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课内阅读复习资料
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资料(课内阅读)

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资料(课内阅读)()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一)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
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他有这样的心意,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啊!……这是最好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
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
她从音乐的洪流里感受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是,你就是。
”1、在“”上填上适合的词语。
2、在□内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3、写出近义词心意()华美()珍贵()竭力()抑制()漂亮()4、回答问题。
1)文中最好的礼物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更珍贵?2)你发现这几句话表现达格妮不同的心情吗?请写出她的心情变化过程。
(二)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仆的、鸟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1、在“——”上填上相关的内容。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你也来想象一下,写上几句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想象到(二)还有一次,孔子在陈、蔡(cài)两国之间的路上断了粮,跟随的弟子都饿得爬不起来了。
弟子子路向孔子抱怨道:“难道君子也有贫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贫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
”后来,他最得意的鸣锣开道好不容易找到一点儿米,便赶紧埋锅做饭。
饭快熟的时候,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
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时,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见了父亲。
我想用这干净的米饭球类祭祀(jìsì)他。
”颜回连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掉到锅里,我觉得弃之可惜,便抓出来吃掉了。
”1、这段话选自课文《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有人。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课内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含答案)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课内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含答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课内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chǔ 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yìnɡ yīnɡ)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cónɡ chónɡ),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ìnɡ xīnɡ)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1.在括号内划去不正确读音。
2.用“”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
3.缩写下面的句子。
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__________________4.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修辞手法,从中体会到作者_____的心情。
5.最后一句加引号的"鸟的天堂"和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意思一样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课内选段,回答问题。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类型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含课内、课外)三

五年级(下)期末专项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含课内、课外)三课内《刷子李》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距矩)。
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神秘)不可侵犯的威严。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
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猛然)倒去。
他怕师父(为难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
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
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
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1.在文中画去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或词。
2.用自己的话总结选文中曹小三对刷子李的印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刷子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本文最后一句话,曹小三见到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跳水》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
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同时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
2021年五年级语文(下)课内外阅读专项复习(含答案)部编版

2021年五班级语文(下)课内外阅读专项复习(含答案)一、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草船借箭》让我们生疏了的周瑜,的鲁肃,的曹操,的诸葛亮。
2.《摔跤》一文表现了小嘎子、、,的共性特点。
3.《跳水》这个故事告知我们遇事要,。
4.《牧场之国》让我感受到了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动物与、与统一和谐的奇特境界。
5.《杨氏之子》反映了孩子思维的和语言的。
6.《四时田园杂兴》塑造了农村儿童、、的形象,流露出出诗人对宠爱劳动的赞扬。
7.她却不一样,愈是,愈是,花开得愈,愈。
她是最有、最有、最有的!8. ,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很多困难的地方。
9.夫不行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10.这些孩子正值,布满朝气。
11.黄河远上白云间,。
12. 掩盖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又地入睡了。
二、课内阅读。
(一)杨氏之子(节选)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请解释下列汉字。
甚:示:2.请在下面括号中填上人物名称。
()为()设果,果有杨梅。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4.在正确的断句后画“√”。
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你认为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二)手指(节选)大拇指在五指中,外形实在算不上美。
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洁,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舍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
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适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1.作者是从、、这三个方面描写大拇指外形不美的。
2.大拇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为了说明这共性格特点,作者在文中举了哪几例子?概括写出来。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草原》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猫》《母鸡》。
2、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4、草原的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白杨》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a直,b生命力强,c坚强,不动摇,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解释说明。
这是一个设问句。
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高大的白杨树”指父亲和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指边疆建设者的孩子们。
这句话的含义(或“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的意思):爸爸想到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和教育下能够扎根边疆,成为有用之才,建设边疆事业后继有人,心里感到十分欣慰★★★《古诗词三首》1、《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
诗的第一句话写原野,第二句写笛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表达了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课内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课内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点(含答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课内阅读。
父爱之舟(节选)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
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
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
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1.文中画“”的句子采用了__________描写,描绘了___________,这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从哪里能看出“我”懂得父亲的不易?用“﹏﹏﹏”画出来。
3.为什么父亲觉得委屈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父亲给“我”做了一个什么玩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我们俩闹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版课内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

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版课内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阅读理解。
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读好句子,有助于理解意思,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古今字义有不同。
“尝”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急”在本文中指__________。
3.朱熹通过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
4.读书“三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特别强调_____的重要性,这是因为___________。
5.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出了读书的感想,成语“源头活水”就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中凝缩而来的。
二、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将相和》(节选)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会见。
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次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1.给文中加点的词换个词语,意思不变。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渑池之会”写出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2022年课内阅读理解必考题沪教版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2022年课内阅读理解必考题沪教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阅读《父爱之舟》片段,完成练习。
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
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
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
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掀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
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
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
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
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1.片段中作者回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场景。
2.“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
”“我从不缺课,不逃学”是因为_________,从我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我是个_________的孩子。
3.读第1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圈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说说从这些细节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第2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作者表达了自己有所触动的新的认识和感受。
回想成长过程中令你有所触动的“第一次”经历,它又带给你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呢?试着写一写。
二、阅读理解。
忆读书(节选)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草原1.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词句解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和“都”的意思。
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涯,边际。
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3 白杨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
表白,解释说明。
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5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牧童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可以参阅。
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1.课文简说。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
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吴方言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