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崔莺莺、林黛玉、杜丽娘的比较分析
从杜丽娘、崔莺莺和林黛玉的遭遇看封建贵族家庭中追求自由爱情的迷梦

从杜丽娘、崔莺莺和林黛玉的遭遇看封建贵族家庭中追求自由爱情的迷梦杜丽娘、崔莺莺和林黛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中追求自由爱情的经典形象,她们作为封建家庭的贵族小姐,温柔驯顺、善良深情,敢于反抗争取爱情,正是身上闪耀的人性解放的光辉使她们成为穿越时空的经典艺术形象。
但这种个人的火光,在重重叠叠的封建礼教包围下终究只是一个美妙的迷梦,这一点从她们的艺术形象中就可窥一斑。
1、荒唐的白日梦杜丽娘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关心备至。
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
这一点是杜丽娘、崔莺莺和林黛玉所共有的,这就是封建礼教对于完美女性的诠释。
虽然,杜丽娘直觉发现《关雎》(《诗经》)是一支情歌,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同时又对这种心理进行了自我批判(“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即便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空寂无人的花园,依然能唤起她的忧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这说明,杜丽娘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她确实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只有独处时或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
即便如此,她在梦中和死后主动与柳梦梅幽会,复活之后便马上矜持起来(“前夕鬼也,今日人也。
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一方面,在虚幻的世界里任自己情流飞泄;一方面,在现实中她知书识礼、老成持重。
这种对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分裂式分析,充分说明封建贵族家庭中要想获得自我身心的完全解放,就只能是在梦里或死后。
真人复活这种荒唐透顶的事情成了故事的主线,所以说,整个故事其实就是为现实生活中被压抑女性提供心理补偿而量身打造的一个“白日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比较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

比较——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三个女性形象,她们的叛逆爱情,宛如三颗璀璨的明星,划出了妇女运动的爱情轨迹。
今天,我们进一步比较分析她们叛逆爱情的异同、发展和传递关系,也许对我们认识古代女性追求爱情的坎坷历程有所助益。
一、急剧变化的时代从爱情萌生的时代看,崔莺莺所处的元代,一方面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
在《西厢记》中,老夫人极力维护“相国家谱”的清白,“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就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蒙古统治阶级对汉民族文化比较隔膜,统治阶级崇信佛道,更有甚于儒教。
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比较历代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造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局面,这些都有助于崔莺莺叛逆思想的萌生。
另外,元初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废除了科举,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文人的社会地位降至最底层,他们不得不混迹于教坊勾栏,嘲风弄月,创作了大量有关爱情、婚姻的杂剧,使俗文学登上了大雅之堂,社会风习为之一变。
这种时代因素,势必会给当时门第已明显败落的崔莺莺提供“非礼”的契机,启发了她的叛逆爱情思想。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张君瑞一见钟情的地点就在普救寺,爱情酬答的情诗,也都受到当时社会风习的影响。
杜丽娘和崔莺莺都是贵族千金,教养和经历颇为相似,但杜丽娘所处的环境更为令人窒息:明代的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大肆旌表所谓的贞妇烈女,以束缚和愚弄广大妇女。
由此可见,明代的妇女在精神和肉体上所受到的压迫和摧残更为严重。
这种理学统治的强化,使杜丽娘根本不能像崔莺莺那样邂逅青年男子。
因此,杜丽娘的爱情只能靠自己的本能觉醒,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因而,她的反抗比崔莺莺更加主动、坚决、彻底,性格也更为坚强。
晚杜丽娘一百多年的林黛玉,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到烂熟的时期。
一方面封建统治阶级到了运终数尽、无可挽回的地步;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他们摇摇欲坠的统治,他们更加穷凶极恶。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29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摘要:《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出现冲破了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束缚。
三部作品反映的虽然都是古代传统的才子佳人包裹下的爱情故事,但实际展现是从以情反礼到以情反理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人性不断觉醒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一、绪论在封建礼教社会,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根基,将“三纲五常”定为“天理”,儒学宗教化,成为压制古代妇女的精神巨石。
本文选取的三部文学著作均蕴含着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爱情婚姻观,这其中崔、杜、林三人作为“叛逆者”的形象又是学界尤其关注的问题,有人甚至曾冠以其“女性意思的自觉觉醒者”的称谓。
总体来看,受时代环境因素以及作者思想开化程度不同的影响,三部作品呈现的是由以情反礼到以情反理的整体演变过程。
三位女性“叛逆者”追求自我意识的心路历程闪现着女性意识觉醒的光芒,代表了当时大众颂人欲、灭天理的呐喊。
二、崔、杜、林三人形象比较分析1.崔莺莺形象。
崔莺莺出身名门,自小受到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封建礼教教育,其婚姻大事早已被父母决定。
与张生的邂逅,使她心中情爱的火苗陡然点起,起初因封建传统的教养束缚使她不敢轻易流露出爱慕情绪。
“闹简”、“赖简”事件将其矛盾心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女儿家的矜持和抑制的春情泛滥形成巨大矛盾。
后与张生偷约密会,她勇敢地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牢笼,其母亲三次赖婚,将崔莺莺反叛的形象推到制高点。
最终崔、张圆满结合,有情人终成眷属,宣告了追求自我幸福的伟大胜利。
2.杜丽娘形象。
晚明戏曲以“情”为最高崇尚,明后期出现的《牡丹亭》更加注重向内展现人性。
少女怀春本是人之常情,却因现实的黑暗不可实现,从理想跨越到现实,寻梦不得,因情而病,为情而死。
人与鬼的情欲纠缠中,杜丽娘主动而又大胆,自始至终坚持本心。
《牡丹亭》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对女主人公的塑造上,不再仅是对封建礼教下婚姻制度的批判,而是以杜丽娘为代表的社会大众对以程朱理学为根基的封建礼教做出的尖锐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位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她们都是叛逆的代表,以她们的独立个性和抗争精神,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传世经典。
本文将从三位女性形象的背景、性格特征和抗争过程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的背景都具有特殊性。
崔莺莺是明代元朝人,她的家境贫寒,父母双亡,靠自己做小姐为生。
杜丽娘是明代晚期的人物,她的家庭出身并不富裕,但她具有过人的才艺,被称为才女。
林黛玉则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作的角色,她是贾家的宝玉的表亲,出身显赫。
这三位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也有相似之处。
崔莺莺有着独立而坚强的个性,她对爱情、事业都追求,不愿嫁给他人。
杜丽娘则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女子,她不愿意嫁给当时社会认可的优秀男子,而是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爱情。
林黛玉是一个感情丰富而敏感的女子,她的反叛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道德规范的质疑和追求自由爱情的坚持上。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都进行了艰苦的抗争。
崔莺莺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在财富和名声上取得了成功,但却在感情上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杜丽娘在面对世俗的压力和舆论的指责时,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真爱相伴度过了一生。
林黛玉则在红楼梦的情节中被迫离开贾府,最终因为病逝而与宝玉告别。
三位女性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抗争,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失败了,但她们都不曾放弃,坚持着希望和信念。
这三位女性形象的存在,反映了中国古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抗争与追求。
她们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压力,但她们的勇敢和坚持给了后世的女性以启示。
她们代表了古代女性在追求自由与平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在传统的束缚下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位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展示了叛逆抗争的精神。
她们背负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却都展现了独立个性和坚持追求真爱的精神。
她们的抗争既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否定,也是对女性权益的争取。
崔莺莺与杜丽娘之形象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之形象比较《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戏曲家用生命点燃的人物形象,她们精美隽永,温婉可人。
由于时代与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她们的形象也有其各自特点。
形象字典中有一解释为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
从这两方面看,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有其相似和不同之处。
首先她们都具有相似的家庭出身,同样受封建教育,在爱情问题上,有着相似的反抗性格。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千金,在这样的官府门第里,她们受到的是封建礼制的教育,其爱情受到封建家长的百般阻挠。
崔莺莺父亲已死,崔夫人“治家严肃”,为了不使“女孩子折了气分”,又派了个红娘“行监坐守”,为了“门当户对”不招“白衣女婿”,企图赖掉已答应的婚事,苛刻的要求只有张生考上状元方肯将女儿婚配,极力维护封建礼教与尽力做好一位称职的母亲,以图阻止女儿的自由爱情。
杜丽娘年虽及笄,但未论婚配,父亲杜宝对其管教极严。
她未越闺房一步,就连家中有个花园也不晓得,为了“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礼,父母光辉”,杜宝请了个六十岁还“从不晓得伤个春”的迂腐老儒生陈最良来教授“后妃之德”。
后来柳梦梅中了状元,杜宝还不肯承认这桩婚姻,不认女婿,认为男女之情是“妖孽”之事,“必须奏闻灭除”。
崔莺莺与杜丽娘在追求自己的爱情中,那抗争与叛逆的思想深处,仍是以一个封建体制中名门闺秀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的,她们绝不是戴不凡先生所说的“离经叛道的反封建形象”,那样的话,崔莺莺便不会一次又一次地使“假意儿”、“乖性儿”、“闹简”、“赖简”,把张生折腾得生不如死;杜丽娘也不会郁郁寡欢、因梦而死,还魂后又拼命地为自己的婚姻寻求合法化的外衣。
尽管内心的反抗情绪多么高涨,内心仍是极力地压制这一情绪,表面上仍然保持着大家闺秀的矜持与体面。
这是时代带给她们的局限性,也是她们形象的相似点。
其次杜丽娘和崔莺莺的性格较为接近,她俩的出身大致相同,皆为大家闺秀、名门淑媛,知书达礼,温顺动人。
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到《牡丹亭》中杜丽娘直到《红楼梦》的林黛玉看情的内容和发展

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到《牡丹亭》中杜丽娘直到《红楼梦》的林黛玉看情的内容和发展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到《牡丹亭》中杜丽娘再到《红楼梦》的林黛玉,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情感和爱情的丰富内容和发展过程。
通过比较这三位女性角色的情感表达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情感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这些作品也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女性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聪明、活泼和独立的女子。
崔莺莺对待爱情积极而坦诚,她对故事中的悲剧感到痛苦。
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与赵飞燕一起策划并实施了逃跑计划。
虽然最终的结局并不如她所愿,她却展示了一个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女性的勇气和决心。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女主角,她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深沉。
她是一个感性而痴情的女子,对于与她分离的相思之情深感痛苦。
杜丽娘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诗歌和音乐来表现,她常常借助这些艺术形式来诉说内心的痛苦和渴望。
杜丽娘虽然最终和她所爱的人团聚,但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这显示了她对于爱情的忠诚和牺牲。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她是一个敏感、聪明而才艺出众的女子,但她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悲剧色彩的人物。
林黛玉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对爱情和友情的追求和执着上。
她对于自己的感情深情而专一,在与贾宝玉的相思之间,她经历了无数的忧伤和痛苦。
不幸的是,她最终没有能够与贾宝玉团聚,并且在悲伤与病痛中走向了死亡。
林黛玉最终成为《红楼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之一,她不仅代表了爱情的美好和纯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于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一种反思和表达。
这三位女性角色尽管在不同的作品中,但她们对于爱情和情感的追求却具有相似之处。
她们都是追求真爱和幸福的女性,她们勇敢地面对和追求自己的感情。
她们的情感表达也展示了古代女性的内在世界和情感状态。
同时,这些作品也通过这些女性角色的情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情感和爱情的制约和约束。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较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较自由爱情是青春中最勇敢、最纯粹、最美好的一段经历。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她们各自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启示人们,爱情不分贵贱,不受束缚,需要勇气去追求。
崔莺莺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角色,她个性开朗、潇洒自若,不拘小节。
她与刘姥爷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自由奔放的传奇爱情。
崔莺莺不愿被束缚,不愿过拘泥于尘世的平凡生活。
她爱自由,追求自由,但是这样的追求也让她失掉了爱情。
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真爱,并且付出了很多,但是却没有得到心中所爱的人。
她没有人愿意娶,只好单身一生,虽然很孤独,但是她没有放弃。
她曾说过:“此身始终是自家身。
有意无意,两个人有缘无缘,犯不着冤枉自己。
”她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后悔,不放弃,一直追求自己心中的自由与爱情。
杜丽娘的生活写照了清朝初年青年女性的困境和命运。
她本是一位名门闺秀,有着优雅的气质和才华,但是家境破落,被迫卖身入宫。
在宫中,她深受宫闱之苦,最后得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皇帝的宠爱。
虽然杜丽娘没有获得自由,但是她在爱情中找到了一份温暖。
杜丽娘认为女性在爱情中应该顺应自己的内心,发自内心的去爱与被爱才是最珍贵的。
她教育自己的女儿:“视情别爱,自尊不失,心怀天地,重情重义。
”她不将命运归咎于爱情,而是选择自己去追求那份真爱。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她既是才情出众的女子,又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子。
她厌恶众生的假面具,为了守护自己内心的自由,不乏仁慈宽厚的性情。
她崇尚自由,但是,她注重的是精神的自由,而不是肉体的自由。
她认为女子应该有自己的志趣,自己的人生价值,女性与男性一样应该有追求自由的权利。
她在爱情中也追求自由,不为世俗地位而追求爱情。
她为自由而奋斗,为真爱而不后悔。
总的来说,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自由爱情的追求者。
她们各有所长,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自己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崔莺莺放弃婚姻,一心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杜丽娘在命运的压迫下,最终获得了真爱;林黛玉在自我价值的捍卫中,坚守自由的精神。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在《红楼梦》中,以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位女性为代表,展现了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这三位女性均身处尊贵的家族,但她们都不甘于依从、退缩和保守,以自我敢于追求的姿态活出了自己的生命。
首先是崔莺莺,她是贾母的外孙女,长相美貌,性格独立,思想开放。
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严格的时代,崔莺莺的言行举止显得十分前卫。
她不愿意嫁给贾琏,也不愿做贾母的带珠宝的人妻,而是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她喜欢自由自在地穿着男装,到处游历,展示着自己的勇气和独立品质。
她领悟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更是加入“女儿国”的队伍,为自由和平等而不懈努力。
其次是杜丽娘,她是王熙凤的异母姐,也是贾家的几位女性中为数不多的通识才女。
她善于学习书法、诗歌、音乐等文艺知识,并常与男性谈论政治经济等时事议题,彰显出她的智慧与才学。
然而,她在家族里地位较低,又因出身卑微,引来了诸多不公正待遇和排挤。
但杜丽娘并未屈服于困难的重压,在吸取新知识的同时,努力呈现自己的价值。
她对旧传统观念的反叛,带着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成为传统小说中女性中的精神领袖。
最后是林黛玉,她出身于红家,美丽动人、聪慧善解人意,但非常敏感,经常被别人冷落透明。
她对家族内部对钱财与婚姻的追求看得很清楚,却又难以置身事外。
她对自己的美貌与才华甚至怀有自我厌恶的情绪,这种压抑心态导致她的精神逐渐崩溃。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而是在那个封建社会中,挑战了传统的家族观念,救济了百姓,用自己的言行每天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作为女性,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自我敢于追求与坚守自我的典范。
她们在家族、社会中面对不同的压力和困境,却都能坚持自我,独立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展现出女性崇高坚韧的一面。
这种对权利和自由的向往,对平等和尊严的渴求,对生命自我价值的追求,是三代女性在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中展开的悲壮抗争。
她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比较分析刘荣荣0920110241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个独一无二的古典贵族形象。
本文将之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从爱情理念、情欲、结局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爱情理念情欲结局“红颜命薄古今同。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处在社会的最高层,素以温顺、贤良著称于世。
但是,她们身上也不乏斗争精神,特别是为了爱情而做出的抗争。
中国爱情文学杰作《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不仅在当时,至今仍激动着无数读者。
历代的研究、评论文章可说是汗牛充栋了。
然而作品所反映的爱情以及它们反封建的社会意义、美学价值究竟如何?我们从这里面能够得到启示?翻开中国文学史可以看到,女性反抗命运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从崔莺莺、杜丽娘直到林黛玉,反抗命运的火炬一代传一代。
(一)、不同的时代,相同的爱情观念爱情观念是社会思想的一部分,他的内容的变化、发展,是和封建理性斗争的结果。
我们从三个时代的三个女性身上可以看到这一点。
崔莺莺是相国的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女儿,林黛玉是清贵之家的女儿,又寄居在四大家族的贾府。
在这样的官府门第里,他们受到的是封建的礼制教育,遭到的是封建家长们对男女自由爱情的干扰。
崔莺莺是个足不出户的贵族小姐,她在红娘的鼓励下单独外出,与张生相遇,便产生了爱慕之情,这种“眼角传情不言心自省”的情感,在“墙角连吟”后,便在两者心灵中沟通了。
于是这位相国小姐便对穷酸书生一网情深。
而此时的崔莺莺正处于“父丧未满”时,且老相公在日“曾许下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①,莺莺竟自产生异端邪念,岂不是大逆不道?显然,着恰恰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高估了它的意义。
这种一见倾心的恋爱方式,其产生原因,对于张生来说是悦色,对崔莺莺来说则是内心自然喜欢的萌发和流露,人的自然要求和个性觉醒的力量,转换为内心感情的萌发和冲动。
因此,就其实质而言,莺莺的爱情只是一种男女最初性爱的要求,还没上升到一种理性的理想追求。
这种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封建意识的束缚和控制。
因此,它的局限和软弱是很明显的。
莺莺的身份,她自小所受的教育,家庭环境对她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她表现出理性和感性相分裂。
就自我感情的需要来说,她希望和张生结合,但她又绝不敢向老夫人提出,这除了老夫人平时严厉管教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她自以为违背母命,暗地约会是有伤风化,不和身份的。
感情的需要和理智的控制,人性的醒悟和礼教的压抑在这时形成了难以摆脱的纠缠和斗争,以至她想爱、又犹豫、做作。
崔莺莺对于爱情的追求只限于想,并未实施。
那么对于爱情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又留给了她的后人杜丽娘。
杜丽娘生活的年代封建势力更强,父亲杜宝对她管教极严。
她从未越闺房一步,连自家中有个花园也不晓得。
为了“他日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杜宝请了个六十岁还“从不晓伤个春,从不曾游个圆”的迂腐老儒生陈最良来教授“后妃之德”。
然而对于一个少女来说,屋外的万紫千红是多么的吸引人,《诗经》中那遥远的爱又是那么令人羡慕。
屋内和屋外,远古和目下,这迥然不同的色彩和冷热,怎么能不令杜丽娘感到伤感和忧虑。
同时,这无疑又给了杜丽娘以爱的力量。
应该说,在春香闹学时,杜丽娘还是力图保持庄重,支配她的还是理智。
但是在游园后,她就放弃理性而服从感情需要了。
因此,杜丽娘对爱的追求较崔莺莺更激越炽热,以至竟可为此而死,因此而生。
杜丽娘爱情追求的进步性,不仅表现在她的情感流露比崔莺莺要更加无所顾忌,而且还表现为她的恋爱方式并非如崔莺莺的那种原始的一见倾心式。
对这个问题应当说明一下。
从剧本,杜、柳身前实际上根本就未曾碰过面。
梦中约会和现实中确有此人,其目的不过是:一、使他们的结合含有天意,让当时人较顺当地接受“二、说明杜丽娘所追求的是现实中的理想人物。
然而,杜丽娘并没有战胜封建理性的束缚,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在遇见柳梦梅时,感情冲动时抛弃了自身理性的束缚,一旦回归现实,种种外在的内在的理由便无一不使她感到矛盾。
杜丽娘渴望和柳梦梅结合,可是当他们还阳之后,她却亮出了“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牌子。
这一点说明了杜丽娘还是无法摆脱礼教戒律的束缚,尽管她对之深恶痛绝,可惜她自己却又在以此压迫着自己。
林黛玉小时因父母钟爱,比较任性。
后因父母早丧而寄居贾府。
环境的龌蹉,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
”为保持自己的纯洁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诩,目下无尘。
”并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揭露周围不合理的现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
应该说宝黛的爱情是很理想的:他们青梅足马、志同道合。
杜丽娘模糊的理想人物在林黛玉这儿变得清晰、明确、具体了。
她带到理想去生活、去爱人,同时又用自己的理想去要求人、影响人。
与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②这种男女的友情,便是他们爱情萌发的基础。
但他们的爱情发展却是曲折的。
从宝玉、黛玉相识(第三回)到第三十二回,他们常常为一些小事拌嘴。
从表面上看,这是他们各自使性子:而实际上,这正是封建制度下,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表达方式和发展过程。
第二十九回作者有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宝玉“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哪些闺房闺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
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哪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试探。
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有假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
”宝、黛便在这种真真假假中发展爱情。
确切地说,宝、黛具有与封建社会相对立的性格,但宝玉最初并为专情于黛玉,他和所有的女子都相好,就如黛玉说的“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③。
只有在不断的接触了解后,他才渐渐体会到黛玉和其他女子的不同,才将黛玉视作不可分离的知己。
至于黛玉。
她也是在这种争吵中不断地影响改造宝玉,同时完全地了解了宝玉的感情。
各种矛盾、不信任、误解,在争吵中一个个消除了。
正如红学家指出的,自宝玉挨打,宝玉送帕给黛玉,黛玉在帕上题诗后,宝、黛之间便再也未发生争吵。
他们的感情、志向趋于统一,爱情真正确定,并开始在平静中发展。
因此,原对宝钗耿耿于怀、时常讥讽的黛玉,这时也意外地和宝钗言和了。
应该说,宝、黛爱情的基础是坚实的。
宝、黛爱情较崔、张,杜、柳更理想,基础更坚实,还在于黛玉所面临的社会压力更沉重,而其对封建社会的抗击更激烈。
杜丽娘虽为情而死,表示对昏暗窒息的社会生活的控诉;但她一旦因情而生,真的获得爱情后,又时时感到犹豫彷徨,考虑如何符合封建礼法。
林黛玉不仅面临着薛宝钗“金玉良缘”的命运,她的内心是痛苦的。
但可贵的是,黛玉从未因此而宁心息虑,放弃追求,从未改变性格而随从世俗;相反,她用自己真诚纯洁诗一般的心去尽力打破“金玉良缘”,去不断净化宝玉的灵魂。
黛玉是成功的。
第三十四回,当宝玉将情感信物手帕送给黛玉时,黛玉内心充满着激动,“一时五内沸然,由不得余意缠绵,便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研墨蘸笔”,含泪题诗。
他们的爱情走向了高潮。
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作为一个强者,林黛玉在那样一个昏暗腐朽充满世俗气的环境里,能坚持自己的个性和理想,绝不向世俗妥协。
但她又不得不再贾府生活,不得不将命运依托在贾母身上,她希望像诗一样去生活,并且她坚持这样去做,但她又无力摆脱这黑暗世俗的环境,她常常哀叹自己寄人篱下的不自由的生活,常常想到的是“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这种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构成了她内心无尽的伤感、忧郁和自怜。
她就是带着这种痛苦离开了人间。
对此,人们不能不感到心酸和感慨。
崔莺莺的一见钟情和杜丽娘的理想人物追求,进化为林黛玉的要求志同道合的爱人,这无疑是人类爱情的进步,现代性爱正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的。
(二)、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情欲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与行为,它是人的心理发育到了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因此年龄的大小,也表现了爱情的不同形态,即使是同一性别的人也毫不例外。
杜丽娘、崔莺莺和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名著中三位追求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女性,但由于她们年龄的不同,生理发育上的差异,所以使她们的恋爱过程,情欲的表现形态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恋爱时间的长短来看,杜丽娘与柳梦梅进行的是“闪电战”,而崔莺莺与张生则是“拉锯式”,林黛玉与贾宝玉是“春雨式”;从情欲的表现形式上看,杜与柳是先结合后恋爱,而崔、张则是先恋爱后结合,林、贾是先恋爱未结合;从恋爱的目的上看,杜丽娘首先要解决的是性的饥渴,而崔莺莺则表现得理智而冷静,至于黛玉只不过是想找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罢了。
杜丽娘是为情欲而死亡,崔莺莺则是为爱情而“献身”,林黛玉是为爱情而牺牲。
同是贵族的千金小姐,同是才子佳人式的恋爱,为什么竟有如此多的不同呢?这里除了他们各自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差异和主观情感的不同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生理发育上的差异。
如果不从“人”的这个第一性的物质本质上去查找原因的话,很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为生理发育是启动她们的爱情的“发动机”和“马达”。
而这个“心脏”问题,恰恰又是被研究者们所忽视了的。
杜丽娘芳龄16,若按现在人类身体发育的标准来看,她尚属少年。
崔莺莺妙龄19,以同一标准衡量,她已步入青年。
林黛玉进贾府时11、12岁,去世时也不过15、16岁而已。
16与19虽是三数之差,但在人的生理上却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前者正处于青春的骚动期,后者已进入青春的成熟期,正由于生理发育的不同,三位小姐才唱出了曲调不同的爱情之歌。
处于16岁花季的杜丽娘生活在“存天理、灭人性”的禁欲主义十分猖獗的时代。
在这扼杀人性的社会里,娇小的杜丽娘又偏偏禁锢在把她与世隔绝的豪门公府之中。
极端封闭的令人窒息的环境使这位天真浪漫的千金小姐失去了自由,没有欢乐,见不到阳光,接触不到年轻的异性,牢笼般的生活使这位“一生爱好是天然”的纯真少女的人性饱受着压抑、摧残和扼杀。
马克思指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④,“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其不成为人,而这个原则比其他很多原则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单是一个原则,而且还是事实”⑤。
极端专制的社会和极端专制的家长十分野蛮的扼杀杜丽娘的人性,他们不仅对这位16岁的少女进行严酷的行为管制,而且还强行灌输封建思想,妄图把她训化成只懂天理而没有人欲的“机器人”。
尽管专制制度像猛兽一样吞噬着杜丽娘的青春年华,但人性是不容易被扼杀掉的。
读《关雎》,她并未领会“后妃之德”,反而发出了“人不如鸟乎”的喟叹。
母亲的不准“戏游空冷无人处”的严厉训诫,并未挡住她游园的脚步,在花园中她唱出了渴求爱情的心声,在现实中连绣成双成对的花鸟的权利都被剥夺得精光,可是在梦幻中她却主动地和素未相识的书生幽媾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