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 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蚌埠市四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考试卷(解析版)(初一)期中考试.doc

安徽省蚌埠市四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考试卷(解析版)(初一)期中考试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题文】将下列古诗文补充完整。
(1) ,冷露无声湿桂花。
(2)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
(3)青山有幸埋忠骨, 。
(4)默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 。
, 。
【答案】(1)中庭地白树栖鸦(2)月有阴晴圆缺(3)白铁无辜铸佞臣(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此题中要注意“栖”“铸”“佞”的字形。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
【题文】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学会给心灵放个假吧。
你可以漫步在田间小路,欣赏花儿niǎo nuó( )的盛开;你可以 A (徜徉/徘徊)在hào hàn ( )的书海,沉醉故事的点滴感动;你可以奔跑在绿茵场,享受xī xì( )的无穷快乐; , 。
一个人是否幸福,关键在于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
智者给心灵放假,愚者让心灵绷紧。
让我们学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小题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niǎo nuó( ) h ào h àn () x ī x ì( )【小题2】A 处应填的词语是 。
【小题3】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横线处仿写句子。
, 。
【小题4】上面句子中有一个病句,请写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
【答案】【小题1】袅娜浩瀚嬉戏【小题2】徜徉【小题3】示例:你可以静坐窗前,听窗外的小雨淅淅沥沥【小题4】去掉“是否”或在“自己”后面加“能否”【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安徽省蚌埠市四校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初中 七年级 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七年级语文考试时间:120 分钟试卷分值:120分一、语文积累与运用(24分)1.将下列古诗文补充完整。
(7分)(1),冷露无声湿桂花。
(2)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3)青山有幸埋忠骨,。
(4)默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8分)学会给心灵放个假吧。
你可以漫步在田间小路,欣赏花儿niǎo nuó()的盛开;你可以 A (徜徉/徘徊)在hào hàn()的书海,沉醉故事的点滴感动;你可以奔跑在绿茵场,享受xī xì()的无穷快乐;,。
一个人是否幸福,关键在于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
智者给心灵放假,愚者让心灵绷紧。
让我们学做一个有智慧的人!(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niǎo nuó() hào hàn() xī xì()(2) A处应填的词语是(1分)(3) 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横线处仿写句子。
(2分),。
(4) 上面句子中有一个病句,请写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
(2分)3.口语交际(3分)李老师因有急事需马上动身去南京,托你带口信,请他母亲下午4:30去幼儿园接孙女敏敏。
请将你对李老师母亲说的话写出来。
要求简明、得体,不超过30个字。
4.名著阅读(6分)(1)《小王子》中以一位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
(2分)(2)《小王子》中小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分析。
(4分)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14分)加油,小电梯大楼里新装了电梯。
一部小小的电梯。
小小的电梯,力气也是小小的。
小电梯最喜欢的客人,是松鼠弟弟。
他个子小,又住在二楼,小电梯送起来可轻松啦。
小电梯最害怕人多的时候,人多,要去的楼层又高,他就更害怕了。
放学和下班的时间,是小电梯最头疼的时候。
安徽蚌埠市四校九年级上期中联考语文考试卷(解析版)(初三)期中考试.doc

安徽蚌埠市四校九年级上期中联考语文考试卷(解析版)(初三)期中考试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题文】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②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③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蒹葭》) ④ ,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⑤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范仲淹《岳阳楼记》)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⑦默写晏殊《浣溪沙》的下阕。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 。
【答案】①羌笛何须怨杨柳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③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窈窕淑女⑤静影沉璧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⑦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此题作答时要注意“羌”“鸢”“窈窕”“璧”这些易错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
【题文】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庭院上空是一架纵横交错的葡萄藤。
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悄然睁开了一粒粒紫红色看似xīng 忪的叶芽,那些叶芽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
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 A (乱七八糟,密密麻麻,斑斑驳驳)。
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 y è 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 B (泻,漏,坠)不下来。
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而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小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悄()然 xīng()忪摇yè()【小题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小题3】文中横线处应填写的恰当词语分别是:A,B。
安徽省蚌埠田家炳、蚌埠市等地四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蚌埠田家炳中学、蚌埠市九中、五中、铁路中学四校联考12月月考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9 分)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
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
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
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不能替代的。
我们的5 000 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
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
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
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
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 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
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2024届安徽省蚌埠市四校联考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

2024届安徽省蚌埠市四校联考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列文本,完成各题“五四”以后,富于主体意识的女性文学在中国文坛勃然兴起。
民国女性诗人长期被遮蔽,较之于同时期出生的冰心、庐隐、凌叔华等在文学史中成为经典的“五四”女作家而言,她们无疑是失语的一群,只有清末民初的吕碧城、秋瑾等女杰诗人得到不少关注。
民初闺秀幼承庭训,按传统闺阁才女模式成长起来,但她们受新时代风气影响,形成了故常与新变同在、封闭和开放兼有的新闺秀派。
政权更替与战争使得她们脱离闺阁化的生存场景,将笔触伸向民族国家的命运,开拓与发掘爱国题材,在诗词中显示出截然不同于前代闺秀的心态与心境。
作为新闺秀诗人代表的丁宁是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典型,郭沫若评价她“清冷彻骨,悱恻动人”,施蛰存认为其文采“足以当帜摩垒”“过于诸大家”,但相比于同时代的女性新文学家,她和其他新闺秀派诗人一样对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信服与眷恋,所以她们在抗争的道路上频频回首,步履蹒跚。
她们身上处处体现着新思想与旧道德之间的矛盾拉锯,成就了别具情感张力的诗词风貌。
名媛有才情和学识,出入于众多社交场合,穿梭于各种公共空间,比普通闺秀具有更高的知名度。
她们出身非富即贵,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受世家之风熏陶,甚至有机会出国留学深造。
她们的诗词比闺秀呈现出更突出的商业气息与时尚特质,体现了市民阶级的审美趣味。
安徽省蚌埠市四校2020至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四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抖擞.(sǒu) 着.落(zháo) 酝.酿(yùn) 确凿.(záo)B.静谧.(mì) 睫.毛(jié) 鄙.薄(pǐ) 秕.谷(bí)C.倜傥.(tǎnɡ) 蜷.伏(quán) 料峭.(qiào) 干涸.(hé)D.狭隘.(yì) 闪烁.(shuò) 虐.待(luè) 嗔.怪(chē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地毯莅临一霎混为一堂B.娇眉草垛啄食拙拙逼人C.盔甲诱惑蓦然饥肠辘辘D.庇护嚼士喧腾大相茎庭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硬是把这原来只是长了一星点杂草的不毛之地....,变成了草木茂盛的绿色原野。
B.面对走过来的店员,我总是煞有介事....的问书的价钱,以避免自己的尴尬。
C.白求恩同志对工作认真负责,从不挑肥拣瘦、拈轻怕重....,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品格。
D.2017年10月1日晚10时许,美国拉斯维加斯曼德勒湾酒店附近的音乐节发生骇人..听闻..的枪击事件,导致59人死亡,527人受伤。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天津市供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5.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
,____。
____,____,,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2025届安徽省蚌埠市四校联考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安徽省蚌埠市四校联考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铜仙人辞汉歌注李贺茂陵刘郎秋凤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注]金铜仙人,为汉武帝建造,舒掌捧着承露盘,矗立在神明台上。
魏明帝景初元年被拆离汉官,运往洛阳。
此诗为晚唐诗人李贺因病辞官由京赵洛途中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曾威风无比的汉武帝终究也随那飘零的秋风逝去,只留下这茂陵荒冢。
B.“画栏”两句写宫中桂花香气飘逸,苔藓碧绿。
描绘乐景是为抒发哀情作铺垫。
C.“忆君”二字一语双关,“清泪如铅水”比喻十分奇妙,切合铜人的身份特点。
D.“衰兰”两句凸显了金铜仙人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真挚而又深沉。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从中可见诗人怎样的写作意图?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否有逻辑陈乐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走经世致用的路线,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多么博大精深,最终离不开当时的为世所用。
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到今天还是这样,脱不出以史为鉴。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四校联考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蚌埠田家炳中学12月月考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9 分)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
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
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
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不能替代的。
我们的 5 000 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
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
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
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
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 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
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蚌埠市九中、五中、铁路中学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幼儿园“小学化”,指的是在幼儿园阶段提前教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
这种现象近年来非常普遍, ,甚至传导至幼前阶段,也就是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教这些知识了。
更有甚者,小孩还在幼儿园阶段就在上奥数班,至于学拼音、英语,更是 。
上海的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报某个毫无资质的学前班,挤破了头不说,排队报名的黄牛号都涨到5000元,这事情也一度闹得 。
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和儿童的想象力,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这个道理很浅显,家长不可能不懂。
既然如此,为何家长们依然 呢?原因就在于,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到时候就能轻松对付课内学习,也就可以比其他同学抢先一步。
更重要的是,许多民办小学在招生时,也会明里暗里考察小孩掌握的知识,而那些提前学的孩子更有被录取的优势。
只有加快各级招生体制改革,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幼儿园“小学化”这一乱象才可能从根本上被遏制。
这样也才能避免专项治理工作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死循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靡然成风 层见迭出 沸沸扬扬 蜂拥而至 B .蔚然成风 层见迭出 沸反盈天 趋之若鹜试卷第2页,总12页C .蔚然成风 司空见惯 沸反盈天 蜂拥而至D .靡然成风 司空见惯 沸沸扬扬 趋之若鸳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儿童的想象力B .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C .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儿童的想象力D .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而也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被逐渐减轻 B .逐渐减轻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 C .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被减轻 D .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逐渐得以减轻第II 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
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熹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
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
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
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言”。
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
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
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占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
”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
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
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
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
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
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试卷第4页,总12页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 .第二段引用《诗经》《史记》的记载,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 .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 .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 .战国秦汉年间所谓的“三正论”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即各朝历法岁首的月份不同。
C .“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D .“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从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买一座荒秃的石头山丁丽阿生在森林中奔跑,踩过的地方冒出青烟,烟越来越大,砰的一声,着火了!火势在风的助推下迅速蔓延,火过之处,碳化的树干像一只只手臂,向他求救……阿生从梦中惊醒,心还在剧烈地跳。
他喘了口长气,同监舍的人一个个打着呼噜……这一次在德馨鱼庄吃“三秒鱼”时,阿生又再次提起了服刑时的那个梦。
德馨鱼庄的特色菜“三秒鱼片”味道鲜美,但价位很高,阿生常在这里请客。
阿生刚刚花二百万元买下了一套二手“鳄破”——就是将大块石料破碎成细沙的一种大型机械设备。
河道治理,一个个蚂蟥一样叮在大河上吸血的选沙厂都被关停,勒令拆除。
他一个年轻人,却凭一股猛劲儿,趁机捡便宜,淘到了这架八成新的先进设备。
阿生只有二十七岁,眼角的皱纹还没长出来呢,但他很有钱。
阿生将“三秒鱼片”夹起,放到锅中一涮,豁达一笑。
在老山窝里,一条不出名的支流上,他本来有个沙厂,河道和环境治理,还没有延伸到那里。
前几年,因为地僻路远,沙不好卖,一直没赚到钱。
现在主流河道不让采挖,大车小车远道来山窝里买沙,供不应求,正好买来设备扩建升级。
“我要包下一座石头山。
”同座的人都放下筷子,瞪大了眼睛。
设备的原主人互相看了一眼,看见了彼此脸上的皱纹,一种再也提不起斗志的苍凉感,让他们沉默着。
我也静静地看着阿生,听他滔滔地讲述。
他说自己是吃山长大的孩子,十三岁辍学跟着领头大哥进到大山腹地,收购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原木——“窖木”。
那时,他又瘦又小,看大山格外巍峨,山林深不可测。
山里人家,每天到山上原始林中,将直径十厘米的树伐倒,削掉枝丫,背回卖给他们。
长则四五天,短则两三天收够一车,他便打电话让大哥半夜带车上山。
这一车,若顺利过得林业局设的道道关卡,送到木料场,便能赚到十倍的利润。
吃好的穿好的,还有零花钱可拿,押车躲避盘查的惊险刺激都让阿生乐此不疲。
直到春节前两天,他们储积木料的地点来了一大拨工作人员,将木料全部贴上封条。
这一年,阿生已经十八岁,被山水滋养、山风磨砺得健壮挺拔!血本无归的领头大哥拎着一瓶二锅头一只烧鸡,找到阿生,两人推杯换盏,不觉间就喝高了。
大哥说:“靠山吃山苦哇。
我这回要拼命把这堆木料拉下山去卖掉,好给弟兄们发薪大家肥肥地过个年。
”阿生酒劲上涌,一拍胸:“我帮你!”木材连夜转移走了,阿生被拘留起来,他始终咬定是自己一人所为背后无人指使,也不肯供出帮忙装卸的人。
真相依然大白,他被判服刑九个月。
没有文化的阿生,之前一直认为靠力气和义气便能行走天下,这九个月让他知道了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
等他出来的时候,领头大哥还在吃大山倒腾树。
不同的是干得公开体面,收的是直径五十厘米左右的树,连根带梢,活的。
于是,一批批的绿树由山里人家统一打包,风风光光,千万里乘车进京去了,变成了首都“万亩造林”工程的一员。
吃着大山,阿生买房、结婚、生子;望着大山,阿生渐渐地发现大山瘦了,新栽的树苗还没长齐整,原始树林一点点在萎缩,从大山里汇聚到河谷的水量也少了。
有一晚,领头大哥告诉他自己还有一个赚钱的门路愿与弟兄共享,把他带到了城外的一个工厂的围墙内。
一辆长长的台式货车,拉来了一棵巨大的树,工人们悄无声息地围着它开始工作,浓烟在灰暗的火光里升起来,冲向夜空。
三天后,它将变成一堆上好的木炭运出去。
领头大哥得意地笑了:“深林里头,这种大树长了几十年上百年了,纯天生的,没有主家,钱都不用付,用挖机吊车弄卡车上,拉回来就成倍变现钱。
”阿生脑海里出现了那个满山焦黑的梦,他说:“大哥,我觉得哪里不对劲呀。
这树试卷第6页,总12页不能这样挖呀,烟也不能这样四下飘呀!”“管它呢!怎样,合伙干吧?”他第一次对领头大哥的作法产生了疑惑,说要考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