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石
愿与昆玉共皎洁

愿与昆玉共皎洁——专访昆石捐赠者吴新民老师文王之子昆石,晶莹洁白,玲珑剔透,为昆山三宝。
昆石这一个宝物,不仅成为昆山文化的标志之一,也成为昆山地杰人灵的象征。
不管是“昆山片玉”的传说,还是“玉出昆冈”的佳话,都和昆山的人文,昆山的人才结合起来,构成了昆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特色。
有了宝物,就有了收藏者。
昆山昆石的收藏者吴新民老师,一生致力于昆石的收藏,一生兴致于昆石文化的研究。
从收藏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从收藏中品尝到百味人生,也从收藏中提升境界,使自己的赏石水平和人生境界,同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最近,吴新民老师通过慎重的思考,决定把自己毕生收藏的壹百多件昆石藏品,全部捐献给昆山博物馆。
一块块色如白玉,美如云朵的昆石,已经经过清点,暂且存放在昆山博物馆的库房里。
这个捐赠昆石的行为,使昆山博物馆增加了昆石这个昆山特色的藏品,为未来昆山的市民打开了一扇观赏昆石的知识之窗,意义非凡。
吴新民老师的义举,令了解吴新民老师深沉人格的人,都暗自钦敬,竖指称赞。
为了得到一块好的昆石,也许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跋涉,很多的辛苦;为了拿到一件好的藏品,也许倾尽所有,甚至付出经济和其他方面的代价。
上百件藏品,是无数次的奔波跋涉,是无数次的辛苦和付出。
如今,将这些藏品全部捐献出去,不管是吴新民老师的家人朋友,还是其他的一些人,可能都有点无法理解。
吴新民老师,是为了什么?采访吴新民老师的时候,吴新民老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
能够对昆山做出这样的贡献,做出这么大的个人牺牲,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吴新民老师也避而不谈。
“如果你要采访我,我只告诉你,赏石悟道的道理。
其他的,我不多说了。
”吴新民老师坚持说。
吴新民老师这样坚持。
那就听吴新民老师谈谈,赏石悟道的道理吧。
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一提到赏石悟道的道理,吴新民老师像是换了一个人,马上精神焕发,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妙境一般。
按照吴新民老师的说法,观赏昆石之美,那是一种表面的美。
这样的美,无论何种角度来看,都是一种“物之美”,是没有境界的。
《昆石里的文化》作文800字

《昆石里的文化》作文800字石,看过不少,玉,也见过一些,玉石,早有耳闻,却未曾见过,我来到亭林园赏昆石,找寻昆石里的文化。
近40度的高温天气,如果不是对昆山文化特别的偏爱,那是绝不会出门的,也是真爱伴随着我一路向前行。
进了园,过公园桥,七拐八拐的向东走,上了山,来到东峰,四周都是一块块大石头,乍一看,和普通的石头一个样,仔细看,石头表面露出了一片片雪白色,阳光一照,银光闪烁,我情不自禁的叫了一声:“雪花峰”!雪花峰,似冰肌玉骨,又纯洁无暇,一片一片又一片,镶嵌在石头缝里,宛如一个沉睡了千年的姑娘,容颜不老,依旧可爱,美丽动人,怪不得听很多人都说“她”是玉玲珑呢!玉玲珑,很多人都爱。
你有八面玲珑,你的美还不止八面玲珑一点点呢!我在玉峰山寻找着你的身影,发现着你的美……登上玉宇琼台,顺着168级台阶慢慢下,来到了后山,听说这里是鸡骨峰和胡桃峰的集中地,这两种可是昆石中的珍贵品种,形状薄如鸡骨,晶莹剔透,长得像胡桃样的昆石,想想都觉得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我想,也许这就是“她”跻身于昆山三宝之一的魅力所在吧!在竹林里,我探寻到了昆石,有鸡骨峰、胡桃峰,西山有栖霞洞,栖霞探春,洞里有昆宝,海蜇峰,杨梅峰,荔枝峰……关于这些昆石品种名字的来历,不用说,大家也一定都能想到啦!玉峰山寻昆石记,我看到最多的还是雪花峰,有的雪花峰像一头牛,身材非常强壮;有的又像极了一头头老虎,威武又霸气;也有的长得像海蟒一样;还有的像一只正在打鸣的公鸡……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鸡骨峰了,只一片看,真是像极了我们中国的地图,又很像一只只公鸡胸脯上的肋骨……千奇百怪,有趣极了!昆石,白似雪,带着点黄,偏青色,“中国古代四大石”里有你的名,“江苏三大石”中也有你的份,自古玉石有人爱,有人护,文人墨客更是爱,记录下你的美:曾几的《乞昆石诗》,石湖居士的《水竹赞并序》……“一拳突兀千金值”,只有小小的一拳那么大,为文人雅士案头清供,你,也是我的掌中宝,吾尤爱,泼墨挥毫写下你的美——水润的、温婉的、儒雅的美!。
昆石形成公式

昆石形成公式
昆石是一种矿物变质岩,是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矿物组成的。
它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1.原岩物质:昆石的形成通常发生在变质作用下,原岩物质
起着重要的作用。
原岩物质可以是沉积岩、火山岩或变质岩等,不同类型的原岩物质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昆石有所不同。
2.温度:昆石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
一般来说,变质
作用发生在深部地壳,温度比较高。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原
岩物质的矿物结构开始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昆石。
3.压力:昆石的形成还需要适宜的压力条件。
变质作用通常
伴随着大地构造的变动,造成岩石受到压力的作用。
适宜的压
力可以促进原岩物质中矿物的重排和结晶,有利于昆石的形成。
4.时间:昆石的形成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变质作用是一个
相对缓慢的过程。
在时间的作用下,原岩物质中的矿物会逐渐
发生结晶和重排,最终形成昆石。
综上所述,昆石的形成受到原岩物质、温度、压力和时间等
因素的影响。
通过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原岩物质中的矿物
可以发生结晶和重排,从而形成昆石。
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一个相对缓慢的变质作用过程。
流芳千古的昆石诗

流芳千古的昆石诗王晓阳昆石与琼花、并蒂莲一起,名列昆山三宝。
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雅士,对昆石进行吟咏。
这些吟咏诗歌,或者描述昆石之色泽形状,或者赞美昆石之气节品格。
通过对这些昆石诗的赞美,昆石的形态得到传神的描绘,昆石的名声得以远播。
本文旨在对这些昆石诗进行解读和品味,从中领略昆石的妙处。
吟咏昆石之质的诗歌最早记录昆山石的著述,是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
《云林石谱》描绘昆山石之质,说:昆山县石产土中,多为赤土积渍。
既出土,倍费挑剔洗涤,其质磊磈,巉岩透空,无耸拔峰峦势。
扣之无声,土人唯爱其色洁白,……令明代张应文《论异石》称:昆山石块愈大,则世愈珍。
有鸡骨片、胡桃块二种。
惟鸡骨片者佳。
……色白如玉,玲珑可爱。
赏石的人自有赏石的眼光。
他们客观描述了昆山石的颜色、形状、品类。
昆山之石到了诗人眼中,有了文采辞藻的比兴修饰,似乎脱胎换骨,一下子光彩华润,形神兼备。
昆石之咏肖而真元代著名文人兼书法家郑元祐,本是浙江遂昌人。
后来侨居吴中四十年。
郑元祐学问很高,顾嗣立《元诗选》说他“富贵声利一不动其心,浙省台宪争以潜德荐之,自以臂疾不愿仕。
”当时吴中碑碣序文之作多出其手,时人和后人都把他做为吴中学人的代表,被称为“吴中硕儒,致声前元”。
因为他喜欢讲学,就在平江路担任“儒学教授”,声望在吴中一带非常大。
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却是昆山的常客。
当时,昆山富豪顾阿瑛的“玉山佳处”成为四方文人名士文会的胜处,“良辰美景,士友群集,四方之士与朝士之能为文辞者,凡过苏必至焉。
”当时参加文会的有杨维桢、柯九思、李孝光、郑元祐、陈基等,这些人都以文章儒学擅名当代。
而郑元祐所作的碑碣,文章书法都工整典雅,称得上绝妙,所以东吴人士都推重郑元祐,认为他的碑碣远远超过翰林院那些馆阁大臣所写的馆阁体文章。
所以郑元祐堪称“东吴士人”的领袖。
郑元祐因为是“玉山佳处”的常客,所以对昆山非常熟悉。
出于对这位名士的敬重,顾阿瑛挑选了一件非常美丽的昆山石送给了郑元祐。
描写昆石的词语

描写昆石的词语1.不吝金玉[ bù lìn jīn yù ]2.堆金积玉[ duī jīn jī yù ]3.冰肌玉骨[ bīng jī yù gǔ ]4.冰清玉润[ bīng qīng yù rùn ]5.冰清玉洁1. 不吝金玉[ bù lìn jīn yù ]释义:直意是指不吝惜金玉,成语中的“金玉”是指宝贵的意思,不吝金玉是请人指教时的客气话,是欢迎批评指正,希望不要吝惜宝贵意见。
造句:谦虚的人总是希望对方不吝金玉的指出自己的不足。
2.堆金积玉[ duī jīn jī yù ]释义:金玉为细软珍贵之物,一般在匣箱中锁起,如果堆放说明金玉太多,形容占有的财富极多,也有的可能为显富而为之。
造句:地主家的财报堆金积玉。
3.冰肌玉骨[ bīng jī yù gǔ ]释义:肌指皮肤,直意是指女子的肌肤若冰雪,骨骼像玉石。
典故的含义是形容纯洁而美丽的女子,也可形容梅花的傲寒斗艳。
造句:她冰肌玉骨,长得特别漂亮。
4.冰清玉润[ bīng qīng yù rùn ]释义:直意是指岳父像冰那样清洁,女婿像玉那样温润。
古文中也有将翁婿称为“冰玉”的。
造句:这是个冰清玉润的女子。
5.冰清玉洁[ bīng qīng yù jié ]释义:直意是指像冰那样清明,像玉那样纯洁,形容操行清白、品格高洁,也可以比喻官吏办事清明公正。
造句:见过她的人都形容她冰清玉洁。
描写“玉”的四字词语有以下:1、白璧微瑕【拼音】:bái bì wēi xiá【解释】: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
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2、珠圆玉润【拼音】:zhū yuán yù rùn【解释】:润:细腻光滑。
昆山亭林公园昆石馆作文

昆山亭林公园昆石馆作文
阳光一丝温暖,温情地洒在身上,痒痒的。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昆山亭林公园,里面有个昆石馆,真美呀!
馆子里面的石头一座接着一座,耸起的、矮矮的、小巧的、粗壮的,还有奇形怪状的,竟像会变魔术一样!我最喜欢的石头是一块像小狗一样的石头,它有大大眼睛,湿湿的鼻子,好像在对我笑呢!
我站在石头跟前,闭起眼睛,静静地聆听着,恍若能隐隐地听见石头低喃细语,讲着远古的故事。
爸爸说,那些石头都很古老,经历了风吹日晒,雨打霜冻,才变成今天的样子。
我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原来石头也有自己的故事呀!
走出昆石馆,我还沉浸在奇石的世界里。
我轻轻碰了碰公园里的大树,像在跟它们打招呼,我仿佛也都变成了石头,历史久远而又坚强勇敢。
我爱上了昆石馆,也很喜欢昆山亭林公园,那里有许多灵性的石头和高大的树木,还有美丽的花朵和快乐的鸟儿,我每次来都会有新的发现。
下回,我还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来!。
昆石

观赏石漫谈石头,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矿物;观赏石,具有艺术之品,具备天然之美,使人领略奇妙意境,让人感觉超凡脱俗的石头。
因其千姿百态、观赏性强,称其为观赏石。
因其千奇百怪、鬼斧神工,称其为奇石。
因其高雅脱俗、赏心悦目,称其为雅石。
因其供奉厅堂、镇宅避邪,称其为供石。
因其风姿绰约、美不胜收,称其为美石。
因其玩味无穷、妙趣横生,称其为玩石。
因其江河冲刷、水显精灵,称其为水石。
因其置之文案、陶冶情操,称其为案石。
古今中外人们冠以观赏概念美石的雅号大致这些,现大多统称其为观赏石或奇石。
观赏石给人于美的享受,给人于灵感;灵感又赋予观赏石新的生命、新的境界。
从广义说,观赏石按种类大致可分为名山奇峰、园林假山、赏玩摆设等多种类别。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名山奇峰比比皆是,让游客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在秀美的园林中,处处有她身影,像苏州狮子林神态各异的假山,上海豫园内精巧的玉玲珑,吴江静思园的灵壁新秀,都是园林观赏石的精品,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观赏石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杰作,而今天的人们把这巧夺天工之物收藏进自己的小天地而与之“天人合一”,自然之子成了爱好者观赏摆设的奇葩。
“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已成为新一代有文化艺术素养群体的共识,让许多爱好者和收藏者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观赏石进行发掘、品评、玩赏、展览、交流收藏,已经逐渐形成热潮,造就了独具魅力的现代赏石文化。
其实,玩石原本是古代文人雅士自我陶醉、相互品味的小玩意。
苏轼有诗云“摩挲掌上日相将,袖中常见烟云绕。
”可见当时流行的奇石是体积不大的掌中之玩。
尽管赏石玩家、赏石文化古已有之,但远不像今天这样蓬勃,无论是广度、深度、力度远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
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这种赏玩摆设类观赏石既是现在收藏的亮点,又增添了新时代的文化特色,本文要漫谈阐述的也正是此类观赏石。
笔者是有近叁拾年时间赏石藏石情结的爱好者,以本人一孔之见,认为目前赏石界正处于“百石争宠,百家争鸣”的阶段。
独领风骚的昆石风采

独领风骚的昆石风采昆山以地名命名的艺术品有两个,一个是让世人瞩目的昆曲,一个是让国人抢眼的昆石。
而且昆石先于昆曲扬名,其出典说来话长。
昆山的命名灵感来自于城内马鞍山白石的发现。
当时,只看到马鞍山“百里平畴,一峰独秀”,并无特别之处。
直到南朝时,一位僧侣偶然发现峰内蕴藏的石坯,经去沙、浸泡后,成为巧夺天工的玲珑石。
正在这时,民间盛传《千字文》,其中“玉出昆岗”一句说的是昆仑山盛产美玉,但马鞍山的玲珑石比起昆仑山玉石毫不逊色,于是有识之士就将县名“娄邑”改成了“昆山”,马鞍山改称玉峰山,山中的白石也就顺理顺章地称为“昆石”了。
自古以来,奇石繁多,琳琅满目,但昆石竟能脱颖而出,与灵璧石、太湖石、英石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石”,还与太湖石、雨花石并列为“江苏三大名石”,这个耀眼荣誉是历代玩石者呕心沥血的结果。
(图为三块昆石精品,刘建华提供)沙里淘金“沙里淘金”这句成语说明金子来之不易,但昆石也深藏不露。
别的秀石都是凸显在山面,裸露在崖壁,只要寻觅,就能得之。
而昆石却是深藏在岩洞中,隐蔽在沙泥里,就等慧眼识宝,巧手加工。
玉峰山虽然层峦叠嶂,巨石嶙峋,但昆石只躲藏在有限的几个山洞中。
历史上曾经开山修路、挖洞备战,留下了许多貌不惊人的石坯,也有迷石者下洞采挖石坯,但离真正的昆石还有遥远的距离。
有时“表面难看内中秀”,有时“绣花枕头一包草”,全凭玩石者的经验去获取一块“外丑内秀”的石坯,然后步步深入地得到一块可心的昆石。
从石坯到石品需要经过数道工艺,应切忌,只能进行晾晒、浸润、去泥的粗加工;应切忌,不能用钻挖、锯琢、敲打的精加工。
充分追求昆石的自然美是玩石人必須遵循的古训,所以,昆石加工工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在昆石的生成过程中,泥浆、沙渣灌满了石中空洞,就应在不伤害石质的前提下,剥去石坯的“肮脏外衣”,让其露出洁白如玉的真容。
工序复杂,时间漫长,只有慢工细活,才能获取美感,所以,玩石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赏石漫谈石头,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矿物;观赏石,具有艺术之品,具备天然之美,使人领略奇妙意境,让人感觉超凡脱俗的石头。
因其千姿百态、观赏性强,称其为观赏石。
因其千奇百怪、鬼斧神工,称其为奇石。
因其高雅脱俗、赏心悦目,称其为雅石。
因其供奉厅堂、镇宅避邪,称其为供石。
因其风姿绰约、美不胜收,称其为美石。
因其玩味无穷、妙趣横生,称其为玩石。
因其江河冲刷、水显精灵,称其为水石。
因其置之文案、陶冶情操,称其为案石。
古今中外人们冠以观赏概念美石的雅号大致这些,现大多统称其为观赏石或奇石。
观赏石给人于美的享受,给人于灵感;灵感又赋予观赏石新的生命、新的境界。
从广义说,观赏石按种类大致可分为名山奇峰、园林假山、赏玩摆设等多种类别。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名山奇峰比比皆是,让游客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在秀美的园林中,处处有她身影,像苏州狮子林神态各异的假山,上海豫园内精巧的玉玲珑,吴江静思园的灵壁新秀,都是园林观赏石的精品,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观赏石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杰作,而今天的人们把这巧夺天工之物收藏进自己的小天地而与之“天人合一”,自然之子成了爱好者观赏摆设的奇葩。
“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已成为新一代有文化艺术素养群体的共识,让许多爱好者和收藏者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观赏石进行发掘、品评、玩赏、展览、交流收藏,已经逐渐形成热潮,造就了独具魅力的现代赏石文化。
其实,玩石原本是古代文人雅士自我陶醉、相互品味的小玩意。
苏轼有诗云“摩挲掌上日相将,袖中常见烟云绕。
”可见当时流行的奇石是体积不大的掌中之玩。
尽管赏石玩家、赏石文化古已有之,但远不像今天这样蓬勃,无论是广度、深度、力度远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
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这种赏玩摆设类观赏石既是现在收藏的亮点,又增添了新时代的文化特色,本文要漫谈阐述的也正是此类观赏石。
笔者是有近叁拾年时间赏石藏石情结的爱好者,以本人一孔之见,认为目前赏石界正处于“百石争宠,百家争鸣”的阶段。
很难说谁的见解就是经典名言,也很难说谁的藏品就是旷世精品。
理论的高低在于各界的认同,像李白的诗一样,文人景仰,老婆婆也能听懂,这就是公认的高度和水平。
藏品的优劣判别也取决于大众的审美观和时代的价值观。
我敢断言,许多观赏石精品在一些不知名的收藏者手中,有待于被不断的发现,精品不一定都在大商场、展览会和收藏馆。
赏石文化大有可为,还将有一个巨大的发展时间和空间,还将继续改变人们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使人们的素质和情操得到升华。
从理论上说,从宋代赏石家米芾总结的“皱、瘦、漏、透”,到今天赏石爱好者提出的“形、色、质、纹”,“清、奇、怪、丑” 等这些赏石美学观念,都代表了赏石家不同时代对不同石种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收藏者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提升,赏石理论还会随时被补充、完善和创新。
从观赏石品种来说,灵壁石、英石、昆石、太湖石曾长期被认同为四大名石,灵壁石又尊为名石之首。
近年来随着红河石、木化石、戈壁石、火山石等新观赏石出现,以及人们在旅游或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奇石,不断有新的品种提供给赏石界,扩大了收藏者的视野。
新的观赏石完全有可能取代原来名石的“霸主”地位,对新品的认同或收藏是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新陈代谢并不意味原来的名石会降低身价,既然在千百年的历史中被认可的名石品种,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名堂。
相反,原来的名石由于开采的贫竭,若干年后你会重新发现她显得更可贵。
例如昆石,它就出产于上海市边缘的江苏昆山市玉峰山中,80多米高的玉峰山开采昆石已有千年历史,原本是个袖珍小山,现已无石可采。
2002年国庆节,我和妻子特意去昆山再次探寻,在亭林公园门口看到,苏州市博物馆摆出的很小的昆石也要二千多元一块。
进入山中,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奇石,凭我妻的军人工作证进了山顶的军事禁区才见丁点残迹,昆石的稀有由此可见一斑。
像福建华安的九龙江奇石、内蒙巴林右旗的巴林鸡血石,它们进入市场也就三十来年历史,但颇为人青睐。
这种“藏在深山人不识,待到见时满堂惊。
”的美石,只是一些赏石爱好者当时无缘、无灵感而已。
又如,湖南一位艺术研究会会长捡到的一块像五官齐全老农的奇石,重庆市南桐煤矿老马顶山上一游人捡到的酷似敦煌莫高窟的奇石。
“平时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类似这种绝无仅有的奇石报上登载了,你能说它不是精品吗?观赏石珍奇的基本道理也是物以稀为贵,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好,人好我老。
能独树一帜、独具特色的就是佼佼者。
如此而言,观赏石有没有一个范畴呢?可以说既有也没有。
说有,是因为赏石圈内有公认的基本石种和潜在的行为规则;说没有,是因为新的观赏石层出不穷,包括偶尔出现的个别精品异石,难以约定俗成。
我认为,凡是具有观赏性、天然性、不可重复性和可把玩性的石头都是观赏石。
观赏性:即当一块美石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突然感到的,或是诗情画意,或像高山湖泊,或似阡陌丛林,或如花鸟神怪,或就同栩栩如生的人或物,形似或神似,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形神兼具,让人回味无穷、感叹不已的美物。
天然性:即是由地火迸裂、海风天雨、溪流瀑布、沙侵石袭的大自然运动之结晶。
她天生丽质,没有人工的雕琢、伪饰和仿冒,是在沉睡了亿万年之后又现显人间的精灵。
记得1979年铁路春运期间,笔者在南京助勤一个月,曾以为雨花台盛产雨花石,欣然前往求雅,到了雨花台方知“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几乎无此雅兄可捡。
后来才知雨花石主要产自扬子江畔六合丘陵地带,且现产量已不多。
近年却见花鸟市场自称是雨花石精品论斤在卖,细探究方知大多为浙江人搅拌出来的卵石而已,也算是鱼目混珠。
不可重复性:即像树叶没有相同的两片一样,应该独具个性、浑然天成,而不是重复生产,或切割后加工或拼凑重叠的再造物。
1997年著名国画家吴冠中先生看到柳州草化石时曾写下“踏破铁鞋无觅处,终生追求忽显现;今日拜到石头前,还笑米芾未曾见。
”的诗赞。
草花石是观赏美石,但目前许多流行于市场的却是山农先开矿取得毛石,然后再切割、细磨、加工成形、外涂清漆,这种批量生产出来的草花石应该说是石制工艺品。
可把玩性:即体积不是很庞大,适宜家居摆设,厅堂展示,博古架陈列,案己置放。
可供人们茶余饭后欣赏把玩,进行交流品评,与之交融,倾心会悟的玲珑之物。
有的需要多人合力甚至起重设备搬运的观赏石应属园林类;除此以外,相当有名的田黄石、鸡血石等传统的刻章、石雕美石;以及权威机构推荐的国石(二玉四石):和田玉、岫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巴林鸡血石等等,都有它们自行的鉴别标准,这种兼容广义的观赏石除原石外,经人加工成品后则视为艺术品,另当别论。
总而言之,观赏石是自然成形、天然成美、闲中成趣的另类艺术品,不是古玩胜似古玩,只有具备以上四性的石头才能称之为纯粹的观赏奇石。
失其中任何一性,石头只分好或差,再好的石玩只是观赏石的衍生品或石质工艺品,而没有观赏石独特的品格灵性。
孰是孰非,就要凭眼光去分辩,凭文化底蕴去想象,叫慧眼识珍宝。
观赏石是一种既特殊又传统,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各具特色又标新立异、既超凡脱俗又源于乡土、既有大家闺秀的华贵又有小家碧玉的淳朴,从某种意义上说,观赏石讲究的就是极端品位,是完全的独门领域产物。
如今,赏石既是收藏者的雅兴,也是一些人身份、身价的象征,也有投机者的炒作,也为经营者提供潜在的商机。
但赏石首先应该是文化,是一种修养、一种档次,因而是“阳春白雪”。
古代赏石只是一些文人墨客的爱好,只是皇公贵族的享乐,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贫民是不会、也没有条件和心情去玩弄这些东西的。
但今非昔比,社会中兴,生活安定,经济富裕,文化进步使赏石有了新的生力军和广泛基础,“下里巴人”也乐在其中,也可拥有心仪的观赏石而自爱。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推波助澜、异曲同工、繁衍共生。
据报载,1979年一批铁路工人从安徽把灵壁石带到北京潘家园,开始了新时期观赏石市场的兴起。
笔者也曾亲历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本人常添乘机车去蚌埠,发现那里经常有农民在街头摆地摊兜售石头,有的通体雪白酷似和平鸽,有的色彩斑斓如风景画,有的漆黑光亮似人物,有的不同角度看是不同的动物,有的背面黄泥斑驳石缝间还有植物根须,后来才得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灵壁石。
当时的售价只是挖石头的人工费加车马费,凭上海人见多识广,讨价还价后的成交价在今天看来更是不可思议。
如那酷似和平鸽的纯白灵壁开价50元,最后6元卖给了我。
当时许多人对此不屑一顾,还有人讥笑我把这么重的石头背到上海是搭错经。
事实证明,这些原汁原味的灵壁石不缔是精品,如果没有后来赏石文化的发展,笔者当时确实象傻瓜。
因此,“下里巴人”同“阳春白雪”在一定文化氛围中是可相互转化的,其角色并无褒贬之分。
正因为有许多“下里巴人”钟情于观赏石才会造就赏石界的“阳春白雪”。
为使赏石文化能理性发展,使赏石界有个健康的机体。
既要有有识之士总结、研究赏石理论,使人们达成共识;也要在交流中还观赏石自然面目,使其有市有场。
俗语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还有石价野歪歪,最后成交见真价。
”《鉴宝》节目中看到,一块明朝文人祝允明收藏过的拳头大小的灵壁石,专家鉴定是40万元人民币。
还在报上看到,说有人从日本化重金收购回一块叫“锁云”的灵壁石。
碰巧,不久后我在上海文化名人街的多伦现代美术馆“国际奇石展览会”上见到了此石,除石上镌刻有“锁云”二字,一尺见方大小的黑灵并无十分特别。
说实话,当时觉得没自己家里的漂亮呢。
举这二个例子是想说,如今常有人攀龙附凤,把观赏石改头换面,刻意“做旧”或“做新”,意图把一般的糊弄的更神奇。
把原本靓丽的美石仿古,刻意“做旧”,弄的灰不溜秋,说成是老货。
实际上赏玩摆设类观赏石从古保留至今的当属凤毛麟角,经几十年的把玩也无甚包浆而言,只是一些人故弄玄虚而已。
从墓葬发掘来看,从未见有观赏石作为陪葬出土。
我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是:古代手工业水平底下,陶器、铜器、玉器这些手工业制品相对珍贵,而自然的观赏石反而不稀奇,不像现在的人们有返朴归真的情结。
古石少有流传下来的另一原因是,在长期的战乱和动乱中,利用了观赏石的原始功能,被当作工事用石。
例如上海嘉定名园“秋霞圃”内的名石“米汁囊”失踪了35年,2001年又被人发现,原来“文革”时被当作石料修防空洞了,幸被懂行的人再发现,得以重见天日。
所以,爱好者不要轻易相信市场上的古石,做的再古朴也是自欺欺人。
其实,具备“四性”的新赏石也不失为精品本色。
但却有人画蛇添足,刻意“做新”,或打磨上清漆,或粘些不恰当的小东西装饰,反而不伦不类。
观赏石不在大小,成品则灵;观赏石不在新旧,精巧则美。
观赏石的价位目前也参差不齐,市场上一般性的也会开出天价,结果有价无市,使人望而却步;已开价成百上千的,最后几元、十几元成交,结果有市无价,使人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