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痛的疗效观察
观察中医辨证施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辨证施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辨证施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又给予了中医辨证施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和对比。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同时实验组患者胃痛退去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患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胃痛退去时间和住院时间。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护;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效果目前,我国对于脾胃虚寒型胃痛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又引进了中医辨证施护治疗,本文将会对其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选择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22-61岁,平均43.5岁,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4例、十二指肠溃疡32例、复合型胃溃疡1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13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20-61岁,平均44.5岁,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6例、十二指肠溃疡30例、复合型胃溃疡1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12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了中西医结合治疗。
消化性溃疡者给予阿莫替丁治疗,2 次/日,20mg/次;幽门杆菌阳性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2 次/日,20mg/次)、阿莫西林胶囊(2次/日,10g/次)、克拉霉素片(2次/日,0.5g/次)。
中医对胃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中医对胃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我们身边的胃痛患者不少,但是究竟胃痛起来怎么办?即便感到胃痛了简单忍耐一下就过去了,但会很大程度上危及身体健康。
中医治疗胃痛我们当前也比较常见,效果如何?我们来讨论一下。
1、中医治疗胃痛有哪些方法?(1)中药疗法主要表现为胃部剧烈疼痛,遇寒痛感会增加,遇热则会减轻,舌苔显出淡淡的苔白,脉象沉且弦。
治疗药粥方:取20g生姜、10g大枣、100g粳米、15g葱白和适量红糖。
去掉大枣核,然后用粳米淘洗,之后置入锅中,往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成粥,粥熟时再往里依次加红糖、姜、葱末,紧接着煮5min即可温服,服药分两次进行,每天服用一剂,可以起到温胃散寒止痛的作用。
①伤食胃痛主要表现为胃痛且感到胃部胀满,按压痛感难受,胃胀且有较明显的反酸呕吐的症状,吃东西时痛感增加,舌苔厚且黏腻,脉象弦滑。
治疗药粥方:取10g 鸡内金、10g莱菔子、100g粳米。
第一步把鸡内金和莱菔子炒黄,然后研成粉末状备用,紧接着把粳米淘洗干净以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粥,待粥煮熟时再往里加鸡内金、莱菔子末,之后再煮5min便可完成,一剂粥方分两次温服,每日一剂,可以起到消食且化解积食及止痛的作用。
②寒凝胃痛主要表现为剧烈胃部疼痛,遇寒痛感增加,遇热痛感减低,患者会呕吐清水且舌苔淡白,脉象比较沉弦。
可取药粥方:取20g生姜、10g大枣、100g粳米、15g葱白、适量红糖。
去掉大枣核后,用粳米水淘洗然后置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成粥,待粥煮熟后依次往锅中加入姜末、葱末和红糖,之后再在锅里煮5min 便可完成,药剂分两次温服,每天一剂,可以起到温胃、驱寒、止痛的作用。
③气滞胃痛主要表现为胃胀胃痛,甚至痛感连两根肋骨,患者情绪有波动时痛感会增加,且伴有嗳气胸闷症状,食欲减退,舌苔泛出薄白,脉象属弦。
治疗药粥方:方取15g玫瑰花、100g粳米、15g佛手。
把玫瑰花和佛手切成细丝,然后用粳米水淘洗之后置入锅中,后再加入适量盐来调味,药方可分两次进行温服,每天一剂,可以起到疏肝理气、缓解胃痛的作用。
中医治疗胃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本研究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进行对症治疗 , 并观察 患者
[ ] 郑佐恒 , 4 刘彦辰. 中药针灸 治疗脾 胃阳虚 型 胃痛 9 4例 [ ] 中 J.
国卫生产业 ,0 18 2、) 9 . 2 1 ,( 3 : 7 (0 20 -2收稿 2 1-72 2 149 2修回) 0 2 )- 0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O0 ) . 1 。结论 胃痛运用中医辨证论 治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脾 胃互 为表里 , 为后天之本 。病理状态下 主要表现 为受
纳、 运化 、 统摄等 功能异 常 。治疗 应 以辨 证为 主 , 病结 合 , 证 益气养脾 , 胃降浊 …。本研 究探 讨 3 和 O例 胃痛患者 的 中医
效率 7 .% (8 6 )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 于对照组 ( < . 1 。对照组 6例恶心 , 38 4/5 , P 00 ) 5例头痛 , 良反应率为 1 .% ( 16 ) 观察组无不 良反应 不 6 9 1/ 5 ;
小柴胡汤合升降散治疗慢性 乙型肝炎疗效好 , 安全性高 ,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文章编号】 1 7 — 8 6 2 1 )5— 4 8 0 6 2 2 7 (0 2 0 0 3 — 2
袅 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 例( ]
月收治 的 6 o例胃痛患者 , 中男 3 其 3例 , 2 女 7例 , 龄 2 年 5~ 7 (6 6± . ) 。6 患者 中包 括 : 缩性 胃炎 1 5 4. 52 岁 O例 萎 3例 , 胆 石症 8例 , 十二指肠 球部溃疡 1 , 8例 慢性腹泻 1 例 , 1 胃食 管
[ 关键词 】 小柴胡汤合升降散 ; 慢性乙型肝炎 ; 中医治疗 ; 干扰素
[ 文献标 志码 ] B
中医治疗胃痛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胃痛的疗效观察目的研讨胃痛患者运用中医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的胃痛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接受中医针灸与四逆散加味方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与药物副反应,同时对其胃脘疼痛、嗳气等各项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系统评估。
结果①经治疗,观察组在总治愈率为9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实施治疗前,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观察组各项平均积分相比对照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副反应。
结论对胃痛患者实施中医针灸并用药方案治疗,疗效理想、安全,且更利于相关胃痛症状的缓解,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胃痛;中医治疗;针灸;四逆散加味方;临床价值胃痛是目前临床的常见病,在祖国中医学上又称“胃脘痛”,其多位于上腹胃脘部发病,且具有病程长、易迁延和致病原因复杂等特点。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各类应激事件的突发,其每年的发病率也在直线升高,对患者的健康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
为提高我院对胃痛的综合诊治水平,本文采取中医内服外用的方式对该病患者进行了治疗和分析,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的胃痛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6例,女64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6.8±4.2)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73±1.4)年。
入选标准:经胃镜检查确诊,且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胃痛的判断标准;排除标准:伴心脑血管重症、年龄>80岁或0.05)。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药物选择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和胶体果胶铋,3者剂量分别取20 mg、0.5 g和100 mg,前两者2次/d,后者4次/d,以顿服方式给药。
观察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

观察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择于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实际病情将病症分为脾胃虚寒、胃阴亏虚、饮食停滞、寒邪客胃、瘀血停滞、肝胃郁热、肝气犯胃等7类辨证施治。
结果:辨证施治治疗胃痛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有效率高达93.75%。
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胃痛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标签:中医;辨证施治;胃痛胃痛即是胃脘痛,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经常伴有暖气、吐酸、呕吐的症状。
中医认为:胃脘痛是脾胃系统疾病,食、寒、淤、郁、痰均会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引起胃病,辨证施治必须辨明寒热、虚实、急缓、脏腑、气血,将“通”作為原则,通则不痛、本文择于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
具体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择于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2±2.5)岁,病程1d-15年,平均病程4.7±1.5年。
主要诱发因素:情绪因素12例(15.00%)、饮食因素57例(71.25)、外邪入侵11例(13.75%)。
以上患者均符合《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胃痛诊断标准。
本文研究将胃痛分为脾胃虚寒、胃阴亏虚、饮食停滞、寒邪客胃、瘀血停滞、肝胃郁热、肝气犯胃等7类辨证施治[1]。
病症分类如下图:1.2 治疗方法脾胃虚寒:主要症状:食欲不振、胀痛、舌淡苔白、疲惫、脉弱、四肢发凉。
药物疗效需温中止痛、健脾益气。
药方:怡糖、黄芪、白芍、大枣、桂枝、生姜、炙甘草配制黄芪健中汤服用。
胃阴亏虚:主要症状:腹痛、灼热感、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大便干、脉弱。
药物疗效需温中止痛、养阴生津。
中医治疗胃痛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胃痛的缺点
1 2 3
见效慢
中医治疗胃痛需要一定的时间,相较于西医的快 速缓解症状,中医治疗需要更长的疗程。
缺乏标准化
中医治疗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不同医生的用药 方法和剂量可能存在差异,影响治疗效果的稳定 性和可比性。
价格较高
中医治疗胃痛的药物多为天然植物,采集和加工 过程较为复杂,导致中医治疗胃痛的价格相对较 高。
01
治愈
胃痛完全消失,相关指标恢复正常。
02 03
显效
胃痛明显缓解,相关指标有明显改善 。
无效
胃痛及相关指标均无改善或加重。
05
04
有效
胃痛有所减轻,相关指标有所改善。
试验结果及分析
结果
经过临床试验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 对照组,无效病例数低于对照组。
分析
中医治疗胃痛在缓解疼痛、改善相关指标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且不良反应发 生率较低。结论:中医治疗胃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 用。
用小。
研究不足与展望
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目前的研究多为小规模或单中心的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来验证中医治疗胃痛的疗效。
需要深入研究作用机制
目前对于中医治疗胃痛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以便更好 地指导临床治疗。
需要关注患者的长期预后
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了短期疗效,而对于患者长期预后的研究较少,因此需要加强对于患 者长期预后的关注和研究。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参考文献1
张某某, 王某某, 李某某, 等. 中医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 中医杂志, 2020,
疏肝理气中药治疗胃痛的疗效观察

疏肝理气中药治疗胃痛的疗效观察胃痛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病人常常会选择各种治疗方法,其中包括中药治疗。
本文旨在观察中药治疗胃痛的疗效,并探讨其中的疏肝理气疗法。
一、疗效观察的目的中药治疗胃痛具有独特的优势,疗效观察的目的在于验证疏肝理气中药治疗胃痛的有效性。
通过观察疗程中的症状变化和临床数据,评估中药治疗的疗效优势。
二、疗效观察方法1. 样本选择选择胃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并征得患者同意参与观察,确保研究的伦理合规。
2. 观察指标观察中药治疗胃痛的症状改善情况,主要包括胃痛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
同时,还需观察相关的生理指标如受试者的食欲、消化功能和情绪状况等变化。
3. 观察时间观察时间应根据实际疗程安排,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建议观察时间不少于4周,以确保药物的积累效应和长期治疗的效果。
三、疏肝理气中药治疗1. 中药配方针对胃痛的病因病机,以疏肝理气为主题配制中药。
常用药物包括柴胡、香附、枳壳、生姜等,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作用。
根据实际情况,可适量添加特定的温阳或补益药物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2. 中药制剂中药可以采用水煎剂、丸剂、颗粒剂或胶囊剂等多种剂型。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最合适的剂型进行治疗。
3. 用药方法遵医嘱用药,按时按量服用中药。
同时,要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4. 定期复诊在疗程过程中,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诊,医生能够通过进一步观察和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疗效观察结果根据观察指标收集和分析的数据,可以得到中药治疗胃痛的疗效结果。
1. 症状改善情况观察胃痛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疏肝理气中药治疗组胃痛症状有明显减轻,频率和强度显著降低,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2. 生理指标变化观察食欲、消化功能和情绪状况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
中医治疗心得胃痛胃脘痛

针对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机理、药理等方面的 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
THANKS
感谢观看
程中,中医会指导患者如何调理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复发。
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缺点
效果因人而异
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效果因人 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对中医治疗 反应较好,而有些患者则可能效
果不明显。
缺乏标准化
由于中医治疗缺乏标准化的治疗 方案和诊断标准,因此在治疗胃 痛胃脘痛时,不同医生的治疗方
法和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费用较高
中医治疗相对费用较高,对于一 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来说,可
能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06 中医治疗胃痛胃 脘痛的未来发展 趋势及展望
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发展
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将进一步与现代科技结合,实现诊疗手段的 智能化、高效化,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
精细化治疗
通过对患者病因、体质的深入研究,制定更为精细化的治疗方案, 实现个体化治疗。
注重预防
中医将更加注重疾病预防,通过调理饮食、锻炼等方式,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预防胃痛胃脘痛的发生。
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展望
1 2 3
拓展应用领域
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方法和经验将逐渐应用于 其他领域,如妇科、儿科等,为更多患者带来福 音。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医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医治疗 胃痛胃脘痛的方法将进一步走向国际化,为世界 各地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胃痛胃脘痛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运用不同的 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 中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胃痛的疗效观察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药物选择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和胶体果胶铋,3者剂量分别取20 mg、0.5 g和100 mg,前两者2次/d,后者4次/d,以顿服方式给药。
观察组接受中医针灸与四逆散加味方治疗:①中药四逆散加味方(党参15 g,柴胡、枳实、郁金与芍药各12 g,佛手与
栀子各10 g,砂仁3 g,生姜与甘草各6 g),1剂/d,水煎后于早晚饭后40 min服用,对胃痛甚者,给予川楝子和元
胡加用;对嗳气甚者,给予旋复花和代赭石加减;对反酸甚者,给予增用吴茱萸和海螵蛸。
②中医针灸。
主要取中脘穴、期门穴、内关穴、手三里与足三里,阳陵泉穴、脾俞穴和肾俞穴等几处穴位,常规消毒各穿刺点与针具后,取26号毫
针进针,行针通过提插手法操作,让针感扩散至远处,再给予患者电针治疗仪治疗,每日晨起治疗1次,持续约25 min。
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3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估测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胃脘疼痛、嗳气、纳差和痞满4项,每项0~3分,分
值与症状程度呈正比例。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
基本无胃痛及相关症状,随访
半年未见复发,且X线钡餐造影、胃镜检查等未见异常;②显效。
胃痛及相关症状有明显缓解,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且主要检查提示有明显恢复;③有效。
胃痛及相关症状有所好转,随访期间偶有发作,但疼痛较前减轻,主要检查与治疗前相近;④无效。
胃痛症状、主要检查无变化,甚至有所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实施后,观察组各项平均积分相比对照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