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论网络暴力的成因与法律规制

论网络暴力的成因与法律规制一、引言网络暴力,作为数字时代的一种独特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人们发现,网络空间并不仅仅是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也可能成为恶意的温床。
本章节旨在定义网络暴力,阐述其背景,并提出研究网络暴力的目的和意义。
1.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又称为“网暴”或“网络欺凌”,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旨在伤害、羞辱或威胁他人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侮辱、诽谤、恶意举报、侵犯隐私等。
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可能遭受心理创伤、社会排斥甚至生命危险。
2.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进行日常交流和获取信息。
然而,这种开放性和匿名性也为网络暴力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一些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伤害,而受害者往往难以维权。
3.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网络暴力的成因和法律规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现象的根源,还能为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法律手段遏制网络暴力,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和安全,对于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暴力的主要形式网络暴力形式多样,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演变。
本章节将详细介绍网络暴力的几种主要形式,并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人身攻击与诽谤这是网络暴力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攻击者通过发布侮辱性、诽谤性的言论或信息,损害受害者的名誉和形象。
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恶意评论、造谣和抹黑。
2.恶意举报与网络欺凌恶意举报是指故意向相关部门或平台提供虚假信息,以诬陷或打压受害者。
而网络欺凌则表现为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渠道对受害者进行持续的骚扰和威胁。
3.侵犯隐私与数据泄露攻击者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并泄露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如电话号码、住址、照片等,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隐私权和安全感。
4.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对几个典型网络暴力事件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性和复杂性。
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引言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暴力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还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暴力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应对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暴力的成因分析1. 匿名性:网络的匿名性为网络暴力提供了便利条件。
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更容易进行攻击、辱骂和威胁等行为。
2. 群体影响:大学生常常深受社交网络的影响,一些不良的言论和行为在群体中蔓延,形成一种“虚拟群体暴力”的现象。
3. 网络成瘾: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失去了正确判断和处理网络冲突的能力,容易陷入网络暴力行为中。
4. 心理压力: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网络暴力成为他们宣泄和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5. 缺乏网络素养:一些大学生缺乏网络教育和相关知识,对网络暴力的危害和法律意义缺乏正确的认知,从而容易参与到网络暴力中。
二、应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的对策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网络暴力的认知。
2. 建立网络监管机制: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建立网络监管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和制止网络暴力行为。
3.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处理网络冲突和情绪宣泄的方式,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4. 提高网络素养: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让他们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和法律意义,增强他们对网络暴力的抵制能力。
5. 设置网络举报机制和有效处罚措施: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建立网络举报机制,鼓励大学生主动举报网络暴力行为,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结论大学生网络暴力问题的产生和蔓延,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观。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与此网络暴力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
网络暴力不仅伤害了受害者的心灵,也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深入研究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的成因分析、对受害者的影响、以及对网络暴力的有效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 匿名性的特点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匿名性,用户可以在不透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发布言论。
这种匿名性无疑为网络暴力的发生提供了便利。
一些人会趁机发布攻击性言论,而受害者无法追溯到肇事者身份,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2. 社交媒体的助力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一些人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网络暴力行为,通过造谣、恶意攻击等手段伤害他人。
而这些网络暴力行为也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扩散,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3.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其中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一些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却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感和约束力,导致其言行过激,对他人造成伤害。
4. 个体心理因素一些个体的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心,容易产生攻击性言论和行为。
一些个体也存在心理扭曲,通过网络暴力来寻求自我满足。
二、对受害者的影响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会引起心理上的创伤,还可能对个体的行为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1. 心理创伤受到网络暴力攻击的人们常常会陷入情绪困扰中,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卑情绪。
长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2. 社会影响受到网络暴力攻击的个体在社交媒体上可能会受到排斥和孤立,甚至会影响到其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一些受害者由于无法承受网络暴力的打击,甚至可能会选择逃避现实,甚至走上不归路。
3. 行为反应部分受害者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网络暴力,形成恶性循环。
他们可能会采取报复手段,以暴制暴,导致矛盾不断升级,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是指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恶意攻击、威胁、侮辱等行为的现象。
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全球性和即时性等特点。
下面将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以及对策。
网络暴力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匿名性:互联网提供了用户匿名的环境,这使得一些人故意利用匿名身份进行网络暴力行为,因为他们不用承担后果和责任。
2. 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脱节:在虚拟世界中,人们更容易忽视对方的真实感受,缺乏面对面交流的直接反馈,并且很容易对他人作出恶意攻击。
3. 群体效应: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虚拟社交平台,使得网络暴力在一些社交圈子中蔓延,团伙甚至团体攻击受害者的现象屡见不鲜。
4. 心理因素:一些网络暴力行为者可能具有心理问题,比如缺乏自信、自尊心低等,他们通过网络暴力来获得满足感或者痛快感。
1. 完善法律和制度: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监管和制度建设,严厉惩罚网络暴力行为。
鼓励受害者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2. 加强教育引导: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公民的网络素养和道德观,鼓励大家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
3. 强化平台监管: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要求平台提供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并能及时处理网络暴力事件。
平台也应该加强对用户的实名制认证,降低用户的匿名性,从根本上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4. 建立网络加油站:在互联网中建立积极、健康的社群,增加正能量的传播,打造一个友善、公平和多元的网络环境。
5. 增强对网络暴力的心理干预: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网络暴力受害者及时缓解压力,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网络暴力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挑战。
只有通过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平台监管、营造健康网络环境以及心理干预等多方面的综合对策,才能有效地应对和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暴力现象也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进行的一种以侮辱、攻击、谩骂、造谣等形式来攻击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给受害者造成心理打击,对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网络暴力现象,需要采取有效的整治对策,来规范网络行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网络健康发展。
一、网络暴力现象的危害网络暴力现象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伤害受害者的心理健康。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受害者可能无法避免或逃避,在网络上受到的攻击可能会持续存在,从而给受害者造成长时间的心理压力和创伤。
2. 毒化网络环境。
网络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空间,网络暴力行为将打破网络空间的和谐氛围,造成网络环境的沉浊污浊。
3. 侵犯公民隐私权。
网络暴力行为常常伴随着对受害者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散播,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4. 引发公共事件。
网络暴力行为可能会引发一些公共事件,扰乱社会秩序,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
5. 伤害社会风气。
网络暴力行为的存在,不仅扰乱了网络和社会的秩序,也造成了公众对网络环境的不满和不信任。
1. 匿名性。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隐匿自己的身份进行言论,这种匿名性让人们在网络上更容易产生攻击、侮辱的行为。
2. 超限言论。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言论自由的原则被滥用,一些人通过网络发表攻击性言论,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氛围。
4. 社会文化背景。
一些社会文化中对于行为的歧视和偏见,也会在网络空间中体现出来,从而促成网络暴力现象的存在。
5. 技术手段。
一些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对他人进行侮辱、攻击和造谣,使网络暴力行为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大大增加。
针对网络暴力现象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整治对策,来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空间。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应当加强网络暴力行为的相关立法工作,并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规定网络暴力行为的违法行为和处罚标准。
2. 增加社会教育和引导。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1. 引言1.1 网络暴力现象的定义网络暴力现象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和技术对他人进行言语、言论、图片、视频等形式的攻击、辱骂、诽谤、谣言、恶意造谣等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具有匿名性、广泛性和持续性,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导致严重后果。
网络暴力是一种新型的暴力行为,虽然没有直接的肢体伤害,但其对个人和社会的伤害却不容忽视。
网络暴力不仅会给受害者造成心理伤害,甚至导致抑郁、自杀等极端事件,还会破坏网络社会的和谐氛围,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受害者往往感到无助和绝望,难以摆脱网络暴力的困扰,甚至影响正常的社交和工作生活。
对社会而言,网络暴力扰乱了网络秩序,影响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引发恶性事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暴力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和预防。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
1.2 网络暴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网络暴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非常严重。
对于个人来说,受到网络暴力的人会遭受到言语暴力、人身威胁甚至身体伤害,导致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引发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
受害者的自尊和自信也会受到打击,影响其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
网络暴力还会对受害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工作丧失、家庭破裂等严重后果。
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现象的存在会破坏社会和谐,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群体事件和社会动荡。
网络暴力的传播和扩散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加剧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网络暴力的存在也会影响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使人们的行为更加随意和恶劣,加剧了社会的道德沦丧现象。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对网络暴力现象的监管和整治,保护个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 正文2.1 网络暴力现象分析网络暴力现象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出现的侮辱、谩骂、恐吓、人身攻击等行为,其特点是匿名性和传播性强。
这种网络暴力行为给受害人带来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巨大,甚至会导致一些受害者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想法。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暴力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它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
那么,网络暴力的成因是什么?又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 匿名性: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轻易地隐藏自己的身份,以匿名的形式进行攻击,这种匿名性给了人们更多的勇气和机会去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2. 信息泛滥:互联网的快速传播速度导致信息泛滥,不真实信息和恶意信息充斥在网络中,这种信息泛滥也为网络暴力的发生提供了更多的发生机会。
3. 社交媒体的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一些人利用社交媒体对他人进行攻击和诽谤,进而导致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4. 社会心理因素:在现实社会中,一些人可能存在着焦虑、不满、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网络上可能被放大,导致了更多的网络暴力行为。
5. 缺乏监管:互联网本身是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平台,但是却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网络暴力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处理。
二、对策研究1. 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当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出更加严格的法律,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惩罚力度。
2. 提升公民素质:学校和社会应当加强对公民的网络素质教育,提升人们对网络道德的认识和素养,引导人们自觉克制不良网络行为。
3. 加强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机制,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
4. 加强社会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网络暴力,提升公众的道德水平。
5. 积极引导舆论:媒体和公众人物应当积极引导舆论,提升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关注度,促使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对网络暴力的防范和打击中来。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暴力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要有效地应对网络暴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社会各界和个人都应当积极参与到对网络暴力的防范和打击中来。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是一个广泛涵盖网络空间的现象,它不仅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出现,也在其它网络环境上发生。
该现象涉及到人们在网络上与其他人互动时采用激烈、攻击性的脾气和行为。
这种网络暴力的行为包括恶意评论、谩骂、恐吓、人身攻击、辱骂、骚扰、暴力威胁、网络霸凌、网络犯罪等等。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严重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以及人民群众应有的网络利益和安全。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的原因、特征和危害三个方面,深入分析网络暴力现象,并探寻如何防范和打击网络暴力。
一、网络暴力的原因1. 匿名性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
匿名性让人们在网络上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和信息,对网络暴力分子而言,这相当于得到了一张“免罪金牌”。
因为缺乏有效的身份信息,网络暴力分子不用担心被责任追究或涉入法律纷争。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导致网络暴力增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人们很容易使用社交媒体来传播恶意言论和攻击性的言论。
网络的便利性和流行程度使得这种攻击性行为瞬间成为全球性,并且在很短时间内产生远超现实世界的影响力。
3.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可能会在网络上找到一种逃避现实生活的途径。
这些人可能会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关注和关心自己的群体,而网络上的某些社群又是以对其他群体的攻击和声讨为主要内容的,这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对现实中的困境进行报复的途径。
4. 社交媒体的运营模式社交媒体的运营模式也有可能是导致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
社交媒体通常为了获得更高的用户流量和更多的广告收入,而会在某些情况下鼓励用户发布粗暴的言论。
这些言论可能会促进网站流量的增加,但却伤害了他人的感情和声誉。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1. 言辞激烈网络暴力多基于言辞攻击,常包含人身攻击、威胁,以及侮辱个人、家庭、职业等等诸如此类的带有恶意的言辞。
这种行为常常会导致被攻击者心理受创,甚至导致抑郁等问题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网络暴 力第 一案 ” 一 “
20 0 7年 1 2月 2 日 晚 , 业 于 北 京 某 名 牌 大 9 毕
学 的姜 岩 从 自 己 居 住 的 楼 房 跳 楼 自杀 , 在 博 客 并
中以 日记形 式 记 载 了 自杀 前 两 个 月 的 心 路 历 程 ,
名 女 子 身 处 网 吧 , 很 轻 蔑 的 口气 大 谈 对 四 川 用
2 l 年 8月 O0
郧 阳 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n lo n a g e c e s C l g o r a fYu y n F a h r o l e e
Au g. 2 0 01
第 3 O卷 第 4期
Vo . 0 No 4 13 .
从网
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 危害及应对策略
造 成 的 。 同 时 , 络 暴 力 的 产 生 , 对 当 事人 甚 至 是 社 会道 德 标 准 造 成 负面 影 响 , 而 导 致 社 会 不稳 定 因 素 的 网 会 从 出现 。 因此 , 了遏 制 网络 暴 力 的发 生 , 必要从 网民 自律 , 为 有 法律 法 规 络 建设 等 方 面入 手 , 断 网络 暴 力发 网 切
限 内 及 时 删 除 了 相 关 内 容 , 判 免 责 。 一 审 判 决 被 后 , 乐 亦 不 服 并 提 请 上 诉 。 2 0 年 7月 1 日 , 张 09 3 北 京 市 二 中 院 开 庭 审 理 此 案 , 被 告 双 方 最 终 达 原
成 庭外 和解 协议 。
( )辽 宁女 张雅事 件” 二 “ 20 0 8年 5 月 2 日 , 外 最 大 视 频 网 YO - 1 国 U Tu e上 出 现 一 段 长 4 分 4 b 0秒 的 视 频 , 视 频 中 该
生 的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件 和 基 础 。
[ 关键词] 网民; 网络暴力 ; 互联 网; 应对策略
[ o]0 3 6 /.sn 10 — 6 7. O 00 . 2 d i1 . 9 9ji . 0 8 0 2 2 1. 4 0 1 s
[ 中图分类号] 0 G2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8 6 7 (0 00 - 0 8 - 0 10 - 02 2 1 4 0 0 4 J
纪 念 文 章 , 在 天 涯 社 区 等 论 坛 上 发 帖 揭 露 王 菲 并
的 “ 齿 行 为 ” 其 后 众 多 网 友 对 王 菲 进 行 “ 肉 不 。 人 搜 索 ”, 菲 的 姓 名 、 作 单 位 、 庭 住 址 等 详 细 个 王 工 家 人 信 息 逐 渐 被 披 露 , 有 人 在 王 家 门 口墙 壁 上 刷 并 写 、 贴 标 语 。 2 0 年 3月 , 菲 以 侵 犯 名 誉 权 、 张 08 王
骂 以及 网 络 谣 言 等 。 自 2 0 0 8年 1月 发 生 “ 络 暴 网 力 第 一 案 ” 来 , 种 类 型 的 网 络 暴 力 事 件 在 互 联 以 各 网 中 层 出 不 穷 。 下 面 , 者 将 列 举 三 个 典 型 的 网 笔 络 暴力个 案 。
菲 总计 获赔 96 3 7元 。 南 天 涯 公 司 因 在 合 理 期 [海 。
20 0 9年 7月 1 日 , 受 媒 体 关 注 的 “ 国 网 3 备 中 络暴力第 一案” 审 在北 京市 二 中院开庭 审理 , 二 原
被 告 双 方 在 激 烈 的 庭 辩 后 最 终 达 成 庭 外 和 解 协 议 。至 此 , 个 在 网 民 , 体 甚 至 学 术 界 中 引 发 这 媒 “ 震 ” 事 件 暂 告 一 段 落 。 但 “ 络 暴 力 ” 为 一 地 的 网 作
月 1 日 , 审 法 院 最 终 判 决 张 乐 奕 和 北 京 凌 云公 8 一
、
网 络 暴 力 的 定 义 及 其 典 型 个 案
网络暴力 , 指 网 民在 网络 中的暴力行 为 , 是 它 是 现实社 会 中 的暴 力 行 为 在 网络 中的延 伸 。j H相
对 于 现 实 社 会 中 的 暴 力 , 络 暴 力 的 特 殊 性 在 于 网 借 助 了 互 联 网 这 一 传 播 媒 介 , 播 速 度 更 快 , 响 传 影
生奇志 , 郭文辉
( 东北大 学 文法 学院 ,辽 宁 沈 阳 1 0 0 ) 10 4
[ 摘
要] 互联 网 的 高 速 发 展 , 人 们 的 生 产 生 活 带 来 便 利 的 同时 , 导 致 了 网络 暴 力 的 发 生 。对 网络 暴 给 也
力 典 型 案例 的 分析 得 知 , 网络 暴 力是 由于 网民 的“ 理 性 ” 网络 的“ 非 , 匿名 性 ” 网 络 传 媒 “ 关人 ” 责 任 缺 失 和 把 的
地 震 和 灾 区 难 民 的 看 法 。 随 后 不 到 1个 小 时 , 该
曝 出 丈 夫 王 菲 的 婚 外 情 。 2 0 年 1月 l 日 , 08 1 姜 岩 的 同 学 张 乐 奕 注 册 了 “ 飞 的 候 鸟 ” 站 , 表 北 网 发
个新名 词 , 逐渐 被人们 所 接受并 重 视。 正
一
隐 私 权 为 由 , 张 乐 奕 、 京 凌 云 互 动 信 息 技 术 有 将 北 限公 司 、 南 天 涯 在 线 网 络 科 技 有 限 公 司 起 诉 至 海 北 京 市 朝 阳 区 人 民 法 院 , 出 索 赔 。 2 0 年 1 提 08 2
司 构 成 对 王 菲 隐 私 权 和 名 誉 权 的 侵 犯 , 令 删 除 判
相 关文 章及 照片 , 登道 歉 函 , 分别 赔偿 王菲精 刊 并 神 损 害抚慰 金 50 0 0元 和 3 0 0 0元 , 上 公 证 费 , 加 王
范 围更 广 。具 体 而 言 , 络 暴 力 包 括 侵 犯 别 人 隐 网 私 的 “ 肉 搜 索 ”, 别 人 进 行 恶 意 攻 击 的 网 络 谩 人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