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树立法律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合集下载

思修第六章课堂笔记

思修第六章课堂笔记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知识结构图: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2.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以德治国的关系3.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第六章的重点内容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法制与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1.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2.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了解)1.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它标志着党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使之作为一项宪法基本原则被确定下来。

3.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多选)(1)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2)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二、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简答)(一)依法治国的内涵----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要求有: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1)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简答题)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等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编码:英文名称:Basic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Law学时:48 其中实践学时:16 学分: 3开课学期: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先修课程: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一门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本部分要求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意义与学习方法。

理解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掌握大学生活的特点;应对适应问题的方式、途径;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难点:1.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本部分要求了解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理解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掌握理想、信念的涵义和特征;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难点:1.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性以及必要性2.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价值3.如何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本部分要求了解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与包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

第六章新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分析

第六章新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分析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导入新课:(引言)法治应该包含两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8.26特大交通事故现场(2012)大学生追问“表哥”工资,将提行政诉讼2012年9月1日,三峡大学大二学生刘艳峰分别致函陕西省财政厅和陕西省安监局,申请公开因在延安特大车祸“微笑”,陷入“名表门”的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工资信息。

9月20日陕西省财政厅回函拒绝公开杨的工资,安监局在法定时限内未予回复。

刘艳峰决定提起行政诉讼,诉陕西省安监局在法定时限内对公民信息公开申请不予回复,存在行政不作为;诉陕西省财政厅的拒绝公开回复,未说明杨工资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理由,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一)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认识,确立了大学生应当树立的法治观念,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护法精神。

(二)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在理念、精神最准确深刻的诠释。

其中的依法治国理念概括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要义,公平正义理念概括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价值追求。

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律都从不同的方面追求和体现着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等理念。

因此,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够把握法律的内在精神。

(三)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我们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形成自觉依法办事的意识。

新思修 第六章

新思修 第六章

许霆于2006年4月21日,在一ATM机上取款,许霆 按错键,100按成1000,结果用仅余174元的工资卡取 出了1000元。之后,许霆利用机器故障又取了174次, 共取走17.5万,并携款潜逃,被逮捕时,款项已用光。
广州中院一审,认定许霆犯盗窃罪,且属盗窃金融机构,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判处其无期徒刑,并没收个人全 部财产。追缴违法所得,发回银行。 判决依据的主要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264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 处没收财产 (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1978年12月,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 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 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996年2月8日,中央第三次法制讲座在中南海举行。江泽民同志在总结 讲话中提出要依法治国,强调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的重要方针。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一系列文件都将“依法治国” 作为一项根本方针和奋斗目标确立下来。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方针的科学含义、重大意义和战略 地位,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 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999年3月,依法治国方略载入宪法(总纲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 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从提出到形成到上升为治国方略,标志着我国加快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阔步迈入法治时代。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公平正义、执法为民、 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依 法 治 国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词 作 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 家 张 权威性、至上性、普遍性。 枚 同 四项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选择题核心考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选择题核心考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选择题核心考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选择题核心考点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1.理想的特征:(1)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2)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2。

理想信念的作用:(1)理想信念是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理想信念能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3)理想信念能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4.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5。

就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另一方面,社会理想又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6.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1。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

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

2。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3。

爱国主义的特点: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

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4.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5.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主要是对生活在祖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

6。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7。

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总结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整理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简答):①自主学习的理念②全面学习的理念③创新学习的理念④终身学习的理念2、确立成才目标(简答):①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③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④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3、(选择)知性统一,脚踏实地。

知行统一是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6、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②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③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7、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①注重学习科学理论;②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③注重联系实际;④注重知行统一。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简答、选择):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的含义(简答):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理想信念的作用:①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5、(选择)⑴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⑵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6、有关立志(简答、论述):①立志当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须躬行7、如何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简答、论述):①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2、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
法律至上
• 2006年11月南京男子彭宇因 搀扶摔倒的老太太,反被告上 法庭。2007年9月法院作出一 审判决,裁定彭宇补偿原告 40%的损失,赔偿45876元。
• 判决书称“从常理分析,彭宇 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 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 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
小高已经21岁了,在中国传媒大学某学院读二年级,她学的是播送电视编 导专业,一个很需要钱的专业:像样的电脑、相机和DV机都是要必备的。第一 年,专业教师就布置了200部必看的经典影片和非常费钱的专业书。可小高没 有钱的来源。
小高的父母从2000年开场闹离婚。2001年,父母离婚了,为了使小高能够 有个好点儿的学习环境,父母决定送她去外地读高中。离婚时,父母协议,孩 子由母亲带,父亲每月负担她600元生活费,直到她能够独立生活为止。
所谓性骚扰是指违背对方意愿,成心侵扰对方性权利的某 种作为或不作为。在审判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 性骚扰:第一,被骚扰者的主观状态,骚扰者的行为违背 了被骚扰者的主观意愿,会引起被骚扰者的心理抵触、反 感等;第二,骚扰者的主观状态,是出于一种带有性意识 的成心,即骚扰者明知自己带有性意识的行为违背被骚扰 者的主观意愿,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第三, 骚扰者的客观行为,骚扰行为可以表现为作为,即积极主 动的言语、身体、眼神或某种行为、环境暗示等;也可以 表现为不作为,即利用某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使被骚扰者 按照其意志行为;第四,侵犯的客体,性骚扰行为直接侵 犯的权利客体是被骚扰者的性权利,实质上是公民人格尊
答案两次给学员上课,张莉云于6月17日给学员上课一次。
• 另外,林继彬还主动与南宁市莱博外语培训中心联系去上考前铺导课,于6月 17日19时许和甘深炎一起携带非法泄露的考题答案到南宁市莱博外语培训中 心,由甘深炎给将要参加当年6月19日上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员进展 考前铺导。

思修复习纲要题库-第六章

思修复习纲要题库-第六章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单选题1,下列有关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P153 答案D A: 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B: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C 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D:以上三者。

2,下列关于自觉树立社会主义理念说法不正确的是() P156``157答案D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关系.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法治思想的关系.C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D服务大局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关系。

多选题,有2到4个选择,全部选中才得分。

1下列关于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与特征说法正确的是()P159 答案ABCEA法律至上。

B权力制约。

C正当程序D依法公正E人权保障2下列关于理解法治思维方式说法正确的是()P161 答案BCDEA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B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C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D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E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判断题,正确写A错误写B1培养法治思维方式主要有三个途径()P164 答案A2保障法律的至高地位只能通过提高立法质量和推进依法治国()P167答案B一、单项选择题1、在当今中国,( C)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P157A.德治B.人治C.法治D.人治和法治并重2、法治理念是( A)的法治观念,是指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思想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

P157A.理性化B.感性化C.抽象化D.具体化3、( C)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在理念、精神最准确深刻的诠释。

P154A.社会主义德治理念B.社会主义人治理念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D.社会主义道德理念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 B )理念概括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要义。

C A.以德治国 B.依法执政 C.依法治国 D.公平正义P1545、( C )理念概括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价值追求。

P155A.自由B.平等C.公平正义D.效率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利于大学生养成(C )的行为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案例导入:
1.刘海洋伤熊事件的启示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学习和 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 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 容。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为”民的含义 为民是执法的根本目的,是执法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①.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利出发,正确地理解社会 主义法律的精神和本质。 ②.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利出发,正确地运用法律 ,实施社会主义法治。 3.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利出发,切实增强执法者 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4.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利出发,依靠人民群众, 动员人民群众共同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律权威和尊严。 5.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利出发,端正执法者的执 法作风和态度。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坚持党的领导的意义:
1.有利于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 2.有利于把党的决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 3.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把对党负责和对人 民负责统一起来,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带领人民前进。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5)党的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 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为: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 的一条根本经验。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党的领导主要内容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政治领导:制定正确的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并通 过法定程序(全国人大)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思想领导: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组织领导:推荐干部,发挥党组织,党员的作用。 组织领导即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广 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从组 织上保证党的纲领和路线,国家的宪法、法律付诸事实 ;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并向国家机关推荐德 才兼备的干部,以成功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注主义事业 的发展。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政治领导具有以下特征:
①它为社会的政治生活确定价值、规范、方向和目标,对政治过 程的领导与决策着眼于整体和长远利益。这是由政治活动在国家 生活中的主导性作用所决定的。 ②它对政治生活实行原则性和政策性领导,通过思想、组织、政 策三方面大政方针的制定和监督贯彻,实现政治领导权。政治领 导的指导性政策一经确定,就会产生具有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的 政治约束力,并影响到微观政治生活的每个层面。 ③政治领导是社会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治权力作为后盾 和保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它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政府、 政党和政治团体的稳定和前途。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2001年,国家将这一天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并 在全国举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宣传活动。 将12月4日命名为“法制宣传日”,而非“宪法日” ,是因为宪法与刑法、民法、诉讼法等一样都需要宣 传。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把自己国家通过、颁布或实施宪法的 那一天确定为“宪法日”,以示纪念。德国、西班牙、 墨西哥、挪威、丹麦、俄罗斯、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家 ,或把“宪法日”规定为“国民的节日”、“全民的节 日”,或作为法定的“休假日”。 韩国“宪法日”这天,股市休市。其作用都是为了进行 全国普法宣传,让各国公民更多更深刻地了解本国的宪 法,接触法,体验法,有利于提高公民对宪法的关注度 。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3)公平正义
(一)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二)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其内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合法合理,这是公平正义的内在 品质;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和载体;及时高效是衡量 公平正义的重要尺度。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 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 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 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 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实体公正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结果是否 正当合理。 程序公正是指法律的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过 程或程序是否正当合理。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六章 树立法律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念 第二节:培养是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第三节: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帮助同学们树立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做到懂法、用法、护法;增强国家 安全意识,.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 的义务;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 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并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 的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难点:法律思维方式的准确理解与培养。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3、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 (2)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 (3)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思考: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是什么?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摘自《党的十五大报告》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法治”与“依法治国”
是一种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 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
“法治” “法制”
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
社会制度。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 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 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 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 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 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 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 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 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 1、什么是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指人们以法治为中心形成的全部观念、 信念、理想和价值的的总和。“就是对法治价值、法 律制度、法官等等的认识、评价、反应及期望等。其 核心是法治的实质价值观念和法律权威观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 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 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 针和原则
—— 曾宪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关系 1)继承传统合理法治理念扬弃封建人治观念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必然充盈着各种各样的法律思想,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建设的目标愈加清晰、明确,人们越来越重视有效发挥传统法 律文化在现代法治中的积极作用,并将其中的一些优秀资源创造 性地转化为具体的法律制度,使之能够直接适用于立法、司法实 践当中。譬如,儒家思想与传统法制中矜恤、优待老者的原则与 实践在我国近现代各部法律中消失了百余年之后被重新作为一项 重要制度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当中:2005年颁布 实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70周岁以上的老人不适用行 政拘留处罚;今年刚颁布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也明确规 定,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案件以外,对审判的时候已满 75周岁的老人不适用死刑,等等。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p156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关系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关系P157 3、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4、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的关系P158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法律理念的形成、法律精神的养成,绝非一朝一 夕或者三两个月能够形成的,而需要系统的法学教育、 法律思维习惯培养和法律实践锻炼。”
第六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产生
古代中国;资本主义群体性法治理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7年的反右运 动和“左”倾思想的错误,以及其后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法 制建设进程严重受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982年,我国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序言中。1997年,中国共产党在“ 十五大”上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治理国 家的经验,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的目标;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时,明确规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宪法第五条第一款);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决议修改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增写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