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合集下载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

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

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儒道佛三教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儒道佛三教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儒道佛三教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儒道佛"三教合一"思潮,自明朝中叶起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就产生了,到清朝康熙朝甚至成为国策.那么"三教合一"并非是一种主观的想法,其中有一个基本的根据是,儒道佛三家有共同点.人们对这个共同点是这样阐述的:佛教一般被认为是在中国才从原始佛教发展到了顶峰,而中国佛教的顶峰是以禅宗为代表的,在明朝时禅宗理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禅宗的佛学理论核心就是关于"心"的理论.禅宗认为成佛实际就在人的心中一念之间,而不是别的什么.换句话说佛教的“顿悟”就是心的顿悟。

所以禅宗认为"心"在实现佛教最高目标涅磐的过程中是最关键的.中国儒家理论的高峰是理学,理学出现在宋明时期,在明朝以后直到清朝,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理学的核心是关于"心"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正确与否完全决定于"心",如果"心"无杂念,人就无恶行.但人心又是最难掌握的,王阳明最终把理学的认识提炼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中国道教一向认为人的"心"是实现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关键.道教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是这样说的:"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按照道教阴阳五行理论,人五脏之中的心脏属火且属阳,而人的肾脏属水且属阴,并且心脏属火在上而肾脏属水在下.由此道教断定人之所以寿命不长,就是因为在水面上的火燃烧不久,这个火随时就有熄灭的可能,也就是心随时有停止跳动的可能。

那么道教给出的办法就是颠倒阴阳,关键是通过内外丹的修炼改变心的属性。

使心属水而肾属火,这样人就可以成仙。

当然道教的心比较具有物质的概念,而佛教的心纯粹是思辩的产物.儒家的心学是介于两者之间.总之,而且看法都一样.归纳以上,所以儒道佛三家可以交集在一起,就是因为三家在对于"心"的认识上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三家都认为"心"很重要,所以儒道佛三家的共同点就是关于"心"的观点.儒道佛三家的不同点就太多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三家在本质上的一个区别.实际上,儒道佛都是属于精神上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三家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儒家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学而优则仕",学了儒家要去用的,要进入"红尘世界"去安邦治国,经世济民.佛教和道教本质上是"出世"思想,是讲究个人清净无为,出离红尘而修身养性.当然佛教和道教在修行的目标上有区别,佛教讲究涅磐而道教讲究成仙.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则经世济民,退则独善其身",而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思想,是专门讲"进"的,但儒家思想的不足就是没有完全解决人在"退"时的精神问题.借用现代宗教学名词就是没有解决人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而佛教和道教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认为在关于人生问题上,三家的本质区别在于,儒家是"入世"思想,而佛教和道教是"出世"思想.。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一、儒家扬善儒家还是很有理想的,《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猛地一看这段话,是不是跟共产主义的理想长得很像?然而在那个时代,实现这个理想的最大障碍是国家权力的世袭制,首先“选贤举能”就不可能彻底实行。

孔子的主要思想,首先从一个“爱”字出发,由近及远,从亲到疏,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

礼,选贤举能之后的各安其职,各守其分。

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花了更多精力劝说君主施行“仁政”,提出了一个超前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孔孟的思想主要在于“扬善”,然而恶人不听你这套怎么办?荀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隆礼重法”,“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

二、法家惩恶荀子的两个学生韩非子和李斯最终都成为法家,韩非子更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认为靠道德教化感悟人是行不通的,“利害”才是关键,要通过法令强制规范人的行为。

法家主要在于惩恶,法令是社会的底线,既然是底线就不宜定的过高过细,否则就容易让整个社会绷得太紧而失去韧性,一旦遇到强力冲击就会瞬间崩溃。

秦朝很快灭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独尊法家,严刑峻法,遇到冲击很快崩溃。

底线定的低,也有问题,会有人在模糊地带行小恶而无所顾忌。

对于模糊地带,此时应辅以道德教化,形成社会舆论压力,使人自觉规范行为,或顾及舆论而不愿为小恶。

自汉代以后的中国帝国时代,有提法说中国实行的是“阳儒阴法”。

其实颁布法令和推行道德都是明面上的事,不存在“阴法”的问题,倒不如说“隆礼重法”更加客观。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异同比较及其影响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异同比较及其影响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异同比较及其影响儒家、道家、佛家,这三种思想体系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从不同方面的表达。

虽然它们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但它们所表达的共性却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中国思想史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以仁德为核心的价值观,认为仁者必有智,而仁智则与君子的素质紧密相连。

同时,儒家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个体得到更好的修养,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儒家思想主张“中庸之道”,即一切都应该有过度的考虑,做任何事都应该保持中庸的心态,不要过分偏执,更不要让任何一种情感或欲望影响自己的行为。

道家思想则更加着重于自我完善和自然的统一。

道家强调人应该完全与自然相融合,找到其中的内在规律,融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在道家的观念中,“道”是生命之本质,一切都应按照道的规则去行动,才能真正符合宇宙之道。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超越人造社会的一切限制,寻求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佛家思想则更加注重的是解脱和精神上的富裕。

佛家强调的是禅修与智慧,并认为禅修是达到真正自我实现的唯一方式。

它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在世界,强调人应该通过修行实现对自己和世界的超越。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佛家思想更多地关注人自身的革命和发展。

佛家认为,只有当人成功跳出欲望的陷阱,摆脱烦恼和贪欲,才能真正地活得快乐和自由。

三种思想布道的方式与理念也不尽相同。

儒家重视礼仪和“仁”,强调对他人的善待和尊重。

而道家更加注重的是个人的境界,突破现实社会的束缚,达到与“道”的完美统一。

佛家则更加强调对人生的超越和精神内在的升华。

三种思想各有形式,但它们的核心都是为了找寻真正的意义和目的。

尽管三种思想存在一些异同,但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迥然不同的。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即便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道家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衍生而来,对于自我完善和自然的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思想中国古代文化深厚而丰富,各学派思想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佛道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本文将对这三家思想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治理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提倡“仁爱”和“孝道”,认为只有通过道德自勉和相互尊重,社会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佛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外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佛家思想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境界,主张通过修行和悟道来解脱生死轮回的束缚。

佛家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修行,强调慈悲、舍己和解脱。

佛家的核心理念是“三法印”,即无常、无我和解脱。

佛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人通过修行佛法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第三大学派,强调回归自然和追求道观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道,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万物自有其道,只有顺应天道和人道,才能达到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追求道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与儒家思想形成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双重影响。

综上所述,儒佛道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佛家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解脱和慈悲为怀,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

这三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这些思想依然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断滋养和激励着人们前行的方向。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梁宇地探学院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提纲: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佛教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

超脱轮回,成就佛果道教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正文: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一.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中和知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人物孔子。

一、“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思想贯穿了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

二、“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另一个重要范畴。

“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三、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

其要点有二:第一是“中”,第二是“和”。

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

四、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

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和、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1..道法自然,无为自化。

(自然)2.宽广包容,厚德载物。

(大地)3.阴柔慈爱,养育万物。

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的区别

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的区别

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的区别区别如下: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遵循规律的文化,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智同知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孝是对父母的尊重,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道家文化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

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利用了转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文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所以佛家倡导信徒慈悲为怀,多积善果。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佳阐释,人三十当立,该当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绝非简单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考观察和学习,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佛家文化中有业报观,讲求对世间万物都报以同等的慈悲,无私奉献,超凡脱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结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其中包括了许多传统思想的理念。

这些传统思想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智慧和指导,也影响了整个亚洲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应该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应该尊重长辈、孝顺父母,遵守礼仪规范,互助互爱,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认为,自然方式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倡导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遵循自然规律,不执着于功利和权力,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强调个体修养与内在修行的重要性。

三、佛家思想佛家思想强调人生的无常性和苦难,倡导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对众生的慈悲。

佛教强调“四谛”和“八正道”,认为通过禅修和般若智慧,人们可以解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境界。

佛家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修炼和追求生命的意义。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的原则,倡导人们应该遵循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的原则,摒弃战争和冲突。

墨子认为,只有推崇兼爱,才能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墨家思想强调实用主义和实践,注重公平和正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依法治国和严明的法律执行。

法家强调对人的管理和规范,认为唯有严厉的法律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民间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许多民间信仰的内容,如崇拜祖先、信奉天地之灵等。

这些信仰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力量和神秘宇宙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涵盖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以及各种民间信仰。

这些传统思想对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智慧和道德准则,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110320 梁宇地探学院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提纲:
儒家讲得就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佛教讲得就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

超脱轮回,成就佛果
道教讲得就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正文: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得代表作,《论语》等。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一.与而不同:君子与而不同,小人同而不与。

二.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中与知道: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一部分,代表人物孔子。

一、“仁”就是孔子思想学说得核心。

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進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思想贯穿了孔子思想学说得各个方面。

二、“礼”就是孔子思想学说得另一个重要范畴。

“礼”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她最为崇奉得就是周礼。

三、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

其要点有二:第一就是“中”,第二就是“与”。

孔子所谓“中”,不就是折衷与调与,而就是指在认识与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与“恰如其分”得基础就就是从实际出发。

四、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得经验。

“教”与“学”得思想就是她思想学说中得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

她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得儒家思想重视人得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与、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得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得道德修养,保持与谐得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得意义。

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得代表作,道德经等。

1、、道法自然,无为自化。

(自然)
2、宽广包容,厚德载物。

(大地)
3、阴柔慈爱,养育万物。

(母亲)
4、复归婴儿,保持本真。

(婴儿)
5、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水性)
6、虚怀若谷,道冲不盈。

(谷神)
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大海)
8、大象无形,不缴不昧。

(天象)
9、致需宁静,归根复命。

(虚空)
10、孔德之容,惟道就是从。

(道德)
道家得基本政治主张就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与少干涉得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得目地。

其政治理想就是小国寡民得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同孔子得儒家思想一样,老子得道家思想同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得主体之一,其重要性在于她在中华文明经历了神人共处时期后,第一次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得途径,她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与自身。

此外,道家“无为而治”得政治主张对后世得统治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代表人物释迦牟尼等。

1. 因缘而合:因缘而起,因缘而合。

2. 中道圆融:中道法观,不二法门。

3. 明心见性:佛性即人性,明心见佛性。

4. 平等慈悲: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5. 真如本性:自行不如,本来面目。

6、色空不二:色不异空,瞧破放下。

在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从中国得边疆传入内地。

佛教一开始进入中国,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矛盾。

不少文人排斥外来文化,还出现过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得两次大规模灭佛事件。

但经过东汉魏晋二百多年得磨合,佛教与中国得本土文化从对抗走向适应,并相互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区,跨国界得广泛传播开来。

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得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得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与儒家、道家一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得重要支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很深得影响。

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進入鼎盛时期。

国家得统一,经济得繁荣,加上历代皇帝重视佛教,大量佛经传入中国,译成汉文,广为流传,开始出现了不同风格得佛教流派。

如天台宗、慈恩宗、华严宗、律宗、禅宗等,其中影响最大得就是禅宗。

这时得佛教,已经渗透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人们得生活中。

到了宋代,佛教对中国文化得影响已全面渗透到哲学、文学、伦理学,以及法学领域,对诗歌得影响更为突出。

许多有文化得僧人也大量写诗说禅,大量得诗篇从追求宁静空寂得禅境到开始追求机智活泼得禅机禅趣,追求佛教语言得选择,追求禅宗中得理性。

可以说,从隋唐之后,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得影响就是相当广泛得。

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传统艺术,如建筑、塑铸、雕刻、绘画、音乐、戏剧等出现了大量与“佛”
有关得作品。

其二、中国文学作品出现了切音、文法观念、名词新增、文体之开新、诗歌、语录体、小说传奇杂剧等新概念及题材。

其三、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影响。

此外,佛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比如医药、天文、数学得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而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也产生了巨大得影响。

具体表现在:第一、信三世。

佛家认为,世间得万事万物都因缘与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开始知道人有三世,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

第二、信六道。

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虽然现世作恶而得福得寿,但其业果若不报于现世而将报于来世。

第三、信善恶报。

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

同时还引進了悔罪植福、延寿荐亡、修德禳灾、设供祈愿等观念。

总结: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