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崔莺莺与杜丽娘爱情觉醒意识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之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之比较【内容提要】《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苑里的两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本文分三部分对崔莺莺和杜丽娘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从她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入题,证实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其次,分析她们各自的形象,给读者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最后浅析她们形象的异同,分别从年龄、感情、性欲和叛逆性格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突出崔莺莺的内敛多情和杜丽娘深刻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叛逆性格提起中国古典戏曲里的女性叛逆形象,人们总会想起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位美丽纯情的少女。
她们都有高深的艺术素养,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
然而她们之所以为后世人所颂赞,是因为她们在爱情上都悖于封建礼教,是执着追求爱情的先驱者。
我们读作品时不会产生这两位女性有雷同之处,这是由她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所决定,也由此构造了她们各自典型的形象。
正因为如此她们才显地更让人喜爱。
一、崔杜所处的社会背景《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唐代,但从其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来看,无疑是王实甫对元代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
宗教在元代十分盛行,其原因是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和保护政策,二是各种宗教本身的传播和发展。
蒙古铁蹄踏破了由程朱理学所建构的宋人社会,从而导致了元代信仰的多元化。
“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若也”[1]程朱理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程朱理学的松弛导致了人们思想意识的松动。
蒙古铁骑以其骠悍征服了亚欧大陆,当然它的主要势力仍在北方。
在南方儒家的文化则显地相对突出,尽管元代统治者提倡理学,可对其他宗教也是持保护和宽容的态度。
入元的南方理学家胜是朱熹和陆九渊的嫡传,出现了元代理学三大家——许蘅、刘因、吴澄。
元统治者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分四等人。
而汉族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这样汉族中的名门望族对封建礼教是更一步的推崇。
所以《西厢记》中老夫人对莺莺的管教是严厉的,这使莺莺的真实天性一直被压抑。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摘要:本文对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3位女性在爱情道路上不同层次的追求和体验进行比较和讨论,反映封建时代不同阶段的女性,为了追求真正自由美好的爱情,与残酷而不合理的封建礼教作斗争的艰难和执着。
与此同时,通过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抨击了千百年来禁锢、广大女性的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观念,并对当代女性在爱情婚姻面前,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ﻭ关键词:爱情观封建礼教叛逆觉醒ﻭAbstract:Thistext through pare thepursue and experience of three women Cui YingYing,Dug andLinDaiyu in love roadfrom different aspect,has reflected womenin feudal era,in orderto pursuethereally free and beautiful love,Do difficult and persistentstruggle with the cruel and unreasonable feudal Confucian. In the meanwhile , t hroughcarryingonparative analysis to it,hecon demned feudal Confucian and feudal ral concept of confing the masses of women for lotsand lots ofyears , and about thelove and marriage to contemrarywoman ,he shownones ownview to the attitude that shouldbetaken.Key words:Love viewFeudal ConfucianRebelagainst Realize the truthﻭ。
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

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相关推荐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摘要:《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我国古典戏曲的杰出作品,讲述的都是富家千金勇于追求爱情的故事,《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和《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两人都天生丽质,从小接受封建礼教,但面对爱情时,她们大胆悖逆封建礼教,成为反抗礼教压迫、执着追求情爱的先驱者。
本文分析比较这两位女性形象,让读者对她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形象比较崔莺莺是一位“相国小姐,侯门千金”,是一位封建礼教下标准的大家闺秀——“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
自从父亲死后,她的母亲一心守节,想帮女儿找到一位良婿,认为崔莺莺最好的归宿是嫁给一位门当户对的男子。
但崔莺莺内心是苦闷的,她对她的婚姻存在隐隐的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遇到张生之后,两人互生情愫,但多年的封建礼教让她十分矛盾,纠结,想爱而又不敢大胆地去爱,但对爱情又是那么渴望,最后她一步步说服自己,管他什么“父母之命”,管他什么“媒妁之言”, 在确定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后,她就飞蛾扑火般义无反顾。
在追求自主爱情的道路上,崔莺莺既要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又要同自己的礼教观念作斗争。
最终冲破礼教束缚与张生结合了。
也正是封建礼教的枷锁迫使莺莺反抗,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杜丽娘是家中独女,父母对她从小管教严厉,对她的宠爱也无以复加,这样的家庭环境生活养成了她的娇痴柔顺和单纯中稍带叛逆的.个性。
杜丽娘十六年来每日囚禁在自己的闺房里,有天她终于羞答答地在春香的扶持下到空无一人的花园中游玩,绚丽春色让她感到人生空虚,叹道:“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表现了她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求。
但从小在她周围的只有严厉的父母,年幼不懂事的丫环和只会教她“无邪”的老师。
她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遇见一男子,更别说与他一见钟情了。
于是,她在梦中与持柳书生相爱,这个梦是她全部生命寄托所在。
梦醒后却无依无靠,面对的仍是冰冷的现实,她忧郁成疾,憔悴而死。
从_西厢记_和_牡丹亭_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2011年第7期安徽文学从《西厢记》和《牡丹亭》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曾效葵(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81)摘要《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中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她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
《牡丹亭》中杜丽娘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求,认为女人天生应有性爱的权力,是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真正甦醒。
关键词《西厢记》崔莺莺《牡丹亭》杜丽娘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7-0139-02《西厢记》是元代著名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其中的女主角崔莺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画廊里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同时她也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
这个形象的诞生有其社会根源,元代实行较为极端的民族政策,使得汉人极其重视“门第观念”,原来已有的婚姻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而元代的统治阶级由于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所以他们对汉人的文化不太重视,儒家的思想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这就使得思想界和文化界也出现了松动。
元代更是长期废除了科举制度,即便恢复以后汉人也很难考上,并且还有“十儒九丐”的说法,汉族文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不得不时常出没于教坊勾栏,创作出大量关于婚姻爱情的杂剧,这些都为崔莺莺形象地出现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元代统治者崇尚佛教,建有大量的寺庙,这就为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相遇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崔母想把崔莺莺培养成遵循封建礼教的典范,为此还专门请了一个老夫子进行教育。
可事与愿违,当春暖花开时,当崔莺莺读到《诗经·关雎》时,她对爱情产生了最初的萌动,开始有了人性的自然觉醒。
这让她从心底发现了青春被禁锢的痛苦,发出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感慨!这些为后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相爱打下了基础,为崔莺莺的反叛提供了内心根源。
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首先是对张生外表的倾慕,但更多的是对他才情的认可。
崔莺莺和杜丽娘人物对比

崔莺莺和杜丽娘人物对比092班08号张小雪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的《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着力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在崔莺莺身上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
崔莺莺的光辉形象,历来受到人们高度赞誉,称赞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我们仅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
她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熏陶的毒害者。
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彻底泯灭,只要有一滴火种,就会燃烧起炽热的爱情之火。
摈弃功名利禄,夺取胜利,实现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
这是崔莺莺反对封建礼教的胜利,又是对人性的张扬。
崔莺莺为爱情婚姻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了崔莺莺人性的复苏和觉醒,表现了作者“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
而另一个人物,汤显祖的《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记》,全剧55出,成功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汤显祖本人也自以为“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杜丽娘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在于真幻相生,剧作家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让杜丽娘超越人的生命存在形式,打通幽明世界的界限,出入于生死之所。
使本来互相对立的真和幻,变成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存在,使一个具有至善之情的艺术形象一一杜丽娘活现在人们的面前。
杜丽娘是封建官僚的女儿,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
她的家庭是处在理学的统治下,礼法、家规、女诫、妇道等,一重又一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为疲乏了白天稍微困一会儿,就被认为是行为放纵,有失检点。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相关推荐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崔莺莺,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希望大家喜欢!在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有许多富有魅力的女子形象,崔莺莺和杜丽娘是其中比较光彩夺目的两个。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主角,她们都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就接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
她们通过自己对礼教的反叛,对爱情的追求,最终“有情的终成了眷属”。
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也各异。
本文就此分析、比较了崔莺莺和杜丽娘在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异同,进而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位女子形象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
一、崔莺莺、杜丽娘形象的相同点1、出身教育崔莺莺和杜丽娘一个是相府的小姐,一个是南安太守的女儿。
同样高贵的家庭出身,同样的美丽多情,同样有着高深的文艺修养。
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
但一个受到“治家严肃”的崔老夫人按照封建道德标准的严格管束,一个受到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父亲的严格管制,以致她们平时连闺房门都不能出。
杜丽娘甚至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
她们就是这样生活在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家庭环境里。
2、反抗性格《西厢记》在杂剧的第一本“月下联吟”这一场,崔莺莺就向张生吟出了“兰闺深寂寞,无计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的诗,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礼教拘束下空虚孤寂生活的不满,且敢于把这种不满传达给隔壁那一位素昧平生的秀才,这是相当大胆的。
何况她当时热孝在身,又在佛门净地,充分体现了莺莺大胆的叛逆性格。
当老夫人苛求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时,崔莺莺却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坐两下里”不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牡丹亭》中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的结合是她美好的思想感情的热烈迸发,也是她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追求生活、追求解放,把心头的压抑和不满变为叛逆行动的表现。
崔莺莺与杜丽娘之形象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之形象比较《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戏曲家用生命点燃的人物形象,她们精美隽永,温婉可人。
由于时代与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她们的形象也有其各自特点。
形象字典中有一解释为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
从这两方面看,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有其相似和不同之处。
首先她们都具有相似的家庭出身,同样受封建教育,在爱情问题上,有着相似的反抗性格。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千金,在这样的官府门第里,她们受到的是封建礼制的教育,其爱情受到封建家长的百般阻挠。
崔莺莺父亲已死,崔夫人“治家严肃”,为了不使“女孩子折了气分”,又派了个红娘“行监坐守”,为了“门当户对”不招“白衣女婿”,企图赖掉已答应的婚事,苛刻的要求只有张生考上状元方肯将女儿婚配,极力维护封建礼教与尽力做好一位称职的母亲,以图阻止女儿的自由爱情。
杜丽娘年虽及笄,但未论婚配,父亲杜宝对其管教极严。
她未越闺房一步,就连家中有个花园也不晓得,为了“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礼,父母光辉”,杜宝请了个六十岁还“从不晓得伤个春”的迂腐老儒生陈最良来教授“后妃之德”。
后来柳梦梅中了状元,杜宝还不肯承认这桩婚姻,不认女婿,认为男女之情是“妖孽”之事,“必须奏闻灭除”。
崔莺莺与杜丽娘在追求自己的爱情中,那抗争与叛逆的思想深处,仍是以一个封建体制中名门闺秀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的,她们绝不是戴不凡先生所说的“离经叛道的反封建形象”,那样的话,崔莺莺便不会一次又一次地使“假意儿”、“乖性儿”、“闹简”、“赖简”,把张生折腾得生不如死;杜丽娘也不会郁郁寡欢、因梦而死,还魂后又拼命地为自己的婚姻寻求合法化的外衣。
尽管内心的反抗情绪多么高涨,内心仍是极力地压制这一情绪,表面上仍然保持着大家闺秀的矜持与体面。
这是时代带给她们的局限性,也是她们形象的相似点。
其次杜丽娘和崔莺莺的性格较为接近,她俩的出身大致相同,皆为大家闺秀、名门淑媛,知书达礼,温顺动人。
从崔莺莺、杜丽娘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崔莺莺、杜丽娘看女性意识的觉醒卫柔羽(云南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021)摘 要:中国古代女性,她们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是非常曲折而且漫长的,随着封建势力的日渐衰弱,女性意识正在逐渐觉醒,在文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歌颂女性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美好爱情的文学作品。
《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杜丽娘,就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勇敢追求爱情的例子,从她们身上体现出女性意识总体轮廓的递进式发展。
关键词:女性意识; 崔莺莺; 杜丽娘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8)01-0113-03 一、《西厢记》中崔莺莺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西厢记》是元代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作品中,作家王实甫塑造了一位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
(一)反封建意识萌生《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唐代,但从其精神内涵上来说,是作家王实甫对元代社会的真实反映。
元朝是一个由蒙古族统治的朝代,蒙古贵族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和保护的政策,加上宗教自身的发展和传承,因此宗教十分盛行。
元代统治者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分为四等人。
而汉族处于被压迫地位,汉族中的名门望族对封建礼教更加推崇,汉族中男女婚嫁讲求门当户对,一直就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1]的思想。
结婚成了两个家族权势利益的结合,这样的婚姻完全是政治性的,中间丝毫不参杂个人的情感喜恶。
所以崔莺莺在一开始就被自己的父亲许给了与她家门当户对的郑尚书之子郑恒。
崔莺莺便是这样一个例子,自己早早被许配给郑尚书之子,只能表露出无奈,但是无奈并不代表内心的遵从。
除了时代背景,崔莺莺的生活环境也在影响着她。
崔莺莺是相国的女儿,大家闺秀。
从小就生活在相国府里,家教严厉,自己一直被“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2]这样的封建伦理影响着,在崔莺莺的内心深处,开始有了斗争,自己究竟是为了家族利益嫁给这个品行不端地纨绔子弟,还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拒绝这门早已商定好的婚事,崔莺莺内心不断纠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西厢记》《牡丹亭》
试比较崔莺莺与杜丽娘爱情觉醒意识
摘要:《西厢记》和《牡丹亭》一直是中国戏剧史上两座不朽的丰碑,前者开辟鸿蒙,后者承前启后,各有千秋。
两部戏剧的女主角崔莺莺和杜丽娘都是反抗封建束缚的典型女性代表,两者的形象特点有同有异。
本文试以崔、杜二人的言行为切入点,比较二人爱情觉醒程度的迥异。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爱情觉醒;反抗;
作为戏剧,《西厢记》和《牡丹亭》无疑都是成功的代表作,且分别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史上的一树奇葩。
如果说,关汉卿剧作以酣畅豪雄的笔墨横扫千军,那么,王实甫所写的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同样,如果说,《西厢记》奠定了戏剧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那么,《牡丹亭》则以点石成金之笔,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提升到新的高度。
两部戏剧的作者分别以匠心之手,塑造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却都诠释了一个主题。
而人物形象的细微差别恰恰是这两部戏剧不分伯仲的筹码。
崔莺莺和杜丽娘都是才貌双全,都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都对男女之间的真爱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她们两人虽然都渴望爱情,但其爱情觉醒意识却是大相径庭,因而在遇到真真实实的爱情后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也是有所不同的。
崔莺莺虽然是“前相国的千金”,但整场戏从头至尾没有提及她具体的家庭环境,只有一位母亲,一个丫鬟,且寄宿在寺庙里,这样的背景自然不同于“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的家教环境。
前者虽说有母命约束,后者却有更为封建守旧的严父和严师束缚,所以两人后来的反抗程度也是因人而异的。
确切地说,崔莺莺较之杜丽娘更大胆地挑战传统。
当崔莺莺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
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的男子注视着自己,于是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剧本写红娘催促她回避,而她的反应是:“回顾——觑末——下”,这是一个舞台提示,它异常强烈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女子者,“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莺莺竟然对张生一步一回头,把箴规抛诸脑后。
莺莺遇见张生以后,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
她知道那“傻角”月下吟诗,便去酬和联吟;张生故意撞出来瞧她,她“陪着笑脸儿相迎”,通过这些细微的却是引人注目的举动,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
再看杜丽娘,无可排遣的春情幽怨在她心中越积越多,决堤冲防,势所必然。
一旦她步入了充满生机、流淌着春意的后花园中,她的惆怅无奈、她的委屈与痛苦便如江潮般涌上心头。
她终于在昏然梦幻中,经由花神的指引,得到了书生柳梦梅的抚爱。
与莺莺和张生初次见面不同的是,杜丽娘由想生梦,由梦生爱,在梦中与柳梦梅的相处是半推半就的腼腆与主动,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而已,一旦她回到现实,也只能发出“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喟,而无任何逾越礼教的实际行动。
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莺莺和杜丽娘的爱情觉醒意识是有深浅的。
作为女主角的化身,这两部戏剧的两个丫鬟,在剧中的表现,造成对女主角爱情觉醒的加速作用也是不同的。
红娘是崔莺莺的贴身侍女,老妇人让她“行监坐守”,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青人的捆绑,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意后,一直有心玉成此事。
她愿意为莺莺穿针引线,又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只好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
可以说,莺莺的爱情觉醒意识正是在红娘的牵引下一步一步,走向高潮。
与之不同的,则是杜丽娘的丫鬟春香。
春香也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要比红娘更像主人的影子。
红娘有自己的机智,自己的主见,也有自己的个性。
而春香则单纯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闹学的主角是她,但后台则是杜丽娘。
与莺莺的反抗不同,尽管杜丽娘本人非常想和丫鬟一块去玩耍,但她还是义正严词地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格言去教训春香。
春香发现了后花园,使得小姐在园里演出一幕男欢女爱、惊神泣鬼的梦中喜剧,她的导引和陪衬,固然使得杜丽娘更为仪态万方、内涵丰富,但春香的作用也仅此而已,没有更深刻地促醒和推动作用,导致后来的鬼魂幽欢、奉旨成婚等等都是杜丽娘独立完成的,这也是杜丽娘的爱情觉醒意识不如崔莺莺深刻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剧情安排不得不提,这也是崔莺莺和杜丽娘的爱情觉醒意识不同之处的根本所在。
王实甫写莺莺追求的只是爱情。
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志。
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莺莺两下里”;长亭送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总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都可以不管。
而杜丽娘则不同,作者写她惊梦,写她魂游,也写她切切实实是一个想追求夫妻荣贵的闺秀。
杜丽娘并非义无反顾地追求爱情,而是留有缓冲余地,尤其是在还魂后,她的言行举止宛然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思想影响的大家闺秀。
她认为“前系幽欢,后成明配”,“鬼可虛情,人需实礼”,现实中两人的婚姻要想得到承认就必须有媒妁之言。
在她以鬼的身份与柳梦梅双宿双栖时,可以不在乎礼教,无视规矩教条。
一个姻缘前定的前提条件使幽欢具备精神合理性。
而还魂后,杜丽娘则认为必须得到父母的认可,于是作者安排奉旨成婚,使幽欢具备社会的合理性,这也使《牡丹亭》的后半部戏在总体上还是遵理复礼的篇章。
因此,与崔莺莺的赤诚大胆相比,杜丽娘的爱情觉醒意识还是没有完全脱离封建伦理纲常的约束。
无论如何,崔、杜二人的形象是各有千秋,都是非常成功的反封建妇女代表。
两人都为自己的爱情奋斗、争取。
虽然两人的婚姻结局都以状元及第、奉旨成婚作结,但两人的反抗经历、两人的性格发展取向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封建社会里,有这样敢于挑战传统、挑战礼教的青年男女,是非常值得人欣赏的。
尽管崔、杜二人的爱情觉醒意识形式、程度都有所不同,但她们都不约而同地成为冲破男女大防的中坚力量,被后人不断歌颂、传唱,绵延不绝。
参考文献:
[1](元)王实甫著,张燕瑾校注. 西厢记[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校注. 牡丹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