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训练:“文言文断句题”专项练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断句练习题及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断句一)一.小试牛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浙江省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题型_断句题教案

题型4 断句题多数省市的高考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从命题的情况看,有的采用客观题的形式,从文中选取五十字左右的一段文字,给出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供考生选择。
还有的采用主观题形式,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竖)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
无论采用哪种命题方式,其基本要求、基本的解题方法是相同的。
浙江卷的主观断句题,相对来说试题难度稍大,注意结合文意进行断句。
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一、断句的基本方法1.字句必须能讲通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辨析] 例子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____________”,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答案】其不屈/正也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辨析] 按以上断句,“陈德华、高费聚”成了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他们都是早年跟随朱元璋起兵的名将。
所以此句应断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辨析]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
应断为“__________________”。
“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答案】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辨析下面句子断句不当之处。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辨析] 断句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也就是“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断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练)(含解析).doc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练)(含解析)练基础1、【18届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
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
未冠,以词业称。
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
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
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
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
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
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
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
时寇党尚有伏岩谷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
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
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
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
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
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
二年五月,卒。
讣闻,真宗轸惜之。
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
”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
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
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
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
道为赎之,嫁士族。
搢绅..服其履行。
好学,嗜弈棋。
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
享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A. 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B. 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C. 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D. 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答案】B(2)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踞本指蹲坐,腿足屈曲、身体长时间不挪动位置;跽、跪、箕踞等词都能表示古人的坐姿。
浙江课标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优选基础保分组合练14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断句

基础组合练14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断句(用时:30分钟)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中,涌动着一种来自马背上的野性与粗犷.(kuànɡ)的着装风尚,或长或短,或松或紧,百媚.(mèi)千姿地走在时尚浪尖。
B.王实甫.(fǔ)在《西厢记》中发出了“愿天下有情人成眷.(juàn)属”的良好祝愿——这在今天依然是一句妇儒皆知的名言。
C.“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强调谨慎和仁爱,反对剥削和压榨.(zhà),并非出于欲取先予.(yú)的狡计,而是试图引导我们去探索生命社会的真正意义。
D.一言多意说虽可上溯.(sù)到刘勰的理论,但传统的批评家却绝少精辟分析评论。
西风东渐.(jiàn)以后,以“模棱”或“多义语”谈诗成为一种风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3题。
【甲】互联网生活早已成为公共生活一个庞大的子集,个人信息保护不能纯粹..指望约定..俗成....的制度建设使之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
目前流行的..的自律,而要通过具体而微“个人许可”监管模式,搜集者的责任仅限于征得所有人的同意,并告知用途,而许可者无法确认信息的最终流向,权利和责任是失衡的。
【乙】此次四部门联合开展隐私条款专项工作的意义,不是..在具体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对数据搜集使用者的监管,更是完善隐私保护的政策框架,在个人生活、商业利益、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可能的平衡。
【丙】大数据号称——“网络时代的科学读心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把人的特征、行为、选择等信息化,反过来为人类生活提供某些便利。
身处这样一个时代,生活中完全拒绝让渡任何个人信息,是很难想像的。
我们能做的,是让这个信息交换过程变得更可控,造福社会而不是毁坏人们的生活场景。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纯粹B.约定俗成C.具体而微D.不是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杭州市燃气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未发生重大燃气事故,与市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燃气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关。
全国通用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 4文言文断句

4文言文断句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忌不自信C.大王来何操?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从句式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B.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3.下面两组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全部正确的一项分别是()(1)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2)A.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二、强化练习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4.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5.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
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
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
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
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断句题”专项练

“文言文断句题”专项练(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对点强化练(30分)1.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士之处世,或出或处,或刚或柔,未易以一节尽其蕴,然率以是观之。
(选自黄庭坚《书嵇叔夜诗与侄榎》) 解析: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然后找名词、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叠词的运用等。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言”“也”“曰”“此……也”等标志词。
参考答案: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参考译文:我曾经对众子弟说:“读书人生于世,什么都可以做,只是不能流于庸俗,庸俗就不可救药了。
”有人问不俗的情状是什么样的。
我回答说:“很难说。
看他平时与俗人没什么不同,在生死关头却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这种人就称得上是不俗之人。
读书人处世,或出世或入世,或刚强或柔弱,按常规不容易看出他的底蕴,但大致可用这个方法观察他。
”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解析: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标志词,二看结构。
如本题可根据“盖”“惟”“而”“是以”等标志词断句。
参考答案: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参考译文:古代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功的时候,也有溃堤、渗漏等等可怕的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就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十八 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B)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第1~2题.“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第1~2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日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论和与同》):进言指出.②干:违背.③据:指大夫梁丘据.1.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和晏婴的思想.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材料一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1.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在“爱”的问题上,孟子主张爱,墨子主张爱.(各用一个字概括)2.结合材料,简析孟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的区别.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邹与鲁拱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下》):邹国与鲁国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1.成语出于上文,与现在常用的意义大不一样了,它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 2.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有司”与“民”关系的理解.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材料二子张问曰:“崔子①弑齐君,陈文子②有马十乘③,弃而违④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齐君的臣子崔柕.②陈文子:与崔柕同朝为官,两者地位相当.③乘: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极其富有.④违:避开,离开.1.材料一体现的是儒家的精神.2.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一种做法?为什么?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①.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②穷,小人穷斯滥矣③.”(《论语·卫灵公》)孟子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④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⑤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⑥定故也.”(《孟子·尽心上》):起,这里指起身.②固:坚持,安守.③穷斯滥矣: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④所性:指他的本性.⑤大行:指理想、抱负行于天下.⑥分:本分.1.选段《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行为有怎样的要求?请简要概括.2.以上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对于“穷”的看法有何共同点?请简要分析.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1)佛肸①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②,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③;不曰白乎,涅而不缁④.吾岂匏瓜⑤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2)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论语·公冶长》)(3)子欲居九夷⑥,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4)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bìxī):晋国大夫范氏或中行氏的家臣,中牟城地方官.②畔:叛,谋反.③磷:损伤,这里为变薄.④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染黑.缁(zī):黑色.⑤匏瓜:这里指不能食用的苦葫芦.⑥九夷:指商末箕子隐居之地,即朝鲜半岛.1.面对春秋末期的时代环境和个人处境,孔子对政治先后流露出哪些思想倾向?2.孔子的这些思想倾向是否矛盾呢?结合材料,简单谈谈你对其思想倾向的认识.答案:一、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他的理想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二、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三、1.中庸2.(1)“和”,讲究原则以寻求各方的统一与平衡,如材料所言,国君认为可行之事而实则有不可行的因素,大臣应加以指出,切不可君云亦云,反之亦然.“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君云亦云.(2)“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使可行的更加完备,而不可行的也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同”的结果,则因异口同声而趋于单调沉闷,给事业带来损害.四、1.仁兼2.(1)孟子之“爱”:由己及人有差等;以血缘为基础,出于天性.(言之成理即可)(2)墨子之“爱”:视人如己无差等;以利益交换为基础,出于功利心.(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材料一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抱仁爱之心,但谈不上亲爱之情.只有亲爱亲人才能仁爱百姓,只有仁爱百姓才能爱惜万物.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的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的兄长的.材料二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残害他.五、1.参考答案出尔反尔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2.老百姓对当官的见死不救固然不对,但当老百姓陷入困境时,当官的见死不救也不对.当官不为民做主,要他们干什么呢?只有当官的关心民众的疾苦,才会出现官民和谐的社会状况.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六、1.知其不可而为之(或“恪守周礼”或“维护周礼”)2.孔子: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陈文子:洁身自好,远离污浊之地.评析示例1:赞同孔子的做法.世道混乱,如果人人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间事务谁来承担,社会进步谁来推进.孔子的做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值得肯定.陈文子的做法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躲避责任的表现.评析示例2:赞同陈文子的做法.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仅凭个人能力已经无法改变.从材料一中也可看到,孔子的做法并没有任何效果.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远离不守礼道之人,保持自己清高的品质.七、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困境,在穷困时仍应当坚守道义.2.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君子即使处境艰难也应当保持自己的本性.君子依自己的本性做事,不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在困境中仍应坚守道义.参考译文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孟子说:“站立在天下的中央,安定普天下的百姓,君子对此感到快乐.但他的本性不在这方面.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完全实现了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加,即使窘困隐居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少,这是由于本分已经确定的缘故.”八、1.参考答案①积极入世,为人所用;②若道不行,避居海外;③修道立德,坚守节操.解析从(1)可看出孔子积极入世,相信自己,只要有机会就去施展抱负.从(2)可看出孔子主张在不为人用时就洁身自好.从(3)(4)可看出孔子主张立身修德.2.参考答案①孔子的这些思想倾向并不矛盾.②孔子对政治的主要思想倾向是积极入世,渴望为人所用.虽说乱邦不入,但是要能为人所用,他坚信自己能坚守君子之道,涅而不缁.③孔子隐居海外的想法,不是主要的.只是在实在不得已、大道不行的情况下,思考自己向何处去的问题.他亦坚信自己即使被迫乘桴浮于海,亦不失为君子,修道立德,不忘君子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④孔子最终没有去隐居海外,说明他最终也没有走到实在无路可走的地步,虽说思想一直未能实现,但是自比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弃执着.解析注意阅读材料,全面理解.孔子说话讲究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样的话,不要离开具体语境去思考问题.这样一想,就会发现孔子谈自己的主张不是一次性谈完的,而是在特定情况下谈自己一方面的主张.综合起来看,并不矛盾.参考译文(1)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2)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3)孔子想要住在偏远的地方,有人说:“那里很简陋,怎么办呢?”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4)遇不遇到贤明的君主,是时运的事;贤还是不贤,是才能的事.君子学识渊博深谋远虑而时运不济的人多了,何止是我呢.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却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开放、播散芬芳.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2019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浙江)【Word版题库】文言文断句【含答案】

文言文断句一、短文断句练习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限6处)方望溪删改八家文,屈悔翁改杜诗,人以为妄。
余以为,八家与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复辩论而不遵其改者要之择摘于字句间虽六经颇有可议处固无劳二公之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也。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答案八家与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复辩论而不遵其改者/要之/择摘于字句间/虽六经颇有可议处/固无劳二公之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也。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限6处)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选自刘勰《文心雕龙》)答案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限6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节选自韩愈《原毁》) 答案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4.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限6处)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
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
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
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
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答案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断句题”专项练(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对点强化练(30分)1.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士之处世,或出或处,或刚或柔,未易以一节尽其蕴,然率以是观之。
(选自黄庭坚《书嵇叔夜诗与侄榎》) 解析: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然后找名词、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叠词的运用等。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言”“也”“曰”“此……也”等标志词。
参考答案: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参考译文:我曾经对众子弟说:“读书人生于世,什么都可以做,只是不能流于庸俗,庸俗就不可救药了。
”有人问不俗的情状是什么样的。
我回答说:“很难说。
看他平时与俗人没什么不同,在生死关头却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这种人就称得上是不俗之人。
读书人处世,或出世或入世,或刚强或柔弱,按常规不容易看出他的底蕴,但大致可用这个方法观察他。
”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解析: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标志词,二看结构。
如本题可根据“盖”“惟”“而”“是以”等标志词断句。
参考答案: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参考译文:古代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功的时候,也有溃堤、渗漏等等可怕的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就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3.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
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
(选自苏轼《题鲁公帖》) 解析: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
第二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
第三步,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参考答案: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参考译文:看一个人的书法,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是君子还是小人必能通过(他的)书法反映出来。
这种(书如其人的)说法恐怕是不正确的。
根据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和才能,尚且不可以,何况是(根据)书法呢?我看颜公(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没有不联想到他风度神采的,不仅仅是了解他的为人,仿佛亲见他正气凛然地叱责权奸卢杞和叛臣李希烈,为什么会这样呢?那道理正像韩非子说的那个“智子疑邻窃斧”的寓言一样(因地位与亲疏关系而不能做出客观判断的小人之举)。
但是一个人的书法绘画在工巧和粗拙之外,一般都含有意趣,也可粗略了解其为人端正与否。
4.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玄保既善棋而何尚之亦雅好其事吴郡褚胤年七岁便入高品及长冠绝当时胤父荣期与臧质同逆胤应从诛。
何尚之固请曰:“胤弈棋之妙,超古冠今。
父戮子宥,其例甚多。
特乞与其微命,使异术不绝。
”不许,时人痛惜之。
(选自《南史》之《宋书·羊玄保传》,有删改)解析: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
第二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人名“玄保”“何尚之”“褚胤”“胤父荣期”“臧质”,动词“善”“好”“入”“及”“冠绝”“逆”“诛”,虚词“而”等。
第三步,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参考答案:玄保既善棋/而何尚之亦雅好其事/吴郡褚胤年七岁便入高品/及长/冠绝当时/胤父荣期与臧质同逆/胤应从诛参考译文:羊玄保善于下棋,而何尚之也极爱这种游戏。
吴郡的褚胤七岁时便进入了高品级,等他长大,在当时位居第一。
褚胤的父亲褚荣期与臧质一同叛逆,褚胤应当跟随着被处死。
何尚之坚持请求说:“褚胤下棋高妙,超过古代,冠于当今。
父亲被杀儿子宽大处理,这种例子很多。
特请给予他活命,使一种奇异的技艺不致断绝。
”结果没有得到批准,当时的人对此十分惋惜。
5.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节选自王充《论衡》) 解析: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
第二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贤圣”“时人”,谓语动词“下”“造”“得”“吐”“知”“见”“知”,虚词“夫”等,结构“安能皆是”“不能皆是”两两对应。
第三步,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参考答案: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参考译文:社会上的儒生学者,喜欢迷信老师,崇拜古人,认为圣贤说的都没有错,专心致志地讲述和学习,不知道进行反驳和质问。
圣贤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周密,还不能说完全正确,何况是匆忙中说的话,怎么能都对呢?不能全对,当时的人却不懂得反驳;有的虽正确,但意思隐晦,难得明白,当时的人也不知道去追问。
6.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世间极闲适事,如临泛游览,饮酒弈棋,皆须觅伴寻对。
唯读书一事止须一人可以尽日可以穷年环堵之中而观览四海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天下之乐无过于此而世人不知,殊可惜也!(选自张岱《快园道古·言语》) 解析:首先,明确关键性名词“古人”“世人”;其次,抓住语段中的谓语动词“止”“须”“尽”“穷”“观览”“觌面”“过”“知”;再次,根据句子结构断句,如“可以尽日”“可以穷年”两两相对。
参考答案:唯读书一事/止须一人/可以尽日/可以穷年/环堵之中而观览四海/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天下之乐/无过于此/而世人不知参考译文:世间特别休闲适意的事情,如游山水,赏胜迹,饮酒,下棋,都要有同伴,有对手。
只有读书这件事,只需一人,你可以读一整天,也可以读上一年。
坐在小屋子里你能够纵览天下;隔了上千年你也能面对古人,这是天下任何其他赏心乐事都比不上的。
只是世人不一定体会得到,非常可惜啊!7.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余少喜攻诗患于多门莫知所入久而窃有见于是焉将力学以求至然犹未敢自信其说之不缪也欲求征于识者而未暇焉。
同里衍斯道上人,别累年矣。
(选自高启《独庵集序》) 解析: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标志词,二看结构。
如本题可根据“余”“于”“久而”“焉”“然”“也”“而”等标志词断句。
参考答案:余少喜攻诗/患于多门/莫知所入/久而窃有见于是焉/将力学以求至/然犹未敢自信其说之不缪也/欲求征于识者而未暇焉参考译文:我从小就喜欢研究诗歌,担心向多方学习而不知道该怎么说,时间久了之后自己私下在这方面才有了这样的看法见解,并且努力学习实践以达到这样的目标,但还是不敢自信自己的言论没有错误,想要向有识之士征求意见但又没有时间。
同乡姚广孝,和他分别已经有好几年了。
8.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杭州上天竺观音大士古像,晋天福年僧道翊见瑞光发涧、得奇木以刻也。
宋建炎四年,兀术入临安,高宗逊于海,兀术问知像缘遂与玉帛图籍尽航而北僧智完率徒以从至燕舍都城西南五里之玉河乡建寺奉之此观音寺也。
解析: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标志词,二看结构。
如本题可根据“兀术”“遂”“僧智完”等标志词断句;再根据“此……也”等句式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兀术问知像缘/遂与玉帛图籍尽航而北/僧智完率徒以从/至燕/舍都城西南五里之玉河乡/建寺奉之/此观音寺也参考译文:杭州上天竺供奉的观音大士古像,是后晋天福年间道翊和尚看见山涧里发出祥光,捞到非凡的木料雕刻而成。
南宋建炎四年,金大将金兀术攻进临安,高宗皇帝退避到东海。
金兀术了解到观音大士的雕刻经过,就把它同大量的珍宝物质、图书典籍一道用海船运到北方。
智完和尚带领他的徒弟们跟随观音大士古像上路,到达北京,在都城西南五里的玉河乡安顿下来,盖了一座寺院供奉观音大士古像,这就是观音寺。
9.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范文正公,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选自钱公辅《义田记》) 解析:断句题需要读懂文段内容,断句时重点做到一看标志词,二看结构。
如本题可根据“焉”等标志词断句;再根据“以其所入”“给其所聚”“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两两对应的结构,“此……也”等句式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参考译文:范文正公,苏州人。
生平喜欢以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而贫穷、疏远而贤良的人,给予救济。
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共九十人,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
用它所收入的粮食,供给聚居的族人,绰绰有余,并且没有穷尽的时候。
退职回家等待缺额的人,可以享受供给;出去做官的,便停止供给。
这就是他举办义田的大概情况。
10.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3分)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解析:文言断句要在读懂文言,基本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正确作答。
文中标志性的提示语和句末语气词也是断句的依据,应该加以注意。
如本题的“曰”和几个“也”。
参考答案: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参考译文:天地虽然很大,但它们的变化是均衡的;万物虽然繁杂,处理它们的方法却是相同的;百姓虽然众多,但他们的主宰都是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