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医儿科学复习提纲题库

中医儿科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儿科称为专科是在宋代。
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著有《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清·谢玉琼《麻科活人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其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提出指纹诊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生理常数)生长发育的顺序: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有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一、体格生长1、体重:清晨空腹排便尿仅穿单衣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7*月龄7~12个月:体重=7+0.5*(月龄-6)=4+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2、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12岁:身高=70+7*年龄3、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4、头围:初生:33-34厘米,出生前三个月和后六个月各长6cm,一周岁约46cm,两周岁48cm,五周岁50cm,15岁接近成人54-58cm。
头围小者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提示解颅。
5、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中医儿科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绪论 1.最早的小儿医: “扁鹊” 2.儿科最早的医案: 西汉淳于意—下气汤治气鬲病 3.现存最早儿科专著: 《颅囟经》 ,提出的小儿为“纯阳之体”观点 4.儿科著名医家:“儿科之圣”“儿科奠基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主要学术贡献 ①生理病理特点,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②儿科四诊,尤重望诊; ③辨证方面,首创小儿五脏辨证体系;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 ④在用药上,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5. 宋代痘疹疾病分两派:寒凉和温补学派 寒凉派——《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董汲,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 温补学派——《小儿痘疹方论》陈文中 6.儿科专著: 《幼幼新书》 :南宋刘昉等,整理、汇集了宋代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是当时世 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7.明代儿科世医万全: 《育婴家秘》 《幼科发挥》 《片玉新书》等 ; 提出育婴四法:预养、胎养、蓐养、鞠养。
; 三有余四不足: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 肾常虚 治病重保护胃气 8.儿科著名医家:“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主要学术贡献 ①生理病理特点。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②儿科四诊。
尤重望诊; ③辨证方面。
首创小儿五脏辨证体系; 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 ④在用药上,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9.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 李东垣—重视固护脾胃 张从正——治热病擅用攻下。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10.清、吴瑭—《温病条辨· 解儿难》 生理特点: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病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 用药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1.小儿年龄共分为 7 期: 胎儿期、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1学龄前期(幼童期) 周岁—7 周岁,特点:小儿性格特点形成的关健时期) (3 学龄期(7 周岁——女 12 岁,男 13 岁) 青春期(女孩 11~12 岁——17~18 岁、男孩 13~14 岁——18~20 岁) 2.胎儿期:受孕到分娩—40 周—“十月怀胎” 特点:完全依靠母体供养并受影响 妊娠早期 12 周:不良因素 不良后果: 流产、死胎、畸型 围生期—胎龄满 28 周—出生后 7 天—死亡率最高 3.新生儿期:出生—满 28 天, 特点:适应力低,抵抗力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生后最高) 4. 婴儿期: 出生 28 天—1 周岁 特点:生长发育最快—体重 3 倍,身长 1.5 倍,肺脾不足时期—肺脾病症多发 5.幼儿期:1 周岁—3 周岁,特点:智力发育迅速,肺脾不足仍明显,易发生意外事故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1.体重 初生:3kg 前半年:0.7kg/月→3+0.7×月龄 前半年:0.5kg/月→7+0.5×(月龄-6) 1 岁以上:8+2×年龄 kg 体重增长 2 个高峰 : 前 6 个月、青春期。
中医儿科学重点

中医儿科学重点一、咳嗽1、风寒:金沸草散。
(风寒兼湿):杏苏散加厚朴、白术。
(风寒挟热):三拗汤加黄苓2、风热:桑菊饮。
(风热兼湿)加苡仁、半夏、茯苓。
3、痰热:清宁散。
4、痰湿:二陈汤。
5、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
6、肺虚久咳:六君子汤。
7、食积:曲麦二陈汤。
8、气阴两虚:生脉散。
二、肺炎咳嗽1、风寒闭肺:三拗汤合葱鼓汤或华盖散。
2、风热闭肺:(轻证)银翘散。
(重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5、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
变证;(心阳虚):参附龙牡救逆汤。
(气阴两虚):生脉散。
(内陷厥阴):羚角钩藤汤、牛黄清心丸。
三、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2、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缓解期:1、肺虚:玉屏风散。
2、脾虚:六君子汤。
3、肾虚:金匮肾气丸。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四、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五、□疮1、脾胃积热:凉膈散。
2、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
4、脾肾火虚:理中汤加肉桂。
六、呕吐1、伤食:保和丸。
(伤乳)消乳丸。
2、胃热:加味温胆汤。
3、胃寒:丁萸理中汤。
4、肝气犯胃:解肝煎。
5、惊恐:定吐丸。
七、泄泻1、伤食:保和丸。
2、风寒:藿香正气散。
3、湿热:葛根黄连黄苓汤。
4、脾虚: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
(偏肾阳虚)四神丸。
变证;1、伤阴:连梅汤。
2、伤阳:参附龙牡救逆汤。
八、腹痛1、腹部中寒:养脏散。
2、乳食积滞:香砂平胃散。
3、脏腑虚冷:小建中汤合芍药汤。
4、气滞血瘀:少腹逐瘀汤。
九、厌食1、脾运失健:曲麦枳术丸。
2、胃阴不足:养胃增液汤。
3、脾胃气虚:参苓白术散。
十、积滞1、乳食内积:消乳丸或木香大安丸。
2、脾虚夹积:健脾丸。
3、脾虚不运:香砂六君子汤。
十一、疳证1、疳气:资生健脾丸。
2、疳积:疳积散。
3、干疳:八珍汤。
(眼疳)石斛夜光丸。
中医儿科学复习材料

中医儿科学★★★★★第一单元新生儿疾病●一、新生儿黄疸1、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脾化湿;茵陈理中汤3、淤积发黄:化瘀消积退黄;血府逐瘀汤●二、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1、寒凝血滞: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2、阳气虚弱:益气温阳,通红活血;参附汤★★★★★第二单元呼吸系统疾病●一、小儿上呼道感染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二、急性支气管炎1、风寒咳嗽: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杏苏散2、风热咳嗽:辛凉解表,宣肺止咳;桑菊饮3、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4、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三、肺炎1、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2、痰热闭肺证:清热宣肺,地毯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3、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4、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身五味子汤5、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汤★★★★★第三单元循环系统疾病●一、病毒性心肌炎1、邪毒犯心:清热解毒,宁心安神;银翘散2、湿热侵心:清热化湿,宁心安神;葛根黄芩黄连汤3、痰瘀阻络:豁痰活血,化瘀通络;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4、气阴亏虚:益气养阴,宁心安神;炙甘草汤合生脉散5、信仰虚弱:温振心阳,宁心安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二、充血性心力衰竭1、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2、阳虚水泛:温补心肾,化气利水;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3、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4、血脉淤阻:活血化瘀,益气通脉;血府逐瘀汤★★★★★第四单元消化系统疾病●一、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解毒泻火;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炎: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汤●二、疱疹性口炎1、风热乘脾: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凉膈散2、心火上炎:清心泻火;泻心导赤汤3、虚火上炎: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加肉桂●三、小儿腹泻(一)常证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二)变证1、气阴两伤证: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第五单元泌尿系统疾病●一、急性肾小球肾炎1、风水相搏证:疏风利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湿热内侵: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三妙丸合导赤散3、水气上凛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历黄汤4、水毒内闭证: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二、肾病综合征1、脾虚湿困:益气健脾,利水消肿;参苓白术散2、脾肾阳虚证:温阳利水;真武汤★★★★★第六单元神经肌肉系统疾病●一、病毒性脑炎1、痰热壅盛:泻火涤痰;清瘟败毒饮2、痰蒙清窍证:涤痰开窍;涤痰汤3、痰瘀阻络:涤痰通络,活血化瘀;之谜茯苓丸合桃红四物汤●二、癫痫1、惊痫:镇惊安神;镇惊丸2、风痫:熄风定痫;定痫丸3、痰痫:涤痰开窍;涤痰汤4、淤血痫:活血通络,通窍熄风;通窍活血汤5、脾虚痰盛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6、脾肾两虚:补益脾肾;河车八味丸★★★★★第七单元小儿常见心理障碍●一、多发性抽动症1、肝亢风动:清肝泻火,熄风镇惊;千金龙胆汤2、痰火扰心:泻火涤痰,清心安神;礞石滚痰丸3、脾虚肝旺证:益气健脾,平肝熄风;醒脾散4、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柔肝熄风;大定风珠★★★★★第八单元造血系统疾病●一、营养性贫血1、脾胃虚弱: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参苓白术散或异功散2、心脾两虚: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左归丸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益精养血;右归丸●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血热伤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2、气不摄血证:益气健脾,摄血养血;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凉血宁络;大补阴丸合西根散4、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理气止血;桃仁汤★★★★★第九单元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一、支气管哮喘(一)发作期1、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2、热性:清热化痰,止咳定喘;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3、虚实夹杂证:降气化痰,补肾纳气;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二)缓解期1、肺气虚弱:补肺固表;玉屏风散2、脾气虚弱: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不纳:补肾固本;金匮肾气丸●二、风湿热1、湿热阻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宣痹汤2、寒湿阻络:散寒除湿,养血祛风;益痹汤合独活寄生汤3、风湿淫心:祛风除湿,通络宁心;大秦九汤4、心脾阳虚:温阳利水;真武汤合金匮肾气丸5、气虚血瘀证:养血活血,益气通脉;补阳还五汤●三、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1、湿热流注:清热解毒利湿,祛瘀通络;清络饮2、气营两燔证:清气泻热,凉营化斑;清瘟败毒饮3、寒湿郁滞: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乌头汤4、痰瘀痹阻:化痰行瘀,通络;双合汤5、肝肾亏虚:滋补肝肾,养血通络;独活寄生汤●四、过敏性紫癜1、风热伤络证:祛风清热,凉血安络;银翘散2、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化斑;犀角地黄汤3、湿热痹阻: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四妙散4、胃肠积热证:泻火解毒,清胃化斑;葛根黄芩黄连汤合小承气汤5、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活血化瘀;西根散6、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消斑;黄芪桂枝五物汤●五、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卫气同病:清热解毒,辛凉透表;银翘散合白虎汤2、气营两燔证:清热解毒,凉营化瘀;清营汤3、起因梁上:益气养阴,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第十单元感染性疾病●一、麻疹顺证:1、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2、见形期:清热解毒透疹;清热透表汤3、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逆证:1、麻毒闭肺: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2、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3、邪陷心肝证:凉肝熄风,清营解毒;羚角钩藤汤●二、风疹1、邪郁肺卫证:疏风清热;银翘散2、邪入气营:清热解毒,凉血透疹;透疹凉解汤●三、水痘1、风热轻证:疏风清热解毒;银翘散2、毒热重症:清热凉营解毒;清胃解毒汤●四、猩红热1、邪侵肺卫证:辛凉解表,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2、毒在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3、疹后伤阴: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五、流行性腮腺炎常证:1、温毒在表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2、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变证:1、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清;瘟败毒饮2、毒串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六、中毒性细菌性痢疾1、毒邪内闭:清肠解毒,邪热开窍;黄连解毒汤2、内闭外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邪郁肺卫:疏风清热,清肺利咽;银翘散2、热毒炽盛证: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普济消毒饮3、热瘀肝胆:清热解毒,利湿行痰;茵陈蒿汤4、正虚恋邪:益气养阴,兼清余热,通络化痰,气虚为主:竹叶石膏汤,阴虚:青蒿鳖甲汤★★★★★第十一单元中医相关病症●一、咳嗽外感咳嗽:1、风寒:金沸草散2、风热:桑菊饮内伤咳嗽:1、痰热:清金化痰汤2、痰湿:三拗汤合二陈汤3、气虚咳嗽:六君子汤4、阴虚咳嗽:沙参麦冬汤●二、积滞:1、乳食内积:乳积者消乳丸,食积者保和丸2、积滞化热:枳实导滞丸3、脾虚夹积:健脾丸●三、厌食:1、脾失健运;不换金正气散2、脾胃气虚证:异功散3、脾胃阴虚:养胃增液汤●四、惊风:感受风邪:银翘散温热疫毒:1、邪陷心肝证:羚角钩藤汤合紫雪丹2、气营两燔证:清瘟败毒饮3、湿热疫毒证:黄连解毒汤4、暴受惊恐证:琥珀抱龙丸★★★★★★★第十一单元妊娠病★★★★★★★一、妊娠剧吐: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肝胃.痰湿阻滞-小半夏加茯苓;气阴两亏-生脉散合增液二、流产(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胎1、先兆流产(胎动欲堕):肾虚-寿胎丸.;血热-保阴煎.;气血虚弱-胎元饮.外伤-圣愈汤;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2、难免流产(胎陨难留):胎动欲堕-脱花煎;胎堕不全-生化汤;气虚血脱-人身黄芪汤3、习惯性流产(屡孕屡堕、滑胎):肾气亏虚-补肾固冲丸;气血虚弱-泰山磐石散;阴虚血热-加减一阴煎4、流产感染:三、异位妊娠:II号方;已破损型(休克型):生脉散合宫外孕I号方;已破损型(不稳定型):宫外孕I号方;已破损型(包块型):宫外孕II号方;四、早产:肾虚-补肾安胎饮;气血虚弱-胎元血热-保阴煎;跌仆损伤-加味圣愈五、妊娠期高血压:脾虚-白术散;肾虚-真武阴虚肝旺-杞菊地黄丸脾虚肝旺-半夏白术天麻汤;肝风内动-羚角钩藤汤;痰火上扰-牛黄清心丸六、胎儿生长受限:阴虚内热-保阴煎;胞宫虚气血虚弱-胎元饮合寿胎丸;肾气亏虚-寿胎丸合温土锍麟汤;七、母婴血型不合:湿热内蕴-茵陈二黄汤;热瘀热-二丹茜草汤★★★★★★★第十二单元妊娠合并疾病★★★★★★★一、心脏病:心气虚-养心汤;阳虚水泛-真武心血虚-归脾汤;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二、急性病毒性肝炎:湿热蕴结-茵陈蒿汤;湿肝郁脾虚-逍遥散;热毒内陷-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三、糖尿病:肺热伤津-消渴方;肾阴亏虚-六胃热炽盛-玉女煎;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四、慢性肾炎:脾虚湿盛-白术散;肾阳虚-真武汤五、急性肾盂肾炎:阴虚火旺-知柏地黄;心火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六、胆内胆汁淤积症:肝郁气滞-柴胡舒肝散;热入营血-犀角散★★★★★★★第十五单元常见产时并发症★★★★★★★一、产后出血:气虚血脱-参附汤;瘀阻气闭-第十六单元产后病一、晚期产后出血:气虚-补中益气汤;血瘀-生化汤合失笑散;血热-保阴煎二、产褥感染: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热陷心包-清营汤送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清开灵滴注三、产褥中暑:暑入阳明-白虎汤;暑伤津气-暑犯心包-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灌服四、产褥抑郁:肝郁脾虚-逍遥散;神智错乱-心脾两虚-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五、产后缺乳:气血虚弱-通乳丹;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第十七单元常见产后并发症★★★★★★★一、产后关节痛: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瘀外感-独活寄生汤;肾虚-养荣壮肾汤二、产后排尿异常:肾气丸;血瘀-加味四物汤;气滞-木通散;2、频数失禁:气虚-黄芪当归散;肾虚-肾气丸;★★★★★★★第十八单元外阴色素减退及外阴瘙痒★★★★★★★一、阴部瘙痒:湿热下注-萆薢渗湿汤;肾阴虚血虚生风-当归饮子二、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肝肾不足-左归丸合二脾肾阳虚-右归丸;肝郁气滞-黑逍遥散;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三、硬化性苔藓:血虚化燥-人参养荣汤;肝肾脾肾阳虚-右归丸★★★★★★★第十九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一、外阴炎: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湿毒浸渍-五味消毒饮;二、前庭大腺炎:热毒蕴结-仙方活命饮;寒凝瘀滞-阳和汤三、阴道炎: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肾虚湿盛-肾气丸合萆薢渗湿2、念珠菌阴道炎(乳快豆渣)::脾虚湿盛-完带汤;肾虚湿阻-内补丸3、细菌性阴道炎(带臭):湿热-止带方;湿毒-五味消毒饮;4、老年阴道炎:肾阴亏损-知柏地黄汤;湿热下注-易黄汤合知柏地黄汤;四、宫颈炎:湿热内蕴-龙胆泻肝汤;湿毒内侵脾虚-完带汤;肾虚-内补丸五、盆腔炎:湿热淤结-仙方活命饮2、慢性:湿热壅阻-银甲丸;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第二十单元月经病★★★★★★★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虚热-保阴煎合生脉散;实热-清热固经汤;肾阳虚-右归丸;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脾虚-固本止崩汤合举元煎;血瘀-四物汤合失笑散2、有排卵型功血(月经先期、过多,经期过长,经间期出血):①子宫内膜修复延长(卵泡期出血)(经期过长):气虚-举元煎;虚热-两地汤;湿热蕴结-固经丸;血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②黄体功能不足(月经先期):脾气虚弱-补中益气汤;肾气不固-归肾丸;阳盛血热-清经散;肝郁血热-丹栀逍遥散;阴虚血热-两地汤合二至丸③黄体萎缩不全(淋漓不净):脾虚气弱-归脾汤;湿热蕴结-四妙丸;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④排卵期出血(经间出血):肾阴虚-两地汤合二至丸;肾阳虚-健固汤;湿热-清肝止淋汤;肝郁气滞-丹栀逍遥散二、闭经:肝肾不足-归肾丸;气血虚弱-人参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寒凝气滞-温经汤;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三、痛经: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清热调血汤;气血虚弱-八珍益母汤;肝肾亏虚-调肝汤;痰瘀互结-丹溪痰湿合桃红四物.气虚血瘀-理冲.肾虚血瘀-归肾合四物四、代偿性月经: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胃热肺肾阴虚-顺经汤;血瘀-血府逐瘀汤五、多囊卵巢综合症:肾虚-右归丸;肝经郁热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六、经前综合症:肝郁气滞-柴胡舒肝散;肝肾脾肾阳虚-健固汤合四神丸;心脾气虚-归脾汤;瘀血阻滞-趁痛散七、绝经综合症:肾阴虚-左归饮;肾阳虚-右肾阴阳两虚-二仙汤合二至丸★★★★★★★第二十一单元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一、宫颈癌(赤白带下):肝郁化火-丹栀逍遥阴虚-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脾肾阳虚-真武汤合完带汤;二、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凝痰湿瘀阻-开郁二陈汤;湿热夹淤-清宫消瘕汤;阴虚内热-清海丸★★★★★★第二十三单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损伤性疾病★★★★★★一、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汤;痰瘀互结-丹溪痰湿方合桃红四物汤;气虚血瘀-理冲汤;肾虚血瘀-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二、子宫脱垂:气虚-补中益气汤;肾虚-大补湿热-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第二十五单元不孕症★★★★★★★肾虚-硫麟珠;肾阳虚-温胞饮;肾阴虚-养精种玉汤;肝郁-开郁种玉汤;瘀血阻滞-少腹逐瘀汤;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第二十六单元盆腔淤血综合征★★★★★★★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肝肾亏损-调肝汤;★★★★★★★第二十七单元计划生育★★★★★★★一、人流术后出血:肝郁血热-舒郁清肝饮;阴虚血热-两地汤合二至丸;气虚-补中益气汤;。
《中医儿科学》辅导资料

《中医儿科学》辅导资料一、选择题A型题:1 最早的儿科医案记载始于何人? D.淳于意2.“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见于:B.《小儿药证直诀》3.提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是:D.万全)4.下列哪项不是稚阴稚阳的正确含义:E.阳气虚弱5.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是由于:A.脏气清灵6. 5个月小儿体重按公式计算约为:D.6500g7.1岁小儿头围约是:E.46cm(45cm)8.小儿恒齿萌出替换乳牙的时间是:D.6~7岁9. 1岁~3岁小儿脉搏为: B.120次~100次10. 4~6个月小儿的呼吸次数为:B.40~35次11. 小儿正确断奶时间是 C.8~12个月12 小儿感冒的治疗原则是B疏风解表13.肺炎喘嗽的治疗中应首选的治法是C开闭14. 风寒感冒的首选方剂是E荆防败毒散15. 治疗肺炎喘嗽风寒闭肺证应首选A三拗汤合葱豉汤16. 儿科望诊中的望神是指:B.望精神状态17.风痧出疹多在发热的第几天? A当天或第二天18.小儿眼睑及下肢轻度浮肿,压陷即起,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
此患儿应选用:A麻黄连翘赤小豆汤??19.引起小儿泄泻虽有多种因素,但未有不源于D湿者20.治疗小儿泄泻脾虚型的首选方剂是:E参苓白术散21. 被后世尊称为“中医儿科鼻祖”的人是:A 钱乙22.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和经验见于: C.《景岳全书》23. 小儿纯阳之体是指:D.生机旺盛24. 下列哪项不是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的原因: C.脏腑娇嫩25. 3岁小儿身高为:D.90厘米26. 小儿出生时胸围是:B.32cm27. 小儿成语阶段是在: B.2岁~3岁 A.1岁~2岁28. 下列那项不属于小儿基本脉象:E.滑29. 患儿高热无汗、鼻塞、流涕、头痛、困倦、食欲不振其辩证是:E暑邪感冒30. 下列哪一项不是肺炎喘嗽的主要临床症状 D胸闷31. 肺炎喘嗽对下列那一脏器影响最小 E肾32. 下列关于哮喘的叙述正确的是E病程越长,对患儿机体的影响则越大33. 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是E 感受外邪,引动伏痰34. 麻疹的好发年龄为: C 6个月~5岁 35. 风痧的隔离期是: C 至出疹后5天36. 下述哪项不是丹痧的临床特征:E 疹间皮肤正常37. 水痘毒热重证的首选方剂是:B 清胃解毒汤38. 下列哪项一般不用于痄腮的治疗:E 健脾平肝?39. 顿咳痉咳期的治法是:C 泻肺镇咳40. 鹅口疮的发病与何脏有关?C 心脾肾41. 小儿出生时胸围是: B.32cm42.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和经验见于:C.《景岳全书》43. 小儿纯阳之体是指::D.生机旺盛44. 下列哪项不是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的原因: C.脏腑娇嫩45. 3岁小儿身高为:D.90厘米46. 11个月小儿的牙齿数为:C.5~7颗47. 1岁~3岁小儿脉搏为: B.120次~100次48. 下列那项不属于小儿基本脉象:E.滑49. 风寒感冒的首选方剂是E荆防败毒散50. 下列哪一项不是肺炎喘嗽的主要临床症状D胸闷51. 肺炎喘嗽对下列那一脏器影响最小E肾52. 鹅口疮的主要特征是:B、口腔舌上满布白屑,形如雪片53. 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是E 感受外邪,引动伏痰54. 麻疹的好发年龄为: C 6个月~5岁55. 小儿水肿主要受累脏器为: D 脾、肺、肾56. 下述哪项不是丹痧的临床特征:E 疹间皮肤正常57. 水痘毒热重证的首选方剂是:B 清胃解毒汤58. 风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C 风疹59. 顿咳痉咳期的治法是:(39、59、94)C 泻肺镇咳60. 水痘患儿应隔离至:(60、150)B 皮疹完全结痂61 痘疹用温补之学派的创始人是B.陈文中62.“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见于:B.《小儿药证直诀》63. 1岁~3岁是指:B.幼儿期64. 首先区分开急、慢惊风的著作是:B.《小儿药证直诀》65.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是由于:A.脏气清灵66. 5个月小儿体重按公式计算约为:D.6500g67. 小儿出生时胸围约是:B.32cm68.小儿恒齿萌出替换乳牙的时间是:D.6~7岁69. 1岁~3岁小儿脉搏为: B.120次~100次70. 4~6个月小儿的呼吸次数为:B.40~35次71. 小儿从母体带来的抗体可存在:E. 6个月72. 患儿发热、恶寒、鼻塞、喷嚏、流涕、咽痒其辨证是:C风寒感冒73. 肺炎喘嗽的治疗中应首选的治法是C开闭74. 下列关于百晬咳的描述,正确的是 B、乳儿生后百日以内的咳嗽75. 治疗肺炎喘嗽风寒闭肺证应首选A三拗汤合葱豉汤76. 痰湿咳嗽的治法是B、化痰燥湿77. 下列关于哮喘的叙述错误的是B 吸气延长为其特征78. 风痧出疹多在发热的第几天? A当天或第二天79. 眼睑及下肢轻度浮肿,压陷即起,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
中医儿科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中医儿科学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患儿,4岁。
反复鼻流浊涕,气味腥臭,舌红,苔黄。
其病机是A、肺气失宣B、风寒束肺C、肺经郁热D、肺气郁闭E、风热犯肺正确答案:C2、治疗厌食脾胃气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保和丸B、异功散C、四君子汤D、补中益气汤E、不换金正气散正确答案:B3、患儿,3岁3个月。
发热37.8℃,恶寒重,无汗,头痛,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不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其证候是A、暑邪感冒B、风热感冒C、时疫感冒D、感冒夹滞E、风寒感冒正确答案:E4、患儿,4 岁。
咽痛 1周。
喉核肿大暗红,咽干咽痒,日久不愈,干咳少痰,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其治法是A、利咽消肿,活血化瘀B、养阴润肺,软坚利咽C、清热解毒,软解散结D、疏风清热,利咽消肿E、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正确答案:B5、患儿,10个月。
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近来发现食欲不振,面色菱黄,唇甲色淡,形体消瘦,大便偏稀,舌淡苔白,指纹淡红。
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6g/L,红细胞3.3x10*/L其证候是A、气血亏虚B、心脾两虚C、脾胃虚弱D、肝肾阴虚E、脾肾阳虚正确答案:C6、患儿,10岁。
10天前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现发热缠绵,面目发黄,四肢困倦无力,胃脘胀满,恶心,呕吐,肝脾肿大,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七味白术散B、青蒿鳖甲汤合清络饮C、甘露消毒丹D、黄芪桂枝五物汤E、参苓白术散正确答案:C7、鹅口疮好发于A、学龄前儿童B、青春期儿童C、幼儿D、学龄儿童E、新生儿正确答案:E8、儿童多动症,其病在肝者,临床证候是A、神思涣散,活动过多,动作笨拙B、易于冲动,好动难静,容易发怒,常不能自控C、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多梦烦躁D、脑失精明,学习成绩低下,记忆力欠佳,或有遗尿、腰酸乏力E、兴趣多变,做事有头无尾,记忆力差正确答案:B9、患儿,6岁。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及疾病诊治的医学学科。
对于学习中医儿科学的同学来说,系统地复习相关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脏腑娇嫩,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小儿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幼稚和不完善的状态。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
(二)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所以小儿易于发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同时,小儿发病后,邪气易盛,正气易虚,病情容易由轻变重,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实转虚,变化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
且小儿病因单纯,情志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少,只要诊断正确,治疗及时,护理得当,病情好转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大。
二、小儿生长发育(一)体重出生时体重约为 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 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 05kg,1 岁时体重约为 9kg,2 岁时约为 12kg,2 岁至 12 岁体重(kg)=年龄×2 + 8。
(二)身高出生时身长约为 50cm,1 岁时约为 75cm,2 岁时约为 85cm,2 岁至 12 岁身高(cm)=年龄×7 + 70。
(三)囟门前囟在出生时约 10 20cm,一般在 1 15 岁闭合。
后囟在出生时已接近闭合,或仅可容纳指尖,多在出生后 2 4 个月内闭合。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一、小儿年龄分期(一)体重:岀生体重:3kg过重:肥胖症过轻(↓15%):营养不良 (二)身高:出生时身长50cm ;生后第一年75cm ;生后第二年85cm过矮(↓30%):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三)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出生时或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意义: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陷(凹陷)——阴伤液竭之失水称为囟陷囟填(充满)——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 (四)头围:初生33-34cm ,出生后前3月和后9月各增加6cm ,1周岁46cm ,2周岁48cm ,15周岁接近成人54-58cm意义:头围小——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提示解颅(五)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后:胸围-头围(cm )≈年龄-1意义:胸围较小——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吸气和呼气的平均值)(六)牙齿:乳牙20颗:4-10个月萌出,2-2.5岁出齐;2岁内:出牙数=月龄-(4或6)恒牙出齐32颗: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1颗恒牙,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代之以恒牙最后一颗恒牙(第三磨牙)一般在20-30岁时出齐,也有终生不出者(七)呼吸、脉搏、血压:年龄愈小——呼吸愈快、脉搏越快、血压愈低(八)感知运动语言发育: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5个月眼与手的动作协调、7~8个月发出复音、12月后可独走 岀生伸欠哭哇哇,二三抬头笑认妈,四五翻身笑出声,六七会坐学咿呀,八九爬行叫妈爸,一岁开步说短话。
发育个体差异大,综合衡量判断佳。
三、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一)生理特点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脾、肺、肾三脏不足为主②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指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二)病因特点①外感因素(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卫外功能弱);②乳食因素(脾常不足,乳食所伤)③先天因素;④情志因素(最常见的是惊恐);⑤意外因素;⑥其他因素等(三)病理特点①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肺常不足:肺系疾病发病率最高;脾常不足;肾常虚②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传变迅速,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四、儿科四诊特点(参见中医诊断学,以下列举多为儿科病为主的症状)(一)儿科四诊应用特点:儿科特征性诊法、囟门、指纹,儿科诊法尤其重视望诊(二)望诊特点及临床意义:分总望诊(望神色、望形态);部望诊(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1、望神色——面色红润,两目有神,表情活泼,反应敏捷均为神气充沛之象面色晦暗,两目无神,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均为体弱多病或病情较重之象2、望形态尿色红如洗肉水或镜检红细胞增多者为尿血——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米泪水样便——脾胃虚弱,饮食不调所致,常见于积滞与疳证6、察指纹:指纹分三关,自虎口向指端依次为风关、气关、命关;正常小儿指纹为淡紫隐隐不显于风关以上“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风气命,浅轻重;纹达指尖为透关射甲(三)闻诊特点及临床意义1、听声音①啼哭声:肠套叠引起的哭声多尖锐阵作,伴呕吐及果酱样大便;啼哭声嘶,呼吸不利者谨防急喉风②呼吸声:呼吸急迫,甚则鼻煽,咳嗽频作者为肺气闭郁;呼吸微弱及吸气如哭泣样——肺气欲绝之状③咳嗽声:咳声嘶哑如犬吠者为白喉、急喉风;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者——顿咳(百日咳)④语言声:高声尖叫,多为剧痛、惊风;谵语妄言,声高有力,兼神志不清——热闭心包2、嗅气味①口中气味:口气秽臭,多为肺胃积热,伤食积滞,浊气上蒸;口气腐臭,兼浓痰带血——肺痈②大小便气味:大便酸腐,多因伤食;臭气不著,完谷不化——脾肾虚寒小便气味臊臭,多因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如水——脾肾阳虚③呕吐物气味:吐物酸腐,多因食滞化热;吐物臭秽如粪——肠结气阻,秽粪上逆(四)问诊特点及临床意义1、问年龄:2岁以内问婴儿实足月龄2、问病情: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睡眠(五)切诊特点及临床意义1、儿科脉诊:浮主表证,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次数以一息6-7至为常,5至以下为迟,7至以上为数2、按诊(一)脏腑辨证:主要用于内伤杂病辨证,也常用于外感病中作为辅助辨证方法(二)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三)卫气营血辨证: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受温热病邪侵袭——是小儿温病病机辨证的基本方法六、儿科治法概要(一)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1、用药原则:治疗及时准确;方药精简灵巧;重视先证而治;注意顾护脾胃;掌握用药剂量新生儿用药为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1/3,幼儿用1/2,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用量2、给药方法:口服给药法;鼻饲给药法;蒸气及气雾吸入法;直肠给药法;注射给药法(二)常用内治法:疏风解表、止咳平喘、清热解毒、消食导滞、利水消肿、驱虫安蛔、镇惊息风、补脾健脾、调脾助运、培元补肾、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回阳救逆法等(三)外治法:熏洗法、涂敷法、罨包法、热熨法、敷贴法、擦拭法、药袋疗法、推拿疗法①捏脊疗法: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按摩,调和阴阳,疏理经络,行气活血,恢复脏腑功能以防治疾病②刺四缝疗法:主要适应证是小儿厌食症、疳证等,作用是解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第二单元胎儿期保健一、胎儿期保健——养胎护胎的主要内容饮食调养,嗜好有节;调适寒温,防感外邪;劳逸结合,适当活动;精神内守,调畅情志;避免外伤,节制房事;审慎用药,避其药毒(妊娠禁忌①毒性药;②破血药;③攻逐药)二、婴儿期保健(一)新生几种特殊生理状态①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散在黄色碎米大小隆起颗粒,称为马牙,会自行消失,不需挑刮②女婴出生后3-5天乳房隆起如蚕豆到鸽蛋大小,可在2-3周后消退,不应处理或挤压③女婴生后5-7天阴道有少量流血,持续1-3天自止者,为假月经,一般不必处理④新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个脂肪垫隆起,称为螳螂子,有助吮乳,不能挑割(二)新生儿护养的主要措施:拭口洁眼、断脐护脐、洗浴衣着、祛除胎毒胎毒为胎中禀受之毒,主要指热毒;临床常用的祛胎毒法——银花甘草法,豆豉法,黄连法,大黄法三、喂养方式及选择(一)母乳喂养: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之内按需喂哺为主①方法: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半小时内就可开奶,满月前坚持按需喂哺,随着月龄增长逐渐定时喂养②断奶:小儿4-6个月起应逐渐添加辅食,8-12个月时可以完全断乳(二)人工喂养:4个月内不能母乳喂养者(三)混合喂养:母乳不足者四、添加辅食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在婴儿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一、胎怯————————————————————————————————————————————(一)发病特点: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短小,脏腑形气均为充实的一种病证,又称胎弱临床以出生低体重为特点,以出生体重低于2500g为客观指标,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二)病因病机:病因——先天不足病变脏腑——肾、脾(三)诊断:相当于西医的低出生体重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绪论 1.最早的小儿医: “扁鹊” 2.儿科最早的医案: 西汉淳于意—下气汤治气鬲病 3.现存最早儿科专著: 《颅囟经》 ,提出的小儿为“纯阳之体”观点 4.儿科著名医家:“儿科之圣”“儿科奠基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主要学术贡献 ①生理病理特点,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②儿科四诊,尤重望诊; ③辨证方面,首创小儿五脏辨证体系;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 ④在用药上,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5. 宋代痘疹疾病分两派:寒凉和温补学派 寒凉派——《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董汲,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 温补学派——《小儿痘疹方论》陈文中 6.儿科专著: 《幼幼新书》 :南宋刘昉等,整理、汇集了宋代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是当时世 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
7.明代儿科世医万全: 《育婴家秘》 《幼科发挥》 《片玉新书》等 ; 提出育婴四法:预养、胎养、蓐养、鞠养。
; 三有余四不足: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 肾常虚 治病重保护胃气 8.儿科著名医家:“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主要学术贡献 ①生理病理特点。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②儿科四诊。
尤重望诊; ③辨证方面。
首创小儿五脏辨证体系; 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 ④在用药上,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9.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 李东垣—重视固护脾胃 张从正——治热病擅用攻下。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10.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生理特点: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病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 用药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1.小儿年龄共分为 7 期: 胎儿期、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期(幼童期) 周岁—7 周岁,特点:小儿性格特点形成的关健时期) (3 学龄期(7 周岁——女 12 岁,男 13 岁) 青春期(女孩 11~12 岁——17~18 岁、男孩 13~14 岁——18~20 岁)12.胎儿期:受孕到分娩—40 周—“十月怀胎” 特点:完全依靠母体供养并受影响 妊娠早期 12 周:不良因素 不良后果: 流产、死胎、畸型 围生期—胎龄满 28 周—出生后 7 天—死亡率最高 3.新生儿期:出生—满 28 天, 特点:适应力低,抵抗力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生后最高) 4. 婴儿期: 出生 28 天—1 周岁 特点:生长发育最快—体重 3 倍,身长 1.5 倍,肺脾不足时期—肺脾病症多发 5.幼儿期:1 周岁—3 周岁,特点:智力发育迅速,肺脾不足仍明显,易发生意外事故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1.体重 初生:3kg 前半年:0.7kg/月→3+0.7×月龄 前半年:0.5kg/月→7+0.5×(月龄-6) 1 岁以上:8+2×年龄 kg 体重增长 2 个高峰 : 前 6 个月、青春期。
波动范围±10% 低于标准 15%以上时——营养不良 2.身高(长)初生:50cm ;1 周岁:75cm;2 岁-12 岁:70+7×年龄 3.囟门 前囟:出生时约 1.5-2.cm(对边中点连线) 前囟闭合时间:12—18 个月 后囟闭合时间:出生时或生后 2—4 个月内 4.头围、胸围 初生 1 周岁 2 周岁 15 周岁 头围:33-34 46 48 54-58 胸围:32 44 胸>头 (头围和胸围大约相等在一周岁) 5.牙齿萌出: 4-10 个月(平均 6 个月) 出齐:2-2.5 岁(20-30 个月) 颗数:20 颗;月龄-4/6(6-24 月) 六岁开始换恒齿,第一恒磨牙 6.呼吸脉搏 呼吸:年龄越小越快 l~3 个月:45 ~ 40 次/分;8—14 岁:20—18 次/分 脉搏:新生儿~ l 岁:140~120 次/分 8 ~ 14 岁 90~70 次/分。
7.血压 收缩压(mmHg)=80+2×年龄;舒张压=收缩压×2/3 8.智能发育 感知发育:3 个月:追视(头眼协调) 、寻声源(转头向声源) 运动发育:发育顺序: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进展。
三抬 四撑 五抓 六翻 (45°) (胸离床) (手口眼协调) (持续) 七坐 八爬 九扶站 十二走 (直腰) (腹爬) 语言发育 :初生哭叫、3 咿呀、4 月笑声、7 爸妈、1 岁单词渐成句、5 岁完成来表达。
性格发育 :三认母,四笑应,七认生,两岁喜怒怕懂。
9.变蒸学说——古代医家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2生理特点、病因、 第四节 生理特点、病因、病理特点 1.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a.含义: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健全, 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b.突出表现:肺脾肾三脏不足 如何理解小儿的脏腑娇嫩,其中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 小儿出生后肺脾肾三脏皆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所致;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须满足这一特殊要求; 古代医家概括——稚阴稚阳,含义如何? 清代吴鞠通: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字义:阴,是指体内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物质; 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
含义:说明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a.含义:指小儿时期无论形态结构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发育生长,生 命力旺盛。
b.古代医家概括——纯阳 《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字义:“纯”指小儿所禀元阴元阳未增耗散; “阳”指小儿生命力旺盛,犹如旭日之初 升,草木之方荣,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含义:纯阳概括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并非说正常小儿是有阳无阴 或阳亢阴亏之体 2.小儿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a.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理特点相关. b.发病容易突出表现:小儿容易感邪而发病。
尤其易于发生肺脾二经疾病 传变迅速: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 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
易虚易实: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
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征,虚证 也可转化为实证,或为虚实并见之证。
举例:肺炎喘嗽,泄泻 “易寒易热”:是指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易呈阴伤阳亢,见热象 ;又由 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易见阳虚阴寒之证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与生理特点“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相关 3.病因特点 外感、食伤、先天因素较多 4.新生儿用药原则:新生儿:成人 1/6;乳婴儿:成人 1/3; 幼儿 1/2;学龄儿:成人 2/3 或成人量 5.小儿汤药服法:少量频服 第五节 儿科诊法概要 1.五色主病 白:寒证、虚证; ;红:热证;黄:脾虚、湿浊;3青紫:寒证、痛证、瘀证、惊痫;黑:寒证、痛证、瘀证、水饮 2.五部配五脏:左腮——肝;右腮——肺;额上——心;鼻部——脾;颏部——肾 3.察口—口唇、口腔、齿龈、咽喉 4.查舌:新生儿舌红无苔,哺乳儿为乳白苔 5.辨斑疹 疹:形小如粟米,高出皮面,压之退色 斑:大小不一,不高于皮面,压之不退色 6.察二便—大便 第一次便应该在 24 小时排出 (1)胎粪: 新生儿生后 3-4 天内所排大便, 常呈暗绿色或赤褐色, 粘稠无味, 称为胎粪, 超过 24 小时不排,需查是否有先天畸形或肛门闭锁。
(2)母乳喂养儿:大便呈卵黄色,偶带绿色,稍有酸臭气,稠度均匀,日行 3 次左右。
(3)牛乳、羊乳喂养为主者:大便色淡黄,质较干硬,有臭气,日行 1~2 次。
7.察指纹 适用年龄:二、三岁以内的小儿 部位:风关、气关、命关 自虎口向指端,第 1 节为风关;第 2 节为气关;第 3 节为命关; 8. 察指纹 辩证纲要: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9.切诊——脉诊 三岁以上始诊脉。
切脉的方法:一指定三关, 10.小儿基本脉象:浮、沉、迟、数、有力、无力 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有力主实证,无力主虚证 第二章婴幼儿 婴幼儿保健 第二章婴幼儿保健 1.几种特殊生理状态:生理性黄疸、马牙、乳腺肿大、假月经、螳螂子 2.新生儿喂养方式: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3.母乳喂养: (1)母乳喂养:生后 6 个月之内,以母乳为主要食品者称母乳喂养。
(2)纯母乳喂养:生后 4—6 个月内的婴儿,除了吃自己母亲的奶,不给其他食物和饮 料,也不给其他母亲的奶,称~。
(3)原则:按需哺乳 开乳时间:生后早吸吮,一般半小时内。
按需哺乳;每次 15 ~ 20 分钟。
断奶时间:1~2 岁断奶。
夏季或患病后不断奶。
4.人工喂养 牛奶:酪蛋白为主,不宜消化。
代乳品配方:110ml/kg 牛乳、5-8%的糖、水 150ml/kg 人工喂养举例: 3 个月婴儿,体重 5kg 每日需牛奶量 110 × 5 = 550ml 每日需加糖量 550 × 5% =27.5g(约 2 汤匙) 每日需要水量 150 × 5 =750ml 除牛奶外应喂水量 750-550=200ml(可在 2 次喂奶期间分服) 5.混合喂养 (1)补授法: 每日母乳喂养的次数照常, 每次喂完母乳后加喂一定量的代乳品, 直到婴儿吃饱的方法。
(2)代授法:一日内有数次完全喂代乳品代替母乳的方法。
代授法使用注意:每日母乳哺喂次数最好不少于 3 次,维持夜间喂乳,否则母乳会很 快减少。
4(3)添加辅食原则 : 由少→多,由稀→稠,由细→粗,由一种→多种。
①鱼肝油——VAD 丸,按说明服,不可太多。
②蛋黄:富含铁,婴儿可从母体获得一定的铁贮备,够用 3-4 个月,4 个月以后需自己 摄取,否则缺铁性贫血。
第三章新生儿病 1.胎黄 胎黄 (1)概念:是指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的病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 黄”、“胎疸”。
(2)胎黄治疗原则: 利湿退黄 (3)中医病因病机 常证 湿热熏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加味 寒湿阻滞——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加味 气滞血瘀 ——化瘀消积 —— 血府逐瘀汤加减 变证 胎黄动风 ——平肝熄风,利湿退黄—— 羚角钩藤汤加减 胎黄虚脱——大补元气,温阳固脱—— 参附汤合生脉散 (3)鉴别诊断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征 ①黄疸出现和消退时间 足月儿:生后 2~3 天出现黄疸,4~6 天最重,10~14 天消退; 早产儿:可延迟到 3 周消退; ②胆红素水平 血清总胆红素<221μmol/L (12.9mg/dL 早产儿小于 257) ③一般情况:良好;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征 ①黄疸出现和消退时间 出现早(出生后 24 小时内) 消退迟(超过 2~3 周) ,或退而复现 早产儿 4周 ②胆红素水平 发展快,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5μmol/L ; 程度重,总胆红素>221μmol/L 早产儿 257 ③一般情况:常伴有其他症状; 溶血性、败血症、肝炎 、先天胆道闭锁 第四章肺系疾病 一、感冒 1.小儿感冒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其特点是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 原因:a.因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 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此为感冒夹痰; b.小儿脾常不足,脾运失司,乳食停积,故易夹滞,出现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 伴有呕吐,泄泻; c.小儿神气怯弱,热扰心肝,易致心神不安,睡卧不安,惊惕抽风,此为感冒夹惊; 2.感冒的治疗原则: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5二、咳嗽 1.病因病机: 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肺脾虚弱是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