、货币市场的均衡1. 产出的变动对均衡利率的影响:LM 曲线LM曲线:表示的是能够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条件下的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所形成的一条曲线(1)LM 曲线推导图(2)货币市场的失衡及调整2. LM曲线的函数表达式L2L2 YL1L1i iY 投机需求L2(-i)交易需求m1=L1(y)=ky货币供给ms=L1+L2货币市场均衡ms=L1+L2●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L≠m,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凡是位于LM曲线右边,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凡是位于LM曲线左边,都是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非均衡组合。
1)实际货币需求:2)实际货币供给:3)LM曲线表达式为,0,)(>>-=hkhikYPMD为外生的既定变量)及PMmPMPMS()(==PMhikYPMPMSD=-⇒=)()(mhYhki1-=1)古典区域:垂直状的LM曲线h→0 时,斜率为无穷大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仅是产出的增函数2)凯恩斯主义区域:水平状的LM曲线4. LM 曲线的移动 (1)水平移动○利率没有变化,总产出增加,LM 曲线向右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