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市化
高一地理必修2_《城市化》精点精析

第三节城市化【典例导悟】【典例1】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甲 B.乙C.丙D.丁(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思路点拨】本题以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为切入点,考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与美国城市化的差异。
正确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以下几点:(1)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超过40%(2)我国城市化速度快,城市人口增长率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也较高(3)美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但城市人口总数少于中国【参考答案】(1)D(2)C【变式训练】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M1B.M2C.N1D.N2(2)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解析】第(1)题,可调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地区这一知识作答,同时依据图中虚线表示城市人口占本区总人口比重,即表示城市化水平,可判断M2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
第(2)题,图中N1和N2表示两类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图中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条线相交,即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答案:(1)B(2)D【典例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图乙中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线。
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人口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 ,其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第三节 城市化

教案的创作背景:我校属于以特长教育为主的高级中学,学生的基础较差,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了课程标准来设计的教案。
以我们生活的城市郑州为主题。
教学课题:城市化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章的升华部分,城市化即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同时本节又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又一定的关系。
本节分为两大块,一是城市化的内涵和进程,一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市化发展的标志和动力,学会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各阶段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展示,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学习法,评价法,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尤其是城市化带来的有利一面,通过对英国城市化的学习,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内涵和标志,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第三节城市化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几幅图片,这几幅图片是郑州市的老照片和新照片,请同学们从这些新老照片中找一找有什么不同?生:人口多了,楼房高了,城市的面积扩大了,立交桥多了,绿地多了…….师:同学们找的很全面,那人口增多,城市面积扩大,就是咱们今天要探究的——城市化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板书)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回答一下究竟什么是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内涵(板书)1. 概念(板书)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我们通过图2.16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师:对比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探讨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小组讨论)生:对比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等。
高中地理第三节城市化(27张ppt)优秀课件

2、衡量城化水平的标志: 城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为什么会城化
推拉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村的因素 理论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的因素
4、城化的意义
①、带动_区__域__经__济_________开展;
②、带来_聚___落__形__态_____
的变化;
③、带来_生__产__方__式_____生_ 活、方__式____价___值__观__念、
第三节 城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化的含义。 2、掌握不同国家、地区城化的进
程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
他人合作、探究学习。 2、运用地理图表等资料分析、归
纳、总结,比较不同国家城化的过程及
自学指导
1、什么是城化〔概念、标志、推力因素、拉 力因素〕
2、城化的意义
城市化特点
发
起步早
达 国
城化水平高
家
出现逆城化现象
发
起步晚,开展快
展
中
城化水平低
国 家
城开展不合理
探究活动:看图2.24 城化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产生哪些影响?
生物圈
岩石圈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圈
大气圈
城化是否必然对地理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呢?
合理的城化。。。。 也可以改善环境。例如,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 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 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 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开展的方 向转变。〔有利方面〕
3、城化进程表 〔结合图2.19和案例4〕
城市 化阶
段
水平
初期 低于30% 阶段 水平低
发展 速度
【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 第三节 城市化(课件)

低
城市 人口 比重
大
小
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
口
就医不便、公共设施
水平高
空
不足
受教育和升迁机会高
间
升学与升迁不易
现代建筑居家舒适
移
生活品质低
社会地位提高
动
贫困与社会地位低
…
…
城市拉力
城市化
农村推力
小结:城市化也是人口迁移的一种方式,人口由农村流
向城市,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城市化的意义: 不仅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 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 念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 步的表现。
后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于
70%
城市化水平较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 增长趋缓甚至停止。
发达 国家和 地区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国家 类型
发达 国家 发展 中国 家
所处 快速 阶段 发展
时间
后期 早
初期或 加速 晚 阶段
目前 速度
慢
快
发展 水平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读右边“S”图,完成 “城市化发展阶段表”
发展 城市化水平 阶段
特征
出现的国家 和地区类型
初期 城市化水平低于 阶段 25%-30%
城市化水平低, 发展缓慢
加速 阶段
城市化水平从25%-30% 增长到60%-70%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 中,城市化迅速推进
发展 中国 家和 地区
城市等级:
提升
合作探究一
结合课本P31图2.16和P33案例4 的相关内容归纳城市 化的标志有哪些?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第三节 城市化+Word版含答案

材料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 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 产生的主要来源,是城市化中工业生产、 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 有毒物质。目前我国约 1/5 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3 的城市空气质 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下面是表现城市化问题的漫画。
B.乙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乙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环境质量高
11
D.甲城市化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注意各坐标轴代表的意义,其次 需要结合所学城市化的知识,判断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及相应特点。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⑤→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降低,反映的是逆城市化现象,所以 C 正确。(2)该现象为逆城市 化现象,产生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便捷、 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与农村劳动力丰富无关。 (3)乙阶段劳动 力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分别约为 48%、30%、22%, 因此乙阶段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百分比大约是 52%,应处于城市化 中期阶段,对应图 a 中的③阶段。 (4)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工 业、服务业劳动人口比重总和高),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工业、服 务业劳动人口比重总和较低),因此甲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缓 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代表发展中国家,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 城市环境质量低。 [答案] (1)C (2)C (3)A (4)D
[问题] 材料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 么?
[提示] 这种现象是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 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 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从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城市化

提示: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在归纳中理清]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 量下降 污染、辐射污染
2.阶段和特点
阶段
水平
城市化特点 发展速度
初期阶段 较低
__较__慢___
中期阶段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_停__滞_
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 后期 阶段,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 初期或中期 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_减__少__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1.表现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__热__岛__”现象 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探究 1] 与 1985 年相比,2000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 城市发展发生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提示:1985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只有十几个大小城市, 到 2000 年,城市数量明显增加,特大城市数量由 1985 年的 2 个增加到 5 个。中小城市数量增加更多。
[探究 2] 镇江、无锡、杭州自 1985 年到 2000 年城市发 生了什么变化?
化空气等作用。但屋顶绿化不能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3.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4.下列关于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城市化是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
②城市化的标志是乡村人口占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③城市化的拉力是就业机会少
第三节 城市化 终极版

平整土地
降低人 类活动 对环境 的压力
大气污染 污 染 环 境 水污染
改 城 善 合 市 过 兴修水利 环 理 化 快 境 绿化环境
固体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目前环洞庭湖的益阳、岳阳、常德三市共有
造纸厂101家,除少数大型企业采用了废水处
理设备外,绝大多数企业的废水几乎未经任
大城市中心出现了失业 率高、空旧房增多、犯 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 洞化等
初期阶段 低 中期阶段 较 高
快
后期阶段 高
慢
继Hale Waihona Puke 扩大P35活动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表现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土地质量的下降
(3)对水循环的影响 (4)对气候的影响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P38阅读
问题探究:
A B C
A
B
C
何处理便直接排入洞庭湖,造成洞庭湖污染
严重。
P37活动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表现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生态城市
P38活动
A优点:可以净化从郊区流入城市的空气 缺点:无法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市中心污染不易稀释,尤其 是大气稳定少动时。 B优点: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缺点:市中心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在 调节、净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C优点:绿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网状,进一步减小了城市热岛效应。 空气流动较通畅,降低城市大气污染。 缺点: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率降低。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2地理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课件

4.城市化的意义
读文思考
1、带来 聚落形态 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
等的巨大变化;
3、它是一个地区 社会经济 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 社会进步 的表现。
8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
城市化水平年份 (年)
总人口 (亿)
1750 --
1900 --
1960 1980 2000 30 45 60
A.初期缓慢发展阶段
B.
C.后期成熟阶段
D.条件不足,不能判断
17
演示结束!
感谢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1 概念:
人口 向城市地区集聚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2 标志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 ------------ ×100﹪ 总人口
6
3、城市化的动力 读图分析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16
4.发达国家城市的发展阶段大多处在( C )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下列哪个阶段 ( B)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15
3、世界城市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界限是 ( 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a.起步晚,半个世纪以来,发展显著加快 国家独立较晚,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 增长迅速。
b.城市化水平较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发展出现 了巨大反差。 c.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国家发展历史、实现民族独立的时间和民族经 济的发展状况不同。
6.“城市病”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4万
538万
1324万
2.城市化的动力
有那些因素吸引他们来到城市? 拉力
有那些因素推动他们离开农村?
推力
2.城市化的动力
• 从人口迁移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推力与 拉力
推力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拉力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 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城市化水平比 后期 较高,城市人 阶段 口比重的增加 比较少
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阶 段
开始时间
时 间 18世纪 中叶
结
果
出现工业城市
城镇106增加到256,26-45%,出现 城市化迅速 19世纪 一大批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伯明 时期 翰等 出现郊区城 20世纪 形成“英格兰城市带” 市化 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高、 出现逆城市 20世纪 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 化时期 下半叶 空洞化等现象 再城市化时 近二十 大伦敦的人口在经历了连续30年的 期 年来 下降之后,于1985年开始微弱增长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 第三产业 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 的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技术 革命 开始 时间 第一次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 革命 19世纪70年 代 第三次技术革命
18世纪6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主要 标志
• 读图,下面几幅图反映了什么问题? • B.标志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说明…… 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市等级不断提高
说明…… 城市占地面积 不断扩大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上海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之一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上海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之二
南浦大桥 高架道路 地下铁路
磁悬浮列车
改善城市交通条件
上海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之三
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13年前,住房是上海市民头疼的大问题。 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是:上海人均居 住面积已从1990年的6.6平方米猛增至2001年 的12.4平方米,2002年底接近13平方米。
3.城市化的积极意义
• 城市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 步的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能体现其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 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能 促进城市的发展。 • 城市化缩小城乡差别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 收入、文化与教育等方面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 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
原
因
危
害
城市居民燃煤;工矿企业排 放;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 水、城市地面径流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 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危害人们的健康 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 的繁殖 危害健康和环境 影响休息。工作和交谈 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 源浪费;住房缺少,质 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 落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影响人体健康 光化学烟雾成分复杂,它们对人及动物的伤害 光化学烟雾 主要表现在眼睛和粘膜受刺激、头痛、呼吸障 污染 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儿童肺功能异常等。
交
通 拥 挤
住
房 困 难
社 就
会
不 安 定
业
困 难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环 境 污 染 水污染 固体垃圾 污染 噪声污染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 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市 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 上移民的影响,使得市区内人口增长)
中心 城区 城市 郊区 乡村 或小 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读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左图)和“劳 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 (右图)。 1.左图中,⑤→⑥反映的现象是 C A.城市化加速发展 B.城市郊区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 2.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 处在 A
交通拥挤、 住房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 数量不断增加
就业难度大,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乡村 失业人口增加 人口无序迁入
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当时伦敦冬季多 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 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 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期间由于毒雾的影响,不仅大批 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 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许多人 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 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 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这 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 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 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地理环境 生物资源 影响 原因 生物的栖息地变成了城市的“钢 生物多样性减少 筋水泥”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土地质量下降
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大量废渣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 水质下降,水量 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 变化 漏产生再分配
日照、风速、风 向发生变化
废气改变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 温、降水等要素也随之发生变化
2.城市化产生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水污染
光化学烟雾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
小知识
污染类别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噪声污染 固体废弃物 污染 光污染 电磁波污染
城市环境污染及其危害
危 害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 建筑物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破坏生活环境 影响环境卫生和人类健康
第三节 城市化
第三节
• 什么是城市化
• 城市化的动力 • 城市化的意义 •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
• 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 “城市病”及其解决措 施
1.什么是城市化
• A.概念: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向城镇集
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人口 向城市地区集聚
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显著的内部差异性, 尤其是“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并存。
• a.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
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又称“虚假城市化”。 (拉美国家)
• b.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 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 发展
蒸气机的发明
电气化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普及
蒸气机代替水力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 内燃机和电 能源、新材料、微电子技 力 术
农业人口到煤铁产地从 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能 大量农村人 城市 事钢铁、机械、纺织等 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 口到城市从 化 工业,在煤铁产地出现 会,大量的农村人口到城 事工业生产 城市 市里从事第二、三产业
光化学烟雾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 业废气排放造成的,一般发生在 湿度低、气温在24-32℃度的夏 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后。汽车尾气 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 氮(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 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 吸收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这些 物质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阳光的能 量后,会变得不稳定起来,原有 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物 质。这种化学反应被称为光化学 反应,其产物为含剧毒的光化学 烟雾。
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其主要污染物来自汽车尾气。 因此,目前人们主要在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 车排气系统催化装臵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以防患于未然。
1956 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 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 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 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 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碍、视觉丧失、 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 叫,直至死亡。 这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因为排放的废水含有 大量的汞 。
•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主 要表现在三大产业对城市化的影响
• 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产业 第一产业 影 响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 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中为进城 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提供了 第二产业 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 组成部分
A.③时段 B.④时段 C.⑤时段 D.⑥时段
3.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 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 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 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 房租高于农村。(
C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