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 (1)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述评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产生的一种政治思想和社会理论,它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以其深刻的理论洞察力和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深刻思考,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将对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一番评述,探讨其理论内涵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 里昂·图派尔斯基里昂·图派尔斯基(Leon Trotsky)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
图派尔斯基在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中,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他还提出了“不断革命”的理论,主张无产阶级革命要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这一观点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着人们要警惕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弊端,寻求建立一种更加公平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2.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是20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他的主要作品《狱中札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文化领导地位”的概念,强调了文化对社会和政治的决定作用。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持不仅仅靠着经济和政治的手段,还靠着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要想改变社会,就必须首先夺取文化领导地位。
这一理论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提醒人们在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也要重视文化领域的斗争,争取文化上的胜利。
3. 帕维尔·诺沃埃夫(Pavel Novoselov)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帕维尔·诺沃埃夫(Pavel Novoselov)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完整版西方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doc

西方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西方一些学者关于现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写道:“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年轻,几乎还在童年;它好象刚刚在发展。
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被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
我们的思想,无论如何只有在这块沃土上才能形成;我们的思想应当把自己约束在这块沃土所提供的范围以内,否则就会落空或者后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R·L ·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中写道:“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需要’的哲学。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历史观,同时,它也是作为历史创造的指南,尽管世态多变,但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的著作仍然不失其效用,⋯⋯在我们时代和今后,世界的改变是肯定无疑的,而且大部分将是在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行的。
⋯⋯要探索人类发展的前景,就势必要求教于马克思主义。
”西方一些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地位、作用、影响的评价: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戈兰·泰尔博恩说:“在我们的时代,任何思想家的影响都不能与卡尔·马克思相比,只有这样讲才是正确的和适宜的。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科学和历史编纂学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这不仅表现在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表现在其影响的持续时间上。
现在,哲学家、美学家以及研究艺术和文学的学者也需要大量地求助于他的著作。
的确,若不充分地认识马克思的重要性,那么,就不能理解 21 世纪的思想史。
”联邦德国学者J·巴茨昂说:“马克思主义是现代世界上的强大因素,是对我们世界命运发生决定性影响的政治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历史作用确实巨大。
”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难以攻破和它的时代影响难以动摇的论述:美籍奥地利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著名学者约瑟夫·熊彼特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道理。
国外学者论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最新文档

国外学者论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1938 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书中写道: “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
” [1](P442) 在斯大林看来,生产力就是生产工具与劳动者的结合,即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生产物质资料才称为生产力。
斯大林的这一论述在相当长的时期统治着社会主义阵营。
毛泽东也作过类似的理解,他说,“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2](P319) 。
后经我国学者进步明确简化,生产力成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同生产工具这两项,就构成社会生产力” [3](P4) 。
我国的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这个定义,与此同时,国外学界经历着持久的关于“生产力”的争论。
多数国外学者受斯大林的影响,在工具和技术的层面上使用生产力概念。
在罗森塔尔等人编写的《简明哲学词典》中引了斯大林的论述[4](P123 -124) 。
布哈林在《过渡时期的经济学》中说,生产力范畴是“技术范畴” [5](P74) ,他还肯定考茨基的技术决定论是正确的。
尼?拉宾说,生产力是“劳动工具和劳动技能” [6](P6) 。
马文?哈里斯也说,“生产力概念看上去相当明确,指的是客位行为上的技术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7](P258) 。
相关的论述还有很多,比如奥康纳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把包括工业技术、机械和工具以及工人的技能在内的技术关系定义为生产力” [8](P59) 。
又如齐泽克用“蛇的隐喻”来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范式,生产力在他那里“通常被简化为技术的进步”[9](P433) 。
威廉姆?肖的“技术决定论”颇有代表性[10](P3 、50) 。
希尔贝克和伊耶认为,“生产力就是具有技术知识和工具的劳动力,也就是说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发展的那个源泉本身” [11](P439) 。
将生产力简化为技术力量的观点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意识和制造工具,确切地说是技术的进步。
【2016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问题及评述【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问题及评述【正文】综观2005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主要研究热点仍集中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具体而言,其特征表现如下:一是继续追踪和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人物和问题的研究,如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和列斐伏尔等;二是扩展并加强了对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深度挖掘;三是对后马克思主义或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和流派的研究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化的浪潮和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景观,以及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迫切性,国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似有重“热”之趋向。
因此,整理并发掘已有的史料,立足于新的视野,重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流派,就成为一项摆在面前的重要工作。
就过去的一年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覆盖了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列斐伏尔和阿尔都塞等人,也包括了各个思想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等。
既有新译着的面世,也有立足新角度的深入挖掘。
1.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研究在过去的一年中,对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和晚期列斐伏尔等人的研究是国内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首先要提及的是卢卡奇的一本重要著作《理性的毁灭》,于2005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从意识形态上对德国法西斯主义做了“追究既往”式的思想清算。
作者把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责追溯到了非理性主义的思想学说,对自20世纪起的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源流、演变和社会后果等做了系统的考察和批判。
作者认为叔本华、尼采等人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在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承担了不可推卸的“思想责任”。
卢卡奇的这一观点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也不一定完全赞同,但此书的出版为国内的卢卡奇研究提供了另一新的材料来源。
另外,其它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卢卡奇的思想做了分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员,德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对技术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产生了冲击和异化。
本文将对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思想进行探析,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技术异化的基本概念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异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的异化现象。
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与自然的联系得以解放和加强,但与此技术也成为了一种异化力量,使人们逐渐远离自然和自我的本真。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异化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即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的异化。
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现代社会对技术的过度崇拜和依赖。
技术的发展被视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人们对技术的狂热追求导致了对自然和生活的陌生和异化。
人们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
技术的发展对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使人逐渐远离自然和自我的本真。
二、技术异化的现实表现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异化在当代社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对自然和生活的陌生和异化,也包括对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的混乱和困惑。
在当代社会,人们日益失去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
人们在纷繁复杂的技术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不再具备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逐渐变得麻木和冷漠。
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
在当代社会,人们被技术所包围和左右,个体生活的空间和自由受到了严重的侵犯和限制。
人们被困在繁杂纷繁的技术世界中,失去了自我意识和主体性,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和工具。
人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生活逐渐受到了剥夺和异化,变得越来越虚无和失落。
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需要正视技术对自然和生活的异化作用,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22最新版)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22最新版) 2022《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19世纪,资本主义日益发展壮大,各种矛盾已充分展现,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取了前人的理论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克服了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思想的局限性,成功地创立了新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的特点。
在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科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统一。
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南,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他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关于世界的本质以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P184—186)(一)恩格斯首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研究的问题很多。
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和哲学研究一切方面的基本问题。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中,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概括并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
他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表述是在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考察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史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科学结论。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说明了哲学基本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
哲学基本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而早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没有科学知识,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和心理活动,不能解释做梦的现象,错误地以为在人们的肉体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不死的灵魂。
这样,就发生了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初萌芽形态。
哲学基本问题根源于远古时代,但是那时是不可能清楚地提出这个问题。
那么,哲学基本问题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呢?在欧洲中世纪近千年的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基督教在思想上占了绝对统治地位,人们对宗教只能信仰,不能怀疑,人们的思想好象处在冬眠状态之中,宗教观念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10期2010年10月武 汉 工 程 大 学 学 报J. Wuhan Inst. T ech.V ol.32 N o.10O ct. 2010收稿日期:2010 05 19基金项目: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马克思理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兼论法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09BZX007)作者简介:管锦绣(1972 ),女,湖北蕲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研究。
文章编号:1674 2869(2010)10 0014 05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管锦绣,田辉玉,吴秋凤(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 要: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是国外技术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对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热点。
他们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技术理性批判的内容方面,并且形成学派,但却抛弃了马克思技术批判的核心精神 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的社会革命思想。
因此,在科技全球化时代里,在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前提下,在吸取国外学者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关键词:马克思技术哲学;技术的基础性作用观点;技术批判思想;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 2869.2010.10.0040 引 言20世纪出现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不同形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涉及到对马克思文本中的技术哲学思想的解读。
同时,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还被当代许多技术哲学流派从多维度加以解说和嫁接。
这说明了马克思理论在技术时代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是国外技术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热点。
1 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技术基础性作用观点的研究对马克思文本解读所形成的观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 是许多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虽然,前苏联学者和许多西方学者都强调马克思的关于生产力和技术基础性作用观点的研究,关注马克思以技术言说社会变迁的思想。
但是二者的取向和最终发展的走向有着重大的区别。
前苏联官方马克思技术哲学的研究取向是彻底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他们以成熟时期马克思思想的文本为研究材料,从而形成了东方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特有的研究范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产生了第一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哲学家,他们的杰出代表是尼古拉 伊凡诺维奇 布哈林(H.M.Ey xapH H )。
1921年,布哈林出版了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一书,副标题是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 。
这是第一部通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它无论是对苏联国内还是共产国际来说客观上起了重大的政治启蒙作用。
布哈林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是关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一般学说。
布哈林在对生产方式的解释中,阐述了自己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技术观。
布哈林还认为生产力概念是社会学分析的出发点。
他指出: 在考察社会、社会的发展条件、形态内容等等时,应当从分析生产力或从社会的技术基础着手。
[1]在此基础上,布哈林认为生产关系也是由技术决定的。
在前苏联官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看来, 技术(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的观点是一条从马克思到布哈林直至前苏联诸多学者始终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路线,也是彻底历史唯物主义技术观的逻辑前提。
20世纪60年代,在历史唯物主义技术观指导下,前苏联学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技术观有了深入研究,其中,A.A.库津在他的著作 马克思与技术问题 中,从政治经济学背景出发,指出: 由于马克思把生产作为历史的最第10期管锦绣,等: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15初的和决定性的因素来理解,把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作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界的既定关系来理解,他才把技术作为进一步作出重要结论的出发点。
马克思揭示了从一个经济时代过渡到另一个经济时代的历史过程的实质和内容;指出了劳动资料在这个改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深刻地分析技术史、技术发展的原因和结果,使这位思想家能够剖析社会经济形态转变的规律以及历史过程发展的基本规律。
[2]前苏联学者从彻底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强调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往往忽视现代技术本身问题,以至于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人文关怀内容缺乏研究。
当代许多西方学者也注意到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技术基础性作用观点的研究,他们认为马克思看到了技术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相比前苏联学者而言,西方学者没有严格研究框架的限制,更注重从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内部结构来阐述马克思这一观点。
早在1921年,著名学者汉森(A H ansen)就在其撰写的 历史的技术解释 的论文中,提出了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观点,认为 从根本上来讲,马克思的学术思想是以技术为基础对历史的一种解释,是一种技术的历史决定论 [3],这一看法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西方学者,如R 海尔布罗纳(R H eilbr oner)在著名论文 机器创造历史吗? (1967)的开篇引用马克思的名言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并把技术决定论确定为 马克思的范式 [4]。
在1969年的 工业人 一书中,T Burns对关于马克思的一节确定的标题就是 技术是工业化和社会变迁的第一推力。
[4] L 芒福德认为马克思伟大贡献在于对技术发明、生产与人类文明发展基本关系的揭示,同时明确地指出马克思具有技术决定论的思想并对其加以批判。
他在其论文集 解释与预言 一书中说道: 马克思相信物质状况和技术发明是自我产生的实体,是自我内生和发展的:社会力量的初始源泉和首要推动者。
他接受作为一种绝对的机器过程,想象无产阶级会在资本主义离开时简单地占有资本主义生产。
[5] 进而,他批评马克思错误地赋予生产工具(技术)在人类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者W 肖(W.Shaw)在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1978)中,运用精确逻辑形式分析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指出马克思是对历史进程的基础进行 技术决定论 的解释[6]。
阿伽西(J.A gassi)(1985)指出: 马克思表述了这样的观点,即一个社会的发展的技术行程是决定它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唯一基本要素,这个观点很快比那些多数现代思想家的观点变得更有影响力。
[7] J 埃斯特(J.E lster)(1998)把马克思理论表述为技术决定论,因为 马克思主张不断的财产体制的兴衰由它们促进或束缚技术变迁的倾向来解释 [8]。
西方学者还从马克思哲学与列宁主义关系上作研究,以列宁主义来说明马克思技术哲学的技术决定论。
如F 拉普(1982)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技术决定论者的支持者[9]。
E 梅森(E. M esthene)(1983)说马克思主义传统认为 生产技术必然地、唯一地决定文化的和社会的结构。
[10] R.M cGinn(1991)认为马克思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强硬技术决定论的基本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里,生产力中的创新形成社会关系,这样,技术决定论这第一个强硬的版本构成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条的一方面。
[11] N.Levitt(1998)认为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恰恰是将技术置于历史变迁的心脏[12]。
2 对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思想的研究在西方,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作了系统研究。
他们以批判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框架为起点,从而提出其关于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领军人物卢卡奇批判布哈林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 技术是客观上决定生产力发展进步的原则 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它将导致历史宿命论和人对人的活动的消除[13]。
在 历史和阶级意识 (G.Lukacs,1923)一书中卢卡奇以 物化理论 作为发展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概念基础。
随后,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主要包括霍克海默、阿尔多诺、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进一步发展了卢卡奇的批判理论。
他们的研究纲领围绕着20世纪30年代(30年代至50年代霍克海默任法兰克福研究所的所长)霍克海默的 批判理论 而展开。
他们强调早期马克思批判思想,并吸收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而发展马克思 异化理论 。
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理性被专制所扭曲,专制既可以表现为苏联式的独裁,也可以表现为更微妙的形式,这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性压16武汉工程大学学报第32卷抑和主体性的丧失,这种专制的微妙表现形式与 科技异化为意识形态 的文化现象密切相关。
他们认为马克思 异化理论 批判的是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则旨在以科技理性批判为突破口形成关于20世纪晚期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当然也包括对社会主义的批判但主要是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卢卡奇认为,工人物化的生存状态可以通过阶级意识的唤起和批判,从而以社会革命的方式来克服,但是,霍克海默与阿尔多诺的 启蒙的辩证法 (M.H orkheim er,T.W.Adorno,1944)和霍克海默的 理性的黯然失色 (1947)等著作指出:物化意识结构不仅是商品关系结构也是西方文化中哲学和科学的结构,即,工具理性的结构;由工具理性结构所决定的物化意识使工人的阶级意识也异化了,人们为物化意识这一虚假意识所支配[14]。
对于科学的实证主义特征,霍克海默认为科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不仅形而上学,而且还有它所批判的科学本身,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科学之所以是意识形态,是因为它保留着一种阻留人们发现社会危机真正原因的形式, 所以掩盖以对立面为基础的社会真实本质的人的行为方式,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
[15] 这样,霍克海默与阿尔多诺在工具理性框架下将 物化理论 发展为 支配理论 。
马尔库塞的 单向度的人 (H. Marcuse,1964)一书中指出技术是西方社会专制的新形式,对科技异化为意识形态他作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论述,提出 技术的解放力量转而成了解放的桎梏 这一著名的论断。
在哈贝马斯的 认识与兴趣 、 技术和科学作为意识形态 、 交往行为理论 等主要著作(J.H aberm as,1968,1968,1981)中,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的理论框架取代以往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所坚持的工具理性的理论框架,他提出科技理性为特征的工具理性对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的观点,因此应针对技术媒介提出他的 交往伦理学 。
美国技术哲学家费恩伯格(A.Feenberg)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当代重要继承人,他强调马克思是技术批判理论的先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