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课堂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策略课程改革体现在方方面面。
教师们在三年的实践中对新课程有了深入的认识,观念得到了更新,然而,在行为上却总是不能同步。
“穿新鞋,走老路”总是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体现。
如何使教学行为也能更新,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这就要让我们在教学中做好各个方面。
在这里,我就课堂提问谈谈我的看法,以此抛砖引玉。
1、课堂提问的准确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是随便的提问都行的,只有教师在教学每一篇课文的时候深研课标,熟悉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并且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领悟能力,提出简明、准确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多样性,灵活性课堂中的提问光注重准确性是不够的,我们在提问的时候还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灵活选择符合学生的问题,避免问题的单一性,注重一问多式,或一题多问。
让学生最容易理解,最容易接受。
3、课堂提问的趣味性、激励性课堂提问不是问题的一个个的连缀,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问题要有吸引力,让学生听来有趣,愿意去想,去思考。
我们可从语气上,句式上,形式上等去丰富问题的趣味性。
提问的趣味性只是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我们还应让我们的问题具有回味的余地,让学生离开了课堂还在玩味,让他们去思考,去寻求答案,让课堂的学习得以延续,达到激励的目的。
4、课堂提问的互动性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
但只是老师的单方面的提问,那是老一套的灌输教育方式。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对话、互动的交流方式,让师生交流,生生合作,共同探究。
让学生参与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来。
通过互动的形式,使学生经历求知的过程,获得体验,掌握方法,培养兴趣。
总之,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效果,他需要老师丰富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灵活的组织能力。
只要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的知识也能达到一个新的境地。
新课程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习 ,这就是新课程下语文区别于其它
学科的学习特点 。语文科学习的特点
感智慧 、开拓视野 、体验社会角色的 引领上 。笔者想就此从几个方 面提出 新课程课堂提问的一些 自己试用过的
有效策略 :
一 .
决定 了语文学习的层次性 ,即从整体 感知到具体研读 , 再到具体运用。语
验) 规定 : “ 文是重要 的交 际工 》 语
具体感知中结合双方矛盾的性质分析
提 问解读。如果放在整体感知中提问 把握 ,势必造成教学混乱 ,导致分析
结构时结构又未弄清楚 ,分析原因及
其矛盾性质时原因矛盾性质又分析不
详细,最终导致学生认识模糊而枯燥
乏味。
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 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基本特点 。 ”对 比之下 ,上述 的这种
到鉴赏 品味很有层次性。提 问的层次
性把握得好 ,运用得好 , 就会产生 良 好的效果 。因为符合认 识规律 ,条理 清楚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需要 。那
哪句里出现过?……”这些提问提得
多好啊,抓住了关键词句 ,从动作心
种 不 按认 识 规 律胡乱提 问的教学
而 久 之就会失去吸引 力
新课 程语文教学虽然是课 内延伸
忘
巧 ” 的学 习 ,踏 踏实 实确定 教学 内 容, 然后实实在在提 出教学问题。可 以比较几种提问 , 哪一种最能吸引 看 学 生、最实在 , 从而确保提问的实在
性 。提问的实在性 是学生学有所得的
课外 的大语文教学 ,但作为全面提高
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主阵地还是语文 课堂。新课程一个基本的理念是学生 “ 主动参与” ,那么作 为起主导作用 的
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

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提问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维。
心理学实验也告诉我们,精巧的问题,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提高兴致,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等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提问要有时代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具有时代性特征的问题,学生对这类问题非常感兴趣,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技能,丰富其英语知识,增强学生的时代感。
3.课堂提问要有情感性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形成融洽、民主、团结、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
教师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时时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就会兴趣昂然,踊跃发言,气氛相当活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课堂提问要体现多样性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全班讨论——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鼓励,相互补充,开阔思路,各种新颖、独特甚至创新的见解就会在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出来。
5.提问的对象要有广泛性“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之一。
然而,有不少教师往往喜欢提问少数“尖子生”,而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或答不正确而避开他们,“尖子生”成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常客”。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策略问题设计得好,还要在课堂上问得好,才能像抛砖引玉一样,引发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开展有效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前提。
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过于严肃和单调、呆板的课堂气氛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
教师的态度,教师的语言,教师的“纠错”教师的“纠错”行为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对于“错误”带来的教学机遇,每个教师都能够碰到,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二)确保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在课堂提问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性。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对话”是提问的延伸,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在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问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2.将提问和对话相结合对话可分为主题性对话和随机性对话,主题性对话就是事先设计好的对某一主题开展对话和讨论;而随机性对话就是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在教学进程中随机地抓住某一话题开展讨论的对话。
在教学中,要注意捕捉和挖掘对话的时机和话题,开展积极的对话,这种随机性对话实际上是对话的课堂中对话的一种主要方式。
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对话,通常,开放性的问题,涉及高级思维过程的问题容易和学生形成对话,尤其是教师在对学生回答进行反馈的时候,引导学生和教师对话。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课堂提问策略

鼓励学生自愿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性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选择特 定的学生进行提问,以提高教学效果 。
04
教师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
避免重复提问
重复提问会浪费课堂时间,影 响教学进度,并且可能使学生 产生厌烦情绪。
教师应当在提问后给予学生足 够的时间思考,而不是反复追 问,以免干扰学生的思路。
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
总结词
激发兴趣、引导思考
详细描述
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可以围绕与 新课相关的背景知识、生活实例或趣味性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新课内容的理 解和掌握。
在知识巩固中的应用
总结词
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回答
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 反馈和评价,以帮助学生了解自
己的学习状况。
积极的反馈可以激励学生继续努 力,而建设性的评价则可以帮助 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
改进。
教师应当注意评价的公正性和客 观性,避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主
观臆断或过于笼统的评价。
05
教师课堂提问的实践应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鼓励主动思考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促进课堂互动
通过提问和回答,促进师 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 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思考
启发学生思维
通过提问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 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 力。
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提问有针对性的问题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 识点和概念,加深对知识 的掌握。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我 星
了当的设问 ,而是 另辟蹊径 ,绕道
迂 回 ,从 而 使 学生 开动 脑 筋 取 得 答 案 。 因此 ,因 势利 导 、富 于 技 巧 性 的提 问 ,能 有 效地 培 养 学 生 思 维 的 各 种 能 力 ,发 挥学 生 主体 作 用 ,极
速 读 文 章 ,去 认 识 那 位 令 作 者 一直 不 能忘 怀 的藤 野 先 生 ,去 了解 那件 永 远也挥之不 去的往事 。 ” 这 样 设 疑 导 入 ,既 创 设 了问 题 的 情景 ,激 发 了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又 使 问题 的 习 的积 极 性 。 二 、创 设 问题 情 境 ,激 活 学 生
住 突破 口 ,给学 生 设 置 问 题 的 “ 障
碍” ,形 成 他 们 心 理 上 的 一 种 “ 冲 突” 。当 学 生 急 于解 开这 些 “ 冲突 ” ( 问题 ) 时 ,也 就 意 味 着 进 行 了 思 维 训 练 ,对 课 文 重 点 、难 点 的 理解 自然 也 水 到 渠 成 。 例 如 : 《 变 色
中
学
_
个 台阶 地 引 向求 知 的新 天 地 。要
天
潭 带
上 好 一 节 语 文 课 ,单 靠 一 两 个 提 问 是 不 够 的 ,它 需 要 教 者 站 在 高 处 ,
从 整 节 课 、从 整篇 课 文来 谋 划 ,设
计 出一 组 有 计 划 、有 步骤 的 系统 化 的提 问 ,这 样 的 提 问才 有 一 定 的思 维 深 度 ,才 能 从 多 方位 培 养 学 生 的
意思 ? ”这 是 直 问 ,是 最 常 见 的提 问
心 灵 ” 的 地 步 。在 教 《 藤野先 生》
时 ,导 入 新课 我 这样 设 计伺 题 : “ 同 学 们 ,你 知 道 们 吗 ? 鲁 迅 先 生 在 异 国 他 乡 、在 失 望 中苦 苦追 求 而 屡 遭侮 辱 时 ,一 位 恩 师 以无 私 的 关 爱 和 真 诚 的鼓 励 给 鲁 迅 先 生 留下 了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提问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问题的针对性:提问应紧扣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设计问题,确保问题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问题的启发性:有效的提问应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问题的层次性:设计问题时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4. 问题的开放性: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和创造性。
5. 问题的适度性:提问的数量要适当,避免过多的提问导致学生应接不暇,也要避免过少的提问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6. 问题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课堂氛围,适时调整提问的方式和难度,使提问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7. 评价的激励性:对学生的回答应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同时给予建设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将更具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研究》第三阶段小结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研究》第三阶段阶段小结***语文课题组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将会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好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课题组认为:一、转化教师认识的策略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师的主阵地,如何向45分钟要效益,这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有效提问作为新生的教学策略,对习惯于传统模式的教师来说,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始终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做到与时俱进,让课堂教学充盈着教师的智慧。
第一,能找准学生学习兴趣的“敲门砖”学习最大的动力来自兴趣,当出现了旧知识与新信息发生碰撞之时,学生便能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这就是学习动机。
而教师创设的既新颖又重实效的有效提问,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敲门砖”。
“敲门砖”找到了,教师通过对学生采取有效提问的方式,这正是教师对学生采取的有效的外部刺激,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在适度注意力的前提下,对问题开展分析与解答。
第二,能确定教学的“两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来展开的,既然课堂教学重视实效性,并且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开展有效提问,能让教师在吃透教材,抓住重点与难点之时,通过教师对学生设计问题开展有效提问,在进一步去验证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两点”实际理解与掌握的程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设置发问点的策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问之时,要注重问题设定的关键点,让学生在教师发问完之后,能立刻明白问题到底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发问要直击问题的核心。
第一,发问点要直击核心初中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问题在发问之时,要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非常明确的,不能出现“重复发问”的现象。
例如有位语文教师在讲授《桃花源记》之时,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在书中找到你认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明白吗?”、“课文中为什么说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找到其中的原因了没?”、“为什么说是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几个问题加起来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即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作者:胡友进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10期
新课程语文教学虽然是课内延伸课外的大语文教学,但作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主阵地还是语文课堂。
新课程一个基本的理念是学生“主动参与”,那么作为起主导作用的语文教师该采用怎样的提问启发策略才能十分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去“主动参与”呢?我们知道。
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中必须考虑它的性质、目的、内容、过程和教法。
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新课程语文教学过程遵循的教学规律是语文认识规律,新课程语文教学方法更灵活更多样,新课程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在对学生激发情感智慧、开拓视野、体验社会角色的引领上。
笔者想就此从几个方面提出新课程课堂提问的一些自己试用过的有效策略:
一,提问的实在性。
比较新旧教案或一些课堂实录会发现,很多的提问,不具备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在性。
看下面《静女》的一种提问:“第一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是什么?静女与小伙子‘我’各有什么样的举动?……静女是一位文雅的姑娘,你喜欢她吗,为什么?”这几个提问仿佛是从记叙的角度,从把握人物形象的角度理解诗歌内容,这种提问与其说是在完成教学目标毋宁说是在重复课文而已:没有人物思想情感的体睐,没有写法修辞的把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对比之下,上述的这种提问实在是不着边际。
再看《静女》教学的另一种提问:“第一节写‘静女其妹’,‘其’起什么作用?是什么意思?‘静女其妹’表达了小伙子对静女什么样的情感?‘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写静女、小伙子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他们什么样的情趣?‘见’是通假字‘现’,在《微勒歌》哪旬里出现过?……”这些提问提得多好啊,抓住了关键词句,从动作心理上理解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诗歌语言。
结合提问启发后学生主动思考阅读探究的情形来看。
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这样的提问才是实实在在的新课程语文课堂提问。
提问的实在性。
就是要紧扣“语
言”“思维…表达技巧”的学习,踏踏实实确定教学内容,然后实实在在提出教学问题。
可以比较几种提问,看哪一种最能吸引学生、最实在,从而确保提问的实在性。
提问的实在性是学生学有所得的保证,是学习语文激发兴趣和热情的客观基础,千万不能忽视。
二,提问的层次性。
新课程学习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提问的层次性。
题解、阅读、理清课文结构、筛选主要内容信息,这是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品读、赏析、拓展学习。
这是深度感知和具体理解。
由感知到理解,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层层学习,这就是新课程下语文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学习特点。
语文科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层次性,即从整体感知到具体研读,再到具体运用。
语文科学习的层次性决定了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决定了各阶段的问题只能在各阶段完成。
是整体把握的就不能在具体研读阶段完成,是具体研读的就不能在整体感知阶段完成。
否则,就不符合新课程下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
教学《宝玉挨打》初步感知宝玉挨打的全过程是“挨打之因——挨打过程——各方反应”,至于挨打的三个原因的来龙去脉要在具体感知中结合双方矛盾的性质分析提问解读。
如果放在整体感知中提问把握,
势必造成教学混乱,导致分析结构时结构又未弄清楚,分析原因及其矛盾性质时原因矛盾性质又分析不详细,最终导致学生认识模糊而枯燥乏味。
提问的层次性还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提问引出什么问题,对此问题提问解释,提问分析,提问评价,这就决定了提问的层次性。
提问引出问题是“是什么”是辨认性的,分析、评价是“为什么”和“怎么样”是探究鉴赏性的。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怎么样”,从感知到研读到鉴赏品味很有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把握得好,运用得好,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因为符合认识规律,条理清楚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需要。
那种不按认识规律胡乱提问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吸引力,并让学生逐渐淡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
三,提问的知识生活性。
这是新课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很有效的策略。
提问的知识生活性即提问的知识性和提问的生活性两个方面。
因作用一样故将之放在一起。
先谈提问的知识性。
课堂上凡是提到旧知,如学过的诗歌,名言典故,学生特别感兴趣。
只要一提示,学生就跟着吟诵起来。
因此,提问的知识性首先是联系旧知识。
《静女》中“爱而不见”的“见”与《微勒歌》“见牛羊”的“见”一个意义,一个用法。
这样提问:“‘爱而不见’的‘见’在《敕勒歌》里学过。
记得吗?”随接师生齐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课堂吹起了春风,荡起了波浪,加深了记忆,又搭建了内在的知识结构。
提问知识性的另一种方式是用旧知感悟新知。
《离骚》《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个别句子比较难理解,如“恐年岁之不悟与”、“日月忽其不淹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等等,可以这样提问解读:“恐年岁之不悟与”,即担心时间不等待,用今天的成语来说,怎么说?“日月忽其不淹兮”即时间匆匆而过,用孔子的话怎么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意思是在那个位就要施展才能,没有能力就不要在那个位,用今天的话怎么说?学生大多都能想到过去已有的知识“时不我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些旧知识,这些名言典故,学生易记易理解,兴趣无量,配合热烈。
再谈提问的生活性。
联系旧知识,课堂学习变得活跃起来。
苏霍林斯基说,“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的教学是最高技能所在。
”同样,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来提问,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好途径。
刘国正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马上就活跃起来。
”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提问的特点就是提问的生活性。
怎样联系生活提问呢?一、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课文《变形记》(节选)主人公格里高尔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这么简单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实在没什么滋味,而且作为一个旅行推销员,他的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距离遥远,所以课前调查学生,几乎对本文没什么兴趣。
为激发热情从学生生活人手导人新课:还记得吗,时值秋天,烈日炎炎,你们高一的同学刚入校就参加军训。
经历了齐步、正步各种步伐训练,累得腰酸腿痛,加之饭菜饮食乏味,又是离别家人,身边同学又陌生,真是孤苦难受。
有些同学说,这不是人的生活,老师不禁要问,不是人的生活是哪一类生活?有的同学说,那是牛马生活。
(学生笑)好,我们暂且不说,比喻恰不恰当,我们只说,人变成了牛马,在形状上真的变成了牛马吗?不是,形状上还没有变成四只脚的牛马,只是在精神感受上跟牛马一样。
但是有一位奥地利作家把人因工作奔忙辛苦起不了床的感受写成是人变成了有很多细脚的有甲的难以起床的大甲虫。
这位作者是谁?这篇作品是什么?从教学效果看,这个引入生活的导语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因为昔日
的生活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二、根据教学需要,尽量结合生活提问。
《药》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作品,背景不熟,且象征又含蓄,如分析华老栓、华大妈的形象,教学中应尽量的结合当今的社会生活提问:华老栓、华大妈是辛亥革命时期在小镇里开茶馆的小店主人。
他们家里有一个“独生子女”华小栓。
按理说一个企业主,又是三口之家,生活应该幸福,只可惜独生子华小栓患上了“痨病”。
现在听说过有“痨病”这种疾病吗?华小栓“咳咳咳”,是不是今天的肺结核?肺结核在当时是治不好的,但华老栓、华大妈相信“人血馒头”是良药,有名医介绍过吗?有“人血馒头”治好“痨病”的先例吗?没有,一点根据都没有,那你怎么从科学上评价华老栓、华大妈?这个提问好就好在像“独生子女”“肺结核”“名医介绍”这些现代生活用语拓宽了学生视野激起了积极探究的浓烈兴趣。
一堂课应该像一篇小说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而提问的生活性是引领学生走进课堂喜人高潮最好的方式之一。
四,提问的教法性。
即提问还要考虑到适用的教法。
教法应有其选择多样性。
学法单调枯燥乏味不免厌学,教法多样异彩纷呈才有吸引力。
不同的教法体现出不同的提问解答方式。
教学《最后一课》,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如果以分析韩麦尔作为重点,选择提问讨论为主的话,那么分析小弗朗士就可以用引导学生填空解答的方法。
如此避免教法重复单调乏味,也节约了时间。
教学《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有题解、翻译重难点句子、把握课文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刘兰芝形象等。
如果在课堂前面的时间去提问解答文学常识、翻译句子、分析情节结构就要用很多时间,就会冲淡分析刘兰芝这个重点,而且教法上没有体现多样性。
因为分析人物除了用讨论法外,还要配合提问讲解、问答的方法,前面又主要用提问讲解问答教法,所以显得雷同而平铺直叙,没有变化。
要有变化,前面的文学常识、翻译句子、分析情节结构,可以用抽查问答的办法,这样节约了时间,又突出了后面分析人物重点,教法多样,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