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则渊-马克思和卡普:工程学传统技术哲学比较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2、国外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 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西方科学哲 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 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 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 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 对科学的理解。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 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3、技术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 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 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 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 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 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 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 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 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 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 学”。 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 革命的力量。” 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 动,是一般生产力。 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 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 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 就范”。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 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 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 —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 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 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 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及其理论延伸

前沿 2009年第7期马克思的技术哲学及其理论延伸谢美环 刘同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州 510631)[摘 要]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内涵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从技术的本质、技术的作用、技术的异化等三方面可以解读出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实质;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许多国外学者对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而,国内学者对其则不够重视;国外代表性学者如卢卡奇、马尔库塞及哈贝马斯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进行了扬弃,在一定的意义上延伸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但他们的技术哲学观又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不能彻底地解决现实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 技术哲学 理论延伸[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8267[2009]7 0033 04一、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实质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十分关注技术的有关问题,曾对技术及其本质、技术的作用、技术的异化进行了精辟论述,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哲学思想。
恩格斯对此评价道: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 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 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1]这里,马克思所指的 工业 是在技术的同等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对技术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而感到的异常喜悦正是马克思关注技术的表露。
马克思对技术之哲学含义的阐述,尽管相对集中地体现在其特定著作中,但其思想却具有连贯性,并贯穿于他全部学术成果中,因而,对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的实质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对于研究来说也是必需的。
(一)关于技术的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是一种生产力。
首先,马克思把技术看成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它产生于人的需要,存在于人的劳动中,因而,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表现。
1联合自己的专业谈谈马克思主义实际关于专业Word00548[精华]
![1联合自己的专业谈谈马克思主义实际关于专业Word00548[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37c7257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98.png)
1.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专业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回答:这里恐怕要分几个层次来讨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科学的理论,因为这个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及后来的继承者从社会实际出发,经过大量的长期的调查研究,结合广大群众的实践,而得出来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理论。
在这个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科学的方法论。
如: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观念、从原则出发;要用唯物主义的同时又是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等。
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这些科学的方法论要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而不是简单地套用。
其次,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得到那种急功近利的结果。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当然也要通过我们自觉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论是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我们的头脑之中,使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些科学的方法论。
关于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进行科学研究的情况,我想举出一个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的例子。
坂田昌一(1911—1970),日本理论物理学家。
生于东京。
1933年京都大学物理系毕业。
后任名古屋大学教授。
早年曾从事核物理学研究,很快又投身于基本粒子物理学的研究。
在40年的研究生涯中,做出了重要的学术成就。
坂田在基本粒子物理研究中特别注意借鉴和运用自然辩证法思想。
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宣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其主要著作有:《新基本粒子观对话》(1961)、《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及其方法》(1947)、《我所遵循的经典——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1969)、《现代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1968)等。
在这些著作里,坂田昌一不止一次地强调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他进行的物理学研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是一个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
1[1]中国也有一个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那就是钱学森教授。
技术哲学参考书目

技术哲学参考书目技术哲学是研究技术与哲学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到众多领域的知识与思考。
为了系统地学习和理解技术哲学,以下列举了一些重要的参考书目,涵盖了不同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一、技术哲学基础1.《技术与现代性》- Andrew Feenberg这本书从哲学角度探讨了技术如何影响现代社会。
作者提出了技术的民主化和批判性理论,并通过揭示技术与社会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技术发展的背后动力与影响。
2.《技术決策:哲学、政治与价值工程》- Carl Mitcham该书通过探索技术决策中的伦理、政治和文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涵盖技术哲学的广阔视野。
作者详细分析了技术决策的多个维度,并强调了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在技术决策中所持有的不同利益和价值观。
二、技术与人类3.《技术作为一种文化》- Raymond Williams这本书讨论了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指出,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在社会中创造和塑造意义的力量。
书中深入挖掘了技术与人类生活、艺术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4.《技术和社会》- Brian Winston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并关注了技术如何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结构和实践。
作者分析了技术与权力、社会控制、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技术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影响。
三、技术伦理与价值观5.《技术生活和文化伦理》- Albert Borgmann这本书讨论了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和价值观问题。
作者提出了“福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两种不同的技术使用方式,并探讨了技术对于人们生活体验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6.《技术的逆思考》- Andrew Feenberg该书深入探讨了技术的政治和伦理问题。
作者强调了技术设计和使用的政治性质,并提出了参与性设计和批判性理论,以推动技术发展与社会民主的结合。
四、技术与环境7.《技术与世界文化》- M. P. Black这本书讨论了技术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哲学讲义3(科技简史二)

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
• 生物学研究的三条线索 ①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生物进化论 拉马克《动物哲学》“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物种起源》 “变异性”“遗传性”“繁殖过 剩”——“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优胜劣汰” ②物种稳定性和物种亲代性状在后代的表现—— 遗传学的新进展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魏斯曼的“新达尔文主义” ③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细胞学说 微而和(细胞病理学)、巴斯德(免疫学)
2.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与技术革命 都发生在欧洲?
怀疑精神——近代科学的生命力所在 以证明为核心的“几何学传统”和“因果 律传统” 资本的本质需求——增值,而技术是最好 的增值手段 市场扩张——社会需求的推动作用
3.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发的产生近代 科学?——李约瑟之谜
肯定派——古代中国的实用知识体系 否定派——古代中国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消解问题——”鸡不生鸭蛋”
第二次技术革命及产业革命
2、热机的新发明与应用 蒸汽技术在19世纪中叶进入成熟期,达到极限 内燃机的发明 1673年惠更斯提出真空活塞式火药内燃机的设想 1794年斯特列特提出燃料与空气混合为能源的原理 1799年勒蓬提出了电火花点火的内燃机设想 1820年塞西尔以氢煤气为燃料的煤气机运转成功 1823年布朗发明最早的实用内燃机用以提水 1860年雷诺发明了最初的商品化内燃机,热效率只有4% 1862年奥托制成功率半马力的煤气机 1864年第一家省产内燃机的工厂——奥托公司成立
19世纪70年代,开始了强电技术的时代
第二次技术革命及产业革命
电灯的发明
电的价值在于依靠分布广远的电力供应网为任何 需要它的地方提供方便、持久的能源,而这种推 动建立电力网的最普遍需要,最初来源于带来照 明变革的电灯。 弧光灯解决了城市街道照明,但不适于家用 爱迪生改进了斯旺的真空白炽灯泡,发明了耐用 的碳丝灯泡,建立了第一座直流发电厂和第一个 民用照明系统。 19世纪最后十几年,伴随电灯在欧美大陆的普及, 各国开始竞相建立大型电厂
科学技术哲学 马克思

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
科学技术哲学与马克思有着深厚的渊源,特别是其前身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继承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科学及其成果进行的哲学研究,并一直延续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探究认识、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等自然辩证法传统。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吸收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
马克思开始倾向将哲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使哲学理论技术化,把技术置于哲学的核心位置。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或科学技术哲学相关书籍或文献,或者咨询该领域专业人士。
李伯聪的工程哲学思想研究

《长江丛刊》2019.03175李伯聪的工程哲学思想研究■彭金鑫 刘伊曼/长沙理工大学摘 要:李伯聪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哲学大家,他最为有名的一句话莫过于“我造故我在”,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李伯聪的若干著作以及文章,从中把握其对工程哲学的独到见解,以及起到传播李伯聪工程哲学思想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分析李伯聪的过程哲学思想的起源、工程与技术之间的区别于联系、工程的“三个层次”、以及最后所谈及到的李伯聪关于工程理性的思考。
希望为后继学者在讨论关乎李伯聪的工程哲学思想过程中,能够有所助益。
关键词:工程哲学 工程的“三个层次” 工程理性李伯聪,我国知名的哲学家、中国科学院教授。
李伯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关于工程方面的哲学问题,于1988年出版的《人工论提纲》开启了他的工程哲学体系建立的新篇章。
其在2001年1月发表的文章《哲学为什么要关注技术问题?》中,延续性的认为:当代社会中的哲学家除了应该像波普尔那样研究和发展关于世界3的哲学理论,更应该研究和促进关于世界4的哲学理论。
①在李伯聪看来“人应该怎么做”是工程哲学的关键问题,即“人是否能改变和改造自然界”的问题。
跟据这种的观点,工程哲学的主要范畴被划分为:计划、时机、目的、决策、原材料、合理性、边界条件、控制、机器、工具(物质性的)、规则、组织、制度、人工物品、班自在之物(半为人之物)、操作程序、作为废品和污染的自在之物、世界4、自由、生活、价值、意志、用物、天地人合一、异化、四个世界的相互作用等,这是李伯聪对于工程哲学研究范畴最为详尽的一次划分,具体范畴分析在此就不加赘述。
本文着重讨论分析李伯聪的工程与技术间的关系、工程的“三个层次”、工程理性三个问题。
一、工程、技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果要深入研究工程的一些问题,就不得不讨论工程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李伯聪关于工程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的想法是十分有意思、并富有创造性的,他认为技术与工程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互相区别的,二者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他所提出来的这种观点是十分新颖的,因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将技术和工程同视同等的情况十分常见。
技术哲学讲稿2015.11

技术哲学讲稿绪论一、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1、技术哲学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技术哲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技术哲学是关于造物、造物后果和造物知识的学问。
3、技术哲学是新兴、交叉和专门哲学学科。
4、技术哲学研究正处在范式和方法扩张与开放时期。
5、技术哲学将使人类文明走向一次新的综合,它是具有伟大前途的学科。
二、技术哲学国内外研究情况1、国外研究情况:国外技术哲学研究关注技术与造物、制造物堆积、技术的社会后果、前沿核心技术等问题,对这些方面问题的思考形成了技术哲学研究五种传统:工程分析传统、英美传统、德法传统、东欧传统和新荷兰学派。
将这五大传统的研究成果汇总分析,可发现西方技术哲学主要集中在技术的物性、人性和社会性及三性复合研究上。
(1)早期代表性学者和著作有德国的卡普(Ernst Kapp)《技术哲学纲要》,拉普(Friedrich Rapp)《技术哲学文集——对技术科学的思维结构的研究》、《分析的技术哲学》,德绍尔(Friedrich DesSauer)《技术哲学》、《关于技术的争论》,阿根廷的邦格(Mario Bunge)《发现社会科学中的哲学》、《联结社会学与哲学》、《危机中的哲学》、《追寻实在》等。
他们开拓了工程分析传统,从技术的物性和工程分析入手,逐渐深入到技术的人性分析方面。
(2)人性分析是西方传统哲学研究的重点,对技术的人性分析必然借助传统哲学分析方法,这就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方法不断渗透到技术哲学,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杜威(John Dewey)、舍勒(Max Scheler)、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芒福德(Lewis Mumford)、盖伦(Arnold Gehlen)等。
代表著作有海德格尔的《技术的追问》;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杜威的《确定性的寻求》;舍勒的《知识社会学问题》;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艺术与技术》;盖伦的《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