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哲学思考题
政治思考题汇总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汇总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3、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
*4、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在哪些方面有了新发展?5、学习《自然辩证法》对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有何意义?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4、简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5、填空: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特别是()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的自然观。
第二章系统自然观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与演化方式一、选择题1、德布罗意提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
A:量子假说B:测不准原理C:物质波假说D:光量子假说2、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A:分叉B:涨落C:对称破缺D:进化3、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反之,无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大,信息量就越小。
信息和熵是互补的,信息就是( )。
A:负熵B:熵C:序参量D:对称性4、1916年爱因斯坦创建的广义相对论,以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出发,推断出在引力场中,时钟(),光的路程要弯曲。
A:不会变B:会变快C:会变慢D:会停止5、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
A:不可逆B:分叉C:有序化D:破缺6、由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的。
A:高速领域B:宇观领域C:微观领域D:宏观领域7、混沌理论表明,只要确定性系统具有稍微复杂的非线性,就会在一定控制参数范围内产生出()。
A:蝴蝶效应B:内在随机性C:混沌吸引子D:自相似性8、由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学科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的。
(建筑工程管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土建版本一)精编

(建筑工程管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土建版本一)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①科学问题:是指壹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壹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答案。
科学问题是壹种已知和未知的结合体、交界②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③范式:范式是指通过壹个具体科学理论为范例,通过解决科学中关键性、全局性的问题,给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整体的图式,即世界观。
④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壹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
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壹种重要形式。
⑤检验蕴含:根据壹定的条件,从壹个全称命题逻辑上必然推出壹个单称命题,对这壹单称命题的检验即是对全称命题的检验。
这种条件和相应单称命题成为检验命题。
⑥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技术客体和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它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⑦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循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系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
⑧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壹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壹种社会现象。
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和社会的关系。
⑨无形学院:把神学和政治排除在讨论范围之外,而专门进行壹些具体的实验工作和有关自然的理论问题的研讨.这壹团体最初被称作“哲学学会”.因为没有壹定的组织形式和规章制度,把它称为“无形学院”.二简答,论述题1.简要评价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答:古代自然观的特点有:朴素的唯物论:占主导地位,当然也有唯心的部分朴素辩证法:因为它从事物的联系、变化、演化、运动的方面来见待事物,但由于当时科技的落后,没有建立在大量的科学技术发现的基础之上,这种自然观只能是朴素的,这是人类早期智慧显示的标记。
哲学思考题汇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内容主要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2、简述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主要流派主要观点逻辑实证主义以1923年成立的维也纳小组为代表,他们以科学为旗帜,以逻辑为武器,以统一科学为使命,其口号是拼搏,拒斥形而上学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认为理论的真正检验不在于试图证实它,而在于否认它,一种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可否认性。
一种不能为任何事实所否认的理论是非科学的。
历史主义以库恩为代表,“范式”: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所具有的理论上,方法上共同的信念,这种共同的信念规定了它的共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了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共同的研究范围,科学研究就是在一定范式的制约之下,从事解题的活动3、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艺术的体系结构以及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一书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论文和札记分成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一篇论文,若干札记,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取得的重大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同时论述了十九世纪以来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两篇论文《<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自然科学中的神秘世界》,一篇札记,论述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在研究中避免麻木性,少走弯路,排除威信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第三部分辩证法,一篇论文《辩证法》一篇札记《辩证法》,论述了辩证法的科学体系,说明辩证法是客观的,是由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构成的;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一篇论文《物质运动形式》一篇札记《运动基本形式科学分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解释了物质运动同时间,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科学分类是以对象运动形式为依据的;第五部分各门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或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四篇论文,五篇札记,论述了各门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第六部分,劳动创造了人,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中的作用》,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5.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6.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32道程技术哲学思考题

《工程技术哲学》课程思考题1、简述亚里士多德将关于知识的分类。
2、简述“哥白尼革命”。
3、简述近现代科学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作用。
4、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近代工程技术。
5、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近代工程技术。
6、简述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现代工程技术。
7、简述生态文明中工程技术的特征。
8、简述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视域下的工程观。
9、试论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0、简述“荷兰学派”关于技术人工物“物理结构”与“意向功能”双重属性的分析。
11、试分析工程的行动结构。
12、试分析工程共同体的复杂构成。
13、简述分析技术知识的本质特征。
14、试分析工程知识的本质特征。
15、试论工程知识构成的科学技术维度与人文社会维度。
16、简述工程思维的特点。
17、试述工程活动的综合集成方法论。
18、简述工程活动的软系统方法论。
19、简述工程活动的硬系统方法论。
20、简述工程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21、简述何为“技术创新”。
22、简述何为“工程创新”。
23、简述何为“国家创新体系”。
24、简述技术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25、试论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26、试论加强工程伦理学教学的重要性。
27、简述技术美学的兴起及特征。
28、试论提高工程师美学素养的必要性。
29、试论科学、技术、工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0、简述后工业社会的特征31、试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工程技术中的融合。
32、试论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终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终复习思考题一、简答题1、哲学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4、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5、量变、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7、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8、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9、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12、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4、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如何认识价值量变化规律?15、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二、判断1、世界统一于存在。
f2、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意识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随人的意志而变化的。
f3、英雄造时势。
f4、存在就是被感知。
f5、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少数英雄、圣贤、天才人物的意志。
f6、历史的发展中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f7、“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t8、历史的发展中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f9、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因此,个人主义是个人发展的动力,也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f10.否定之否定会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种特征。
t11.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的只能是对抗性矛盾。
f12.“因为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f13.“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又是由众多的人组成的,所以,地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
f14.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f1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t16.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f17 .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f18. 否定就是新旧之间“一刀两断”。
工程哲学

1.论述电气科学,电气技术,与电气工程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工程是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两种形式和手段。
科学技术的实质在于以发现和发明为己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运动客观规律并把主体对客体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变革自然的过程中,通过工程实施来改造自然,它主要是以知识的形态表现出来,是“思想和文献”。
工程的实质在于在特定的相关的科技术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造自然,建造人工自然,最终形成工程实体的活动和过程,它主要是通过物质的形态体现出来,是“行动和实体”。
工程与科学技术,它们的目的一致,科学技术与工程无论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还是建造人工自然,其目的都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服务,保持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态环境。
工程与科学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当今的工程实践中,这种联系更加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达到了不可分割的程度。
工程领域和活动需要科学思维、科学技术理论的指导和应用,没有科学技术理论的指导和应用,工程就不可能全面实现其目标,就很难建成建好,可以说,现代的工程凝结和会聚了相当的科技含量。
反过来说,科学技术的应用又往往是以工程为依托的,离开了工程等实践活动,科学技术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只有运用于工程等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从哲学上看,这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工程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工程与科学技术的这种紧密关系反映了科学技术工程一体化,反映了工程与科学技术的融合、统一及互动作用。
2.介绍计算机在电气工程有哪些具体应用。
(不少于3个)1、计算机辅助电力系统设计电力系统设计中,变电站设计与线路设计是难点,这是由于变电站与输电线路的设计都受实际建设环境的影响很大,输电线路的走廊可能经过各种复杂的地质环境,杆塔的设置需要充分考虑牢固性、称重、应力等安全因素,电力设计不但要克服现场的各种困难,还要满足各种规范的要求。
通过计算机辅助电力系统设计软件的协作进行设计,可以保证设计好的图纸中不仅包含有必要的图表等信息,还包含了工程所需的材料、建设信息等。
通用技术思考题答案

通用技术思考题答题技巧:思考题是开放式的,其实选择很多,答题的策略主要还是结合主题,找其中的一个点来展开,展开的内容基本只要和主题有很好的相关性就行。
最满意最不满意的内容、最关注的问题、在主题学习中你的收获、体会、方法,你做过什么、或者想做什么,甚至是别人做了什么都可以,还可以是你有什么想法建议。
内容是载体,得分的关键还应该是在于你要阐述和主题相关的体会、感受、认识、观点。
要紧扣评分标准,1、反思总结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思考并完成下列任务:任务①说明你关注的第一个重要问题,任务②说明自己对该问题的认识或观点。
参考答案一任务①:我关注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是:培养自己设计、发明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技术在发明和革新中不断发展,设计是技术的关键,技术设计不可避免地要涉级不少发明和创造。
许多造性的设计使技术有了飞跃的进步。
因此,培养自己设计、发明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任务②:人类设计、发明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加以开发和培养。
首先要有兴趣和好奇心,其次要应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去进行大胆的猜测和假设,然后用实验来证明。
我们还应该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发散思维,定势思维和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积极开发自己的智能与创造潜能。
参考答案二一:①我关注的问题是:结构的强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构的强度与应力、材料以及所用材料本身形状有关。
②结构的强度是通过构件和材料来体现,构件和材料必须具有抵抗破坏的能务叫做强度。
②连接就是通过一定方式把两个或两件以上的物体连在一起。
构件间的连接间叫做结点。
科学合理的连接,不仅可保证结构或构件的形状稳定,还能提高结构的强度,使它足以支持自身质量及荷载。
能考答案三任务①我关注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是: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它的受力情况,稳定性、强度、连接方式和材料的选用等。
并能对结构设计进行基本的描述。
还要从功能、实用、安全、经济、美观和人性化等角度综合考虑,以保证结构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技术哲学》课程
思考题
1、简述亚里士多德将关于知识的分类。
2、简述“哥白尼革命”。
3、简述近现代科学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作用。
4、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近代工程技术。
5、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近代工程技术。
6、简述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现代工程技术。
7、简述生态文明中工程技术的特征。
8、简述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视域下的工程观。
9、试论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0、简述“荷兰学派”关于技术人工物“物理结构”与“意向功能”双重属性的分析。
11、试分析工程的行动结构。
12、试分析工程共同体的复杂构成。
13、简述分析技术知识的本质特征。
14、试分析工程知识的本质特征。
15、试论工程知识构成的科学技术维度与人文社会维度。
16、简述工程思维的特点。
17、试述工程活动的综合集成方法论。
18、简述工程活动的软系统方法论。
19、简述工程活动的硬系统方法论。
20、简述工程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21、简述何为“技术创新”。
22、简述工程活动中的“非技术”创新。
23、简述何为“国家创新体系”。
24、简述技术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25、简述约纳斯的技术“责任伦理学”。
26、试论建筑师的伦理责任。
27、试论加强工程伦理学教学的重要性。
28、试论黑格尔美学的主要思想。
29、简述技术美学的兴起及特征。
30、试论现代主义建筑中的“机器美学”。
31、简述后现代主义建筑观的问题与贡献。
32、试论科学、技术、工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3、简述“唯科学主义”的文化观。
34、试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工程技术中的融合。
35、简述当代有关转基因生物工程安全性的公共政策。
36、试论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