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饮食习俗

合集下载

仫佬族春节习俗都有哪些(仫佬族来了(民族版))

仫佬族春节习俗都有哪些(仫佬族来了(民族版))

仫佬族春节习俗都有哪些(仫佬族来了(民族版))先来讲讲少数民族吧。

本期给大家带来的是:仫佬族。

为什么会先选这个呢?有一次国庆,一个人开着车,不知道去哪里。

就想着,开到哪里算哪里。

就看看当地的文化和地域风情。

一个人,听着歌,走走转转。

从湖南郴州出发,经永州进了广西,看了桂林的山水。

发现人太多。

得了!咱还是往人少的地方走吧!兜兜转转来到了柳州,一个叫罗城的地方。

于是停下脚步,想起之前看过的电视剧《于成龙》他第一次做官就是在这里。

就这了,这里是罗城,这里是仫佬族的主要居集地!书归正传民族历史及由来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

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

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

《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主要聚集地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也有分布。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多数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地。

少数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融水、融安等县。

在贵州省,主要居住在麻江、凯里、黄平、都匀、福泉等县。

主要节日仫佬族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这是因为仫佬族除了拥有春节、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阳、灶王节等当地壮族、汉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不少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在仫佬族,即便与各民族共享的节日,也别具民族风味。

社节又称分肉串节,是祭祀社王的节日。

分春秋二社,春季在二月,祈求社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季在八月,报答社王赐予好收成。

社节以村为单位集体举行。

各户出资置办香烛牲口。

届时,在社王庙供奉香烛,杀猪并按全村户数将猪肉分成相应的份数,以备祭祀完毕分给各户。

仫佬族习俗中的生态意识

仫佬族习俗中的生态意识

仫佬族习俗中的生态意识阳崇波【摘要】Mulao custom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Mulao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ustoms there is some ecological awareness including inter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conforming to nature and making good use of al things on earth,respecting nature and feeling grateful for al things on earth; protecting the harmony and inter-promoting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tc. This ecological awareness plays a grea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and integ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ao people and nature, and also has positive effect on protec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ulao minority area.%仫佬族习俗是仫佬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相互关联、顺应自然善用万物、尊重自然感恩万物、保护自然和谐相生的生态意识。

在调适和整合仫佬族人与自然关系中,这些意识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同时对保护仫佬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仫佬族;习俗;生态意识【作者】阳崇波【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宜州 54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2仫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仫佬”[mu6lam1]为汉译读音,“仫”[mu6]是仫佬语“人”的量词“个”的意思。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仫佬族人都会举行盛大的花婆节庆祝活动。

这一天,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前往祖传的祭祀场所,祭祀花婆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幸福。

花婆节不仅是仫佬族人保留下来的一项重要文化传统,也是他们对自然崇拜、对祖先敬仰的一种表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下将从节日的起源、庆祝活动和民俗习俗等方面,介绍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的丰富内容。

一、花婆节的起源花婆节起源于仫佬族的祭祀活动,据传花婆神灵是一位温柔美丽的女神,她拥有丰收、生育和幸福的神力。

在古代,仫佬族人遇到自然灾害和生活困难时,就会向花婆神灵祈求保佑,希望神灵能够赐予丰收和幸福。

由此,花婆节成为了仫佬族人祭祀花婆神灵的传统节日。

随着时代的变迁,花婆节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宗教祭祀活动,而是演变成了一项融合了宗教、民俗、文艺和娱乐元素的大型庆祝活动,成为了仫佬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花婆节的庆祝活动花婆节的庆祝活动主要包括花婆祭祀、花婆舞、龙船赛、花灯会等项目,这些庆祝活动在当地都备受欢迎,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1. 花婆祭祀:每逢花婆节的这一天,仫佬族人都会前往指定的祭祀场所,携带各种祭祀品,包括猪、鸡、鱼、米酒、糯米等,然后在祭坛前焚香叩拜,向花婆神灵献上虔诚的祭祀。

2. 花婆舞:花婆舞是花婆节上一项重要的民间舞蹈表演活动,通常由少年男女组成的花婆队表演。

他们身穿传统的服饰,手持彩纸花朵,跳动着优美动人的舞步,表达对花婆神灵的崇敬和祈祷。

花婆舞舞姿轻盈,音乐优美,给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3. 龙船赛:在花婆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龙船赛的活动,组织各村的龙船队参加比赛。

参赛的龙船由村民合力划行,鼓手击鼓助威,现场观众欢呼雀跃,掌声不断,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4. 花灯会:花婆节期间,人们还会悬挂各式各样的花灯,组织花灯展览,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56个民族——仫佬族

56个民族——仫佬族

56个民族——仫佬族仫佬族,现有159328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0 %聚居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仫佬山乡是景色迷人的山水画廊,山如剑排,水似绸缎,素有“小桂林”之称。

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矿藏和山货。

仫佬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采煤和采集在生产中也占有较重要地位。

仫佬族多自称“木冷”,即“伶人”,晋代便有“僚人”的记载见于文献。

唐宋以后“僚人”、“伶人”在史籍中则更多出现。

直至清代才有“姆佬”之名。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仫佬人民的意愿,统称仫佬族。

仫佬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仫佬群众过去以信奉道教为主。

也信佛教。

节日活动较多,一年中除十、十一月外几乎每月都有节日。

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掘地为炉仫佬民居,多为砖墙、瓦顶、矮楼建筑。

无论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 0 至6 0 公分的地台。

墙基以火砖砌成。

人住底层,楼上是仓房。

民居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地炉建于堂屋内大门两侧或厨房中。

先在地上挖个坑,在坑中用砖砌好炉子,炉旁安放一个大水坛,坛口与地炉口都略高于地面,以避污水流入。

炉前砌一个煤坑,上面盖块活动的板子。

炉子除掏灰的炉门外,以及坛子的周围,全都用泥土填平,表面还得打上三合土。

地炉一天到晚都不熄灭,水坛中总有热水。

除随时可架锅做饭外,冬天象土暖气设备一样,使堂屋舒适温暖。

特别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屋里的粮食和衣物等都不致发霉。

逢年过节,家人亲友就围着地炉吃“火锅”,非常方便。

因为仫佬族地区产无烟煤,所以使用地炉十分普遍。

给牛过生日农耕民族大都有保护爱惜耕牛的传统习惯。

但是像仫佬族这样敬重牛的习俗,却是别开生面。

他们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做牛生日,届时家家户户清扫牛栏,把牛洗刷得干干净净,给牛送上好饲料,让牛歇息。

这天要杀鸡宰鸭备酒祭“牛栏神”。

要用枫树叶汁泡蒸黑糯米饭祭祖先。

民族特色节日及民族饮食

民族特色节日及民族饮食

图片·Picture 简介·Instroduction
开斋节

古尔邦节
在回历每年9月,从 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 终的一个月里,凡男 子在12岁以上,女子9 岁以上,都要把斋。 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 ,不得进食,直到回 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 斋,届时要欢庆3天, 家家宰牛、羊等招待 亲友庆贺,并要做油 香、馓子、油等多达 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
京族
简介·Instroduction 图片·Picture
糯米糖粥
东乡族
简介·Instroduction 图片·Picture
锅塌:东乡人的主要食品。青
稞面发酵后,做成块状,贴在锅 上蒸或烙熟,这种食品东乡族称 它为“锅塌”。
罗婆弱:一般混煮一些青稞、小麦、
豆子或大豆,多喜用羊头及羊蹄杂碎一 齐煮用。羊蹄杂碎,燎掉毛,反复冲洗 干净,再放上花椒,青盐,和粮食混煮 在一起,讲究要煮熟煮烂,是可口的美 味食品。
Special Festivals of nations
简介·Instroduction 图片·Picture
culture of customs
简介·Instroduction 图片·Picture
转 彩 流描 光形 纳绘 美影 景画 缤 纷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 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 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 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 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 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 太阳的节日。
PPT制作编辑:吴丽丹
PPT图片采集:黄汉丽
PPT资料查找:邹慧莲
论文资料查找:黄芳丽
论文资料整合:董艳芳 论文总编辑: 孙昌吉
仫佬 族
简介·Instroduction

论广西的“酸”文化——以仫佬族和毛南族为例

论广西的“酸”文化——以仫佬族和毛南族为例

论广西的“酸”文化———以仫佬族和毛南族为例廖姜婷(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124)摘要:“酸”食,是广西当地传统的有名小吃,在当地的食谱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品。

广西人爱吃“酸”,酸食在广西可谓是独具特色的当地小吃之一,而且“酸”的品种繁多,味道五花八门。

本文主要从阐释“酸”在广西的历史追溯以及在典型的民族中对“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在新时代下如何传承民族饮食文化。

关键词:广西;饮食文化;酸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136-01一、前言中国历来的饮食文化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还有滋、养、补等特点。

饮食文化还是人们联系感情、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吃法也是多种多样。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对“酸”字的解释是:“酢也。

月令,春三月,其味酸。

鸿范。

曲直作酸。

从酉,夋声。

关东谓酢曰酸。

”酢是酸的通名,指酸浆,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醋与酸的区别。

广西人民在传承先民饮食习俗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独特的饮食习惯。

二、“酸”在广西的追溯广西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当地民族众多,有壮族、水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侗族等这些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

广西各民族的饮食文化样式丰富多彩,但是对于吃“酸”是他们共同的爱好。

酸菜又叫泡菜,其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3100年历。

在《诗经》的《小雅·信南山》文章中就有关于酸菜的描写:“中田有庐,疆埸有瓜。

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其中的“菹”就是今天酸菜的古称,还可以知道的就是在古代,酸菜也是皇室祭祀之物。

“酸”在广西已经拥有300多年的历史,吃“酸”在南宁的方言中叫“酸嘢”,它也是一种统称,还有一种更加直白的叫法———“酸”。

虽然在当时没有典籍记载,但关于酸嘢的来源却有相关传说。

据说,在秦始皇下令修建灵渠的时候,泡菜工艺由外省传入本地,之后又经过工匠和厨师的传播和改进,最后形成了当今广西特有的“酸”文化。

仫佬族

仫佬族
形式之一。
抢糍粑是仫佬族最热闹的
活动。
饮食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善食酸 辣,烹调肉类习惯于“白氽”, 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 不 吃动物的心,忌猫肉,蛇肉。 典型食品有:豆腐肴、白馍、 狗舌糍粑、枕头粽、鸭酱。
服饰
在六七十年前, 妇女上衣及腰, 袖背全部绣鳞状 花纹。下穿无褶 筒裙,脚上穿钩 尖鞋。男子多穿 对襟衣,男女均 以长帕包头,一 般尚深青色
依饭节
又称“敬依饭公爷”、“ 喜乐愿”、“祖先愿”、“ 贺香火”等,是仫佬族祭祖 、祭神,保护人畜平安和庆 丰收的祭祀活动,是他们传 统的盛大节日。
走坡
又称坡会,歌坡,走歌 会是仫佬族传统的青年男女
聚会唱歌、寻觅知音而进行 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多在 春节期间或八月十五中秋节 举行。
Hale Waihona Puke 会亲是仫佬族婚姻的表现多饭是中矮为 年,以最楼砖仫 的至地突建墙佬 历今炉出筑、民 史已取的。瓦居 。有暖特民顶, 做点居、多 400
建 筑
罗 城 仫 佬 族 —
概况
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 少的一个山地民族,绝 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 仫佬族自治县, 与壮族、 汉族、瑶族、苗族、侗 族、毛南族、水族等民 族杂居。
罗城县
仫佬族人民 日常讲话用仫 佬语,唱歌却 用汉语小方言 “七拐语”。 仫佬族民歌可 分为随口答、 口风和古条。
传统节日
三月初三婆王节(又称小儿节) 四月初八牛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六月初二为吃虫节 八月十五为后生节 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

仫佬族传统节日

仫佬族传统节日

仫佬族传统节日仫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是仫佬族人民的重要活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仫佬族的几个传统节日。

节日一:龙田节龙田节是仫佬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仫佬族农民为了祈求丰收而举办的盛大庆典。

龙田节通常在农历三月或四月举行,持续数天。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表演民间艺术等活动。

龙田节的庆祝活动以仫佬族特色的“龙田舞”为主要表演形式。

舞者身穿鲜艳的传统服装,手持五色镇纸,在田间舞动,象征着对丰收的祈福。

舞蹈既有力量感又有美感,让人沉醉其中。

龙田节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祭祀。

仫佬族人民为了感谢土地之神和祖先的恩惠,会提前准备丰盛的祭品,然后进行祭祀仪式。

这个仪式十分庄重,人们虔诚地向神灵祈求,希望能够保佑农作物丰收,家庭幸福。

节日二:泼水节泼水节是仫佬族人民庆祝新年的传统节日,主要在农历十二月举行。

这个节日有很多象征意义,不仅仅在于迎接新年,更重要的是传达着对水这个神圣元素的崇敬。

泼水节的庆祝活动以水为主题,人们会手持水桶和水枪,相互泼水,表达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泼水活动通常会持续数天,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在街头巷尾欢乐狂欢。

泼水过后,人们还会一起品尝传统美食,共度美好时光。

泼水节是仫佬族人们欢聚一堂的时刻,也是交流感情的重要机会。

他们通过泼水、共进美食,增进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节日三:祭马节祭马节是仫佬族人民为了纪念历史英雄而设立的传统节日。

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或二月十五举行,历时一天。

仫佬族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敬仰。

祭马节的主要活动是马球比赛。

人们会骑着马,分组进行激烈的比拼。

这项运动既是体力的较量,也是技巧的展示,让观众们过足了瘾。

此外,节日期间还会有舞狮、歌舞表演等节目,增添欢乐氛围。

祭马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是祭拜英雄神像。

人们会聚集在纪念神像前,焚香献花,向英雄祈福,表达对英雄的深深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仫佬族饮食习俗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

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为饭。

红薯是仫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

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

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酱,用以佐粥。

仫佬族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

平时一般都喝生水。

仫佬族烹调肉类习惯于“白氽”,即把大块猪肉或宰净的整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小块,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

鱼类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单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

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

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

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
饭、菜、烧茶的饮具。

仫佬族典型食品有:豆腐肴;白馍,仫佬族传统点心,用熟糯米饭制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