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丽娘、崔莺莺和林黛玉的遭遇看封建贵族家庭中追求自由爱情的迷梦

合集下载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分别代表了明清时期的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各自的故事里展现出了不同形式的叛逆抗争。

这三个女性形象,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但她们身上所承载的对抗压迫、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本文将通过分析她们的故事,探讨她们的叛逆抗争,以及这种抗争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崔莺莺生活在明代的中国,她是一位极具才情的女性,然而却被束缚在封建礼教下。

崔莺莺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的人物,她以聪明漂亮而著称。

在故事中,她的丈夫因为她的美貌将她关在家中,并且对她采取了严苛的管教。

崔莺莺并没有因此就顺从于命运,她以其精湛的歌舞表演技艺,成功地吸引了一位官员的注意,最终获得了自由。

她的叛逆抗争无疑给了当时的女性以鼓舞,让她们明白,即便是处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只要勇敢抗争,也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与崔莺莺相比,杜丽娘则生活在清代的中国。

她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形象,她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杜丽娘原本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千金小姐,但她却被迫嫁给了一个早逝的丈夫的哥哥,成为了一个继室。

在她的整个婚姻生活中,她都受到了丈夫家族的排挤和歧视,然而她依然保持着她的尊严和骄傲。

她不断地展现出她的智慧与才情,在《红楼梦》中她以沉默、冷静的态度逐渐获得了她的尊重和地位。

杜丽娘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她的叛逆抗争也启发了不少当时的女性开始反抗封建礼教的观念,追求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而在《红楼梦》中,也有另一个形象——林黛玉。

林黛玉是清代中国古典小说中一个最为经典的女性形象,她的叛逆抗争也尤为引人注目。

林黛玉是一个极具文学才情的女性,她深受贾宝玉的宠爱,却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堕入了悲惨的境地。

在整个故事中,她表现出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和对于命运的反抗。

她并不愿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希望能够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比较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

比较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

比较——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三个女性形象,她们的叛逆爱情,宛如三颗璀璨的明星,划出了妇女运动的爱情轨迹。

今天,我们进一步比较分析她们叛逆爱情的异同、发展和传递关系,也许对我们认识古代女性追求爱情的坎坷历程有所助益。

一、急剧变化的时代从爱情萌生的时代看,崔莺莺所处的元代,一方面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

在《西厢记》中,老夫人极力维护“相国家谱”的清白,“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就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蒙古统治阶级对汉民族文化比较隔膜,统治阶级崇信佛道,更有甚于儒教。

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比较历代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造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局面,这些都有助于崔莺莺叛逆思想的萌生。

另外,元初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废除了科举,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文人的社会地位降至最底层,他们不得不混迹于教坊勾栏,嘲风弄月,创作了大量有关爱情、婚姻的杂剧,使俗文学登上了大雅之堂,社会风习为之一变。

这种时代因素,势必会给当时门第已明显败落的崔莺莺提供“非礼”的契机,启发了她的叛逆爱情思想。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张君瑞一见钟情的地点就在普救寺,爱情酬答的情诗,也都受到当时社会风习的影响。

杜丽娘和崔莺莺都是贵族千金,教养和经历颇为相似,但杜丽娘所处的环境更为令人窒息:明代的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大肆旌表所谓的贞妇烈女,以束缚和愚弄广大妇女。

由此可见,明代的妇女在精神和肉体上所受到的压迫和摧残更为严重。

这种理学统治的强化,使杜丽娘根本不能像崔莺莺那样邂逅青年男子。

因此,杜丽娘的爱情只能靠自己的本能觉醒,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因而,她的反抗比崔莺莺更加主动、坚决、彻底,性格也更为坚强。

晚杜丽娘一百多年的林黛玉,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到烂熟的时期。

一方面封建统治阶级到了运终数尽、无可挽回的地步;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他们摇摇欲坠的统治,他们更加穷凶极恶。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三位代表性女性人物,她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了对传统束缚的叛逆和对抗争的渴望。

崔莺莺是明代文学大师杨慎的作品《西游记》中的人物。

她原本是妓女出身,但她聪明机智,天赋异禀,不满现状,渴望改变命运。

她通过卖艺、智胜魔王等方式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并最终赢得了自由和尊严。

崔莺莺的叛逆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对命运的不满以及他们渴望改变的愿望。

杜丽娘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作品《汉宫秋》中的人物。

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她是开封府的女囚,因发现王安石的奸谋而被入狱。

杜丽娘在狱中坚强不屈,不顾生死,勇敢地为正义而斗争。

她的抗争精神引起了其他囚犯的共鸣,并最终导致了王安石的失败。

杜丽娘的叛逆抗争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压迫的反抗,凸显了她勇敢坚定、拒绝妥协的精神。

林黛玉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

她是贾府的贵族女孩,聪明、敏感,有着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她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和人生追求。

林黛玉在不断的追求真理、自由与平等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婚姻制度的反抗。

她痛苦地领悟到自己的命运注定是悲剧,但她仍然选择了追求真实和自由的道路。

这三位女性的叛逆抗争体现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的心声。

崔莺莺的叛逆抗争标志着明代社会底层人民对改变命运的渴望,杜丽娘的抗争精神体现了宋代人民对正义的追求,林黛玉的反抗展现了清代女性对封建礼教的不满。

她们的叛逆和抗争为后来的女性提供了启示和激励,激发了她们对平等、自由、自主的追求,也对现代女性权益的争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较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较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较自由爱情是青春中最勇敢、最纯粹、最美好的一段经历。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她们各自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启示人们,爱情不分贵贱,不受束缚,需要勇气去追求。

崔莺莺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角色,她个性开朗、潇洒自若,不拘小节。

她与刘姥爷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自由奔放的传奇爱情。

崔莺莺不愿被束缚,不愿过拘泥于尘世的平凡生活。

她爱自由,追求自由,但是这样的追求也让她失掉了爱情。

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真爱,并且付出了很多,但是却没有得到心中所爱的人。

她没有人愿意娶,只好单身一生,虽然很孤独,但是她没有放弃。

她曾说过:“此身始终是自家身。

有意无意,两个人有缘无缘,犯不着冤枉自己。

”她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后悔,不放弃,一直追求自己心中的自由与爱情。

杜丽娘的生活写照了清朝初年青年女性的困境和命运。

她本是一位名门闺秀,有着优雅的气质和才华,但是家境破落,被迫卖身入宫。

在宫中,她深受宫闱之苦,最后得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皇帝的宠爱。

虽然杜丽娘没有获得自由,但是她在爱情中找到了一份温暖。

杜丽娘认为女性在爱情中应该顺应自己的内心,发自内心的去爱与被爱才是最珍贵的。

她教育自己的女儿:“视情别爱,自尊不失,心怀天地,重情重义。

”她不将命运归咎于爱情,而是选择自己去追求那份真爱。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她既是才情出众的女子,又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子。

她厌恶众生的假面具,为了守护自己内心的自由,不乏仁慈宽厚的性情。

她崇尚自由,但是,她注重的是精神的自由,而不是肉体的自由。

她认为女子应该有自己的志趣,自己的人生价值,女性与男性一样应该有追求自由的权利。

她在爱情中也追求自由,不为世俗地位而追求爱情。

她为自由而奋斗,为真爱而不后悔。

总的来说,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自由爱情的追求者。

她们各有所长,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自己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崔莺莺放弃婚姻,一心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杜丽娘在命运的压迫下,最终获得了真爱;林黛玉在自我价值的捍卫中,坚守自由的精神。

从崔莺莺、杜丽娘到林黛玉

从崔莺莺、杜丽娘到林黛玉

从崔莺莺、杜丽娘到林黛玉在中国文学的爱情主题演变中,《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三部作品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在封建社会,以续香火为目的的封建婚姻不存在婚前的爱情,有的只是门当户对的实际目的,如《礼记·昏义》中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在中国封建时代,婚前的爱往往被称之为“淫”,但森严的礼教挡不住青春女性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从崔莺莺、杜丽娘到林黛玉三位女性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女性婚恋观的演变。

一、《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婚恋观《西厢记》是一部在爱情主题上是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在它之前的中国的戏剧,往往是将两个人的婚恋史一笔带过:一见钟情、誓定终身。

而到了王实甫笔下,则将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写得细腻而又婉转。

明代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王实甫不但文笔细腻华丽,思想更是深刻,透过王实甫对崔莺莺的恋爱过程和恋爱心理的细腻刻画,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深受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观念压迫的深闺少女的代表——崔莺莺勇敢地冲破了门当户对的时代婚恋观。

崔莺莺表面是一位矜持、幽静的大家闺秀,但她的内心却埋藏着渴望爱情的火种!一开始,这颗火种是非常微弱的,她早就奉父母之命将终生许给了郑尚书之长子郑恒,面对这一宿命,她也只是在暮春的天气里唱着那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来表达她对这桩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无限惆怅,却没有做出反抗。

直到遇到了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张生,这束爱情之火才得以燃烧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崔莺莺思想中的传统婚恋观是非常坚固的,所以在面对张生的爱情时,她也只是隔墙联吟,“每日价情思睡昏昏”罢了。

《解围》是崔莺莺反抗性格的开始,她第一次正面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倾吐她的追求和不满,之后老夫人撕毁婚约在理论上给了她追求爱情的前提,然而前面说过,崔莺莺的传统婚姻思想是非常坚固的,这就造成了她之后不断的追求爱情和恪守封建礼教两种思想中斗争的局面。

反叛高歌三人奏———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形象分析 黄清玲

反叛高歌三人奏———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形象分析 黄清玲
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这在那个时代是超凡脱俗
的。
最后,“有情”的崔莺莺和张生终成了眷属。在这里,一
个敢于违抗父母之命,无视门第观念、反封建礼教的典型女
性形象跃然于纸上。
杜丽娘从小就受到封建道德和礼教的严格规范,像一只
关在笼子里的小鸟,身心遭到了禁锢。在这种束缚下,她没
有少女的天真活泼,表现得老成持重,恬静含蓄,她的生命
了的,就通过梦来实现。惊梦后,面对冷冰冰的现实,她发
出了这样的呼喊:“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
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意思是说:“如果要爱便爱,要生便生,
要死便死,还有什么可怨尤的呢?”这是对摧残人性的强烈愤
慨,是要求个性解放、实现人性复归的呼喊。
梦醒之后,她大胆地追寻梦境,但无法得到理想中美好
主阶级的青年女性杜丽娘站在当时还是庞然大物的封建制度
面前所怀有的心理状态,也是她叛逆性格的萌芽。
“惊梦”是她叛逆性格发展的主要一步,反映了她对理想
的追求,梦中与柳梦梅的结合是她美好的思想感情的热烈迸
发,也是她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追求生活、追求解放、把
心头的压抑和不满变为叛逆行动的表现。现实生活中实现不
想,他深信只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标准,那就是封建社会的道
德标准。
杜丽娘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的
家庭环境里。作为封建社会上流阶层的闺秀小姐,杜丽娘身
上也明显地存在着被束缚的痕迹。她的梦笼罩在封建礼教的
阴影之下。
林黛玉是巡盐御使林如海的女儿,寄居在四大家族之一
的贾府。贾府是封建社会末期贵族家庭的缩影,崇尚着上尊
中”去,按照老夫人的要求,以“金榜题名”来实现“洞房

崔莺莺杜丽娘人物比较

崔莺莺杜丽娘人物比较

在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女性形象是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历代文学大师为我们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

在这其中,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就是三个光耀千古、具有奇姿异彩的典型形象。

她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但又独具姿彩。

下面,我就对这三个女性形象的理解,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同样的家庭出身,同样的封建礼教教育,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有着同样的反抗性格。

崔莺莺是相府的小姐,美貌多才,却生活在一个不自由的环境中。

崔相国去世后,家道中落,“食前方丈,从者数百”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给崔老夫人带来无限伤感,但贵族家庭所遵循的礼教道德、家门规范还顽固地保留在她的心目中。

她是“治家严肃”的相国夫人,一心守着“相国家谱”,并时时搬出“相国家谱”来维护自己高贵的门第。

她爱自己的女儿,却严格地按照封建道德标准管束女儿的行动,想把女儿培养成那个时代所需要的“道德淑女”。

崔莺莺在她的管教下,连闺房门都不能出,因为崔夫人认为“不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视,岂不自耻?”为了不使“女孩儿折了气分”,又派了个红娘行监坐守。

当孙飞虎兵困普救寺,她想到了女儿的安危,却更重视相国的家声,怕崔莺莺被孙飞虎抢走,她将崔莺莺许嫁给任何能退兵解围的人,这是因为“虽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

但在张君瑞的帮助下兵退身安之后,那遵从封建礼教及维护相国门第的观念就占了上风,老夫人便企图赖婚,,让崔莺莺和张生以兄妹之礼相见,并打算以金帛来打发张生离开,以便坚持她不招“白衣”女婿的家谱,惟有张生考上状元,方肯将莺莺许配于他。

老夫人表面上是爱女儿的,但她爱的具体内容就是严厉的管教和防范,实际上爱的是“相国家谱”。

因为相府里“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怕辱没了家谱,才舍不得将莺莺献于叛军孙飞虎。

一旦当莺莺违背了相国夫人的道路而追求真正的幸福时,却硬要拆散他们的姻缘。

封建婚姻制度、家世利益和门第观念是她言行的准则,她好象处处为女儿着想,却处处给女儿带来痛苦,这更显示封建礼教残酷的本质,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夫人表面是慈母面目,而实际上是思想上维护封建礼教、行动上干扰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家长典型。

对崔莺莺、林黛玉、杜丽娘的比较分析

对崔莺莺、林黛玉、杜丽娘的比较分析

对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比较分析刘荣荣0920110241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个独一无二的古典贵族形象。

本文将之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从爱情理念、情欲、结局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爱情理念情欲结局“红颜命薄古今同。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处在社会的最高层,素以温顺、贤良著称于世。

但是,她们身上也不乏斗争精神,特别是为了爱情而做出的抗争。

中国爱情文学杰作《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不仅在当时,至今仍激动着无数读者。

历代的研究、评论文章可说是汗牛充栋了。

然而作品所反映的爱情以及它们反封建的社会意义、美学价值究竟如何?我们从这里面能够得到启示?翻开中国文学史可以看到,女性反抗命运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从崔莺莺、杜丽娘直到林黛玉,反抗命运的火炬一代传一代。

(一)、不同的时代,相同的爱情观念爱情观念是社会思想的一部分,他的内容的变化、发展,是和封建理性斗争的结果。

我们从三个时代的三个女性身上可以看到这一点。

崔莺莺是相国的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女儿,林黛玉是清贵之家的女儿,又寄居在四大家族的贾府。

在这样的官府门第里,他们受到的是封建的礼制教育,遭到的是封建家长们对男女自由爱情的干扰。

崔莺莺是个足不出户的贵族小姐,她在红娘的鼓励下单独外出,与张生相遇,便产生了爱慕之情,这种“眼角传情不言心自省”的情感,在“墙角连吟”后,便在两者心灵中沟通了。

于是这位相国小姐便对穷酸书生一网情深。

而此时的崔莺莺正处于“父丧未满”时,且老相公在日“曾许下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①,莺莺竟自产生异端邪念,岂不是大逆不道?显然,着恰恰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高估了它的意义。

这种一见倾心的恋爱方式,其产生原因,对于张生来说是悦色,对崔莺莺来说则是内心自然喜欢的萌发和流露,人的自然要求和个性觉醒的力量,转换为内心感情的萌发和冲动。

因此,就其实质而言,莺莺的爱情只是一种男女最初性爱的要求,还没上升到一种理性的理想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杜丽娘、崔莺莺和林黛玉的遭遇
看封建贵族家庭中追求自由爱情的迷梦
杜丽娘、崔莺莺和林黛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中追求自由爱情的经典形象,她们作为封建家庭的贵族小姐,温柔驯顺、善良深情,敢于反抗争取爱情,正是身上闪耀的人性解放的光辉使她们成为穿越时空的经典艺术形象。

但这种个人的火光,在重重叠叠的封建礼教包围下终究只是一个美妙的迷梦,这一点从她们的艺术形象中就可窥一斑。

1、荒唐的白日梦
杜丽娘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关心备至。

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

这一点是杜丽娘、崔莺莺和林黛玉所共有的,这就是封建礼教对于完美女性的诠释。

虽然,杜丽娘直觉发现《关雎》(《诗经》)是一支情歌,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同时又对这种心理进行了自我批判(“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即便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空寂无人的花园,依然能唤起她的忧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这说明,杜丽娘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她确实打算严格
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只有独处时或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

即便如此,她在梦中和死后主动与柳梦梅幽会,复活之后便马上矜持起来(“前夕鬼也,今日人也。

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一方面,在虚幻的世界里任自己情流飞泄;一方面,在现实中她知书识礼、老成持重。

这种对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分裂式分析,充分说明封建贵族家庭中要想获得自我身心的完全解放,就只能是在梦里或死后。

真人复活这种荒唐透顶的事情成了故事的主线,所以说,整个故事其实就是为现实生活中被压抑女性提供心理补偿而量身打造的一个“白日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2、真实的彷徨
如果说杜丽娘是在渴望爱情的强大动力支持下一往无前的话,崔莺莺则是迫于压力在爱情触手可及时动摇彷徨。

与杜丽娘一样,崔莺莺也是爱上了墙外的书生。

之所以她能够和张生结合,关键是,老夫人当众许婚,又出尔反尔,这就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内外的合理性,而张生又中了状元。

以上之外,更是得力于有一位比她更具有反叛精神的丫鬟——红娘。

从本质上说,现实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人物,所以红娘牵线和杜丽娘的复活一样,只是对现实中追求自由爱情的否定。

崔莺莺虽是相国小姐,封建礼教的毒害和压迫深深包围着她。

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但是她一直处在想
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的尴尬彷徨中。

同样是面对心爱的人,莺莺对张生表现出胆怯和动摇不定,这说明,她虽然和杜丽娘一样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但在封建礼教的管教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她,无法自由自主的追求爱情(“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感动,以致泪水涟涟,但她又没勇气与张生见面。

后来张生赶考,她又担心张生弃她而去,做“陈世美”。

可以说,莺莺爱情的阻力与杜丽娘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她所表现出的彷徨却更加真实可信,人性虽然强韧,但也脆弱。

3、悲惨的真相
林黛玉,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

自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因母亲早亡,便寄住在贾府,后父亲病故,家道中落,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林黛玉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林黛玉听闻了《牡丹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和“你在幽闺自怜”而心动神摇、相思成痴的),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

家道中落的她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爱至深,伤也深。

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

然而,这种爱又是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中发
生、发展和生存的,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

相比之于前二位,曹雪芹对于自由爱情的幻灭就直白的多,因而林黛玉爱情的悲剧性则更加强烈,仙草转世的她却寄人篱下,才华横溢的她却体弱多病,《红楼梦》中描绘的林黛玉所处的环境,事实上才是封建礼教束缚下的贵族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真实情况。

杜丽娘可以复活是假,崔莺莺的张生考上状元是假,林黛玉与贾宝玉心意相通却不得不面对薛宝钗这样的“对手”才是真。

贵族的小姐爱上墙外的书生,这本身就是为了歌颂美好爱情所杜撰出来的故事,而林黛玉在众多姐妹的之中尽管出类拔萃,即便她与“宝二爷”已经私定终身,却也难敌家族势力对个人婚姻任意摆布的可悲命运。

从现实角度讲,鲁迅在《伤逝》中反映的民国时期的男女自由恋爱,激情过后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继续,更不要说保持爱情的新鲜。

由此,林黛玉和贾宝玉不可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从《红楼梦》中所体现的,即便二人在天上有一段仙缘,到了凡间也无法结合,贾宝玉更是在林黛玉死后与神仙同路,说到底,神仙也无缘,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除非成了神仙。

这种悲剧性的否定与杜丽娘的复活同样是对现实中渴望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一种否定——除非不做人,否则没有自由爱情。

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一下,从林黛玉的性格来看,如果林家没有衰败,如果她的双亲还在,她肯定会成为又一个杜丽娘,只不过不会再有复活这种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